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崇福寺位於朔州市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規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寺內,金代建築、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壇上,有“西方三聖”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殿壁,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米。壁畫描繪了佛教講經說法的場面。
觀音殿,位於彌陀殿後,是崇福寺內最後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為明代原作。
崇福寺,存有唐、宋、遼幾代石造雕像和不少出土文物,藝術價值極高。
布局
崇福寺一進院正面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內供四大天王及兩金剛,現塑像已無存,闢為文物展覽室,不定期搞專題展覽。
崇福寺二進院這座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閣樓叫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後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正面彌勒佛像和佛後的木製閣樓模型。佛像為銅鑄,高約1米,是崇福寺傳存的明代作品。後面這座三檐雙層閣樓,高約4.5米,結構精巧,造型別致,據傳是明代仿唐代這裡的大藏經閣式樣而作,觀賞和研究價值都很高。東西兩側的造像。東邊7尊是砂
岩造像,高1米左右,是從朔州南榆林鄉舊廟遺址中出土;西邊7尊為貼金檀木造像,計有1佛4菩薩2羅漢,是朔州西山名剎神應寺遺物。
崇福寺三進院落左右相對的這兩座面寬5間的配殿,東邊是文殊堂,原內供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西邊是地藏堂,原內供地藏二正菩薩和十大閻君,現二堂塑像均無存,闢為文物陳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慣例,如果東側為文殊殿,西側該是普賢殿;如果西側為地藏殿,東側應為觀音殿。而這裡卻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
崇福寺四進院正北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面闊7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約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台高約2米,大殿淨高19米有餘。彌陀殿建於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兩座在大同和遼寧義縣),也是寺院精華所在。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被譽為“金代五絕”,下面我們逐一欣賞。
正面檐下“彌陀殿”豎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筆法純熟,字型遒勁,至今已歷800多個春秋。
大殿內佛壇橫跨5間,設像9尊。“西方三聖”端坐主位,中為彌陀佛,東為觀音菩薩,西為大勢至菩薩,3尊主像儀態雍容華貴,面部端莊恬靜,氣度超凡脫俗。主像兩側4尊立像為脅侍菩薩,壇前兩隅為護法金剛,俗稱哼哈二將。9尊塑像共居佛壇,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錯落有致,組成一個和諧協調的整體。塑像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面容、衣飾仍保持金代原塑風骨,是難得的金代塑像精晶。
歷史
坐落於老城區東大街北側的崇福寺,當地人民俗稱大寺廟,寺院坐北面南,規模宏大,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占地面積23400多平方米,五進院落,十座殿字,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崇福寺創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是馬邑名將尉遲敬德奉敕而築。當時興修了金剛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規模初具。遼代曾改做林太師府署,名曰林衙院、林衙署。但相傳院內有靈光屢現,居者惶恐不安,便又改衙署為僧舍,取名林衙寺。金熙宗崇信佛法,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大將軍翟昭度奉敕在大雄寶殿後建起彌陀殿,其後不久又建觀音殿,寺院終成現在規模。金海陵王完顏亮於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賜額崇福禪寺。此後,元、明、清各代都曾有過重建、擴建和修葺。明成化年間重修殿宇後,改大雄寶殿為三寶殿、藏經樓為千佛閣。現存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遺構,距今已有850多年,三寶殿、千佛閣、東西配殿、金剛殿、鐘鼓樓均為明代所建,山門則是新近恢復的仿明代建築。朔州崇福寺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城區東街北側,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僧舍,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布局
彌陀殿建於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於朔州大地。
福州崇福寺
福州崇福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該寺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築規模較小,後遭廢圮。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僧人跬存至此,見山水殊勝,遂與師弟諦詳商議,擬創建養母堂。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一塊題有“崇福禪院”寺額的刻石,遂發願重建崇福寺。跬存、諦詳二僧在其師鼓山湧泉寺永覺禪師的支持下,派人四主募化,始建成小佛堂三間。至崇禎五年(1632年),大殿、法堂相繼落成,並請江西著名匠工雕制了一尊高三米多的阿彌陀佛像,雕工精緻,法相莊嚴,冠絕當時閩中諸存(現此佛像無存),於是朝山禮佛者日眾,永覺禪師曾有詩贈跬存道:“北嶺雲邊翠色濃,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觀息,一任山花白與紅。”鼓山道霈禪師亦為該寺作記,後製成匾額,現尚珍藏於寺內,數年之後跬存及諦詳二僧先後圓寂,寺務無人管理:又因明末各地兵亂。交通受陰,外出募緣的僧眾無法返回,寺宇的修建工作只得中輟。迄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跬存的弟子清安來寺住持,境況才略有起色,清安圓寂之後,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高徒淑英主持該寺,隨即大興土木,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重新整修大殿,再建東西兩廡,崇福寺乃初具叢林規模。其後因繼之乏人,該寺漸趨衰落,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來此兼趨寺務,發心重建大雄寶殿、鐘樓、法堂、天王殿、方丈室、齊堂、客堂等,一切規制皆仿效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於民國八年(1919年)圓寂,崇福寺僧眾在寺內特辟一堂建塔紀念,名“中興崇福古月禪師塔”,後古月禪師門人必定禪師執掌法席。當時有關當局默許農林學校強占寺產,必定禪師護持甚力。
1949年後,寺僧二十多人參加土改,分到一部分田地,誦經坐禪之餘,以耕田自養。1957年福州市佛教協會在寺中創設佛教安養院,安置老弱貧病的佛教徒數十人。由德欽法師任院長,明力法師負責日常工作。由於政府部門發給生活費,這些佛教徒均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寺院遭破壞,後又被華僑農場占用。不久怡山西禪寺部分年老僧人亦徒置於寺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各項宗教政策的落實,崇福寺得以恢復,並成為尼眾道場。由於傳常法師的慘澹經營,至1983年陸續重修了各殿堂並重塑多尊佛像。是年春,福建佛學院女眾班設於該寺,時至今日,由這裡畢業的尼眾遍布海內外,為佛教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僧才,如今的崇福寺,占地面積3816平方米,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齊堂、地藏殿、伽藍殿等18座殿堂,環境清幽,景致宜人,晨鐘暮鼓,香菸繚繞,已成為福建省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福州崇福寺與日本佛教界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日本長崎聖壽山亦建有一座崇福寺。該寺始創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尊福州崇福寺為祖庭,曾來華尋根認祖。
崇福寺傳承法系屬曹洞宗。現任方丈傳常法師,78歲,福建霞浦人。1939年出家於霞浦大京白鶴堂,1950年移錫城關柏翠庵,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7年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後學戒於福州金雞山地藏寺,協助德欽法師在象峰崇福寺籌辦福建佛教安養院。1962年,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福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60年起任福州市第四、五屆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下放工廠勞動,後在省政協工作。1980年回省、市佛教協會工作,任副會長之職。1983年起當選為福州市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對福州羅山法海寺、金雞山地藏寺、象峰崇福寺的重建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81年、1982年全力支持鼓山湧泉寺與象峰崇福寺舉辦男、女眾佛學培訓班。1983年經省政府批准開辦福州佛學院,任副院長之職至今。1989年,任金雞山地藏寺與象峰崇福寺方丈。1992年起當選為省第七、八屆人大代表。因熱心扶持殘疾人的康復工作,1996年元月被授予“八五”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佛教協會顧問,福建佛學院副院長,福州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崇福寺現任監院明淨法師,73歲,原籍福建福州人,師從圓瑛大師。
旅遊攻略
地址: 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94號
郵政編碼: 036002
聯繫電話: 2023425
交通指南:
航空:朔州有航班可從平朔露天煤礦通往北京,一周一班。
鐵路:朔州——太原朔州——大同 朔州——瀋陽 朔州——北京朔州——西安朔州——呼和浩特 朔州——包頭
長途公共汽車:朔州——大同 朔州——太原 朔州——呼和浩特
中國民航朔州售票處地址:古北西街46號電話:0349-2021944
朔州火車站售票處電話:0349-2023820
朔州區汽車站東關街電話:0349-2022169
朔州區汽車出租公司電話:0349-2022056
相關條目
泉州旅遊景點
草庵摩尼教寺 | 承天寺 | 九日山 | 泉州開元寺 | 安平橋 | 蔡氏古民居 | 崇武古城 | 清淨寺 | 清源山 | 泉州東西塔 | 泉州天后宮 | 百源川池 | 崇福寺 | 岱仙瀑布 | 戴雲山 | 法石真武廟 | 鳳山寺 | 府文廟 | 富美宮 | 姑嫂塔 | 弘一法師紀念館 | 後城旅遊文化街 | 花橋慈濟宮 | 黃金海岸度假區 | 基督教泉南堂 | 九仙山 | 靈山聖墓 | 靈源寺 | 六勝塔 | 龍山寺 | 洛陽橋 | 牛姆林 | 清水岩 | 屈斗宮古窯址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 | 黃塘施琅將軍陵園 | 石牛山 | 石筍 | 宿燕寺 | 通淮關岳廟 | 塗門街 | 仙公山 | 雪峰寺 | 楊阿苗故居 | 鄭成功紀念館 | 鄭成功陵墓 | 紫帽山 | 芳草園 | 李光地故居 | 李贄故居 | 龍湖 | 蘇夫人姑廟 | 圍頭灣 | 五塔岩 | 西資岩寺石佛 | 狀元街 | 淨峰寺 |
朔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朔州市位於山西北部,晉蒙交界處,地處雁門關外,大同以南,旅遊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人文旅遊資源獨特,價值大。有氣勢宏大、古典雅物遼金右建築崇福寺;有外觀壯麗,結構精美的應縣木塔;有獨具風格的雁門關外的廣武;有城古城蜿蜒起伏的內外長城,遺存頗廣的漢幕群;有馳名中外的現代平朔安大堡露天軋礦和華北最大的坑口發電廠。 |
景點 | 應縣木塔 | 山陰縣 |新廣武城| | 李克用墓 | 珠海寺 || 平魯烈士陵園 | 淨土寺 | 寶寧寺 | 丹陽王墓 | 鵝毛口遺址 | 梵王寺墓群 | 華嚴寺磚塔 | 金沙灘墓群 | 瑞雲寺塔 | 崇福寺 | 廣武漢墓群 | 廣武城 || 馬邑漢墓群 | 朔州古城 | 王家屏墓 | 峙峪遺址 | 永鎮寺|殺虎口| 跑馬梁 |大安寺 | 石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