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藤

阿利藤

又名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等,是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鏈珠藤披散或藤狀、禿淨灌木。可入藥,祛風利濕,活血通絡

基本信息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

āLìTénɡ

【別名】

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

【原形態】

披散或藤狀、禿淨灌木。葉對生或3枚輪生,革質,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8~20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入,有時短尖,基部鈍或短尖,兩面均禿淨,邊緣背卷,側脈不明顯;具短柄。花序為無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圓錐花序,長不及1.5厘米,頂生或生於小枝之頂;萼小,長不及1毫米,萼內無腺體;花冠白色,長3~4毫米,管圓柱形,近頂端稍收縮,裂片小,卵形;雄蕊5,花葯內藏;心皮2,分離,但為1單花柱所連結。漿果卵形,長約1厘米;有種子1顆,有時中央收縮為兩個果節,每節有種子1顆。花期7月。

【生境分布】

野生山地、林木間。分布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溫,味微苦辛,有小毒。

【歸經】

《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治風濕性關節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閉,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鎮痛,消癰解毒。
②《閩南民間草藥》:理風濕,療損傷,行血活絡。
③《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頭面浮腫。
④《閩東本草》:醒脾理氣,舒筋通絡.祛風活血。治胸膈脹悶,骨節酸痛,腹中冷痛泄瀉,周身浮腫及婦人經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或浸酒。

【注意】

《閩東本草》:陰虛發熱,腸胃伏熱及婦人懷孕者皆所禁用;忌與牛奶仔、穿山龍同用。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痛:阿利藤根一兩至兩半,豬蹄一隻。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脾虛泄瀉:阿利藤乾根一兩,鼠麴草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性腳氣:阿利藤乾根或莖五錢至一兩,六棱菊一兩。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水腫,跌打損傷:阿利藤、雞血藤各等量,浸酒內服,每早晚飲服一次,每次一小杯。或和水酒燉豬赤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⑤治經閉:阿利藤三兩。煎湯去渣,調紅糖服。(《閩東本草》)
⑥治跌打損傷:阿利藤根一至二兩。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腰閃痛:阿利藤四錢,紅酒四兩。燉服。(《閩東本草》)
⑧治風火齒痛:阿利藤鮮根五至八錢,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