紅包起源
紅包來源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在年三十晚上0點後派給晚輩的紅包稱作壓歲錢(壓歲包),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每年春節期間有發紅包的習俗,部份地區是已婚者發給未結婚的親友。發紅包的習慣一般只存在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也有部分地區,新年發紅包的範圍比較廣泛,例如鄰居家的晚輩、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間都有可能發紅包,但這種紅包內的金額往往比較小,紅包里放上8(發)元、18(要發)元等代表祥吉意義的!在工業發達地區,春節期間公司都會向所有員工發一封“開工紅包”。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很多人已習慣於用全新印製的紙幣來做紅包,除了比較雅觀外也有寓意去舊迎新,因此每年春節前許多銀行的現鈔提取量就會急劇增大。印鈔廠也會有增印新鈔的壓力。環保專家認為這一習慣不利於低碳環保!
在異國他鄉,一些與華人有往來的其它族裔朋友,對中國的紅包傳統民族文化也是隨俗例行,民間如此,社區、公司也奉行如儀。除了春節以外,在其他喜慶場合,例如婚禮、新店開張等亦有送紅包的習俗。但是相對於春節送紅包來說,賀禮紅包的金額往往不菲!
紅包傳說
紅包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意味著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
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歷史沿革
紅繩穿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錢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紅紙包錢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近代變遷
1949年這會兒要是有福氣收著壓歲錢,聽起來倒是挺唬人的——100塊,其實那時候的100塊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買倆糖球兒吧——連包裝都沒有的那種。
五十年代
後來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還得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呢!不過,那也“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合作社買小炮兒買零食去!一路那錢被死攥在手裡直到捂出汗來,藏來藏去藏丟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種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沒什麼兩樣兒。
六十年代
行情見漲,也就兩毛五毛的,錢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書、小炮兒、大米花兒。
七十年代
拜年磕頭的孩子,收個五塊十塊的壓歲錢不成問題。
八十年代
錢多了,反而不太興給壓歲錢了——平時的零花錢把壓歲錢給比下去了。
九十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兒了,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著的少了,有的讓爹媽代管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上網打遊戲了。大多數家庭的“紅包”基本就是將錢“轉了一圈”,其實最後還是在父母手裡。
紅包發展
長輩給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春節發紅包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紅包文化
紅包文化源遠流長。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得病,使孩子變成傻子。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逼著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還放到枕頭邊。半夜裡,祟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出現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這事告訴了鄰居,一傳十,十傳百,家喻戶曉,紛紛仿效給孩子壓祟錢,並且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到了明清時,壓祟錢改成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銅錢給孩子。民國時,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晚輩的壓歲錢,用紅紙包一枚大洋,象徵“一本萬利”。至今,紅包由壓歲(祟)普及為一種習俗。因為紅色象徵好運,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開工、生日等等......皆發紅包。有喜當賀,理所當然。又如給喜娘、道士、僧尼、轎夫、吹鼓手、司機、小姐等人發個紅包,過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費”,乃回饋他人辛勞,無可非議。
送紅包和收紅包是國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紅包文化原先是出自於中國人禮尚往來的一種正常人際關係,體現和諧相處的友好情結,幾百年來紅包還是以這個意義居多。不過送紅包更為普遍的意義,一是給晚輩一種關愛,壓歲錢、生日祝願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慶有喜當賀的禮儀,以及親友初會、相聚互饋祝願的表示;再一種則是完全出自內心感戴之情的酬謝。而回饋他人辛勞,給喜娘、道士、僧尼、轎夫、吹鼓手、車夫等等的紅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則稱“小費”。應該說紅包文化除了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外,還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負義的心態。對於該如何處理壓歲錢的問題,有人認為不應該簡單“充公”,而且想出了很多的處理方式,比方存到銀行、用於買書或者藉機教育孩子理財等等。
應該說,紅包文化除了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外,還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負義的心態。全球七大洲,凡有華人的地方,紅包文化都存在,並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華人返鄉省親祭祖時,例行都要給親友族人送紅包。由於人有親疏,禮分厚薄,所送出的紅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檔,見什麼人發什麼紅包,這也是紅包文化的一個特徵。
全球七大洲,凡有華人的地方,紅包文化都赫然存在。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在異國他鄉,一些與華人有往來的其它族裔朋友,對華夏的紅包文化也是隨俗例行,民間如此,社區、公司也奉行如儀。
上世紀最後一個龍年春節,時任舊金山市長的布朗,正月初一與華人共賀新禧時,也給與會民眾派發紅包壓歲錢,把節日氣氛中美文化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
更有甚者,一些銀行、商家在春節期間,從樓宇高處往下撒放紅包,漫天飛舞宛如落英繽紛,街心人眾如潮洶湧,爭先趨之若鶩。人們「沖」的不是那小紅包內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紅包圖個吉利,來年招財進寶。
戲曲舞台於新春演出時,劇中有挨殺、暴斃或披戴孝的角色,戲班老闆要給扮演者送紅包,讓他們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補償獎勵又為除晦消災。此習俗至今許多劇團仍在例行。就是平日裡劇
團在鄉間演出,觀眾給劇中人(其實就是演員)送紅包,也是屢見不鮮。
筆者返鄉到福建長樂縣看戲,劇中演到一書生在法場哭訴冤屈,令觀眾掬一把同情之淚。此時有一位著時裝的觀眾走上台去,把一個紅包插在這個將要斬首的書生髮髻上。
處於這種情況,台上演員不受干擾照演照唱,台下觀眾也不以為怪還嘖嘖稱讚。大家都明白此乃善舉,既同情冤屈者,又為演員送去晦氣迎來吉祥。
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一電影公司拍部新片,劇中有一洋人被槍殺。事後出品人給那位客串洋人的外國朋友送上一個紅包。對方知道紅包就是錢,但不知這錢是什麼錢。當他知道這是消災吉祥錢時不禁哈哈大笑,還說以後有槍斃時再找他。
所有這些不屬於禮儀上的紅包,則寓有消災祛邪、祈求平安吉祥,與惻憫憐恤藉慰精神之意。
紅包佳句
1、相親相愛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長。願你倆情比海深!2、祝福你們新婚愉快,幸福美滿,激情永在,白頭偕老!
3、讓這纏綿的詩句,敲響幸福的鐘聲。願你倆永浴愛河,白頭偕老!
4、兩情相悅的最高境界是相對兩無厭,祝福一對新人真心相愛,相約永久!恭賀新婚之禧!
5、祝你們永結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6、你們本就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而今共偕連理,今後更需彼此寬容、互相照顧,祝福你們!
7、願你倆恩恩愛愛,意篤情深,此生愛情永恆,愛心與日俱增!
8、他是詞,你是譜,你倆就是一首和諧的歌。天作之合,鸞鳳和鳴。
9、千禧年結千年緣,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羨鴛鴦不羨仙。
10、願快樂的歌聲永遠伴你們同行,願你們婚後的生活洋溢著喜悅與歡快,永浴於無窮的快樂年華。謹祝新婚快樂。
封套習俗
簡介紅包封是包著金錢作為紅包送人的包裝封套,粵語稱利市封。相傳送紅包的習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相傳送紅包的習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但當時人們不過是以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給親朋好友,以表心意。
紅包封在唐代時已經出現,當時是用手工織的布袋做“封面”,僅限於宮廷及官方使用,民間則以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給親朋好友,以表心意。
到了約300年前,人們則改用一張形狀與正方形相若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作“利市”。而第一代的印刷紙質紅包封,約於1900年,印刷術開始廣為所用時,才得以問世。當時的所謂紅包封,做法非常簡單,只以紅紙印上黃油,再於未乾的黃油上綴上金粉,效果就如現今燙了金字的紅包封般,而圖案則多以簡單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紅包封面印刷精美,除了傳統的紅色外,還有金色的封套,上面的圖案亦種類繁多,除了平面印刷和燙金印刷的吉祥圖案、生肖圖案外,還有立體雷射印刷和卡通人物圖案的。
由於收紅包的人在在拆開紅包封后,往往就會把紅包封棄掉,每年浪費了不少紙張,因此有環保人士提出循環再用紅包封。除了留待春節或需要時再用來封紅包外,還可以做一些賀年飾物,例如裝飾用的假爆竹、魚形或球形的吊飾等。
發展階段
紅包封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代利是封以彩圖為主,上面主要印有“壽星公”、“滿堂吉慶”、“鯉躍龍門”、“升官發財”等民間色彩極為濃厚的圖案,那時更有畫家專門繪畫這類圖畫,以供生產商作紅包圖案之用。
第二代是八十年代,燙金盛行,沒有彩圖,純以燙金字樣作裝飾的紅包亦開始出現,那時的設計只是簡單直接將“福”、“恭喜發財”等吉祥字句置於封面,也有以“百家姓”加中式圖案作點綴的,設計雖簡約,卻最為經典。
第三代是90年代,則流行彩圖加燙金圖案的紅包,但亦由於工序比前兩種更多,所以價錢亦較貴。
第四代是在2000年以後,市面亦出現一些卡通人物圖案、五彩繽紛、立體、不規則形狀,甚至與八達通卡套合併的紅包,其圖案與款式,更有愈趨多元化之勢,如各大購物網站出現的電子紅包。
電子紅包
最早是銀行推出的送“電子紅包”業務,這種紅包根本不要跟對方見面,也無須爭得對方的同意,送禮者就可以將最多5000元的大紅包送到對方的賬戶里,而且沒有實物讓人看見,基本上做到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誰也不知”。“電子紅包”是通過網路第三方平台送出。支付寶在主頁上,專門設定了“送禮金”功能,用戶只需輸入收禮人的賬戶以及紅包金額,提交後輸入支付密碼就能即時完成紅包傳送。“電子紅包”還支持多種紅包樣式。用戶不但能上傳個性化的祝福圖片,還可以編寫帶有個人特色的祝福語,比起傳統“紅紙包+現金”的模式,“電子紅包”更活潑也更富時代氣息。
另一面,收紅包的用戶可以將金額用於在淘寶網等網路平台消費,購買自己喜歡的禮物和商品。對此,不少喜歡網購的市民都表示,在網上幾乎什麼都可以買到,因此“電子紅包”的實用性也越來越強。據了解,不受區域限制也成了“電子紅包”的一大優勢。除此之外,一些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的年輕消費者,由於還沒有自己的銀行賬戶,平時網路購物時只能通過家人代付或線下網點充值等方式進行,很不方便。相比之下,“電子紅包”可以直接用作網路消費,為喜愛網購的這一群體提供了巨大便利。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0年春節期間,每天“電子紅包”的傳送量都達到了1.5萬筆左右,比2009年同期翻了一番,成為春節期間年輕人過節的新時尚。
2017年1月騰訊正式推出LBS+ARQQ紅包。區別於支付寶口令紅包,支付寶AR(增強現實)實景紅包基於“LBS(地理位置)+AR+紅包”的方式,用戶在發、搶紅包時,都需要滿足地理位置和AR實景掃描兩個條件。
紅包禮儀
婚禮紅包是婚禮上必須接觸到的,無論是送婚禮紅包還是收婚禮紅包都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我們今天主要是針對新人收婚禮紅包時的一些問題解答;對於新人來講,簽收禮金是婚禮上的敏感環節,不想在這個浪漫的日子因為金錢而出現尷尬或不開心,細心和周到是妥善處理的良方!Q:收禮金或禮物時,需要注意的禮貌細節有哪些?
A:無論是新人的幫手還是新人自己,在收禮金、禮物時都有一些有關禮貌的小細節需要注意。
第一,在賓客面前,將紅包拿在手中時,不要不經意的捏量紅包的厚度,這樣的行為與當面清點禮金一樣不禮貌;
第二,發現支票上的金額出奇的少時,不要面露驚訝之色,如果確實懷疑是賓客填錯時,可以用查驗簽名或辨認字跡等理由讓賓客再次確認支票。
第三,當賓客送的禮物尺寸不合適,當場戴不起來時,如果新人只表示不太合適就放到一旁,便非常不禮貌。遇到這種狀況,新人可以以幽默的口吻說:“我會把這個當作傳家寶,當我未來的女兒結婚時再送給她。”這樣收下禮物,雙方都會比較愉快。
Q:如果賓客送出的是貴重飾品,一般會選擇直接為新人穿戴上,所以飾品禮物是不是就不用記錄、入賬了?
A:正因為許多賓客都喜歡把金飾、珠寶等直接為新人穿戴上,所以飾品方面的收入才十分容易混亂。有時不小心丟了一兩件,新人也全然不知,枉費了來賓的一番心意。所以,在新人收禮物的過程中,應有一個人在一旁將賓客姓名、禮物的品種及件數清晰記錄,方便事後清點。當然記錄的人最好不要到賓客面前進行記錄,這樣也是很不太禮貌的。此人最好站在賓客身後這樣既不引人注意,又能清晰的看到新人的地方。
Q:客人送出現金時,往往是放在紅包內的,收取時是不是應該點清?如果不及時清點,會不會造成賬目的混亂?
A:在客人面前清點現金自然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不進行清點,也會造成最終賬目的混亂。最好的方法是,由一人負責收禮金,收的時候在紅包上標好客人的名字,再轉交另一人帶入休息室進行清點、入賬。標記紅包應該在客人簽好留言簿,並進入會場後,再按照簽名準確標記,當著客人的面標記紅包,也有些許不妥。
Q:如果賓客是以現金支票的形式送禮金,支票是不是應該和現金放在一起?收到的支票用不用當時查驗?
A:支票的體積較小,如果混在眾多現金中,很容易弄丟,所以要準備一個專門用來收納支票的本子,將支票與現金分開收納。不同種類的支票,也最好做一下區分,這樣新人在事後處理時,會更加方便。收到支票時,查收的人員可以代新人粗略檢查一下抬頭或簽名等細節,而支票是否能兌現,還是留給新人事後到銀行處理比較適合。
紅包異化
本來紅包往來純粹出於真心誠意,絕無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送禮的風氣漫開,紅包逐漸變味,從原先的慶賀壓歲延伸到求助、感謝,範圍從自家、親友延伸到許多行業,送紅包也漸漸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規。授受中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論斤計量”、“按質議價”,這樣的紅包就有了賄賂的色彩,紅包也赤裸裸拋開紅紙袋面紗,大信封、牛皮紙袋、香菸筒、糕點盒等都成了異化的紅包。犯罪事件
送紅包以往亦成為華人慣常使用的貪污手法。行賄的一方給予對方紅包,以作為某種服務的報酬。在香港,向政府人員送紅包曾經是日常生活的部份,但在廉政公署成立以後,送紅包已接近絕跡。根據現行的法例,公務員只有收受親屬的紅包不受限制;私交好友的紅包不能超過2000港元;其他人不得超過1,000元;同時不準收受有公事往來及下屬的紅包。而如果送紅包是用作行賄,則無論何人、任何數量的紅包都屬違法。一些地方,仍保留此制度。在香港和澳門的春節期間,亦曾有一些不法之徒假意送財神、送年桔、送揮春、舞獅賀年等手法,強迫一些商戶及市民派紅包以作回謝,以圖勒索金錢。在台灣省的春節期間,知名政治人物常有回老家發放紅包的習慣。東亞國家的人民有在手術前後致送給執刀醫生紅包的陋習,這種紅包的目的是拜託醫生特別照顧與表達酬謝之意,原為東亞文化中一種禮數與敬意的表現,但卻變質為醫生向病患強索紅包,甚至紅包成為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嚴重傷害醫病關係與善良風俗,因此幾乎已被各國政府立法禁止,但至今仍無法完全滅絕。而有的醫院已經明確規定不能接受紅包。行銷大戰
除了傳統的吃餃子、看春晚、發拜年信息外,搶手機紅包也許會讓你累到手抽筋。2015年2月9日,支付寶、微信、QQ、百度紛紛發布春節紅包傳送額度,僅騰訊和阿里兩家,春節期間就將送出超過6億元的現金紅包,附加以各種產品優惠券等形式出現的64億元購物紅包。其中,牢牢占據除夕夜黃金時間的春晚更是成為各家手機紅包行銷大戰的“必爭之地”。除夕夜,電視裡春晚節目熱鬧上演;電視外無論老少,全國各地數億用戶卻在重複著同一個動作,或是搖晃手機,或是重複刷新螢幕,目的都是一個:“搶紅包”。這一幕看起來有些“瘋狂”的場景或將在未來數年除夕繼續上演。微信紅包
紅包類別
微信紅包分為兩種,一種固定金額紅包(即“普通紅包”),一種是隨機金額紅包(即“拼手氣紅包”)。值得一提的是,以憑手氣紅包為載體,一種名為紅包接龍或接力紅包的玩法,讓很多人深陷其中、欲罷不能。而正是這種讓人上癮的紅包玩法,實際上已經不知不覺成為一種變相賭博或網路賭博。
“拼手氣紅包”,本來是帶有隨機性的紅包發放方式,恰恰是因為金額隨機反而增加了參與搶紅包的刺激性和娛樂性。但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結果的隨機性也極易讓其成為“賭博”的道具。
在春節期間,很多微信群,不論之前是交流群、工作群、同學群、校友群還是興趣群、愛好群或專業群,一夜間全變成了“紅包群”。
如果說,一些普通群中的紅包接力玩法,有些還能算“進行帶有少量財物輸贏的娛樂活動”的話,那么,以下幾種“紅包接力”玩法已經是赤裸裸的“網路賭博”。
紅包玩法
玩法一:手氣最佳者特定倍數接龍按照該紅包接力玩法,組織者或參與者根據群內人數情況,率先在群內發出第一個拼手氣紅包(幾個至幾十個不等),手氣最佳者(金額最大者)按照所獲得的金額乘以相應的倍數(從幾倍到幾十倍不等)接力發紅包,以此類推,不斷循環。
玩法二:手氣最佳者特定金額群發
按照該紅包接力玩法,組織者或參與者根據群內人數情況,在群內發出第一個拼手氣紅包(幾個至幾十個不等),手氣最佳者(金額最大者)按照固定金額給所有搶到紅包的參與者或全部群內成員逐一發放固定金額(少則幾十元多則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的紅包,隨後組織者或參與者按照一定規則重新發紅包選擇出手氣最佳者,以此類推,不斷循環。
玩法三:手氣最佳者固定金額接龍
按照該紅包接力玩法,組織者或參與者根據群內人數情況,率先在群內發出第一個拼手氣紅包(幾個至幾十個不等),手氣最佳者(金額最大者)按照固定金額(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接力發紅包,以此類推,不斷循環。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述三種紅包接力玩法中,拼手氣的結果,實際上不僅成了每局輸贏評判的結果,也成了每局賭資分配的依據。
相關爭議
微信搶紅包是否“營利為目的”是關鍵根據《刑法》第三百零三條的規定,以營利為目的,聚眾賭博或者以賭博為業的以及開設賭場的,都將構成犯罪,可能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而是否“以營利為目的”是認定構成犯罪或非罪的關鍵所在。具體到上述三種微信紅包接力玩法中,組織者或參與者是否有參與上述遊戲“是為了獲取數額較大的金錢或者其他財物”的想法或目的,則是組織者參與者是否構成賭博罪的核心所在。
中華民族文化
介紹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