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目:罌粟目科:山柑科屬:白花菜屬種:白花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1米內外,常被腺毛,有時莖上變無毛。無刺。葉為3-7小葉的掌狀複葉,小葉倒卵狀橢圓形、倒披針形或菱形,頂端漸尖、急尖、鈍形或圓形,基部楔形至漸狹延成小葉柄,兩面近無毛,邊緣有細鋸齒或有腺纖毛,中央小葉最大,長1-5厘米,寬8-16毫米,側生小葉依次變小;葉柄長2-7厘米;小葉柄長白花菜2-4毫米,在匯合處彼此連生成蹼狀;無托葉。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花少數至多數;苞片由3枚小葉組成,有短柄或幾無柄;苞片中央小葉長達1.5厘米,側生小葉有時近消失;花梗長約1.5厘米;萼片分離,披針形、橢圓形或卵形,長3-6毫米,寬1-2毫米,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黃色或淡紫色,在花蕾時期不覆蓋著雄蕊和雌蕊,有爪,連爪長10-17(-20)毫米,瓣片近圓形或闊倒卵形,寬2-6毫米;花盤稍肉質,微擴展,圓錐狀,長2-3毫米,粗約2毫米,果時不明顯;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長5-18(-22)毫米;雌蕊柄在兩性花中長4-10(-16)毫米,在雄花中長1-2毫米或無柄;子房線柱形;花柱很短或無花住,柱頭頭狀。果圓柱形;斜舉,長3-8厘米,中部直徑3-4毫米,雌雄蕊柄與雌蕊柄果時長度近相等,約5-20毫米。種子近扁球形,黑褐色,長1.2-1.8毫米,寬1.1-1.7毫米,高0.7-1毫米,表面有橫向皺紋或更常為具疣狀小突起,爪開張,但常近似彼此連生:不具假種皮。花期與果期約在7-10月。
生長習性
是低海拔村邊、道旁、荒地或田野間常見雜草,[2]白花菜性喜向陽溫暖,較耐旱,生長季節短,且再生能力強。育苗地應選擇土壤疏鬆、排水方便的田塊。每畝施腐熟廄肥1500公斤、人畜糞肥1000-1250公斤作基肥。播後覆蓋濕潤細土和遮陽網。齊苗後在幼苗根際薄施一層細土,避免根部外露和幼苗倒伏。幼苗2-3片真葉時假植15天,株行距6.6厘米×9.9厘米。套用立體栽培技術,將白花菜與其他農作物間作套種,一年可播種3-4次,每種一次可採摘數次。分布情況
分布於湖北、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有。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
保護地育苗早熟花菜6月下旬播種,苗齡不能超過35天。這階段,上海地區氣溫高,雨水多,因此要採取保護地育苗。即塑膠大棚頂膜覆蓋,裙邊揭除,有條件的裙邊用防蟲網,既通風避雨又可減輕蟲害。苗床要求:四周開好排水溝,前茬未種植甘藍類作物,播種前7-10天,深翻曬白,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廝肥100擔,商品有機肥20擔作面肥。稀播:每畝播種量0.5公斤,作到稀而勻,不間苗。播種後用無紡布加遮陽網雙層覆蓋,保濕降溫,每天傍晚澆點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3-4天齊苗。齊苗後應儘快揭除無紡布和遮陽網。小搭秧:出苗後17-18天即可搭秧,密度4寸見方。搭秧的苗床也應做好備耕工作。畦面要平整,肥料要充足,溝系要暢通。搭秧應在下午4點以後進行。拔苗前應先澆透水,儘量少傷根,搭秧後立即再澆上搭根水,遮陽網覆蓋,晚上揭除,第二天早上再澆水,蓋上遮陽網,傍晚再澆水,揭除遮陽網,三天之內同樣操作,澆水要均勻,保證活棵,活棵後可揭除遮陽網。適時定植1、大田備耕: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00擔,加蔬菜專用肥100斤,或15﹡15﹡15復混肥150斤,畦寬二米,深溝高畦25—30米一條橫溝,種植花菜溝系一定要暢通,雨停溝乾。2、定植:搭秧後16—17天即可定植,苗齡不能超過35天,最好掌握在30—33天。早花菜超秧齡嚴重影響花球質量和產量。2米畦面種四棵,株距45—1250px,移栽時應帶土塊,起苗前上午苗床澆透水,下午定植,定植後三天內,早上和傍晚都得澆一次水,促活棵。管理養護
肥水管理根據越冬白花菜的生育特點,定植後採用前促、中穩、後攻的肥水管理方法。活棵後每畝施腐熟人畜糞肥500—-750公斤加尿素5-8公斤提苗,並鬆土中耕1-2次。10月下旬逐行中耕壅土,控制肥料的使用,確保植株穩健生長,增強越冬階段抗寒能力。當30%的植株出現直徑1-2厘米大小的嫩花球,應重施結球肥,每畝施尿素15-20公斤、人畜糞肥1000-1250公斤,以後看苗補施肥1-2次,以滿足結球期的肥水需求。白花菜對硼、鉬等微量元素十分敏感,可每畝用硼砂50克或鉬酸銨10克配成水溶液施於定植穴內作基肥。大田管理中耕除草:定植後,因多次澆水,畦面板結,應及時鬆土,使畦面疏鬆,有利發棵。以後在封行前再進行1-2次鬆土。追肥:花菜需肥量大,定植活棵後應追肥一次,促發棵。現蕾初期,即花球分化新葉交心時應施一次重肥,每畝施15復混肥20公斤,以後視花菜長勢可在小蕾期再施一次複合肥。病蟲防治
花菜軟腐病、黑腐病、霜霉病為主要病害,高溫高濕發病嚴重,蟲害主要有蚜蟲、菜青蟲,小菜蛾和甘藍夜蛾等多種蟲害,菜農應及時做好防治工作,特別是苗期蟲害,一定要消滅。及時採收:早花菜成熟期短,氣溫高,應及時採收。主要價值
常見雜草及藥用植物亞洲、非洲少數地區偶有栽培以供蔬食,亦可醃食。種子碾粉功似芥末,含油約25%,供藥用,有殺頭虱、家畜及植物寄生蟲之效;種子煎劑內服可驅腸道寄生蟲,煎劑外用能療創傷膿腫。全草入藥,味苦辛微毒,主治下氣,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製成混敷劑,能療頭痛,局部疼痛及預防化膿累積;因有抗痙攣作用,亦為產科臨床用藥。食用價值
白花菜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及人體必須的鈣、鐵等元素。這種菜具有獨特的風味,是聞名遐邇的地白花菜方特產。其莖葉醃製後可食用,是夏季主要的一種醃菜,可炒肉、蛋炒或單炒。其味清香鮮美,能提神生津、開胃建脾、增進食慾。全株還能作藥用。傳統方法醃製的白花菜,香味獨特,口感豐富,回味無窮,是當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佐料。市場的白花菜產品開袋開瓶即食,它的生產、加工採用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醃製而成。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瘧疾,痢疾,白帶,痔瘡。①汪穎《食物本草》:下氣。②《綱目》: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③《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理蛇咬傷。④《中國藥植圖鑑》:止下痢。單方驗方1、治風濕痛痹:白花菜12克,三叉苦根15克,虎姆根30克,豬排骨水煎和酒少許服。2、治遺精、白濁:鮮白花菜60克和豬赤肉燉服,每日1劑,連服3-5次。3、治淋濁、帶下:白花菜根15-24克,水酒各半煎服。
4、治白帶:白花菜15克,豬赤肉水煎服。
5、止下痢、治跌傷:白花菜葉15-24克,水煎服。
6、治健胃、助消化:白花菜種子1-1.5克,水煎服。
7、治痔瘡腫痛:白花菜全草水煎,熏洗患處。
8、治風濕痹痛:白花菜全草搗爛外敷患處9、偏方預防治療月子裡的疾病:產婦第30天。取白花菜少許,熬水,取其水,打入雞蛋7個,產婦一次服下。各家論述1.汪穎《食物本草》:下氣。
2.《綱目》: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
3.《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理蛇咬傷。
4.《中國藥植圖鑑》:止下痢。
毒性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後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後12小時左右,先後發生頭暈,噁心,嘔吐,多汗,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較重,發現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腹微隆起,腸鳴音減弱。經常規處理,3天后恢復。相關事例
Jacobs(Fl.Mal.I.6:100,inKey,1960)認為本種的雄蕊柄花期時長1-2毫米,果期時長4-10毫米。這顯然是他未將本種具有兩性花與雄花同株的事實觀察清楚的錯誤描述。在我們觀察的材料中,一個花序上約有1/2的花是兩性花,這些花在花期時雌蕊柄約與花絲近等長,約有1/2的花花期時雌蕊近無柄且不育(即雄花),而且雄花多牛毛花序的中上部。Linnaeus在《植物志種》第一版中曾經記載過CleomegynandraL.這個名稱,以後的版本中就被刪去了,在他的標本室中也未見有載名標本存在。但他記載這個種時,引用了RheedeHortusMalab.9:t.24(1689)的一幅良好的圖,因而這個名稱是應當被承認的,其所引用的圖版應為本種的模式也是無疑問的。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