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簡介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保護整治
近幾年來,因各種自然與人為因素,安平橋遭到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其水域,特別是兩個橋頭和中亭的水環境已遭到相當大的污染。橋體經上世紀80年代維修至今,受自然影響加上近幾年幾次大的颱風,橋體石欄及橋板多處受損,瑞光塔(白塔)常年封閉,鐵欄圍內雜草叢生,有礙觀景。
現已建成五里橋生態濕地公園頭(有湖有島),依傍著五里橋,周遭建設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體亦得到整治,整體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頭居民飯後散步的好地方,成為泉州一個新興的風景。
故事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捲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歷史文化
古書記載
據《晉江縣誌》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誌。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郭沫若留詩
當代詩人郭沫若干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台得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鄭成功家鄉
“安平橋”就跨越在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家鄉南安縣和晉江縣之間的海灣上,橋的另一頭是安海鎮。安海古時稱為“安平道”,“安平橋”之名就由此而來。宋代改稱為石井鎮,明代又改稱為安海鎮,後來鄭芝龍開府安海後,又改回古名稱為安平。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七歲從日本回中國後就住在安平,鄭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難。鄭成功渡海遠征台灣逐走荷蘭人後,為紀念他的家鄉和母親,就把荷蘭人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員,改名為安平,就是現今台灣的台南市安平區。
歷史成就
“安平橋”是宋代當地富商黃護捐資三萬緡錢(一緡[mín] ,即一貫,串錢一千文)倡建的,於1138年開工,1152年完工,工程歷時十五年。當時中國剛經歷過女真族金國入侵,北方淪陷,徽、欽二地被擄,宋朝遷都杭州的大變局。如此政局動湯不安之際,民間仍能進行“安平橋”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見宋代東南沿海經濟之繁榮、工商之發達和社會之安定,都可歸功于海外貿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橋”的富商黃護,就是以經營海外貿易發跡致富的。黃護生於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從小讀書習文,本來有志於仕途,十七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後來改行習商,二十歲時隨姑丈高紀昌到廣東經商,後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萊)發展。三十歲時衣錦還鄉,在安海街坊上開了十二間商鋪,主營米糧、蔬果、雜貨,次營飲食、海鮮、山珍,成為安海當地首富。
黃護博覽群書,愛好篆隸、棋弈、詩謎等文人雅士的遊戲,人稱謎壇之虎將。喜歡結交高僧,常到龍山寺和高僧品茶論禪,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於黃護為人熱心公益,街坊鄰居們在1132年推舉他為“里正”(里長),他“勸農桑、重工商、興義學、立藥局、辟嬰堂、振武林、懲邪惡、禁博賽、整市容、嚴街鼓、明保伍”,認真建設地方、造福鄉里。
1138年,黃護捐資三萬緡錢倡建“安平橋”,工程進行到一半,黃護就不幸病逝於1144年(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享年五十八歲,死後贈封為榮譽縣長“晉江縣尉”。黃護向來熱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橋”,生平還捐地興建了石井書院,和捐資整修安海龍山寺等。黃護去世後,兒子黃逸繼承父志,繼續主持“安平橋”的興建,至1152年終於全橋完工。後代安海鎮桐林村黃氏一族,奉黃護為一世祖,鄭芝龍的伯母黃慈慎和繼母都是黃護的後代。
鄰近景點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東西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崇武海岸被稱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線之一。
清淨寺
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位於泉州市南塗門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初名"聖友之寺",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瑪出資重修,以後又歷經修建,仍保持當年創建時的風貌。
泉州清水岩
泉州安溪清水岩。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蹟星羅棋布。現存文物古蹟中,宋代有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
牛姆林
牛姆林,又稱姆林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1958年劃為森林禁伐區,1984年建立省級
中國跨海大橋導航
跨海大橋指的是橫跨海峽,海灣等海上的橋樑,這類橋樑的跨度一般都比較長,所以對技術的要求較高,是頂尖橋樑技術的體現。東海大橋工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 |
橋之美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臥,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嶺,古樸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
泉州旅遊景點
草庵摩尼教寺 | 承天寺 | 九日山 | 泉州開元寺 | 安平橋 | 蔡氏古民居 | 崇武古城 | 清淨寺 | 清源山 | 泉州東西塔 | 泉州天后宮 | 百源川池 | 崇福寺 | 岱仙瀑布 | 戴雲山 | 法石真武廟 | 鳳山寺 | 府文廟 | 富美宮 | 姑嫂塔 | 弘一法師紀念館 | 後城旅遊文化街 | 花橋慈濟宮 | 黃金海岸度假區 | 基督教泉南堂 | 九仙山 | 靈山聖墓 | 靈源寺 | 六勝塔 | 龍山寺 | 洛陽橋 | 牛姆林 | 清水岩 | 屈斗宮古窯址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 | 黃塘施琅將軍陵園 | 石牛山 | 石筍 | 宿燕寺 | 通淮關岳廟 | 塗門街 | 仙公山 | 雪峰寺 | 楊阿苗故居 | 鄭成功紀念館 | 鄭成功陵墓 | 紫帽山 | 芳草園 | 李光地故居 | 李贄故居 | 龍湖 | 蘇夫人姑廟 | 圍頭灣 | 五塔岩 | 西資岩寺石佛 | 狀元街 | 淨峰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