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大海鰱](/img/c/b4a/wZwpmLzMDN3QDO5kjM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I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體長形,側扁,體長可達1米。腹部圓,無棱。吻略鈍。頭腹面有長條形喉板。眼大,具脂眼瞼。口大,上翹,下頜突出。上頜骨寬,向後伸達眼後緣的下方。兩頜、犁骨、齶骨、翼骨及舌均具絨毛狀小齒。鰓孔大。體被大圓鱗。背鰭位於體的中部,最後鰭條向後延伸到臀鰭基的後上方,呈絲狀。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鰭基比背鰭基長。胸鰭位低。腹鰭位於胸鰭與臀鰭之中間。尾鰭深分叉。體背部深綠色,體側和腹部白色,各鰭淡黃色。
生活習性
主要食物
![大海鰱](/img/6/028/wZwpmL1ITN4gTN1ETM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E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大海鰱的飲食習慣隨著生長發育一直在改變,在發育的第一個階段,它們直接從水中獲取營養物質。脫離幼體的年少個體吃浮游生物、小魚和昆蟲。成年海鰱僅吃魚類和甲殼類生物,主要以捕獲沙丁魚、鯷魚、鯔科類魚、鋸蓋魚、麗魚(這類魚比重最大)以及蟹類為食。由於牙齒
過小,大海鰱整個吞吃食物。而且它們主要在中層水域捕食。幼體時期,大海鰱的天敵是魚和浮游生物,成年以後,捕食它們的是牛鯊(低鰭真鯊)、無溝雙髻鯊、美洲鱷和各種海豚。面對捕食者的威脅,和許多魚類一樣,大海鰱會一種反蔭蔽技術。它們的背部一般為黑色,當捕食者從上向下覓食時,那些背部的黑色將它們隱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數魚類的腹側面顏色較淺,大海鰱則是亮銀色,當捕食者從下往上搜捕時,這種顏色將它們隱入淺色的上水面。
棲息環境
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水域,有時進入河口區。攝食小蝦和小魚等。 大海鰱是遠遊魚種,能長距離雙向洄游。許多人知道大海鰱的 洄游,其中有名的要屬“魚鉤飛越”——在淡水和海水間穿游跳躍。
分布範圍
![大海鰱](/img/9/f63/wZwpmLxUDN0IDNwQTO1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k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本魚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非洲東岸和南岸、菲律賓、韓國、台灣、澳洲、社會群島、印尼、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日本以及南海和東海等海域。常見於淺海。
古生物
大海鰱[Pachythrissops]
![大海鰱](/img/b/a51/wZwpmL4cTO3cTN5EDN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目:海鰱目;
科:大海鰱科;
俗名:大海鰱;
時代:侏羅紀晚—白堊紀早期;
分布:歐洲;
產地:大海鰱用它小的錐形齒來捕捉小海生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小魚。
大海鰱為紡錘形,顱短並有顯著對稱的叉形尾。單獨的背鰭和肛門鰭比成對的胸鰭和骨盆鰭要大得多。身體有薄而圓的鱗保護。
經濟價值
可供食用,但肉質軟爛而多刺,肉味較差,通常醃漬成鹹魚。本魚個體大,生性貪食,易被釣捕;上鉤以後,會一下子蹦出水面2、3米高,使釣趣大增,故為受垂釣者喜愛的游釣魚種。
主要品種
大海鰱屬的另一位成員就是大眼海鰱。雖然大眼海鰱也是體長可以突破一米的大型魚類,但它的外貌很一般,氣質和泰龐海鰱比起來相去甚遠。介紹大眼海鰱,某些程度上是為了“打假”。大眼海鰱和泰龐海鰱的產地不同:被稱為大西洋大海鰱的泰龐顧名思義是產在大西洋的;而大眼海鰱別稱印太海鰱,可見它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區。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泰龐海鰱的進口明顯要比大眼海鰱困難一些,所以價格也會高很多。這就給了許多商販以次充好,拿大眼假冒泰龐的動機。
近種區分
區分兩種大海鰱,主要是看頭尾。
首先泰龐海鰱的眼睛看上去就很正常,而大眼海鰱名副其實地長了一對大眼睛,這在兩種大海鰱同時存在的時候非常容易分辨。然後就是看頭型。泰龐海鰱長了一個掠食氣息濃郁的頭部,頭頂上翹,下顎明顯前伸。我們前面說了它和翹嘴鮊魚長得非常相像,“翹嘴”是個什麼概念,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吧?相對而言大眼海鰱完全就是個平民,頭頂平直,頭部呈最普通的三角形,又傻又大,沒有一點上層掠食王者的氣魄。最後看尾鰭,這個由於個體差異或是鰭葉破損的原因也許不會那么明顯。總的來說泰龐海鰱的尾鰭比較短粗,看上去強壯堅挺;而大眼海鰱的尾鰭明顯纖細修長,像是燕子的剪刀尾。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