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地貌風景旅遊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濱海一帶,海陸域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龍海縣濱海地帶,總占地面積318.64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2000年3月,國土資源部授予福建漳州濱海火山遺蹟國家地質公園稱號。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完整的橢圓形海底古火山口,潮漲即隱,潮落即現。地質專家考證認為,該古火山口至少發生過三次大爆發。

火山口周圍灰色、暗紫色、紫灰色玄武岩,形態各異。其火山噴發序次清楚,火山口典型且保存完好,有罕見的無根噴氣口群、氣孔柱群;由萬根巨型六邊形玄武岩柱組成的柱狀節理群——堪稱海底兵馬俑;海蝕熔岩洞和多處優質沙灘以及古森林炭化木層等,是一處極為寶貴的火山地質遺蹟,對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帶發育歷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批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也是中國唯一海洋地貌的火山公園;主要分布在牛頭山林進嶼、南碇島、香山、煙墩山、前湖灣等及其海域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惟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地貌風景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前亭濱海一帶,海陸域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2001年3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首批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至今已完成數十個旅遊配套項目和服務設施的建設。2003年10月通過國土資源部揭碑驗收,2004年9月開園,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十大旅遊品牌之一、省重點項目。這裡擁有香山景區、兩個神奇的火山島及崎沙、江口、後蔡三個海灣。遊客紛至沓來,已成為閩南新的旅遊熱點。

地理位置

漳州濱海火山自然生態風景旅遊區是中國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地貌風景旅遊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濱海一帶,海陸域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

1、火山地質遺蹟類型多樣,系統完整漳州火山構造遺蹟類型多樣、保存完好,計有百餘處。發育齊全,系統完整。既有陸相熔岩景觀,也有水下熔岩景觀;既有熔岩台地,也有牆(脈) 狀熔岩景觀,岩石中既有殼源角礫,也有幔源角礫及輝石巨晶,還有玄武岩風化沉積的三水型鋁土礦及琥珀等珍貴礦物可供觀賞。本區熔岩流成層清晰,剖面完整,火山頸充填物先後侵入。關係明晰可辨,清楚地顯示火山噴發序次和火山遷移演化。本區火山遺蹟未受到破壞,保存完好,基本保持了原始自然狀態,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2、具有濱海火山構造的稀有性和獨特性與國內外火山地質遺蹟保護區進行對比研究,即顯現漳州濱海火山構造遺蹟的稀有性和獨特性:其一,火山地質景觀出露見於濱海潮間帶和島嶼上,在海潮海浪沖刷下,各種火山作用遺蹟裸露清楚,屬於國內罕見的濱海火山類型:其二,火山岩組成成份獨特,以拉斑玄武岩為主,間有少量鹼性玄武岩,同時還有地幔鐵鎂質包體及花崗岩角礫,為我們提供地球深層岩漿組成的直接證據:其三,火山構造形式多樣,既有盾狀火山口,也有“八卦式”,低平火山口,同時還見隱爆彎形構造,以及形態各異的柱狀節理、西瓜皮狀節理及熔岩珊瑚等景觀:其四,火山口及其周圍地區分布有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岩漿噴氣口,以及另一種與地下岩漿無必然聯繫的“無根噴氣口”,這也是世界火山地質遺蹟所罕見的。

3、是國內外火山地質遺蹟的典型代表本區火山地質遺蹟的典型性表現在:①它與處於大陸板塊內部裂谷環境和島弧環境的火山遺蹟不同,其噴發環境處於閩東南沿海斷隆帶與台灣海峽陸緣裂陷帶交接部位,因此,本區屬於陸緣裂陷帶火山活動的典型代表: ②本區火山產物除了拉斑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外,並見尖晶石二輝橄欖岩角礫及花崗岩角礫,同時還有普通輝石巨晶以及橄欖石脆性變形產生的網狀裂隙被金雲母充填現象等。可見本區火山岩成份反映了地幔岩漿狀態及火山作用過程,將成為研究地球深部奧秘的重要視窗:③本區火山口一火山頸及充填物形態十分典型,先後侵入關係清晰可見,為研究本區火山活動特點及其演化過程提供了天然教材:④本區是佛曇組地層的命名地,具有典型的龍海流會佛曇組剖面及牛頭山火山岩剖面,其層序、界面、接觸關係、產狀以及噴發先後序次清楚,真實地記錄了本區火山活動的歷程。

景區特點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景區由“二山(香山、牛頭山)、二島(林進嶼、南碇島)、三灣(崎沙灣、江口灣和後蔡灣)”組成。在距今2861萬年至1541萬年前,由於喜馬拉雅運動中岩漿由地球深處沿北東向斷裂噴發後,形成中心式噴發構造形跡和後期風化海蝕地質地貌。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的火山活動和地質構造的演變歷史進程。

漳州濱海火山自然生態風景旅遊區襯托在藍天、碧海、沙灘、綠林之中,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海上娛樂、尋奇探險、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為一體,是一處回歸大自然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區內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紀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形跡和後期風化侵蝕的地形地貌景觀,以四種世界罕見的火山地質遺蹟為代表,即南碇島的柱狀玄武岩、古火山口、串珠狀的火山噴氣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構造,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質博物館,具有極高的觀賞性、科普性和趣味性。

漳州濱海火山自然生態風景旅遊區是中國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地貌風景旅遊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濱海一帶,海陸域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兩座神奇的火山島——林進嶼和南碇島。林進嶼是由火山岩〔玄武岩〕組成的似橢球形島嶼,島的東南邊有一個形成於2000多萬年前的古火山口,東北海灘上則有多達16處的火山噴氣口群及幾千平方米的鉚釘狀氣孔柱群,構成了國內罕見的古火山島景觀。

南碇島呈橢球形,整個島由源於地下70~130公里處的140多萬根巨型柱狀節理玄武岩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柱狀玄武岩的濱海火山島,玄武岩石柱高于海平面20~50米,柱體狀若梳理整齊的排排黛絲,自崖頂直插入海,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堪稱世界自然奇觀。景區內十幾公里的海岸線上,有崎沙灣、江口灣和後蔡灣三個優質沙灘,清澈的海水、平緩的沙灘、細膩均勻的沙質、保護良好的原生態植被構成了如詩如畫的濱海風光。

同之處,其不像夏威夷一樣在太平洋之中,而是在距太平洋西海岸不遠的地方,是近海島嶼。其火山雖說也是玄武岩,但它不是活火山,而是第三紀的古火山。在此,你也可以看到:藍天、碧海、綠地、火山、沙灘。更重要的是,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屬於夏威夷型盾形火山噴髮帶。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所轄的龍海市和漳浦縣境內,其核心景區包括漳浦縣的林進嶼與南碇島兩座火山島和龍海市海濱的牛頭山古火山口等3個部分。

這兩個火山島有著獨特的風韻,它們是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古新世到中新世爆發的海底火山,海底噴發後陸地上升,古火山口才陸續露出地表,現仍處在潮間帶位置上。

景區景點

林進嶼 海枯石爛有情天本文來自:福州新聞網 http://travel.fznews.com.cn/jdtj/2007-10-5/2007105WQA2PDW+MM14512_2.shtml林進嶼 海枯石爛有情天

林進嶼:罕見的火山噴氣口群

從漳州市乘車向東南方向行駛約80公里,到達漳浦縣的佛曇鎮後繼續前行約20公里就到了屬於前亭鎮的香山半島。站在香山半島的海濱,放眼望去,林進嶼和南碇島歷歷在目。

據民間傳說,明朝萬曆年間,漳州市長泰縣學子林進為避開外界的喧嚷來到該島,發奮學習,後成為漳州有史以來第一位狀元,為此後人把此島稱為“林進嶼”。 林進嶼的面積為0.16平方公里,是由火山熔岩類的玄武岩組成的火山島。島上最著名的火山景觀是火山口及火山口中的噴氣口群和古熔岩湖。 林進嶼的火山口和牛頭山的火山口相近,但其出露的部分僅10餘米,火山口規模小,直徑18米~19米,四周陡峻,中間為一窪地即古熔岩湖。火山口邊緣保留了少量爆發的含集塊———火山角礫岩。

林進嶼火山口周圍發育有放射狀的圓環構造,十分明顯,極具觀賞性。每一圓環的直徑3米~30米,環的中心常見不少突出於地表0.6米~1米高的玄武岩石柱。當像稀飯一樣的岩漿熔體沿火山通道上升噴出地表,熔岩下的含水岩層的水被岩漿加熱成蒸氣,引起蒸氣爆發而噴出地表,水蒸氣冷凝,並沿噴氣口形成冷凝中心,從而產生以噴氣口為中心的圓環形的放射狀構造,在地質學上,這被稱為“無根噴氣口”。在林進嶼上,這種圓環形的構造分布在林進嶼東面的海灘上,多達16處,是世界罕見的噴氣口群,非常壯觀。

南碇島:壯觀的“髮狀”玄武岩石柱體

在林進嶼的東南面“漂浮”著另一個火山島———南碇島。在香山半島眺望,林進嶼和南碇島,猶如一對姐妹,一前一後地排列在海上。還未踏上南碇島,我們就看到了極為壯觀的景象:多得數不清的玄武岩石柱聳立在海島的岩壁上,猶如青春美貌的少女烏黑的頭髮(玄武岩石柱黑色的,一根根石柱似一根根頭髮),當地稱為“髮狀石林”,又有人稱為“熔岩珊瑚”。這些玄武岩石柱的橫切面多為五邊形或六邊形,直徑為15厘米~30厘米,有的直徑大於1米,石柱高20米~50米,全島有140萬根。這140萬根石柱聳立於碧波萬頃之中海島群上,就好像有140萬個高大的“石頭巨人”站在這個小小海島上,非常壯觀。

玄武岩石柱是火山地貌景觀中最具觀賞性的景觀。世界上最為漂亮壯觀的玄武岩石柱群在歐洲的冰島國首先被發現,稱為“神仙階梯”,南碇島的石柱完全可以和“神仙階梯”媲美。這玄武岩石柱的橫斷面形如魚鱗的鱗片,當地民眾又稱為“魚鱗石”,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看後令人嘆絕!據當地漁民介紹,島上還有一些深不可測的神秘的山洞。

完美的盾狀火山口:牛頭山古火山口

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最為著名、開發最早、遊人最多的當屬牛頭山古火山口景區,由於這個景區位於福建省龍海市的隆教畲族鄉白塘村,當地人又稱它為“隆教牛頭山古火山口”或“隆教古火山口”。但是,教科書上和外地人都稱它為“牛頭山古火山口”。

牛頭山火山口歷經15次噴發,噴發物的總厚度達到178.5米,現在可看到的只是新生代晚第三紀中段上部的最後3次噴發物,距今約2460多萬年。牛頭山火山口是比較完美的盾狀火山口,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科研價值。牛頭山火山噴出的屬於基性熔岩的玄武岩。基性熔岩的多次噴發,逐漸積成一座中間稍高,兩邊逐漸平緩的山丘,地質學家把它稱為“盾狀火山”。

牛頭山火山口呈橢圓形喇叭口,長約200米,寬近70米,開口處頂端50米,底部深30米,形狀像向東北開口的椅子,剖面為上大下小的漏斗狀。牛頭山火山口潮漲水淹,潮退口現。在火山口及周圍0.7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火山頸(火山噴發的通道,又叫火山管)、火山口、噴發相(火山噴發物質的冷卻後堆積狀態)、溢出相(火山溢流物質的冷卻後堆積狀態)等火山活動的形跡十分完善和清晰,特別是放射狀的柱狀節理組成的火山頸景觀,國內並不多見。

牛頭山古火山口以其完美的盾狀、較大的規模,給人以很好的視覺享受。同時又位於海濱的潮間地帶,又給人以某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尤其是火山口隨著海潮的漲落而顯現和消失,更加深了這種夢幻般的感覺。

中國觀賞火山口的地方不少,如長白山的天池,廣東的湖光岩等等,但像漳州這樣屬於第三紀的,而且又位於海邊的火山口確實不多見。

研究價值

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研究價值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研究價值

科研和旅遊價值漳州濱海火山地質遺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具有很高的科研考察、旅遊觀賞和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功能價值。

地學考察、科研交流的典型場所本區完好地保存了新第三紀陸緣裂陷帶上形式多樣的火山地質遺蹟,並且系統完整、界面清楚的火山岩地層剖面以及岩漿攜帶到地表的深源鐵鎂質角礫,清晰地展現火山頸中充填物的先後次序。

這些古火山遺蹟成為研究新生代以來台灣海峽地區地殼結構和演化以及地球深部構造和環太平洋火山活動成因機制的最佳場所之一。經專家考察,確認距今2644萬年至410萬年,在漳州濱海地區曾經有三期十五次的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世界極為罕見的、保持較為完美的、珍貴的火山地貌景觀。

公園為西太平洋新生代火山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質構造上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陷帶,由2600萬年至700萬年間火山噴發的玄武岩構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還有8000年前的古森林炭化木層等,是一處極為寶貴的火山地質遺蹟,對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帶發育歷史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是旅遊觀光、度假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