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子

白蘞子

白蘞子,是一種植物藥材,取自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主治溫瘧,主寒熱結壅熱腫。

基本信息

概述

白蘞白蘞
白蘞子出自《藥性論》。
白蘞落葉攀援木質藤本,長約1m。塊根粗壯,肉質,卵形、長圓形或長紡錘形,深棕褐色,數個相聚。莖多分枝,幼枝帶淡紫色,光滑,有細條紋;卷鬚與葉對生。掌狀複葉互生;葉柄長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細毛;葉片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羽狀分裂或羽狀缺刻,裂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深鋸齒或缺刻,中間裂片最長,兩側的較小,中軸有閒翅,裂片基部有關節,兩面無毛。聚傘花序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3-8cm,細長,常纏繞;花小,黃綠色;花萼5淺裂;花瓣、雄蕊各5;花盤邊緣稍分裂。漿果球形,徑約6mm,熟時白色或藍色,有針孔狀凹點。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藥品簡述

白蘞白蘞
藥名:白蘞子
漢語拼音:bailianzi。
英文名:FruitofJapaneseampelops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PaulliniajaponicaThunb.]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科屬分類:葡萄科
性味:苦;寒。
歸經:肝經;脾經。
功能:清熱;消癰。
主治:溫瘧;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研末敷。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的果實。
採收儲藏:秋果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選方

止血消腫:白蘞成熟果實,去種子,留下白色氈毛或帶種子研成粉末,外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文獻論述

《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壅熱腫。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