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鯡

太平洋鯡

太平洋鯡頭小,流線形體,體色鮮艷,體側有銀色閃光、背部呈深藍的金屬色,成體長20—38厘米。主食橈足類、翼足類和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以及魚類的幼體。有鱈魚、鮭魚和鮪魚等天敵。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太平洋鯡太平洋鯡

太平洋鯡俗稱黃海鯡、青魚、鯡。系冷溫性近海中上層魚類。體長而側扁,背腹兩緣廣弧形,腹部較鈍圓。頭中大,稍側扁,頂部有1棱形凹痕,吻端稍尖。口小,前位,斜裂。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無齒,下頜齒細小。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微凹,中央稍隆起。鰓蓋骨薄而光滑。鰓孔大。尾柄較粗,長約為高的1.3倍。背鰭1個,始於體背近中間,較大,鰭條向後漸短,後緣平直或微凹。胸鰭較窄長,側下位,鰭條向下漸短。腹鰭小,基底與背鰭基底中部近相對。臀鰭基底較長,位於背鰭基底末端與尾鰭基之間中部下方,鰭條近等長。尾鰭深叉形。體被薄而較大圓鱗,易脫落。腹緣有弱棱鱗。腹鰭基部有腋鱗。無側線。體背黑藍色,體側上方微綠,下方及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黑灰色。胸鰭灰色,上緣鰭條色深。腹鰭乳白色。臀鰭乳白色或呈淡紅褐色。體長一般為25—35厘米。

生活習性

喜棲息於較深水域。喜集群活動,具有晝沉夜浮習性,白天多在底層,魚群晝夜垂直移動小。有趨光性,越冬期間較差。對音響很敏感,聞聲迅速下沉。越冬和產卵期間基本不攝食。越冬場在黃海中部水深80米左右水域。冬末春初魚群開始向西向北沿岸生殖洄游,分別游向沿岸水深5米以內海藻叢生的淺海水域產卵,產卵後親魚分散游向外海。夏季主要在黃海中北部水深60—70米海域索餌,幼魚就近在產卵場附近水域索餌。秋末親魚、幼魚南移返回越冬場。主要食物為浮游甲殼類、魚類幼體。2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3—4月。

經濟價值

常用底拖網、圍網漁具捕撈。肉質肥嫩,可鮮食,亦可加工罐頭食品。魚卵大,營養豐富。肝可提取工業用油,肉、卵巢、精巢可藥用。《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遼寧省水產資源繁殖保護實施細則》規定,最低可捕標準為叉長22厘米。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