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桔梗目菊科植物]

白朮[桔梗目菊科植物]
白朮[桔梗目菊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朮(zhú),拉丁學名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別名桴薊,於術,冬白朮,淅術,楊桴,吳術,片術、蒼朮等,屬於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山區濕地。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安胎。”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朮白朮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狀莖結節狀;莖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長分枝,全部光滑無毛。
葉互生,中部莖葉有長3-6厘米的葉柄,葉片通常3-5羽狀全裂;極少兼雜不裂而葉為長橢圓形的。側裂片1-2對,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5-7厘米,寬1.5-2厘米;頂裂片比側裂片大,倒長卵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自中部莖葉向上向下,葉漸小,與中部莖葉等樣分裂,接花序下部的葉不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無柄;或大部莖葉不裂,但總兼雜有3-5羽狀全裂的葉。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綠色,無毛,邊緣或裂片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細刺齒。
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植株通常有6-10個頭狀花序,但不形成明顯的花序式排列。苞葉綠色,長3-4厘米,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大,寬鍾狀,直徑3-4厘米。總苞片9-10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及中外層長卵形或三角形,長6-8毫米;中層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1-16毫米;最內層寬線形,長2厘米,頂端紫紅色。全部苞片頂端鈍,邊緣有白色蛛絲毛。小花長1.7厘米,紫紅色,冠檐5深裂。
瘦果倒圓錐狀,長7.5毫米,被順向順伏的稠密白色的長直毛。冠毛剛毛羽毛狀,污白色,長15厘米,基部結合成環狀。花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於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模式標本采自日本的栽培類型。但日本無野生類型。日本的白朮是十八世紀由中國引入作生藥栽培的。

生長習性

白朮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微酸、及輕黏土為好。
平原地區要選土質疏鬆、肥力中等的地塊。土壤過肥,幼苗生長過旺,易當年抽薹開花,影響藥用質量。在山區可選擇土層較厚,有一定坡度的土地種植。前茬最好是禾本科作物,不宜選擇菸草、花生、油菜等作物茬,否則易發生病害。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育苗移栽法。
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的溫水中浸泡1天后,撈出催芽播種。條播或撒播。條播者,在播種前,按行距15厘米開溝,溝深4-6厘米,溝內灌水,將種子播於溝內,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然後再澆1次水。每667平方米用種5-7千克。播後7-10天出苗,出苗後揭掉蓋草,加強田間管理。至冬季移栽前,667平方米可培育出400-600千克鮮術栽。
移栽: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可移植。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者為佳。移栽時剪去鬚根,按行距25厘米開深10厘米的溝,按株距15厘米左右將苗放入溝內,牙尖朝上,並與地面相平。栽後兩側稍加鎮壓,栽後澆水。一般667平方米需鮮白朮50-60千克。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白朮白朮
育苗地應選擇肥力中等、排水良好、通風涼爽的微酸性沙壤土,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千克,深翻耕,耙平整細,作1.2米寬的畦。大田宜選擇5年未種過白朮的肥沃、通風、涼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前作收穫後,667平方米施農家肥3000千克,配施50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深翻20厘米,作成1-1.5米的畦。

田間管理

⑴術栽地的管理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除草並按株距4-6厘米間苗。如天氣乾旱,可在株間除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早晚澆水抗旱。生長後期如發現抽薹,應及時摘除。
⑵大田管理 
①中耕除草:幼苗出土至5月份,田間雜草眾多,中耕除草要勤,頭幾次中耕可深些,以後應淺鋤。5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生長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間如有雜草,可用手拔除。
②施肥:現蕾前後,可追肥一次,667平方米於行間溝施尿素20千克和複合肥30千克,施後覆土、澆水。摘蕾後一周,可在追肥一次。
③灌水排水:白朮生長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莖膨大時期更需要水分,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灌溉。如雨後積水應及時排水。
④摘蕾:6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現蕾後至開花前分批將蕾摘除。摘蕾有利於提高白朮根莖的產量和質量。應該注意的是除草、施肥、摘蕾等田間操作,均應在露水乾後進行。
⑤蓋草:7月高溫季節可在地表撒一層樹葉、麥糠等覆蓋,調節地溫,使白朮安全越夏。

採收加工 

白朮栽種當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朮莖葉開始枯萎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時,挖出根莖,剪去莖稈,運回加工。烘乾時,開初用猛火,溫度可掌握在90-100℃之間,出現水汽時降溫至60-70℃,2-3小時上下翻動一次,鬚根乾燥時取出悶堆“發汗”7-10天,再烘至全乾,並將殘莖和鬚根搓去。產品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鬚根、堅固不空心、斷面色黃白、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667平方米產乾貨200-400千克,折乾率30%。

病蟲防治

白朮病害較多,主要有鏽病、鐵葉病根腐病、立枯病等。鐵葉病可在發病初期噴波美0.3度石硫合劑,8-10天噴1次,連噴2-3次;根腐病、立枯病等可在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6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防治白朮術子螟害蟲,可在白朮初花期成蟲產卵前噴50%敵敵畏800倍液,或40%樂果1500-20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噴灑2-3次。

主要價值

白朮是一種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藥材,具補脾健胃、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白朮根莖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酮、蒼朮醇、白朮內酯等,對治療肝硬化腹水、原發性肝癌、美尼爾氏綜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腸炎及白細胞減少症等有一定療效。白朮用途廣泛,除了醫療配方用藥外,又是40多種中成藥製劑的重要原料。
根狀莖(白朮):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苗(術苗):祛水,止自汗。
【蒙藥】查乾一胡吉: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蒙藥》。
【苗藥】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胎動不安《湘藍考》。
【維藥】白朮:根莖用於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內冷痛,嘔瀉溫痢,水腫黃疸,風眩頭痛,目淚風眼,水腫脹滿《維藥志》。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白花菜目(二)

鼠耳芥屬
歐洲油菜
歐洲庭薺
歐洲山芥
歐亞香花芥
歐洲菘藍
歐亞蔊菜
匍匐南芥
匍匐桂竹香
匍匐葶藶
披針葉屈曲花
匍匐彎蕊芥
屏邊山柑
缺刻葉諸葛菜
球莖甘藍
全緣獨行菜
球果庭薺
琴葉南芥
青海肉葉薺
群心菜
群心菜屬
球果群心菜
球果葶藶
缺柱山萮菜
全緣葉山萮菜
淺黃花半脊薺
屈曲花
屈曲花屬
淺紫花高河菜
球果薺屬
球果薺
全葉大蒜芥
芹葉薺屬
芹葉薺
旗桿芥屬
旗桿芥
青皮刺
肉葉薺屬
柔彎曲碎米薺
柔毛高原芥
絨毛高原芥
銳棱岩薺
柔毛岩薺
日本山萮菜
柔毛半脊薺
柔毛連蕊芥
絨毛念珠芥
柔毛鼠耳芥
蘿蔔屬
蘿蔔
辣根屬
辣根
綠獨行菜
卵葉硬毛南芥
卵葉彎曲碎米薺
裸莖碎米薺
露珠碎米薺
離子芥屬
離子芥
蓮座高原芥
卵葉岩薺
兩節薺
兩節薺屬
麗江葶藶
輪葉無隔薺
裸莖條果芥
遼東蔊菜
螺喙薺
螺喙薺屬
連蕊芥屬
連蕊芥
棱果芥
棱果芥屬
蓮座念珠芥
辣木
辣木屬
雷公橘
蘭嶼山柑
卵葉鼠耳芥
毛果諸葛菜
密花獨行菜
毛果南芥
毛果碎米薺
毛果群心菜
毛果苞序葶藶
毛果蒙古葶藶
毛葉葶藶
毛葶藶
蒙古葶藶
毛果喜山葶藶
馬塘葶藶
棉毛葶藶
綿果芝麻菜
蒙古糖芥
密序山萮菜
毛果菘藍
綿果薺
綿果薺屬
毛萼條果芥
毛萼單花薺
綿毛叢菔
木犀草屬
木犀草
馬檳榔
毛果山柑
毛蕊山柑
勐海山柑
毛葉山柑
美麗白花菜
扭庭薺
南芥屬
扭果花旗桿
扭果葶藶
扭果四齒芥
念珠芥
念珠芥屬
牛眼睛
湖北諸葛菜
花椰菜
哈密庭薺
寒原薺
寒原薺屬
賀蘭山南芥
紅花肉葉薺
華中碎米薺
紅紫桂竹香
河岸岩薺
花旗桿
花旗桿屬
厚葉花旗桿
灰岩葶藶
焊菜
灰白葶藶
黃花糖芥
灰毛糖芥
灰毛彎蕊芥
厚壁薺屬
厚壁薺
灰白芹葉薺
旱生叢菔
灰毛棒果芥
黃木犀草
黑葉山柑
紅果魚木
芥藍菜
芥菜
芥菜疙瘩
家獨行菜
鹼獨行菜
尖果寒原薺
尖果南芥
箭葉南芥
基隆南芥

薺屬
堇色碎米薺
堇葉碎米薺
假彎曲碎米薺
具葶離子芥
具苞抱莖葶藶
具苞糖芥
卷果澀薺
堇葉芥屬
堇葉芥
近長角條果芥
距果沙芥
雞冠沙芥
睫毛叢菔
具苞念珠芥
節蒴木
節蒴木屬
莢蒾葉山柑
苦芥
寬葉獨行菜
寬翅南芥
寬絲高原芥
喀什高原芥
寬葉葶藶
寬葉雲南葶藶
寬翅菘藍
寬翅彎蕊芥
寬框薺屬
寬框薺
寬翅沙芥
寬果叢菔
寬葉叢菔
苦子馬檳榔
耳葉南芥
峨眉碎米薺
洱源碎米薺
二行芥
二行芥屬
粉綠垂果南芥
伏水碎米薺
福地葶藶
複合葶藶
斧翅沙芥
風花菜
甘藍
光果寬葉獨行菜
高山南芥
古銅色肉葉薺
高山碎米薺
光頭山碎米薺
桂竹香
桂竹香屬
高山離子芥
高原芥屬
高原芥
剛毛蛇頭薺
廣州焊菜
光果葶藶
光果棉毛葶藶
光果西藏葶藶
高山葶藶
高莖葶藶
剛毛葶藶
光錐果葶藶
光果毛葉葶藶
光果伊寧葶藶
剛毛澀薺
高河菜屬
高河菜
灌叢條果芥
廣州蔊菜
高蔊菜
高山芹葉薺
光果叢菔
革葉薺屬
革葉薺
溝子薺屬
溝子薺
光果舟果薺
甘新念珠芥
廣州山柑
弓葉鼠耳芥
阿拉善獨行菜
阿玉碎米薺
矮高原芥
阿爾泰葶藶
矮阿爾泰葶藶
矮葶藶
矮喜山葶藶
矮糖芥
矮高河菜
卜藍花子
白菜
抱子甘藍
白花菜目
抱莖獨行菜
北方庭薺
抱莖南芥
白朮
白花碎米薺
鞭枝碎米薺
寶島碎米薺
播娘蒿
播娘蒿屬
白毛花旗桿
寶興葶藶
抱莖葶藶
北方葶藶
變光剛毛葶藶
半抱莖葶藶
苞序葶藶
苞葉阿爾泰葶藶
波齒葉糖芥
北疆山萮菜
半脊薺屬
半脊薺
北香花芥
薄果薺屬
薄果薺
白花彎蕊芥
白芥
白芥屬
棒果芥
棒果芥屬
白木犀草
薄葉山柑
白花菜屬
白花菜
斑果藤
斑果藤屬
長羽裂蘿
菜薹
川鄂辣根
蔥芥屬
蔥芥
粗果庭薺
齒葉南芥
垂果南芥
長角肉葉薺
匙薺
匙薺屬
長梗亞麻薺
長白山碎米薺
草甸碎米薺
叢生高原芥
藏北高原芥
長毛高原芥
叉毛岩薺
翅柄岩薺
臭薺屬
臭薺
叉毛蛇頭薺
長纖毛喜山葶藶
草原葶藶
粗球果葶藶
長果抱莖葶藶
長角糖芥
粗梗糖芥
川滇山萮菜
藏薺
藏薺屬
長圓果菘藍
長柄芥
長柄芥屬
長瓣高河菜
粗壯單花薺
藏芥屬
藏芥
簇芥
簇芥屬
垂果大蒜芥
長果叢菔
叢菔
叢菔屬
齒葉菥蓂
長果念珠芥
川犀草屬
川犀草
長刺山柑
赤水鼠耳芥
粗根鼠耳芥
大葉芥菜
多裂葉芥
豆瓣菜屬
大葉香薺菜
獨行菜
獨行菜屬
鈍葉獨行菜
大葉蔥芥
短梗南芥
大花南芥
大果團扇薺
短葶肉葉薺
鈍葉碎米薺
鈍齒四川碎米薺
東北小花碎米薺
大葉山芥碎米薺
多葉碎米薺
單莖碎米薺
鈍圓碎米薺
大葉碎米薺
彈裂碎米薺
大頂葉碎米薺
多花碎米薺
鈍葉雲南碎米薺
單葉臭薺
多年生花旗桿
多葉葶藶
短錐果葶藶
短莖葶藶
大花山萮菜
大花彎蕊芥
短梗澀薺
大果高河菜
短羽高河菜
多蕊高河菜
短果小柱芥
墊狀條果芥
單花薺屬
單花薺
多型大蒜芥
短瓣大蒜芥
大蒜芥
大蒜芥屬
大葉大蒜芥
短果大蒜芥
短柄叢菔
多花叢菔
倒毛叢菔
大花棒果芥
大果棱果芥
大果溝子薺
大花蚓果芥
多花山柑
多毛山柑
獨行千里
滇白花菜
鈍葉魚木

姜目百科

阿寬蕉
阿希蕉
矮山姜
矮砂仁
凹唇姜
凹唇姜屬
矮姜花
閉鞘姜屬
斑葉竹芋
芭蕉屬
芭蕉
白朮
波翅豆蔻
白豆蔻
閉鞘姜
碧江姜花
白花山柰
白象牙參
長柄山姜
垂花山姜
脆果山姜
草豆蔻
草冠
長柄豆蔻
長序砂仁
草果藥
長果砂仁
長花豆蔻
長穗姜花
長柄象牙參
藏象牙參
長果姜屬
長果姜
川東姜
匙苞姜
短柄直唇姜
大花美人蕉
大蕉
島山芭蕉
地涌金蓮屬
地涌金蓮
大頭山姜
短穗山姜
大花山姜
敦六山姜
多花山姜
德保豆蔻
豆蔻屬
大苞姜
大苞姜屬
多花距藥姜
滇姜花
大豆蔻屬
大豆蔻
大葉山柰
大象牙參
大花象牙參
滇象牙參
多穗姜
莪術
耳葉象牙參
鄂川姜
粉美人蕉
腐花豆蔻
革葉山姜
高雄山姜
高良姜
光葉山姜
光葉雲南草蔻
光葉球穗山姜
廣西豆蔻
光葉閉鞘姜
廣西莪術
廣西姜花
高山象牙參
高雄姜
桂姜
骨碎補
鶴望蘭科
花葉竹芋
海南柊葉
海南蘭花蕉
黃花美人蕉
紅蕉
茴香砂仁
紅茴砂
茴香砂仁屬
花葉山姜
紅豆蔻
紅豆冠
海南山姜
華山姜
滑葉山姜
黑果山姜
紅草果
紅花砂仁
海南砂仁
紅殼砂仁
海南假砂仁
黃花大苞姜
紅苞距藥姜
黃姜花
紅姜花
海南三七
喙花姜屬
喙花姜
華象牙參
紅球姜
紅冠姜
姜目
尖苞柊葉

芋[植物]
蕉芋
蕉麻
距花山姜
靖西山姜
假益智
節鞭山姜
九翅豆蔻
距藥姜
距藥姜屬
薑黃屬
薑黃
姜花
姜花屬
姜屬

開南山姜
寬唇山姜
旅人蕉科
蘭花蕉屬
蘭花蕉
蘭花美人蕉
綠苞山姜
菱唇山姜
美人蕉
美人蕉屬
密穗山姜
毛瓣山姜
馬藺
美山姜
密苞山姜
密毛山姜
蒙自砂仁
麥氏舞花姜
毛舞花姜
毛薑花
密花姜花
偏穗姜
偏穗姜屬
球穗山姜
全唇姜
絨葉肖竹芋
柔瓣美人蕉
日比野山姜
少花柊葉
樹頭芭蕉
山姜屬
疏花山姜
扇狀山姜
水山姜
縮砂密
砂仁
疏花草果藥
雙翅舞花姜
山柰
山柰屬
雙唇象牙參
梭穗姜
珊瑚姜
台灣芭蕉
田林姜花
頭花象牙參
土田七屬
土田七
台灣姜
蘘荷
萵筍花
溫鬱金
舞花姜屬
舞花姜
無絲姜花
烏姜
蠍尾蕉
肖竹芋
肖竹芋屬
象腿蕉
香蕉
小果野蕉
象腿蕉屬
蠍尾蕉屬
香姜
小草蔻
小花山姜
狹葉山姜
細砂仁
香豆蔻
心葉凹唇姜
小珠舞花姜
小花姜花
小苞姜花
小毛薑花
西藏大豆蔻
象牙參
象牙參屬
襄荷
雲南柊葉
野蕉
益智
艷山姜
雲南草蔻
銀葉砂仁
野草果
疣果豆蔻
鬱金
圓瓣姜花
陽荷
直唇姜屬
直唇姜
竹葉蕉屬
竹葉蕉
竹芋屬
竹芋
紫葉美人蕉
紫紋山姜
柱穗山姜
竹葉山姜
爪哇白豆蔻
紫花山柰
早花象牙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