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春秋公羊傳》之評價
《春秋公羊傳》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齊桓公作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評價的。當時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國的確遭到了極大的威脅,而通過改革而強盛起來的齊桓公,此時充當起了中原各國的保護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號。作為霸主,齊桓公又是會盟諸侯,又是插手別國事務,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謂風光一時。
《春秋穀梁傳》之評價
《穀梁傳》譴責了齊桓公通過殺公子糾成為齊國國君的手段。對於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會盟,《穀梁傳》認為齊桓公並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應當的。但在記載前667年桓公與諸侯在幽的會盟時,稱讚桓公仁義守信。對於桓公在前666年伐衛一事,《穀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別國又索取財物,需要輕視。《穀梁傳》認為桓公為燕國討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舉,需要稱讚。《穀梁傳》以為桓公駐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讚揚,所以《春秋》避諱不書齊桓公。前658年桓公為衛國築楚丘城,對於此事《穀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有仁愛之心,但此舉超出禮制。桓公率大軍伐蔡,《穀梁傳》認為合乎正道。前655年桓公盟諸侯,擁戴周王的太子,《穀梁傳》認為這是變通禮制擁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穀梁傳》對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稱讚。《穀梁傳》譴責桓公滅項一事,但又說桓公曾有存亡繼絕之功,所以為之避諱。對於桓公的去世,《穀梁傳》說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貶抑,記載他的去世時對他的尊敬。
《春秋左氏傳》之評價
關於齊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師”,也許首當其衝的楚國人最了解當時的情況。召陵之師過去一百多年後,楚國的大夫椒舉向追求霸業的楚靈王提到歷史上夏啟王、商湯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六王二公”之功業。而楚靈王在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業績中,僅選擇了齊桓“召陵之師”作為自己效仿的對象。可見楚國人心目中“召陵之師”是多么雄壯。童書業認為,“召陵之師”聯軍有一千數百乘兵車的兵力,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聯軍壓境的巨大壓力下,楚國被迫請求加入齊國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極深。而齊桓去世後的前641年想謀求霸權的楚國在齊國參加盟會,仍然以齊國為盟主。可見齊桓霸業之盛。
有人認為,當時齊桓公並未有多少實力,當時秦晉都還不是很強大,而對於楚國,齊桓公不過是定了一個盟約,並沒有試試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雄厚實力。至於抗擊夷狄,更多的是打敗了實力不強的狄人,而對於楚國出兵滅了一些小國的行為,齊桓公並沒有干涉。
其他評價
孟子對齊桓公持批評態度,認為他不過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齊桓公生活糜爛,《史記》明確說:“桓公好內。”如此多的兒子也為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另外從齊桓公親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可以看出這點。
晉文公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前666年,晉獻公派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驪姬害死,重耳遭到也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為晉惠公。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公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輜。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戈追殺狐偃,幸虧沒有成功。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20輛馬車。
西元前637年(魯僖公23年、周襄王15年、鄭文公36年),重耳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予禮遇接待。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畫放火燒他的宮室。
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郤芮的陰謀。呂省和郤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並殺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正準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行動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讓秦國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
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晉文公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
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期,先後有五位君主稱霸,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於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聲色,荒於政事,並下令拒絕一切勸諫,違者“殺無赦”。大臣伍舉冒以隱言進諫,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當時莊王即位已經第三年,莊王知道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於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仍舊以淫樂為好,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諫,莊王終於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賢良,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
隨后庄王奮起圖強,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整頓內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為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於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確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後世稱為“一鳴驚人”。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楚莊王逸事
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棺外槨)。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莊王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莊王宴賜群臣喝酒。天色黑了,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際,燈火突然熄滅,於是有人趁機會拉扯美人的衣裳。美人拉斷那人的帽帶,向楚莊王報告說:“剛才燈火熄滅的時候,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已經扯斷他的帽帶拿在手裡了。叫人趕快把火點上吧!看看是誰帽帶斷了。”楚莊王說:“宴賜群臣喝酒,讓人喝醉而失禮,怎么可以為了彰顯女人的節操而羞辱人呢!”於是傳令左右說:“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喝到帽帶斷了,就不算盡興。”大臣有一百多人,大家都把帽帶拉斷,然後才叫人把火點上,大家都喝得十分盡興而離席散去。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大臣總是在前面衝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別優待你,你為什麼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於是打敗了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
宋襄公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為宋國君主,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華元、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傷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穆。
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秦穆公是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後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
秦穆公娶晉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為妻。秦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還包括三名大臣。
吳王闔閭
闔閭(—前496年),一作闔廬,姓姬名光。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光乃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年,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改號“闔閭”。又使要離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以絕後患。
前506年,闔閭重用大臣孫武、伍子胥等為將,聯合唐、蔡二國攻楚,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國幾乎滅亡。此時,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其父兄伍奢、伍尚之仇。
前505年,越國趁吳軍在楚,國內空虛,伐吳;秦國出兵救楚;闔閭弟夫概自立為王。闔閭退回吳國。
前496年,闔閭攻越,戰於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越軍採取偷襲戰術,闔閭中箭,傷腳大姆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
越王勾踐
勾踐(又寫作句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踐劍”里寫為鳩淺;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君主。有關他的先世,有說“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說“先世無所考”,也有說他是“祝融之後”並且是楚國的羋姓,眾說紛紜。父親則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初嘗敗績
勾踐即位後改稱國王,不久吳王闔閭乘機攻越。越軍於槜李大敗吳軍,闔閭被創身亡。闔閭臨終遺囑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即位為吳王之後,勵精圖治準備攻越報仇。勾踐不聽范蠡勸阻,倉促下搶先出兵攻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大敗。吳軍占領越都會稽,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范蠡建議勾踐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採納了這一建議,一面準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向吳王求和,用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並獻上美女西施。夫差在伯嚭勸說下與越國議和,率軍回國。勾踐向越國臣民下詔罪己,然後去吳國給夫差作奴僕,親嘗糞便,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
臥薪嘗膽
勾踐回國後發誓復仇滅吳,臥薪嘗膽,休養生息,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史記·貨殖列傳》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說:“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一年,越國向吳國進貢蒸熟的種子,使第二年吳國大飢,削弱了吳國的國力。
消滅吳國及稱霸
前482年,勾踐趁夫差北上黃池爭霸,趁虛而入,攻入吳都姑蘇,殺吳太子。夫差返國後被迫向勾踐求和。勾踐不久後再次攻吳。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後終於破城。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勾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關句踐姓氏的說法
羋姓說
據三國時代孫吳的學者韋昭的《國語》註:“句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羋姓也。《鄭語》曰:‘羋姓夔越。’《世本》亦云:‘越,羋姓也。’”另外,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里引《世本》說:“越,羋姓也,與楚同祖。”這說明句踐可能與楚國是同宗共祖,因而與楚國王室一樣是羋姓。
姒姓說
據清代學者姚彥渠在《春秋會要》里的說法,越國是“姒姓,夏後少康之子始封,奉禹祀。傳二十餘世至允常,見《春秋》。子句踐僭稱王。”也就是說,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句踐是夏禹的後代,而夏禹的姓氏是姒,所以句踐可能是姒姓。
春秋五霸
序號 | 君主 | 本名 | 政權 | 年代 | 備註 |
1 | 齊桓公 | 姜姓,名小白 | 齊國 | 前685年—前643年 |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
2 | 晉文公 | 姓姬名重耳 | 晉國 | 前671年-前628年 | 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 |
3 | 宋襄公 | 子茲甫 | 宋國 | ?—前637年 | 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
4 | 秦穆公 | 嬴姓名任好 | 秦國 | 前659年-前621年 |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
5 | 楚莊王 | 羋姓,熊氏,名旅 | 楚國 | 前613年-前591年 | 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