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特徵
高50~80cm,莖直立,多分枝,具主莖短且不顯明,基部多分枝,無毛或有長單毛。葉為一回
或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狹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幼苗及葉片揉爛後有臭味。花極小,直徑約為1mm,萼片具有白色膜質邊緣;具白色長圓形花瓣或無花瓣;短角果腎形,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皺紋,種子腎形,紅棕色。全草有臭氣,通常鋪地生,主莖短而不明顯,多分枝,有柔毛。葉為1—2回羽狀分裂。裂片線形而尖,兩面無毛。總狀花序腋生,長可達4厘米;花小,白色;花瓣長圓形,有時無;雄蕊2。短角果小球形而扁,直徑約2毫米,頂端下凹,表面有粗糙的皺紋,果實成熟時沿中央分離而不開裂,內有種子1個,細小,卵形。
生物特性
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全體有臭味,常生於旱作物地、果園、荒地及路旁,為常見雜草,對貧瘠乾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花期3月,果期4~5月。種子繁殖。
分布範圍
原產地:南美;現已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亞洲。中國分布現狀: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江西、廣東、香港、四川、雲南。
植物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江蘇南部。本種種子成熟後,由於鳥類、鼠類及風力等因素的影響而擴展到其他區域。臭薺是麥田、玉米、大豆多種作物的雜草之一,同時也生長於人工草地之中,通過生活力的競爭,消耗養分,影響作物與草坪的生長。控制方法
該種的種子細小,出土萌發,因而深翻播種是有效的防止其向農田擴散的方法之一。也可用化學方法去除臭薺,其敏感性除草劑,有2甲4氯、莠去津、伴地農、闊葉散等,可根據不同作物進行選擇使用。其它種類
單葉臭薺和臭薺的區別在於:多年生草本,無臭味;單葉不分裂,全緣,僅少數邊緣呈深波狀或有少數鋸齒;花柱頂端微缺,比花瓣長或和它等長。 產我國台灣(火燒島、蘭嶼)及廣東南海島嶼(東沙群島)。生在路旁荒地。琉球、大洋洲、馬達加斯加及非洲南部均有分布。 未見標本,僅從文獻節錄一些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