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中文名】阿姆河大擬鏟鱘,俗稱作大阿姆擬鱘。【英文名】False Shovelnose Sturgeon, Large Amu-Dar Shovelnose Sturgeon【拉丁名】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同義名】絲尾擬鏟鱘
【分類地位】脊椎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有頜總綱Gnathostomata,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軟骨硬磷下綱Chondrostei,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亞目Acipenseroidei,鱘科Acipenseridae,鏟鱘亞科Scaphirhynchinae,擬鏟鱘屬Pseudoscaphirynchu
【原產地與分布】分布於鹹海流域,主要在阿姆河的中上游。
【形態特徵】魚體呈紡錘形,有很長的尾線。吻部斷面從尖端看扁平狀,吻突寬中平似鏟,帶有尖邊。體被五行骨板,骨板很大,背骨板9-15枚,側骨板28-40枚,腹骨板5-11枚,骨板間分布著骨質顆粒。吻突末端有上9根尖刺,眼與後腦間各2根尖刺。眼小,常閉著。尾鰭上葉越來越細呈線形。與鏟鱘區別在於尾柄較短,不彼滿骨板。 體色從黑灰色到褐色不等,腹部灰白色。
【生活習性】絲尾擬鏟鱘為淡水魚類,主要在阿姆河的中上游,只生活於沙或礫石底質河床江段的淺水區,在河內上溯繁殖,在下游育肥,具有耐鹽性,可生活於鹹海沿河口水域,此水域鹽度為千分之8.5‰。
【攝食習性】絲尾擬鏟鱘食水生昆蟲及水生昆蟲幼體,也食部分魚類,魚類占其餌料生物的36.6%。因其群體補充率低,目前己瀕臨滅絕。
【繁殖習性】絲尾擬鏟鱘在4月繁殖,雌魚懷卵量一般為1000-1900粒,最高可達37000粒。卵徑為1.5-2.7毫米。絲尾擬鏟鱘初次性成熟年齡為雄注6-7齡,雌魚7-8齡。每年3月末至4月初,水溫14-16℃時,絲尾擬鏟鱘在沙石淺灘或礫石河床流速快的地方產沉黏性卵,產卵場親魚性比為1:1。
【其他】絲尾擬鏟鱘個體偏小,大個體長〔尾線除外〕達60厘米,體重1千克。1989年和1991年捕獲的個體多為1-6齡,體長9.2-28厘米,平均體長23.6厘米,體重3.2-270克,平均為100.2克. 30齡的魚體長70厘米,體重2千克。體長25厘米左右雄魚6-7齡,雌魚7-8齡。壽命相對於其他鱘魚種類來說較短,目前,10齡以上的個體十分罕見。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 大阿姆擬鱘 |
中文別名: | 阿姆河大擬鏟鱘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 |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或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
亞綱: | 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 |
目: | 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
亞目: | 鱘亞目(Acipenseroidei) |
科: | 鱘科(Acipenseridae) |
亞科: | 鏟鱘亞科(Scaphirhynchinae) |
屬: | 擬鏟鱘屬(Pseudoscaphirhynchus) |
種: | 大阿姆擬鱘 |
分布: | 分布於北半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