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木,高4—14厘米。根粗壯,直徑8—15毫米。莖多分枝,被緊密宿存葉柄,基部寬達1厘米,灰白色。
葉多數,狹長橢圓形,長2—3.5厘米,寬3—6毫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下面及邊緣被短柔毛;葉柄長約1.2厘米,基部擴大呈翅狀,寬達1厘米。
花頂生,多數;萼片條狀披針形,長約8毫米,寬約2毫米,背面被短柔毛;花瓣藍紫色或白色,倒卵形,長18—20毫米,頂端鈍圓或微凹,芳香;柱頭頭狀。
長角果未見(據文獻記載,長角果鐮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8一12毫米;果梗長1.5—2厘米。種子每室2行,5—8粒)。花期5一7月。
產地分布
生於海拔3500~4500高山陽坡砂質土或岩石縫隙中。產四川(德格)、雲南(麗江、中甸)。
據文獻記載產西藏,但未見標本。生於草坡、河邊、石灰岩的石縫中,常見,海拔28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叢菔屬
屬拉丁名:Solms-Laubachia
本屬特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呈墊狀。根粗壯。莖多分枝,具殘留的葉痕,革質或草質。葉呈蓮座狀叢生,具葉柄;葉片狹長橢圓形,倒卵形、圓形或匙形,全緣,兩面均被毛或近無毛。
花葶2至多條,自莖頂部抽出,各具1花,稀總狀花序。萼片背面被毛;花瓣藍紫色、白色、紫紅色或帶淡黃色,基部具爪;雄蕊6,稀2或4,花絲基部呈翅狀,分離;子房被毛或無毛,胚珠2—10,柱頭頭狀或2淺裂。長角果通常狹卵狀披針形,果瓣扁平,具脈,被毛,花柱宿存,具果梗。種子近圓形,表面具附屬物或平滑。花期5—7月,果期7—8月。
多種屬。其中有些種為藥用,全草治肺病,止咳、補氣血。
藥用價值
【藥名】:叢菔
【拼音】:CONGFU
【來源】:為叢菔屬科植物叢菔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熱、熄肝明目
【主治】:治咽疼、乳鵝瘡、肺熱咳嗽、感冒發熱、肝經風熱所致耳鳴、頭暈、目眩、目赤流淚等
【性味歸經】:辛,涼,有小毒。入肺、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5克
【別名】:索魯卡魯(藏名)
【拉丁名】:Solms-LaubachiapulcherrimaMuscbl
考證
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晶珠本草》記載:“索洛手扎,清肺熱,治肺熱病。共分為白、紫、紅三種”。
《藍琉璃》記載:“紫色種,狀如白色種,莢果細,狀如蓮瓣,以色分種。治肺熱病。”
《如意寶樹》記載:“索洛嘎保(白色種)生長在高山雪線之下。味苦,清肺熱,治熱病。”
《圖鑑》記載:“索洛莫保(紫色種)葉白色帶紫色光澤,葉脆易碎,花紅色,果莢似弓套,種子扁,根略粗,爪狀”。
據查,記載中白的一種為十字花科的無莖薺(高山辣根菜);紅的一種為景天科的喜冷紅景天;紫的一種為本品。其他二種將另分別敘述。
鑑別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稍肉質,長達16cm,直徑達1.1cm,根頭部分枝,並密具環紋,其上留有葉柄殘基。表面黃棕色,粗糙,有明顯的皺紋及縱溝,並有側根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周邊與中心部呈灰白色與黃色相間的花紋。氣淡微香,味微苦。
顯微鑑別
1.根橫切面:外皮棕色或棕褐色,細胞呈類方形,但多已成頹廢狀;皮層狹窄,已為頹廢組織或無;維管束呈放射狀彎曲,於射線部位多已形成大型裂隙;形成層呈斷續環狀,約由3層切向延長的細胞組成,韌皮部外緣多已成為頹廢狀,內緣的韌皮部細胞多呈不規則形,偶有呈圓形的,多相應排列於木質部頂端,木質部由導管及射線組成,外緣的導管束多呈彎曲的分枝狀。未察見髓細胞。
2.葉橫切面:表皮細胞1層,柵狀組織分化不明顯,約1~3層,海綿組織細胞不規則,下表皮細胞1層,維管束(葉脈)外韌型,遠軸、近軸均有維管束鞘纖維。
3.葉柄橫切面:表皮細胞1層,皮層細胞數層,細胞不規則;韌皮部細胞排列緊密,無細胞間隙,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外緣為木質部厚壁細胞,內部分布有導管,髓薄壁細胞不規則,中心形成空腔。
粉末鑑別
灰黃色,氣微,味淡。置紫外光燈下觀察呈灰白色螢光。根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壁厚,薄壁細胞圓形或橢圓形,內含澱粉粒,直徑3~5μm,單個散在,復粒較少。導管多為網紋、螺紋,直徑16~64μm,偶見具緣紋孔導管,木薄壁細胞呈類長方形,壁孔明顯。葉下表皮細胞可見不定式氣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