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約為80—94厘米,體重12—14千克,體重最大的可達50—60千克。身體肥大,呈長梭形,稍微側扁。頭部所占身體的比例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寬大,口裂呈斜狀,下頜略微突出於上頜之前,前端較厚,其邊緣沒有角質。口角處有短須一對,口內有3行細柱狀且尖端有鉤的下咽齒。腹背部鱗片細小,體側鱗則較大,肛門及臀鰭基兩側各有一行特大臀鰭,臀鱗發達。眼睛為橢圓形,位於頭的側上方,靠近於吻的端部。身體表面有細 細的鱗片,但胸部裸露 無鱗,腹部的鱗片則埋藏於皮的下面,臀部的鱗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達腹鰭的基部。背鰭有很強的硬刺,其後側具有細細的鋸齒,鰭的起點到吻端的距離大於到尾鰭基部的距離。腹鰭的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的下方或稍後方。尾鰭呈分叉形。體背的顏色為青灰色,腹部為銀白色,每個鰭均呈淺橙紅色,體表有很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新疆大頭魚的下咽骨狹長,下咽齒呈柱狀,頂端尖而稍微彎曲。鰓耙短而稀疏。腸管較短,僅為體長的1.2倍。體內的鰾有2個室,前室膨大,後室長度約為前室的1.6倍。
生活習性
新疆大頭魚是隨著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漸形成,並定居於西北地區的物種,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地處 乾旱荒漠、水位變化較大、水溫較高的靜水水體或緩流的湖泊之中。棲息地大多河床寬闊,底質多為土壤,沿岸多為放牧草場。大量的有機質和無機鹽沖流入水,魚類餌料生物豐富。湖水礦化度低,屬於淡水類型。20多年來,博斯騰湖的水位下降2米左右,水質礦化度已逐漸上升。新疆大頭魚屬於兇猛的大型食肉魚類,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4月底至5月初繁殖,一條體長77厘米,重7.2公斤的雌性,懷卵量可達19萬多粒,卵黃色,卵量少,微黏性。產卵前首先逆水而上,在上游找到適合的水域後,雌性才在水草之間產卵,然後離開。雄性排精,使卵子受精,幼魚出生後,便再順水而下。
分布範圍
新疆大頭魚的分布區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車、阿瓦提、焉耆、烏拉斯台、若羌、克孜河和博斯騰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受到很大破壞,數量十分稀少,現在僅殘存於阿克蘇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車爾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乾河水的拜城縣孜爾水庫等地。
種群現狀
它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因其體型巨大、肉味鮮美,經濟價值高,而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漁業的主要對象,最高時年產量曾達240噸。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疆大頭魚已幾近消失,瀕臨滅絕的邊緣。有關部門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新疆大頭魚的科學研究和人工繁殖工作。同時,加大了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力度,增強了人們對這一珍貴野生動物資源的自覺保護意識。扁吻魚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魚類,僅分布於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間。扁吻魚原為產區捕撈對象之一,有一定數量。自20世紀70年代始,數量劇減,至今存活量極少,已成為瀕危物種。瀕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成熟齡大、繁殖力低、行動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對生活和產卵環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種的種群數量少、分布狹窄。近年來的水利建設隔絕了本種的產卵洄游通道,影響群體數量的補充。此外,由於保護不力,捕撈過度、引進外來物種、農業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減少等,直接破壞資源的補充。
減少原因
新疆大頭魚是中國特產動物,也曾是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它的個體大,其肉嫩如豆腐,其湯鮮如牛奶,魚頭比例也大,豐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帶民間的傳統滋補品。據說古時候生活在該地的居民並不以五穀雜糧,而僅以新疆大頭魚等魚類為食,被稱為“吃魚民族”。195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阿克蘇上游地區建立了捕魚隊,1958—1965年,捕撈的新疆大頭魚的產量達140—260噸,占博斯騰湖年產魚量的20%;1966—1971年,年產量下降到30噸,占產魚量的10—15%;1972—1973年則僅分別占2—5%;1974年以後,產量逐漸減少,直到絕產;到了1987年,連1條都難以發現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新疆大頭魚的生境、生長、繁殖和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特點缺乏系統、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無所知,所以只顧盲目捕撈,無法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這一寶貴資源瀕臨絕滅。雖然現在有關部門正在採取措施,嚴格保護殘存的野生資源,並積極進行有關研究工作,但新疆大頭魚對環境的要求較為嚴格,成熟晚,需要7年左右的成長期,繁殖率也低,在種群數量過低的情況下,一時難以恢復。
使新疆大頭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眾多的河閘、大壩、水庫、揚水站等隔絕了其溯河產卵的回遊通道,致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繁殖活動。
此外,還有由於人們的無知所造成的後果。1965年以前,新疆大頭魚生活的水域群落組成較為單調,僅有塔里木裂腹魚、條鰍魚等少數種類,而新疆大頭魚是其中較大的一種,處於該水域食物鏈的頂極位置,很少竟爭對手。1968—1970年,由於進行了大規模的所謂“北魚南調”行動,使該地魚類的群落組成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達到30多種,並且帶入了兇猛的食肉魚類赤鱸,種間鬥爭日趨激烈,使新疆大頭魚在生存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相關報導
中國撥款400萬救護新疆大頭魚2003年5月為了救護瀕臨滅絕的新疆大頭魚,國家撥款400萬元,在新疆博斯騰湖建立救護中心,開展大頭魚人工繁殖和科學研究。新疆大頭魚是世界珍稀物種,頭大口闊,體形長,為肉食性大型魚類,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存於塔里木河水系。20世紀50年代,博斯騰湖大頭魚年產量約為15噸,最大個體重達25公斤。到了70年代,大頭魚資源開始衰退,如今已難見其蹤影。
新疆大頭魚人工繁殖再傳捷報
2007年4月24日,從阿克蘇地區水利局傳出喜訊,經過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和阿克蘇地區水利局漁政科10多名科研人員的努力,已有9尾新疆扁吻魚(俗稱大頭魚)成功產下40多萬粒魚卵。這意味著新疆扁吻魚人工繁殖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自2005年起,在阿克蘇地區實施的新疆扁吻魚人工繁殖孵化重點科研項目,已先後兩次成功孵化出近17萬尾新疆扁吻魚幼苗,有9萬尾相繼投放於克孜爾水庫及其它水系。
拜城新疆大頭魚游進新家
2004年10月拜城縣加強對新疆大頭魚的保護措施,已有300多公斤大頭魚運往阿克蘇地區“新疆大頭魚源種收集保護站”。
大頭魚學名叫新疆扁吻魚,是中國一級瀕危水生野生保護動物。2004年以來,拜城縣水利漁業行政部門協同上級部門在拜城縣克孜爾水庫相繼捕撈到新疆大頭魚64條,重311.1公斤,捕撈到的大頭魚已陸續運往阿克蘇新疆大頭魚源種收集保護站。在那裡人們將通過馴養培育、人工繁殖孵化魚苗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加以保護,藉以增加和恢復新疆大頭魚物種的資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