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藥和方,性屬寒涼,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功效,主要用於熱病高燒,熱痢,癰腫瘡毒等所呈現的各種 里熱證候。
熱證中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以及虛熱、實熱等證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四種;別附;清虛熱、清臟腑熱法。
本類方藥性多寒涼,易傷脾胃,對脾胃虛弱的患者,宜適當輔以健胃的藥物;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又性多燥,也易傷津液,對陰虛的患者,要注意輔以養陰藥,祛邪不忘扶正。
對脾胃虛弱、胃納不佳、腸滑易瀉的慎用。
一、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本類藥物性味苦寒,多入氣分,能清氣分之熱,瀉氣分之火,故又名清氣分法。適用於氣分實熱證。證見高熱,煩渴引飲,汗多、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等。臨床常用於急性熱性病,如乙腦、肺炎等 氣分證,常用藥物有石膏、知母等;常用方劑有 清氣湯(白虎湯)等。
(一)石膏《本經》
為一種含硫酸鈣的礦石。挖出後去淨泥土、雜石、碾碎,生用或煅用。
藥用部分:為含水硫酸鈣礦石。
產地:生產於湖北、山東、山西、四川等地。
炮製;挖出後去淨雜石、泥土、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大寒。
歸經:入胃、肺經。
功能: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生肌收斂。
主治與套用:
1.本品大寒,且有較強的清熱瀉火作用,善清氣分實熱,用於肺胃大熱、高熱不退、口渴、煩躁、脈洪大、甚至神昏譫語等實熱亢盛證,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里熱的作用,如白虎湯。
2.能清瀉肺熱,用於肺熱咳嗽、氣喘、心煩口渴等實熱證,常配伍麻黃、杏仁以加強宣肺止咳平喘之功,如麻杏石甘湯,治風熱 實喘等。
3.能瀉胃火,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邪齦腫痛證,使熱去則痛止,可與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煅石膏末有清熱,收斂、生肌作用,外用於濕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後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等,常和知母、黃柏、青黛等同用。
用量:15-60克。
禁忌:胃弱、無實熱以及有里濕者忌用。
參考資料:
1.內服經胃酸作用,變成可溶性鈣鹽吸收入血,可抑制神經(包括體溫調節中樞)應激性,減輕骨骼肌興奮和減低血管滲透性,而具有解熱、鎮痙、消炎、抗過敏作用。
2.煅後能收斂黏膜減少分泌。
(二)知母《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莖。
別名:連母、地參、穿地龍。
處方用名:知母、炒知母、 肥知母。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苦、甘、寒。
歸經:入肺、胃、腎經。
功能、清熱、滋陰。
主治和套用:
1.本品苦寒而不燥,降火除煩,可清肺、胃實熱。較多用於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證。常和石膏配合,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如白虛湯。
2.有清肺、潤肺作用,可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肺熱、燥咳痰多,常與貝母同用。
3.適用於肺腎陰虛骨蒸潮熱、盜汗、心煩、咳血等,常配生地、丹皮、山藥、黃柏等,如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等證。此外也常用於消渴病,配天花粉、葛根。
用量:3-9克。
禁忌:本品有滑腸作用,脾虛便溏者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主要含知母甙、黃酮類、煙酸等。
2.中等量知母浸膏能麻痹呼吸中樞,使血壓下降,並能使心臟麻痹;大劑量則可導致呼吸、心跳停止。
3.體外實驗:對痢疾桿菌、 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 百日咳桿菌等有抗菌作用。
4.動物實驗:有解熱作用。
5.常用於急性傳染病之發熱期,肺炎、肺結核、糖尿病及慢性腎盂腎炎等。
(三)梔子《本經》
為茜草科常綠灌木植物梔子的成熟果實。
別名:山梔、黃梔子、山枝子、紅梔子。
處方用名:梔子、山梔子、炒梔子、黑山梔。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肝、肺、胃經。
功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主治與套用:
1.適應於溫熱病,煩熱懊惱,失眠等證、常與淡豆豉合用,如梔子豉湯。
2.能清三焦而利小便,清利肝膽濕熱,常用於濕熱鬱結而致之黃疸、發熱、小便黃短等證,多與菌陳、大黃同用,如 菌陳蒿湯。
3.尚有涼血止血作用,常用於血熱妄行鼻衄及肝熱目赤腫痛等。常配伍茅根、旱蓮草、茜草根、生地等。
用量:3-9克。
禁忌:脾虛便溏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主要含黃連素、梔子甙、番紅花甙等。
2.體外實驗有廣譜抗菌作用,能殺滅血吸蟲。
3.梔子的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抑制血中 膽紅素的生成和促進膽汁分泌的利膽作用,還有持久性降壓鎮靜作用。
4.常用於各種急性熱病,充血性炎症,黃疸性肝炎,尿道炎等。
(四)龍膽草《本經》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膽和三花龍膽或 東北龍膽的根。
別名:膽草、陵游、 觀音草。
處方用名:龍膽草、龍膽、膽草。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肝、膽經。
功能:瀉肝火、除溫熱。
主治與套用:
1.適用於肝 膽實熱引起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中耳炎、脅痛、陰囊腫痛及濕疹等,常配伍黃芩、車前子、澤瀉、木通、生地等,如龍膽瀉肝湯。
2.用於肝火上炎,頭目脹痛,常配石決明、牡蠣、鉤藤、夏枯草等。
用量:3-9克。
禁忌:凡脾胃虛寒及肝經無實熱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龍膽苦甙,龍膽糖、龍膽鹼。
2.少量於食前服用,能促進胃酸分泌,有健胃之效;食後服用,反使胃機能減退,分泌減少;大量服用則障礙消化,時有頭痛,顏面潮紅,而陷於昏眩。
3.尚有解熱及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
4.臨床適用於充血性炎症,對於膽道炎, 十二指腸炎、尿道炎、效果較好。
5.龍膽末每服三克,連服三天,可預防流腦。
6.國外有用於治癌的報導。
(五)夏枯草《本經》
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歐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
處方用名:夏枯草、枯草花。
藥用部分;果穗或全草。
性味:苦、辛、寒。
歸經:入肝、膽經。
功能:清肝火、散鬱結。
主治與套用:
1.本品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證,常配伍石決明、菊花等藥。
2.具有良好的清肝火,散鬱結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痰火鬱結所臻的瘰癧、癭瘤、或單用夏枯草煎湯或熬膏服。複方常與元參、連翹、生牡蠣、尾 布伍用。
用量:6-12克。
二)清熱燥濕藥:
(一)黃連《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根莖。
別名:雞爪黃連、雅連、古勇連。
處方用名:黃連、川連、五連、雅連。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肝、膽、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
主治與套用:
1.本品為清熱燥濕要藥,凡屬濕熱諸證,均可套用。其中,尤以腸胃濕熱壅滯之泄瀉,痢疾、療效最佳。古方多單用,病情較複雜者,常需隨證配伍,例如,濕熱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清熱瀉火作用較強,治心火亢盛煩燥不眠配阿膠、芍藥,如黃連 阿膠雞子黃湯;治胃熱嘔吐,多與薑汁拌炒用,配吳茱萸,即左金丸;治胃火熾盛的中消,多與知母、天花粉同用。
3.善於清熱解毒,治癰疽癤疔,無名腫毒等證,與黃芩,黃柏等同用,如黃連解毒湯。
用量:3-9克。
禁忌:脾胃虛寒之泄瀉,產後血虛煩熱,小兒痘疹氣虛作瀉等忌用;濕熱病初起不宜早用。
參考資料:
1.本品主要成份為小鹼(黃連素),還有黃連鹼等。
2.體外實驗: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布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結核菌等有抑制作用。尤以對痢疾桿菌的作用為強。對皮膚真菌、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在體內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蟲作用。並有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擴張血管,降血壓及解熱作用。
3.臨床上常用於細菌性及阿米巴痢疾、腸傷寒、肺結核、百日咳、猩紅熱、砂眼、滴蟲性陰道炎、上頜竇炎,濕疹及化膿性感染等有效。
(二)黃芩《本經》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根。
別名:枯芩、子芩、條芩。
處方用名:黃芩、子芩、條芩、枯芩 、酒芩。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
功能:瀉肺火、清濕熱。
主治與套用:
1.本品長於清熱燥濕,主要用於濕熱瀉痢、濕溫、黃疸、熱淋等證。
2.能清瀉上焦實火,尤以清肺熱見長。用於肺熱咳嗽,單用枯芩有效,亦可與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以清肺止咳。若熱盛火熾,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證,可單用黃芩炭煎服,清熱而又止血;亦可與生地、白茅根等合用。
3.亦能清熱解毒,常與銀花、連翹同用,以治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證。
4.還有清熱安胎作用,常與白朮同用,以治 胎熱不安。
用量:3-9克。
禁忌:肺寒咳嗽、 胎寒欲墜,無濕熱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黃芩甙、黃芩素等。黃芩甙水解產生 貝加因及葡萄糖醛酸,貝加因有顯著抗菌作用,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2.體外實驗: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抗菌作用,並能抑制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
3.動物實驗: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利尿、解熱及鎮靜作用,並能抑制腸管蠕動,降低血管滲透性。
4.臨床可用於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腸炎、肺炎、菌痢、尿路感染、皮膚各種炎症,以及高血壓等病。
(三)黃柏《本經》
為芸香科落葉喬木植物黃 (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除去栓皮的樹皮。
別名:黃 櫱、山屠、 櫱木。
處方用名:黃柏、黃櫱 、川柏、柏皮、炒黃柏。
藥用部分:樹皮。
性味:苦、寒。
歸經:入腎、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濕熱、瀉火、解毒。
主治與套用:
1.具清熱燥濕之功,用於多種濕熱證,如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等。治瀉痢,可配白頭翁、黃連,如白頭翁湯;治黃疸,配以梔子、甘草、即梔子 柏皮湯。
2.又可退虛熱,用治陰虛發熱,骨蒸盜汗以及夢遺滑精等證,常與知母相須為用,既能滋腎陰之虧耗,又能兼瀉妄動之腎火,如知柏地黃丸。
3.又能清熱解毒,用治熱毒瘡瘍、濕疹等證。
用量:3-12克。
禁忌:脾胃虛寒,便溏泄瀉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內含小 櫱鹼、黃柏內酯等。其抗菌作用與黃連相似。但黃柏對 肺炎雙球菌作用最強。
2.還有降低血壓及 血糖作用,但對 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過高無效。
3.本品尚能興奮平滑肌,促進膽汁分泌,有苦味健胃作用。
4.黃柏醇有保護 血小板不易破碎的作用。
5.臨床多用於急、慢性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及濕疹等疾病。
(四)茵陳《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的的幼苗。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白蒿。
處方用名;茵陳蒿、綿茵陳、茵陳。
藥用部分:幼嫩莖、葉。
性味:苦、平、微寒。
歸經:入脾、胃、肝、膽經。
功能:清濕熱、黃疸。
主治與套用:
1.適用於黃疸。如治陽黃(濕熱黃疸),尿少色黃,有便秘結,配梔子、大黃。如治陰黃(濕寒黃疸),尿少色黃,大便泄瀉,配乾薑、附子、甘草。
2.適用於濕熱黃疸,濕重者,如尿少,腹脹、腿腫、配白朮、澤瀉、豬苓、茯苓。
用量:9-15克。
禁忌:因瘀血而引起的發黃,或血虛萎黃者均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揮髮油、茵陳酮及 葉酸等。
2.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人型結核桿菌、病原性絲狀菌、猩紅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3.動物實驗:有解熱、降血壓、降 膽固醇、抑制腸管及麻痹蛔蟲的作用。
4.有利膽、利尿的作用,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能縮短療程,減輕症狀,消除黃疸。
三)清熱涼血藥:
(一)生地黃《本經》
為玄參料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
別名:酒壺花、生白菜、乾地黃。
處方用名:生地黃、乾地黃。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主治與套用:
1.本品具有清熱涼血及養陰作用,常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乾、舌紅或絳等證,多與玄參、犀角等同用,共湊清熱養陰之效,如清營湯。
2.能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證,常與側柏葉、茜草根等涼血止血藥同用,如四生丸。
3.有生津止渴作用,可用於熱病傷津、舌紅口乾或口渴唇燥,常與麥冬、沙參、玉竹等益胃生津藥同用,如益胃湯。並可用於 消渴證,口渴多飲,常與天冬、枸杞、山藥、山萸肉等滋補肝腎藥同用。
鮮地黃,亦稱鮮生地,作用於乾生地相近似,而涼血、生津效果尤佳。適宜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及血熱妄行吐衄下血等證。
用量:9-20克。
禁忌:本品性較滋膩,脾胃虛弱腹滿便溏者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地黃素、甘露醇、鐵質、維生素甲等。
2.中等量對動物有顯著強心作用,使血壓升高,對衰弱的心臟作用尤為顯著;小劑量可使血管收縮,大劑量則使血管擴張。此外,還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
3.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牡丹皮《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
別名:花王、丹皮、粉丹皮。
處方用名:牡丹皮、丹皮、粉丹皮、花王皮。
藥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主治與套用:
1.本品具有清熱涼血作用,適用於熱病發斑疹、血熱吐血、衄血等證。通常與生地同用,重者可與犀角配伍,如犀角地黃湯。亦可用於 熱入血分, 夜熱早涼、骨蒸無汗,常與青蒿、鱉甲等同用,如 青蒿鱉甲湯。
2.又具活血行瘀作用,可用於血閼閉經、痛經,或瘀血積聚,腹中包塊等證,可與桂枝、茯苓、桃仁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
3.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行瘀,可用於腸癰,常配伍大黃、冬瓜仁等,如大黃 牡丹皮湯。
用量:3-9克。
禁忌:孕婦及月經過多禁用。
參考資料:
1.丹皮煎劑做體外試驗,對傷寒、痢疾、大腸、綠膿、變形桿菌、 霍亂弧菌等革蘭氏陰性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2.本品尚有解熱與顯著的降壓作用。
3.本品並能使子宮內膜充血而有通經作用。
4.臨床可用於多種熱性傳染病,並對過敏性鼻炎及中耳炎術後,有一定的脫敏及抗菌消炎作用。
(三)玄參《本經》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浙玄參)的根。
別名:元參、黑參、烏元參。
處方用名;玄參、元參、黑元參、黑玄參。
藥用部分:根。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肺、胃、腎經。
功能:養陰生津、清熱解毒。
主治與套用:
1.本品既清熱瀉火,又可滋 養津液,因而熱毒實證、 陰虛內熱證均可使用。適用於熱病傷陰,斑疹、口渴煩熱、便秘及咽喉腫痛等,常配麥冬、生地等,如 增液湯。
2.本品有解毒散結之功,適用於陰虛火旺、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癧、痰核、癭瘤等證,常用於治淋巴結結核,常與牡蠣,浙貝母同用,如消瘰丸。
3.治咽白喉,玄參15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麥冬9克 水煎服。
用量:9-15克。
禁忌: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蘆。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有玄參素、生物鹼、糖類、脂肪酸等。
2.微量對動物心臟有輕度強心作用,量大則使心臟呈中毒現象,並能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尤對腎型高血壓的降壓作用較為的明顯,又能使血糖下降。
3.本品浸液對各種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臨床報導,本品配當歸、銀花、甘草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效。
(四)犀角《本經》
為脊椎動物犀科犀牛的角。
處方用名:犀角、烏犀角、廣角。
藥用部分:牛角。
性味:鹹、寒。
歸經:入心、肝、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清心安神。
主治與套用:
1.具有涼血止血作用,可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證,常與生地、丹皮、赤芍等清熱涼血藥同用,如犀角地黃湯。
2.能清心熱,安神定驚,較多用於濕熱病、熱盛火熾、壯熱不退、神昏譫語等證,常與生地、玄參、連翹等同用。如 清宮湯。
3.既能瀉火解毒,又能涼血消斑,故又可用於溫熱病熱毒熾盛,斑疹以及丹毒等證。
用量:1.5-6克。
注意事項:
1.孕婦慎用,畏川烏、草烏。
2.用時多磨汁,或銼末沖服。
附藥:水牛角。
水牛角為牛科動物水牛的雙角。
本品療效與犀角相近,而沿用已久,近年廣東、天津、江西等地臨床報導,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治療溫熱病及小兒熱證,效果亦良好,但用量甚大,應為犀角的8-10倍,銼末沖服或銼碎先煎。
四)清熱解毒藥:
(一)金銀花《別錄》
為忍冬科多年生植物金銀花的花蕾。
別名:二花、忍冬花、二寶花。
處方用名:金銀花、雙寶花、銀花 、忍冬花、雙花。
藥用部分:花蕾和藤莖。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胃、心經。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與套用:
1.本品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常用於熱毒腫瘍,癰疽癤疔等,可與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飲。
2.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又兼宣散作用,故宜用於外感風熱與溫病初起,常與連翹、荊芥、薄荷等同用,如銀翹散。
3.兼能治熱毒瀉痢。可單用,亦可與黃芩、白芍等同用。
用量:15-30克。
禁忌;虛寒之泄瀉、癰疽屬陰性者不宜使用。
附:金銀藤(忍冬藤):為忍冬之嫩莖,功效同花。常代金銀花套用,但作用稍差,多用於研末外敷瘡用。因有通絡作用,亦可用於關節紅腫熱痛或風熱痹痛等證。
用量:15-60克。
參考資料:
1.本品主要含水犀草素-7-葡萄糖甙, 環已六醇及皂甙。
2.體外實驗:金銀花抗菌作用廣泛,對痢疾、傷寒、付傷寒、大腸、變形、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陽性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多種皮膚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多用於流感及各種炎症,近年來新製劑銀黃片(銀花、黃芩)治療上感、扁桃腺炎獲得較好療效,有抗菌、消炎、解熱作用。
4.此外本品煎劑有短時間的升高血糖作用。
(二)連翹 《本經》
為木犀科落葉灌木植物連翹的果實。
別名:三廉、連殼、青翹。
處方用名:連翹、連翹殼、連 翹心。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苦、微寒。
歸經:入心、膽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主治與套用:
1.本品能清熱解毒。廣泛套用於各種熱證和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有發熱重、微惡寒、咽痛、口渴、苔薄黃、脈浮數等證,常與金銀花同用,如銀翹散。
2.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癰散結,故常用於各種癰疽瘡毒及瘰癧等,為 瘡家之要藥。治癰疽瘡毒屬陽證實熱者,多與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治瘰癧則多與夏枯草、海帶、牡癧等同用。
3.適用於過敏性紫癜,連翹9克 赤芍6克 麻黃3克 甘草6克,水煎服。
用量:9-15克。
禁忌:虛寒陰疽忌用。
參考資料:
1.含連翹甙 、蘆丁、皂甙及揮髮油。
2.體外實驗: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百日咳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結核桿菌、皮膚真菌有抗菌作用。
3.含有豐富的蘆丁,可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其滲透性,故可用於紫癜。
4.果皮中的齊墩果醇酸有強心利尿作用。
5.臨床上用於過敏性紫癜及泌尿系感染有一定效果。
(三)蒲公英《新修本草》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別名:婆婆丁、黃花地丁。
處方用名;蒲公英、黃花地丁、蒲公丁。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甘、寒。
歸經:入肝、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與套用:
1.本品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力較強,常用於治癰疽疔毒、肺癰、腸癰、目赤腫痛等。對於乳癰效果尤佳,單用即可。治癰疽疔毒,多與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飲。
2.又兼利濕作用,治濕熱黃疸多與茵陳同用;治熱淋多與白茅根、金錢草同用。近代用治急性傳染性肝炎及尿路感染。
用量:9-20克。
禁忌:癰疽屬陰證及已潰者,不宜使用。
參考資料:
1.內含甘露醇、天冬素、皂甙、酷氨酸脂及葉酸等。
2.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及多種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
3.有疏通阻塞之乳腺管的作用,用於治療乳腺炎有效。還常用於各種膿性炎症。
4.對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蛇咬傷早期有效。
5.鮮蒲公英100克(乾品60克)、白菊花15克,煎湯,口服及熏洗患眼,可治療各種眼疾。尤其對單純性結合膜炎、眼瞼炎、麥粒腫等有效。蒲公英根搗碎取汁,待凝後塗敷可治燙傷。
(四)板蘭根(附大青葉)《別錄》
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蘭或大青的根。
處方用名:板蘭根。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喉。
主治與套用:
1.適用於感受風溫時毒,入侵肺胃而發病的大頭瘟、咽喉腫痛、配連翹、牛蒡子、玄參、馬勃、甘草。
2.適用於腮腺炎、板蘭根30克,水煎服。
3.還用於治療肝炎、配龍膽草。
用量:9-24克。
禁忌: 脾虛胃寒、陰虛喉痹、無實火熱毒者忌用。
附;大青葉:別名藍草。處方用名:大青葉、大青、馬藍葉。板蘭根的葉子也稱大青葉。一般常用的?? 清瘟解毒,多用於防治多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如流感、流腦、乙腦、腮腺炎及大葉性肺炎和敗血症等疾病。用量9-15克。
參考資料:
1.大青葉有抗病毒,殺滅鉤端螺鏇體作用。臨床報導、大青葉煎劑,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一般3-4天獲得痊癒。
2.板蘭根為廣譜抗菌藥,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與陽性均有抗菌作用。對流感、流腦、乙腦、丹毒、猩紅熱、產褥熱等病都有很好療效。並可治 麻疹及小兒夏季熱等病。
(五)紫花地丁《本草綱目》
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處方用名:全草。
性味:苦、辛、寒。
歸經:入心、肝經。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與套用:
1.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多用於癰疽癤疔、丹毒、乳癰、腸癰等證。鮮品可搗汁,基渣敷患處。複方多與蒲公英、金銀花、紫背天葵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飲。
2.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服,其渣加雄黃少許搗勻外敷。
用量:10-20克。
(六)魚腥草《別錄》
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
別名:側耳根、蕺菜。
處方用名:魚腥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微寒。
歸經;入肺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
主治與套用:
1.本品以清肺見長,治痰熱壅肺而引起的肺癰吐膿血之要藥,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苡仁同用。
2.能消癰退腫,善治實 熱癰毒,多單味水煎服,並用鮮草搗敷患處,亦可與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
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
(七)白頭翁《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頭翁的根。
處方用名:白頭翁。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歸經:入大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與套用:
本品能清熱解毒,並可涼血,為治痢專藥。主要用於熱毒血痢、發熱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後重等證。可單用,亦可配伍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白頭翁湯。
用量:6-15克。
注意事項:脾胃寒者慎用。
(八)敗醬草《本經》
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花敗醬的全草。
處方用名:敗醬、敗醬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主治與套用:
1.本品能泄熱解毒,散結排膿,善治內癰,尤多用於腸癰。如薏苡附子敗醬散,即以本品配苡仁、附子,治腸癰膿已成者。現在經過不同配伍,亦可治療腸癰膿未成者。用治肺癰高燒,咳唾膿血,以配魚腥草、蘆根、桔梗等。
2.能祛瘀止痛,可用於血滯的胸腹疼痛,以及血滯經痛均可單用煎服。
用量:9-30克。
二、清熱方
一)清熱瀉火方:
清熱瀉火方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適用於熱在氣分或三焦熱盛證。症見高熱煩渴,多汗,或狂躁譫語、吐衄發斑、苔黃、脈洪大或滑數等。常用石膏、知母、梔子、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瀉火藥為主組成方劑。常用方如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
(一)白虎湯《傷寒論》
組成:石膏30克 知母9克 炙甘草3克 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陽明經熱盛或外感熱病氣分熱盛證。症見大熱頭痛、口乾舌燥、大渴引飲、大汗出、舌苔黃燥、脈洪大有力或滑數者。
方解;本方是治療陽明經證和氣分熱盛的主方。方中石膏甘寒,瀉胃火而透肌熱,以為主藥;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熱,質潤以滋胃燥、用為輔藥、知母與石膏相配伍,則清熱除煩的作用更強;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共為佐使藥,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
臨床套用:
1.本方主治辯證要點是: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等。
2.凡熱性病有上述症狀者,均可使用本方,如“流腦”、“乙腦”、肺炎等。出現氣分實熱者均可套用,可酌加蘆根、大青葉之類,以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3.外感已解,熱盛於里,津氣兩傷,以及夏月中暑,身熱而渴,汗多,脈大無力,可於本方加太子參(孩兒參)或明參或黨參,名白虎加人參湯。
4.消 渴證見煩渴引飲,多食善飢,脈象有力者,可用本方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5.牙齦腫痛,口乾而渴,屬胃熱者,亦可用本方。
注意事項:表未解而惡寒無汗,或發熱而不煩渴者,不宜用本方。
(二)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組成:黃連9克、黃芩9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熱盛,症見火熱煩狂,口燥咽乾,錯語不眠,或吐衄發斑,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方解:本方由大苦大寒,瀉火解毒藥組成。方中以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 通瀉三焦之火;導以下行。四藥合用,其瀉火解毒之效甚著,故適用於表里三焦火熱亢盛之證。
臨床套用:
1.本方使用於火熱煩狂、口燥咽乾、神昏譫語、苔黃、脈數有力、如敗血症、肺炎、痢疾等,屬於火毒者,可套用本方。據臨床報導,本方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2.肝膽濕熱證,症見發熱、黃疸、尿黃、口乾舌燥等,可用本方加茵陳蒿、大黃、取其邪從二便而出,並能增強消瘀解毒作用。
3.本方用於外科癰腫疔毒證,並可與五味消毒飲合方內服,亦可研末調敷患部,有顯效。
4.對於吐血、衄血、發斑而有血熱表現的,可酌情加清熱涼血藥同用,如玄參、生地黃、丹皮、茅根等。
注意事項:本方四藥皆大苦大寒之品,故易化躁傷陰,如見熱傷津液,舌質黃光絳者,不宜使用。
二)清熱燥濕方:
(一)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 錄自 《古今醫方集成》)
組成:龍膽草12克 黃芩4克 梔子9克 澤瀉9克 木通4克 車前子4克 當歸4克 柴胡4克 甘草3克 生地黃18克。
用法;水煎服。藥房有丸劑成藥,一般每服6-9克,日二服,開水送下。
功用:瀉肝膽經濕熱。
主治:
1.肝膽實火所引起的脅痛、口苦、目赤、耳聾、耳腫等症。
2.肝經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小便淋濁、陰腫、陰癢、囊癰、婦女帶下等症。
方解:本方是瀉肝膽經實火濕熱的常用方。方中龍膽草苦寒清熱,為瀉肝膽經實火的專藥,與梔子、黃芩相配,則瀉火之力更強。柴胡疏肝解熱,甘草解毒。再配澤瀉、木通、車前子瀉火利濕,使濕熱從小便排瀉。至於用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其意義是瀉中有補,使瀉火之藥不致苦燥傷陰,亦可以防止因肝膽實火而致耗傷陰液。這樣的配伍比較全面,使邪去而正不傷,用時注 意。
臨床套用:
近代多用本方治療急性結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疔腫、急性膽囊炎、帶狀皰疹,高血壓(屬於 肝經實火),以及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屬於肝經濕熱下注者)。
使用注意:本方藥多苦寒,易致傷胃,中病即止,不宜多服。
(二)茵陳蒿湯《傷寒論》
組成:茵陳蒿18克 梔子9克 大黃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黃疸,見皮膚、鞏膜如桔子色,小便赤黃、大便不暢、胸悶、口渴、苔黃膩、脈滑數等證。
方解:本方以茵陳為主藥,清濕熱,利肝膽;梔子清泄三焦濕熱;大 黃盪滌腸胃瘀熱。三藥均味苦性寒,清熱利濕,使濕從二便排泄,故為肝膽濕熱的常用方劑。
黃疸的產生,是因瘀熱在里,不得外越,與濕邪相結,濕熱熏蒸而成。採用本方能通泄瘀熱,清利濕熱,使邪去有路,則黃疸自除。
臨床套用:
本方是治急性 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的效方,對膽囊炎、膽石症,鉤端螺鏇體病引起的黃疸屬於濕熱型得,均可酌情加減使用。
1.惡寒、發熱、頭痛、加柴胡、黃芩以和解退熱。
2.大便秘結者,加積實、虎杖或重用大黃以瀉熱通便。
3.小便短赤,選加車前草、金錢草、澤瀉、滑石以增強清熱利尿作用。
4.脅痛腹脹,選加鬱金、積殼、川楝子以疏肝理氣止痛。
5.熱重者,選加黃柏、龍膽草以加強清熱作用。黃疸者,選加金錢草、田基黃等以利濕退黃。
6.本方以大黃,用作攻下?用注意;陰黃證,不宜用本方。
三)清熱涼血方
清熱涼血方具有清熱涼血作用,適用於熱在營、血分。症見身熱,口渴或不渴、心煩、不眠、舌絳、或見神昏譫語、發斑、衄血等、常用生地、丹皮、元參、犀角等藥組成方劑。
(一)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組成:犀角3克 生地黃30克 芍藥12克 牡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溫熱病熱入 血分證。
1.熱擾心營,出現神昏譫語,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細數等症。
2.熱盛動血、出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證。
方解:本方為治療熱在血分的主要方劑。方中以犀角清心火而解毒,心火得清,則諸經之火自平,為主藥;生地黃涼血而滋陰液,協助犀角以解血分熱毒,並增強止血作用,為輔藥;芍藥和營泄熱,丹皮涼血散瘀,協助犀角、生地黃加強解毒化斑作用,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閼的作用。
臨床套用:
1.本方可用於熱傷血分證,症見身熱、神昏、譫語、斑疹、舌絳、脈數或吐血、便血、尿血等熱甚動血之症。尤其多用於各種熱性傳染病伴有出血者,如出血熱、乙型腦炎、斑診傷寒、敗血症等。
2.小兒麻疹熱毒熾盛者,症見高熱,疹色焦黑、出血、口乾唇躁、舌絳起刺,可用本方酌加紫草等,以清解血分熱毒。
3.若見神昏者,可同時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如心火熾盛者,加黃連、山梔子;如吐衄者,加茅花、旱蓮草、白茅根等。
注意事項;若陽虛出血及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二)清營湯《溫病條辯》
組成:犀角3克 生地15克 元參12克 竹葉心3克 銀花9克 黃連5克 連翹9克 丹參9克 麥冬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邪熱傳營,出現 營分證,症見 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煩燥不眠,或斑疹隱隱,舌絳而乾,脈細數。
方解;本方治溫熱之邪由氣分傳入營分,熱傷營陰,而氣分之邪尚未盡解者的常用方。因此方中主要以犀角清解營分熱毒;因熱傷陰津,故輔以玄參、生地黃、麥冬以清熱養陰;因氣分熱邪未盡,故佐以黃連、竹心葉、連翹、銀花以清熱解毒,並透熱於外,使邪熱轉出氣分而解;使以丹參協助主藥以清熱涼血,並能活血散瘀,以防血與熱結,且引諸藥入心而清熱。各藥合用起清營解毒,透熱養陰之效。
臨床套用:
1.本方可用於“流腦”、“乙腦”、中暑,敗血症等病。見有高熱、煩燥、譫語、舌絳而乾、斑疹隱隱、脈細數者,如兼見痙厥,可加羚羊角、鉤藤、丹皮,以清熱熄風;如昏迷譫語,可加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 清心開竅、清營解毒。
2.暑熱之邪入心包,見高熱煩渴、煩躁不眠、抽搐,可用本方送服紫雪丹,以加強清熱鎮痙的作用。
注意事項:方中犀角價貴而產量不多,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30-60克,水煎服)。
四)清熱解毒方:
清熱解毒方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熱毒、溫毒、瘟疫之證。常見煩燥狂亂,頭面紅腫、癰腫瘡毒等證。多由連翹、雙花、地丁、公英、板蘭根、黃連、黃柏等清熱解毒藥為主組成方劑。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飲。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15克 野菊花12克 蒲公英12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花天葵6克
用法:水煎加燒酒一、二匙和服。藥渣可搗爛敷患部。
功能;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各種疔毒、癰瘡癤腫。症見局部紅腫、或發熱、舌紅、脈數者。
方解:本方是治療疔毒、癰瘡的方劑。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為主藥;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為治疔毒要藥,亦通用於癰瘡腫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均為輔佐藥。各藥合用,其清熱解毒之力甚強,或加酒少量以助藥勢,可加強消散疔瘡作用。
臨床套用:
1、治療癤疔瘡癰之有效方劑,局部紅腫熱痛,外用及內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窩組織炎等。
3.本方亦可用於急性泌尿系感染、膽囊炎、肺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性傳染病具有熱毒證候者。如熱重,可加黃連、連翹之類清泄熱毒;血熱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黃等,以涼血解毒。
注意事項:陰疽忌用。
五)和解表里方:
凡具有疏泄、和解作用的方劑,叫做和解方。用以和解表里、調和肝脾、調和胃腸。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陽,或內傷者不宜使用。
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9克 黃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薑3片 大棗3枚 黨參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於 少陽證之寒熱往來, 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乾、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里之熱。二藥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症。配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止嘔;配黨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姜、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臨床套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熱往來的病證。若見心中煩悶而無嘔吐者,可去半夏、黨參、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瘧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膽濕熱,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參、姜、草、加茵陳、龍膽草、川楝子、梔子等。
4.本方可用於婦女經期前後外感、腎盂腎炎、胸膜炎、症見寒熱往來者,均可斟酌使用。
相關詞條
-
清熱藥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清熱藥的藥性都屬寒涼,按“熱者寒之”的治病法則,本類藥物主要用於各種熱證。部分清熱藥還兼有疏散風熱、利膽退黃、...
概述 分類與功能 藥用配伍 使用及注意事項 現代研究 -
清熱方劑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叫做清熱藥;以清熱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叫做清熱劑。 清熱藥和方,性屬寒涼,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功效,主要用於熱病高燒,熱...
清熱藥概述 使用注意事項 常用方劑 -
溫里方劑
定義:凡藥性溫熱,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的藥物,叫做溫里藥。凡以溫里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溫里方。 溫里法就是運用溫熱方藥以治療里寒證的一種治法。溫理法...
溫里藥概述 使用注意事項 常用方劑 -
《實用方劑速記全書》
理氣劑 專科方劑 傷科劑
-
徐清宣安齦散
、肝經,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癢等作用,適用於牙床...產品詳情 【方劑名稱】安齦散 【方劑組成】獨活、防風、生地...。 【方劑性狀】中藥散劑 【方劑作用】此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補腎護齒...
產品詳情 成分詳情 使用注意事項 日常護理 -
徐清宣堂安齦散
中醫純中藥製劑安齦散從牙周炎的起病源頭入手,外刷牙齒,藥效直達病灶,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補腎益氣,直接切斷病原,緩解牙齦腫痛,堅固牙齒,增強抗菌能力,全...
-
實用中醫歌賦
葛根 菊花 桑葉 牛蒡子蔓荊子 浮萍 豆豉 升麻 木賊(二)清熱藥賦...、四診、中藥、治法、方劑和針灸等歌訣,其中介紹中藥430餘種,常用治法...辛溫疏表法選藥歌4.解肌表和營衛法選藥歌(二)辛涼解表類1.辛涼透表解毒...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
中藥
、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平和...、生產規範、擁有優質優價產品的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發展機遇。各省市醫藥...,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
中藥釋義 定義 國內發展 發展歷史 療效考證 -
保和化積
凡具有消化積食效用的藥物,即一般所謂的消食藥,這類藥物往往精選性味甘平或甘溫的草本植物煉製而成,藥力緩和,藥性平穩,故以“保和”命名,保和化積之名由此而...
傳統化積理論 泰西醫學新論 原材料功效 保和化積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