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芭蕉汁、芭蕉樹水的別稱(出自:中級醫刊)
來源
為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的莖中的汁液。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4米。葉片長圓形,長2-3米,寬25-30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葉柄粗壯,長達30 厘米。花序頂生,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雄花生於花序上部,雌花生於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約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厘米,具5(3+2)齒裂,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頂端具小尖頭。漿果三棱狀,長圓形,長5-7厘米,具3-5棱,近無柄,肉質,內具多數種子。種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規則稜角,寬6-8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房前、屋後、山坡等處。
採集加工
夏、秋季將近莖根部刺破取流出汁液,用瓶子裝好,密封備用。或以嫩莖搗爛絞汁亦可。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②《綱目》:"甘,冷,無毒。"
主治
熱病煩渴,驚風,癲癇,高血壓頭痛,疔瘡癰疽,中耳炎,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50-250ml。外用:適量,搽湖;或滴耳;或含漱。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培於庭園及農舍附近。
資源分布:我國台灣可能有野生。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頭風熱並女人發落,止煩渴及湯火瘡。
2.《本草圖經》:治暗風癎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得吐便瘥。
3.《嶺南採藥錄》:外塗癰疽,結核熱。
4.《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中耳炎。
5.《四川中藥志》:內服一小碗治紅絲疔瘡;外擦腦頂,治高血壓頭痛。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