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果葉出自《品匯精要》。《綱目》:銀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為勝,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二更開花,隨即卸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柿子,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其核兩頭尖,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隨息居飲食譜》:中銀杏毒者,昏暈如醉,白果殼或白鯗頭煎湯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
銀杏,落葉喬木,高可達40m。枝有有長枝與短枝,幼樹樹皮淡灰褐色,淺縱裂,老則灰褐色,深縱裂。葉在長枝上螺鏇狀散生,在短枝上3-5(-8)簇生;柄長3-10cm;葉片扇形,淡綠色,無毛,有多數2叉狀並列的細脈,上緣寬5-8cm,淺波狀,有時中央淺裂或深裂。雌雄異株,花單性,稀同株;球花生於短枝頂端的鱗片狀葉的腋內;雄球花成柔荑花序狀,下垂;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2叉,每叉頂生一盤狀珠座,每珠座生一胚珠,僅一個發育成種子。種子核果狀,橢圓形至近球形,長2.5-3.5cm,徑約2cm;外種皮肉質,有白粉,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中種皮骨質,白色,具2-3棱;內種皮膜質,胚乳豐富。花期3-4月,種子成熟期9-10月。
藥品簡述
藥名:白果葉
漢語拼音:baiguoye
英文名:GinkgoLeaf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inkgobilobeL.
功效分類:收澀藥;止咳藥。
科屬分類:銀杏科。
別名:銀杏葉、飛蛾葉、鴨腳子、公孫葉。
性味:苦;甘;澀;性平;小毒。
歸經:心經;肺經;脾經。
功能:活血養心,斂肺澀腸。
主治:胸痹心痛;喘咳痰嗽;泄瀉痢疾;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用提取物作片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搽;或煎水洗。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酸性土壤、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
資源分布:北自瀋陽,南達廣州,東起華東,西南至貴州、雲南都有栽培。
藥材基源: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葉。
採收儲藏:秋季采,除去雜質,洗淨,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1、采葉:7-8月份的上午8-10時,求銀杏幼樹主幹、側枝中部著生的綠色正常葉片,放筐中用清水洗淨,攤開晾乾,隨采隨炒,以保質量。
2、殺青:選乾淨無異味的大鐵鍋,加熱至鍋面灰白色(約300℃),迅速投入1千克青葉蓋鍋蓋悶1分鐘,見鍋口有蒸汽時,立即揭蓋,用雙手迅速從鍋底翻抓青葉,均勻抖散至鍋底使葉片全部接觸鍋面,均勻受熱,待葉片青草氣味消失,呈無光澤的黑綠色,手握成團,略有彈性的出鍋。
3、搓揉:殺青後的葉片,倒在席上晾乾帶餘熱用手握成團,揉麵團似向同一方面滾揉,反覆數次,輕搓寬葉成長條狀。
4、二次殺青:將搓揉後的葉子,放入170—190℃的鍋內,雙手壓在鍋內滾炒葉數分鐘再將葉團敢開均勻受熱幾分鐘,如此重複約20分鐘,出鍋攤晾席上回潮變軟。
5、炒成茶:將鍋加熱至90%,投入晾後的葉子,進行復炒,漸退火降溫、輕炒防碎,炒至茶葉燙手時取出,冷卻袋裝成品茶,此茶為綠茶,湯黃褐色或淡黃綠色,香氣濃,餘味略苦。
其實如果需要服用銀杏葉,應該按照醫生建議,服用一些銀杏葉製劑,效果好而且副作用比較輕。但銀杏葉本身具有溶血作用,如果長期大量服用,或同時服用抗凝血藥物,就有可能出現內出血、陣發性痙攣、神經麻痹、過敏或其他副作用。
自己採集銀杏葉當茶飲用時,需要注意,銀杏葉也是藥,不是補品,應該在徵得醫生同意、身體狀況適合的條件下才可服用;即便要泡茶喝,一般以5~6g為宜,煎服或沸水沖泡服用,但不宜長期連續服用;有過敏史的人尤其要慎用。另外,銀杏葉性偏涼,虛寒性心臟病人和高血脂病人不宜服用。
用藥禁忌
《中藥志》:有實邪者忌用。
中藥化學成分
葉含黃酮類化合物屬於黃酮類及其甙的成分有山柰酚(kea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槲皮素(quercet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丁香黃素(syringetin),山柰酚-3-鼠李葡萄糖甙(kaempferol-3-rhamno-glucoside),山柰酚-3(6-對香豆醯葡萄糖基-β-1,4-鼠李糖甙[kaempferol-3-(6-p-coumaroylglucosyl-β-1,4-rhamnoside)],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kaempfer-ol-3-O(2-O-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yranoside],山柰酚-3-O-[2-O-6-O-[對-(7-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豆醯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kaempferol-3-O-[2-O-6-O[p-(7-O-β-D-glucopyranosyl)coumaroyl]-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山柰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6-O-α-D-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2-O-α-L-rhamnopyranosyl-6-O-α-D-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nosede)],3-O-甲基楊梅樹皮素(3-O-methylmyricetin),槲皮素-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槲皮素-3-O-[2-O-6-O-[對(-7-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豆醯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6-O-[p-(7-O-β-D-glucopyranosyl)coumaroyl]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ranoside},槲皮素-3-O-[2-O-(6-O-對香豆醯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2-O-(6-O-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yl]-α-L-rhamnopyanosyl-7-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6-O-α-D-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2-O-α-L-rhamnopyranosyl-6-O-α-D-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α-6-對香豆醯葡萄糖基-β-1,4-鼠李糖甙[quercetin-3-O-α-(6-p-cumaroyl-glucosyl-β-1,4-rhamnoside)],槲皮素-3-O-芸香糖甙(quercetin-3-O-ruti-noside),異鼠李素-3-O-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O-rutinoside),丁香黃素-3-芸香糖甙(syringetin-3-ructinoside)等;屬於雙黃酮類的成分有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銀杏雙黃酮(bilo-betin),白果雙黃酮(ginkgetin),異白果酸黃酮(isoginkgetin),金松雙黃酮(sciadopitysin),5-甲氧基銀杏雙黃酮(5-methoxybilo-betin);屬於兒茶精類的成分有右鏇兒茶精(catechin),左鏇表兒茶精(epicatechin),右鏇沒食子兒精(gallocatechin),左鏇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又含苦味萜類成分白果苦內酯(ginkgolide)A、B、C、J、M及銀杏內酯A(bilobalideA)。還含生物鹼6-羥基犬尿酸(6-hydroxykynurenicacid)。又含酸類及酯類成分白果酸(ginkgolicacid),氫化白果酸(hy-droginkgolicacid),氫化白果亞酸(hydroginkgolinicacid),腰果酸(anacardicacid),莽草酸(shikimicacid),奎寧酸(quinicacid),抗壞血酸(ascorbicacid),6-羥基-2-十四烷基苯甲酸(6-hydrox-2-tetradecylbenzo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6-十五碳烯基水楊酸(6-pentadecenylsalicylicacid),水楊酸-6-十七醇酯(6-hep-tadecenylsalicylicacid)。還含醇、酚、醛、酮類成分白果醇(ginnol),正二十八醇(1-octacosanol),正二十六醇(1-hexa-cosanol),紅杉醇(sequoyitol),α-己烯醛(α-hexenal),白果酮(gin-none),銀杏酮(bilobanone),白果酚(ginkgol),蒎立醇(pini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聚異戊烯醇(polyprenol)化合物,(Z,Z)-1,5-二對羥苯基-1,4-戊二烯[(Z,Z)-4,4-(1,4-pentadiene-1,5-diyl)diphenol]。又含17種胺基酸,內有蘇氨酸(threon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賴氨酸(lysine)7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還含木質體成分芝麻素(α-sesamin)以及鉀、錳、磷、鍶、鈣、鐵、鎂、鋅、鋁、鋇等25種元素。又含水溶性多糖,其中有1箇中性多糖GF和2個酸性多糖GF、GF。葉尚含揮髮油,內有須式-3-己烯-1醇(3-hexen-l-ol),對一聚傘花素(p-cymene),反式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α-及β-紫羅蘭酮(ionone),百里香酚(thymol)等成分。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的影響從白果葉中提出的黃酮醇Flavonol(為槲皮素、山柰酚、異鼠李素之混合物)或銀杏雙黃酮類,對豚鼠離體心臟灌流可引起冠狀血管擴張,注射於豚鼠後肢灌流之動脈內,可擴張後肢血營,葉中之雙黃酮對大鼠後肢血管亦有擴張作用。葉的粗提取物(每1ml含總黃酮甙4.263mg)可對抗腎上腺素所致離體兔耳的血管收縮作用,總甙之作用較弱;對麻醉兔肌肉注射臨床用量的20-40倍,對血壓、呼吸均無影響。乙醇提取物與黃酮醇一樣,對貓、兔血壓、心臟、呼吸亦無影響;如套用大於血管擴張劑量100-1000倍的黃酮醇,注射於豚鼠,可引起中等度的降壓,心率及呼吸的增加;對大白鼠則表現升壓,但這些改變與麻醉、動物興奮、溶劑的影響有關,無實際價值。葉的提取製劑口服或靜脈注射,可使巴金森氏病患者的腦血流增加,改善腦的營養。
2、對平滑肌的作用黃酮醇或銀杏雙黃酮類對豚鼠離體腸管有解痙作用,有對抗徐緩激肽的作用,還能對抗組織胺及氯化鋇引起的痙攣,其作用強度與罌粟鹼相似,但較持久;葉的乙醇提取物對豚鼠離體氣管和迴腸,能拮抗組織胺和乙醯膽鹼的致痙作用,在腸管實驗中還可對抗氯化鋇的作用,腹腔注射可制止組織胺所致之豚鼠哮喘,銀杏葉的黃酮類物在豚鼠肺溢流實驗或組胺噴霧實驗中,表現對支氣管有擴張作用。葉中的雙黃酮對心動徐緩素Bradykinin所致腸管痙攣有解痙作用。
3、其他作用:含有黃酮、銀杏亭、白果雙黃酮的片劑,對高膽甾醇血症患者似能降低血清膽甾醇水平、升高磷脂,改善C/P比值,對高血壓病人似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幅度不大。初步試管試驗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抑菌作用。從銀杏樹皮中分離出之生物鹼具有收縮血管及擴張瞳孔的作用。
藥(毒)理學
葉提取物0.5-1ml/kg(1ml相當0.5g生藥)給家兔靜脈注射連續10天,對血象,肝、腎功能及病理檢查均無改變,用比人用量大10-40倍的藥物,給狗連續靜脈注射1周,出現流涎、噁心、嘔吐、腹瀉、食慾減退等現象;組織切片檢查,小腸黏膜分泌亢進,麻醉狗、兔腸蠕動增加,注射局部血管變硬。黃酮醇對血象、凝血系統無影響,但更高劑量可妨礙血液凝固。
臨床套用
1、用銀杏葉的提取物製成片劑內服,每次2片(每片含黃酮2毫克),每日3次;或製成針劑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2毫升含黃酮1.3~1.7毫克),每日2次。據139例的觀察,顯效(心絞痛消失或明顯減輕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好轉)占34.5%,有效(心絞痛程度減輕或發作次數減少,心電圖好轉,但仍有波動)占43.2%。大部分病人在用藥後3~10天內生效,少數在20~40天才出現療效。停藥後,部分病例症狀復發,但程度較治療前為輕,繼續用藥仍然有效。約近半數病例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存改善,但與心絞痛的改善並不完全一致。血壓高的病例,多數用藥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單獨套用不及與降壓藥合併使用效果顯著。49例高膽甾醇的患者,治療後下降20~40毫克%或40毫克%以上的25例,占51.02%,上升20毫克%的18例,無變化6例。
另據100例血清膽甾醇過高症的治療結果,膽甾醇降低者88例,磷脂升高者65例,膽甾醇與磷脂之比例有改善者71例;3項綜合評定:顯效者49例,有效者50例,無效1例。也有通過23例觀察,未見血壓和膽甾醇有明顯變化。
2、用銀杏甙元含片(每片含銀杏甙元0.5毫克)舌下含服,每次2片,每日3次。治療心絞痛41例,總有效率70.1%,其中顯效占34.1%。原來用硝酸甘油的32例患者,治療後15例減量,9例停藥。約半數病人治療前心電圖顯示有冠狀動脈供血不足,9周后複查改善情況與臨床療效相符。有用銀杏葉雙黃酮片劑舌下含服,每次2片(含1.2毫克),每日3次。24例心絞痛患者經治療6周后,1例顯效,9例改善,14例基本無效;原來用硝酸甘油的21例,治療後停用者1例,減量者9例;心電圖有異常的18例中,有1例好轉。療效發生時間,最早在用藥後2周,多數在4~5周。
3、銀杏葉、川芎、紅花各5錢,製成片劑,每日3次分服。60例心絞痛患者,服藥8周后總有效率為75.5%,其中顯效率為11.7%。見效時間在2~5周。半數以上病例可以停用或減少硝酸甘油類藥物的用量。
另有用銀杏葉、首烏、鉤藤製成片劑內服,每日量均為1.5錢,治療心絞痛129例,服藥後4周的近期有效率為60.4%,顯效率占8.5%,療效大多出現在服藥2周內。此外,還有用銀杏葉配合杜仲、首烏,或配合錦雞兒,製成片劑或針劑,對心絞痛、高血壓,及降低膽甾醇方面均有一定效果。
銀杏葉的副作用較少,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慾減退、噁心、稀便、腹脹,口乾、鼻塞及頭暈、頭痛、耳鳴等,個別病例出現過敏性皮疹。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血壓明顯下降,心絞痛加重,特別是心功能不全加重時,需減量或停藥。
常用選方
1、治高血壓,動脈硬化,大動脈炎,閉塞性脈管炎,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栓塞,再生障礙性貧血707片(白果葉製劑,每片含黃酮2mg)每次2片,每日3次。(《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冠心病心絞痛:白果葉、瓜蔞、丹參各15g,薤白12g,鬱金9g,生甘草5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冠心病心絞痛銀杏葉、首烏(何首烏)、鉤藤各4.5g,製成片劑,一日量,吞服;或銀杏葉水煎濃縮成浸膏片(每片含黃酮量約2mg,相當於生藥0.5g),每次舌下含服1~2片,每日3次。
4、治血清膽固醇過高症銀杏葉提取主要成分黃酮,製成糖衣片,每片含黃酮1.14mg,每次4片,每日3次。(2~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5、治瀉痢(銀杏)葉為末,和面作餅,煨熟食之。(《品匯精要》)
6、治小兒腸炎銀杏葉3~9g。煎水擦洗患兒腳心、手心、心口(巨闕穴周圍)嚴重者擦洗頭頂,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7、治雀斑采白果葉,搗爛,搽,甚妙。(《滇南本草》)
8、治灰指甲(銀杏)葉,煎水洗。
9、治雞眼鮮(銀杏)葉10片。搗爛,包帖患處,兩日後呈白腐狀,用小刀將硬丁剔出。
10、治漆瘡腫癢銀杏葉、忍冬藤。煎水洗,或單用銀杏葉煎洗。(7~9方出自南藥(《中草藥學》)
文獻論述
1、《品匯精要》:為末和面作餅,煨熟食之,止瀉痢。
2、《中藥志》:斂肺氣,平喘咳,止帶濁。治痰喘咳嗽,白帶白濁。
3、蘇醫《中草藥手冊》:治象皮腿。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定
葉片多皺摺或破碎,完整呈扇形,長4-8cm,寬5-10cm,上緣有不規則波狀缺刻,有的中央凹入,基部楔形,葉脈細密,為多數二叉狀平行脈;葉柄長2-7cm。紙質,易縱向撕裂。氣微,味微澀。以色黃綠、完整者為佳。
顯微鑑別
葉橫切面上表面細胸1列,外被角質層。葉肉細胞分化不明顯,多用形或類長圓形,細胞中常含棕色物或布滿油滴狀物;維管束外韌型,分泌道存在於維管束間。下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有內陷氣孔。較老葉維管束周圍有1-2列厚壁細胞組成的維管束鞘;葉內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8-106μm。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碎片10g,加水10ml,煮沸15mim,趁熱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置水浴中加熱分鐘,顯棕紅色。(檢查黃酮類)
2、取上述濾液適量點於濾紙上,噴2%三氯化鋁乙醇溶液,乾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寒、耐旱、忌澇。在年平均溫度10-18℃,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20℃,年降雨量600-1500mm的氣候及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地中生長良好。不宜在陰坡、積水或鹽分太重的地壤中栽種。
栽培技術
用種子、分株和嫁接繁殖。種子繁殖種子秋季採收後,當年播種或翌年春播種,春播需混砂催芽,播種量每1hm600-675kg,橫向開溝,溝距25-30cm,深4cm,每隔10cm播1粒種子,覆土3-4cm,當年苗高25-30cm,秋季落葉後可移栽。分株繁殖從壯齡雌性母樹根櫱苗中選留4-5株健壯苗,高1m左右時移栽。嫁接繁殖在30年生,長勢旺盛而豐產的雌株上選2-3年生的枝條為接穗,砧木用種子繁殖的實生苗,採用切接或皮下枝接法嫁接。定植,一般早春定植,株行距5-6cm或7-8m,定植前按樹苗大小開穴,穴深40-50cm,寬60-70cm,起苗後如主根過長,可稍加修剪。穴栽,填土澆水踏實,然後培土成丘。按總數的5%配置雄樹,雄樹按風向分散栽植,以利授粉。
田間管理
種子發芽後,4-5月除草1次,可追施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催苗。7月和10月各除草後追施人畜糞水或土雜肥。定植後每年春季發芽前及秋季落葉後,在距主幹60-100cm外開環狀溝,施人畜糞水各1次。嫁接後4-5年如分枝過多過密,需適當修剪,以利生長。
病蟲害防治
苗木莖腐病,一般在雨季後發生。病苗基部初現褐色斑塊,以後韌皮部腐爛碎裂,苗木枯死。防治方法,夏季應搭蔭棚,插樹枝或在行間蓋草保墒、遮蔭。蟲害有天牛,可用人工捕殺或放天敵腫腿蜂進行生物防治。樟蠶可於冬刮除樹上越冬卵,6-7月摘除蠶蛹,以及用馬拉松1000倍液噴殺初孵化幼蟲。另有銅綠金龜子、黑胸散白蟻為害。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