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氏鱘

達氏鱘

達氏鱘(讀音:dá shì xún)為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鱘科,鱘屬的魚類,俗名有沙臘子、長江鱘、鱘魚、小臘子。分布於朝鮮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長江上游幹流、東海和黃海等,多生活於長江上游幹流流水環境。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基本信息

概述

達氏鱘達氏鱘

達氏鱘(拼音:dáshìxún)(學名為Acipenserdabryanus).是鱘科鱘屬的魚類,俗名沙臘子、長江鱘、鱘魚、小臘子。該物種的產地在長江。

原產地與分布

達氏鱘達氏鱘
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在渤海、東海以及朝鮮漢江口亦曾採到,現僅分布於長江流域。

形態特徵

達氏鱘達氏鱘
背鰭條2,12~13;臀鰭條3,22~24;胸鰭條21~26;腹鰭條7;鰓耙14~18。
脊椎骨57~60,體長為體高的9.1—9.8倍,為頭長的5.7—6.6倍。
頭長為頭寬的1.6—2.2倍,頭長為吻長的3.2—4.0倍,為眼徑4.4—6.7倍,為眼間距的3.2—3.7倍;為尾柄長的1.5—1.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2.4倍,體細長,稍側扁,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吻部尖短,眼側位,眼間距較狹,稍隆起。
口裂小,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稍超過眼前緣。前頜骨,上頜骨和下頜骨各具一行細齒,犁骨,齶骨和舌上均無齒。
鰓孔達,鰓蓋膜前部與狹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尖銳稀疏。
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腹鰭基部至肛門前方腹部正中具有棱膜,體無鱗,僅雄性在臀鰭基部兩側各具一行15~16枚圓鱗。無側線,背鰭起點,雌性位於腹鰭基部與臀鰭起點間的中點,雄性偏近臀鰭。
腹鰭位於臀鰭起點與尾鰭起點的中點。臀鰭較長,其起點雄魚位於背鰭基部末端下方,雌性稍為後方,胸鰭呈扇形,肉質基柄發達。腹鰭起點距胸鰭基較距臀鰭起點為近。
尾鰭叉型。體白色,稍透明。體腹面有2行細小的黑色小點。尾鰭末端散布有許多黑色小點。

生活習性

達氏鱘達氏鱘
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在長江的湖北長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較常見,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於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沱中。生長速度較快。

生殖群體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產卵季節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性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產卵,卵為沉性和粘著性。卵粘著在產卵場的石礫灘底發育。

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類和腐植質等。幼魚以水生寡毛類、蜻蜓幼蟲、雙翅目幼蟲、搖蚊幼蟲和小魚等為食;較大幼魚和成魚以腐植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產卵期一般停食。

繁殖習性

達氏鱘達氏鱘
一般認為達氏鱘有兩個生殖類型,即春季〔3-4月〕和秋季〔11-12月〕。產卵規模以春季生殖類型為大。達氏鱘在長江宜賓以外段產卵,卵為沉黏性,呈黑色,印粒偏小。
1973年捕獲的一尾雄性達氏鱘體長91.5厘米,體重為9.2千克,已性成熟。另外還捕了一尾剛產完卵不久的雌性達氏鱘,體重為11.25千克。雄魚最小性成熟年齡為4齡,雌魚為6齡。

種群現狀

達氏鱘達氏鱘
在中國,達氏鱘天然產量不大,而在產區的漁業中尚占有一定位置。數量已經大減,處於瀕危狀態。已受到長江上游各省的重視,與中華鱘同樣受到有效保護。

主要用途和價值

原為長江漁業對象之一。作為鱘形目魚類,達氏鱘是原始的硬骨魚類,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曾實現過全人工繁殖,但由於達氏鱘資源量少,個體較小,大規模的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並沒有開展。

保護級別

達氏鱘達氏鱘
易危。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一級。

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之一。

保護建議

達氏鱘達氏鱘

達氏鱘曾經是長江上游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漁業捕撈對象之一,1970年代初期,達氏鱘曾經占合江漁業總產量的4-10%。此後,達氏鱘的資源量急劇下降。1982年達氏鱘實行禁捕後,截至到2000年,在長江上游,達氏鱘仍有一定的誤捕量,但葛洲壩下游自1994年以後再沒有發現過達氏鱘。長江水產研究所於2002年春季在四川宜賓地區江段進行了長達50天的專項科研捕撈調查,僅在屏山福延鎮江段捕獲一尾體重約600g的達氏鱘。達氏鱘資源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能是幼魚資源的破壞和過度捕撈所致。正在設計建設的金沙江水利工程對達氏鱘物種生存可能構成進一步的威脅。建議加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保護達氏鱘可能的產卵場。達氏鱘被列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藥用價值

【藥名】達氏鱘鰾

達氏鱘達氏鱘

【來源】為鱘科動物達氏鱘的鰾。

【功效】滋補強壯。

【主治】用於治療滑精、陽痿、早泄、咯血、吐血、便血、帶下、神經衰弱等。

【性味歸經】甘,鹹,平。入腎、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一25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和大型湖泊內。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用網、鉤捕獲。捕後,剖腹取鰾,用涼水或溫水洗淨,去淨血膜及其附屬物,多個排列後壓平,曬乾。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生藥為淡灰白色半透明堅韌角質性的膜狀物,或無色透明帶光澤的葉片狀,亦有切成細絲,或成線條者,無臭、無味。

【中藥化學成分】主含骨膠原(Collagen)80%。

人工繁殖

重慶長壽湖水產研究所曾於1976年進行人工繁殖試驗,簡況如下:

親魚選擇

雌鱘體長92~115cm,體重7.8-14.25kg,7-11齡,性腺發育在Ⅳ期,腹部膨大而具有彈性,卵巢約占腹腔的2/3,卵呈深灰色或黑灰色,卵徑2.7~3.4mm(5%甲醛溶液固定後),每克卵的數量為46.4-73.6粒,絕對懷卵量4.5萬~7萬粒;雄鱘體長87~102mm,體重5.1-9.5kg,7-9齡,性腺為V期,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

達氏鱘達氏鱘

催產

所用催情劑為達氏鱘和中華鱘的腦垂體,均以丙酮脫水經乾燥保存一定時間。劑量:雌鱘1.7-2.1mg/kg體重,雄鱘減半。注射次數:一次或兩次。注射部位:胸鰭基部。

人工授精和孵化

待魚卵成股流出時立即進行人工授精。操作與家魚人工授精相似,所不同之處為:

①精液用江水(不能用鹽水)稀釋約20倍後用;

②精卵混合後攪拌時間稍長,並以江水漂洗卵2~3次後,加入細泥漿水攪拌約30分鐘去粘;

③受精卵轉入孵化器後繼續攪拌約10分鐘,以防鱘卵粘結影響孵化效果。

受精卵入水5~6分鐘就開始吸水膨脹,卵徑原為2.7mm,吸水後為2.9mm×3.0mm,極性斑色澤清晰,約20分鐘開始出現粘性,到30分鐘粘度已達“頂點”,此時卵外被堅實膠膜,手捏有彈性,動物極已轉向上方。未受精卵吸水緩慢,極性斑色澤渾濁,手捏易破裂,動物極多側位,有激動現象,鏡檢卵裂紊亂。

從不同孵化溫度的對比材料中可知,達氏鱘卵的最適孵化溫度為18-20℃,溫度高於22℃或低於10℃便對胚胎髮育不利。孵化箱水溫變動在15.1~19.2℃,當平均水溫為16.2℃時,經138小時仔魚全部孵出。從開始有仔魚孵出到全部孵出的時間為14小時。

重慶水產研究所於1980-1986年對達氏鱘進行了人工繁殖的研究,結果表明:採用鱘魚腦下垂體或LRH-A作達氏鱘的催產劑均可行,其有效劑量分別為8~20mg/kg體重和30-50ug/kg體重,將兩者混合使用也同樣有效,一次或兩次注射無明顯差異,水溫為19~27℃時,藥物的效應時間為17-25小時;採用輕壓魚腹分次采卵法比國外通常施行的切口或者剖腹采卵法有效,且不傷害親體。馴化養殖的達氏鱘雄魚精液經液氮(-196℃)保存214天后尚有受精能力,用以和中華鱘雜交孵出了雜交魚苗。

相關新聞

長江邊發現“怪魚”被確認為絕跡國寶達氏鱘

達氏鱘達氏鱘
2007年10月19日下午,四川宜賓城區鹽坪壩附近的長江邊上,一條重3公斤的“怪魚”被江水衝到沙灘上,一民工捕到準備出售時,有民眾及時向當地漁政管理部門報告。經漁政確認,該魚竟是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達氏鱘。經過緊急救治,當日傍晚,有關部門將其放歸長江。

四川:達氏鱘成功實現全人工繁殖

記者日前在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用科研所人工繁殖的達氏鱘子一代作種魚,成功繁殖出子二代達氏鱘魚苗。

據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周亮介紹,該所從1993年起,開始從事達氏鱘、白鱘、中華鱘胭脂魚、大鯢的人工繁殖研究。今年初夏,所里的科研人員用1999年、2000年自己全人工繁殖的達氏鱘子一代(其種魚是從自然水域獲得)作種魚,成功繁殖出子二代達氏鱘魚苗,取得成功。周亮告訴記者,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實現達氏鱘的全人工繁育(之前的人工繁殖,種魚都是從自然水域中獲得),標誌著我們可以確保“水中大熊貓”這個物種,在自然水域以外不會滅絕,通過全人工繁殖,可以讓它子孫興旺。

達氏鱘抵滬參加世博

2010年4月30日,宜賓的一批珍稀魚類入駐位於上海的長江中華鱘保護養殖基地,正式進入上海世博會世界館,參加世博會展示。

此次從宜賓空運到上海參加世博會的一批長江特有珍稀魚類中,有被稱作“水中大熊貓”、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十大瀕臨滅絕物種水生動物”之一的達氏鱘12條;有曾獲得世界級觀賞魚金獎、被稱為“東方美人魚”的胭脂魚100條;還有長江上游特有的珍稀魚類岩原鯉20條。其中達氏鱘每條長度在1米左右,重量在8公斤左右。而20條岩原鯉,每條重量在0.5公斤左右。作為觀賞魚的胭脂魚體積較小,每條長度僅有20厘米左右。

上述珍稀魚類4月30日下午將正式進入上海世博會世界館,參加展示後,達氏鱘將送回宜賓珍稀水陸生動物研究所馴養,而胭脂魚、岩原鯉將在上海吳淞口一帶放生。

2012年11月12日,重慶漁民在長江郭家沱水域誤捕誤罕見達氏鱘,全長80厘米、體長70厘米、體圍32厘米、體重3.3公斤,身體狀況良好,最終被放生。

背景資料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ildFaunaandFlora,簡稱CITES)是一個在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IUCN,已在1990年時改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ConservationUnio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並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的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動物

概述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共有魚類7目17類。
鱸形目黃唇魚 | 松江鱸魚
海龍魚目克氏海馬魚
鯉形目胭脂魚 | 新疆大頭魚 | 唐魚 | 大頭鯉 | 金錢䰾 | 大理裂腹魚
鰻鱺目花鰻鱺
鮭形目川陝哲羅鮭 | 秦嶺細鱗鮭
鱘形目中華鱘 | 達氏鱘 | 匙吻鱘科 | 白鱘
文昌魚目文昌魚

世界鱘魚種類

概述鱘魚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現有鱘魚2科6屬26種。
鱘科鰉屬歐洲鰉 | 達氏鰉
鱘屬俄羅斯鱘 | 閃光鱘 | 裸腹鱘 |西伯利亞鱘 |小體鱘 |史氏鱘 |長吻鱘 |亞得利亞鱘 |中華鱘 |達氏鱘 |日本鱘 |中吻鱘 |湖鱘 |短吻鱘 |尖吻鱘 |高首鱘 |多甲鱘
鏟鱘屬密蘇里鏟鱘 |密西西比鏟鱘
擬鏟鱘屬大阿姆擬鱘 |小阿姆擬鱘 |錫爾擬鏟鱘
白鱘科白鱘屬長江白鱘
匙吻鱘屬匙吻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