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水岩位於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里處的蓬萊山。景區總面積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處以清水岩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聖、生態旅遊、民俗展示、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文物保護工程之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清水祖師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標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概況
清水岩廟宇依山而築,下臨深壑,為三層樓閣式。一層昊天口,二層祖師殿,三層釋迦樓。三層兩邊各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殿後有宋建清水祖師骨灰“真空塔”,上有新築三重檐方亭。殿宇紅磚牆、青灰瓦,危樓重閣,隱在青松翠竹、煙嵐繚繞的山頂,典雅壯觀。
岩宇附近有各具特色的景致:“獅喉”、“清珠簾”、“方鑒壙”、“枝枝朝北”、“羅漢松”、“覺亭”、“石栗櫃”、“岩圖碑刻”、“三忠廟”等。“清珠簾”,“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蒼山壘萬重”;“枝枝朝北”為古樟樹,相傳為感岳飛蒙難而枝杈北向;“岩圖碑刻”系浮雕清水岩石全景碑了這株樟兩岸信仰的清水祖師。
由來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台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也有人叫陳榮祖,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小姑鄉。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於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松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於悟道。明松禪師授他衣缽,並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普足一到,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人士便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稱此為“清水岩”。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65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
另根據台灣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隨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於福建清水岩,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泉州安溪縣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泉州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
文化傳播
清水祖師文化在台灣、東南亞各地很盛行。清水祖師文化發祥地福建安溪清水岩,是一處聞名海內外的遊覽
勝地。距安溪縣城24公里處的蓬萊山清水岩,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區。清水岩始建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相傳是清水祖師所建。從宋至今,維修、重建、改建20多次。依山而建,相傳曾有99間,均為明清建築。外觀似“帝”字形,分三層,一為昊天口,二為祖師殿,三為釋迦樓。殿後宋代真寶塔為清水祖師埋骨處。四周富於神話色彩,文物古蹟眾多,吸引了海內外成千上萬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和朝拜。清水祖師謝世後,先後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說明清水祖師信仰在南宋時期得到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認,也說明清水祖師去世後,成為閩南百姓心目中的重要神靈。
安溪清水岩是台灣和東南亞眾多清水祖師廟分靈去的祖廟,它們和安溪清水岩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從明代以後,隨著一批批安溪人紛紛遷移台灣和東南亞各地謀生,清水祖師的香火也傳到那裡。鄭成功收復台灣時,隊伍中有許多安溪人,他們身上帶著“清水祖師公”的香火。清康熙年間,由於安溪人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
推薦施琅平定台灣和以後的林總兵鎮台,施、林對安溪人有較大的關照,促使安溪人大批攜眷渡台定居。隨著安溪人移民的增加和村落的形成,清水祖師廟也陸續建造起來。凡是有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大多有清水祖師廟。清水祖師信仰成為台灣安溪移民維繫各自群體團結的精神力量。
據1930年台灣寺廟調查材料,排在前面的神佛,其中安溪的清水祖師排在第10位,廟宇83座。這說明安溪清水祖師信仰在台灣影響廣泛,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安溪清水祖師信仰在東南亞各國也廣泛傳播。隨著安溪人飄渡南洋並在南洋落了戶,他們帶去了清水祖師公的香火,在南洋各國建廟奉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都有清水祖師公廟宇。
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一座著名的“蛇廟”,實際上是供奉清水祖師,這座蛇廟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緬甸安溪會館以“清水祖師廟”的名義,向當地政府申請立案而建立。緬甸於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在仰光市首建“福山寺”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懸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到緬甸時寫的“千山鍾神秀,百福相藏嚴”的對聯。
新加坡的祖師廟不少,較大的是蓬萊寺,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澳洲等地,也都建有清水祖師廟,奉祀祖師公。歷史上,台灣、東南亞清水祖師廟的信徒常來拜謁安溪清水祖師祖廟,進行清水祖師文化交流。他們朝拜祖廟並捐資修繕祖廟。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少僑胞回鄉朝拜祖廟並捐款修廟,如新加坡僑胞柯賢樹首倡修岩。1966年之後,新加坡李月母子和柯秋水父子續倡修岩。1982年劉慕賢倡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劉姓僑胞,集資改建檀樾祠和觀音閣。以後又有許多僑胞到祖廟拜謁並捐資修廟。1988年元月6日,僑胞林育敬、卓振卿,不遠萬里,專程回來慶祝祖師聖誕,發起創立清水祖師教育基金會,並率先捐出人民幣幾十萬元。
近幾年來,台灣同胞來安溪清水岩祖廟拜謁進香的越來越多,他們到清水岩祖廟遊覽、進香,有的還題字留念。先後有台北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台中縣龍泉鄉龍泉岩進香團、淡水清水岩進香團、淡水鎮保全廟管委會等數十個團體到安溪清水岩尋根攬勝。台北三峽礁溪里的蘇萬發等9人,專程拜謁祖廟,並在蓬萊山岩石刻下“溯本思源”作為紀念。從1987年至1990年台胞到祖師廟進香已達5萬多人次,以後逐年增多,並恭請清水祖師神像300多尊到台灣供奉,表達他們對祖廟的崇敬之情,也表達他們熱愛故土家鄉的情懷。
傳說
清水祖師流傳於民間的傳說,充滿濃厚的神話色彩,反映百姓對祖師驅邪斗惡、濟世行善的崇仰之心,首先是"試劍石"傳說。說的是陳普足初築清水,並不一帆風順,常遇山鬼來擾,與爭道場。一天,普足持劍,指對岩左險崖上的巨石,說一劍能叫巨石削分兩半。山鬼不信,普足對準大石,把劍一揮,大石劈為兩邊,眾鬼一見退避三舍。
再來是"方池傳浮杉"傳說:說的是當時建寺缺乏做大梁巨材,清水祖師開口說要買下山林中所有的“無尾杉”,木材商心知山林中的“無尾杉”並不多,當即收下了清水師的錢並要清水祖師在五天裡砍伐取貨,逾期不能再砍伐取材了。說也真怪,清水祖師付錢後並不上山砍伐杉木,而是回到清水岩,並叫眾僧徒在清水岩挖一個池塘,並在池中鑿了一個洞孔,大家不知道這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第二晚上,突然狂風大作。山林中的杉木被大刮斷吹倒了許多。第三天,清水祖師親自到山林中去選取所需的大杉木,並放入林中的水溝中,然後回清水
岩。這時,清水岩中那個挖開的池塘洞孔里接連冒出清水祖師從林選取的巨杉,一根接一根地出來,當出完第九根,第十根剛冒出頭來的時候,一位小和尚說了聲“夠了”,於是那出頭的第十根便立定不動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清水岩那池塘中的沒事洞孔還留著一根露個頭的杉材的原因。
第三個傳說是"袈裟收鬼眾":清水祖師在與山鬼鬥爭中屢屢獲勝,山鬼很不服氣,還想尋機搗亂。於是清水祖師就想出了一個計謀來對付。一天,清水祖師把袈裟鋪在地上,自己端坐其中,這時,一群山鬼蜂擁而上,使勁地拉扯袈裟,清水祖師一動不動,還挑站似的口吻問眾山鬼不敢進到裡面來,山鬼以為自己的鬼眾量大,便紛紛奔入袈裟里。只等眾山鬼跳入袈裟里來,清水祖師猛地一甩,山鬼大多被摔死。從袈裟角逃出來的四個山鬼,連忙跪地求饒,發誓再也不敢作祟搗亂了,並願為清水祖師效勞。於是清水祖師便將他們收為大殿的護法神,這就是今天仍立在清水法門的趙、王、蘇、李四大元帥。
主要景點
清水岩,鍾靈毓秀,宛如天仙,自古至今是朝聖、旅遊的洞天福地。這裡山水景觀絢麗多姿,文物古蹟資源豐富。岩石嶙峋,千姿萬象,如獅如虎,似人似物,無不神肖神似;雲霧婀娜,妙趣橫生,時而來去匆匆,時而含情脈脈。名勝古蹟,古建築,摩崖石刻,與山名山勢甚相契合;幽亭曲榭,因朝聖攬勝而立;古今詩聯,意蘊濃郁。經調查,現存的文物古蹟有66處,其中宋代有29處,元代的1處,明代的8處,清代的5處,已湮沒的16處,風物景觀23處。當今,美妙蓬萊,人間仙境。高殿聳然,亭榭錯雜,清山綠水風光好,引來一拔一拔的香客虔誠、遊客歡笑。
山峰霧嵐
蓬萊仙山
為清水岩主體景區,主峰海拔767米,是清水岩的第一高峰。蓬萊峰北面植被茂密且分布著眾多景點,自然和人文景觀價值較高,南面山勢較陡,散布形態各異的岩石。山頂目前建有一座電視轉播塔和一座移動信號發射塔。站在山頂上整個蓬萊鎮區盡收眼底,蘭溪從景區東面蜿蜒直至遠方,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春晨靈霧
清水岩上天氣變化無常,晴雨不定,雲霧繚繞。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日,儀式。相傳:當天凌晨,由山下仰望清水岩,如果霧罩峰頂兆示頂庵堂拈得大旗,霧圍峰中兆示中庵堂拈得大旗,霧漫山麓平原兆示下庵堂拈得大旗。年年如是,靈應異常。
岫谷龍噓
岩東試劍石下,一股嶙峋聳拔的險崖,若隱若現在森郁的岫松之間,每當晨昏,輕煙縷縷,霧氣騰騰,恍若龍噓成雲,盤繞於巒岫壑谷,展播於極頂,巔峰雲笠,更為奇觀。
霧海浮嶂
春深夏秋之晨,立於清水山莊廊上,展目一望,繚繞薄霧,瀰漫眼前。一到朝陽初露,八面四周,遠嶂漸現,如浮仙山。山下余霧,泛泛蕩蕩,恍如仙境。
雙溪躍月
岩後東北隅新建涼亭處,夏秋月夜,遊人憩涼亭,瞰湖頭溪、蓬萊溪兩川匯合處,月影在兩溪間晃動,浮光躍金。
古建築
三忠廟
始建無考。據民間相傳,三忠廟原址在今法門內近小池之處,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礎石,並於岩坑邊挖到古時砌疊有序的階石,即當年張岩之故址。岩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岩。宋元豐年間,祖師於張岩之側營造清水岩,而將張岩遷在覺亭侖,併名為“三忠廟”,即今“枝枝朝北”古樟樹旁。據舊《岩志》載:“廟在覺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
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岳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祀張巡、許遠、岳飛。清光緒戊子年楊凌版《清水岩志略》載:“岩有三忠廟,祀宋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也。”不知何時,廟中增祀關羽,雖名“三忠廟”,實祀四位忠臣英靈。
自古迄今,清水岩寺“佛生日”,“開香”之日下夜,和尚列隊從祖師中殿隨旗鼓及三庵堂三頭人,三支“都會槍”到“三忠廟”恭請“三忠火”。1988年,華僑周玉明、卓進卿、柯金鳳等十四人捐資重建“三忠廟”,重檐歇山式構築,坐向乙辛辰戊。廟前立置石獅,更顯廟堂莊重典雅
廟前石獅一對,為光緒年間(1875-1908年)東溪僑商陳天常募獻,原置於祖殿岩庭,因石獅較小,於一九八八年移置於三忠廟前。
護界宮
宮在岩下北坡、古道曲繞、路側一坦處,宮始建於宋,內供奉“護界將軍”、左“千里眼”、右“順風耳”三神。千百年來,屢損屢修,屢塌屢建。1988年農曆十月初九日,台北龍泉岩祖師信眾一行62人到岩進香,捐資重建。宮前對聯:“千里眼瞻是非世態,順風耳辯善噁心聲。”系劉坤貞撰,王愛琛書。
半嶺亭
舊志載:祖師營築岩寺後,即在半嶺築亭,供遊客小憇,名曰半嶺亭。亭較為簡陋,多次崩塌,屢經修建重建。民國十五年(1936年)重建;1956年重修。1986年改建,亭為琉璃屋蓋,條石重檐赭壁。
綸音壇(石櫃壇)
綸音壇,俗稱“石櫃壇”,在覺亭對面、“六老同游”碑之後。據壇左邊垛陰刻記載,壇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也就是岩寺火災之後,經岩住僧一果、崇遠師徒重建岩宇後的文物。壇總高3.30米,主體為一大石櫃,柜上有一石塔,塔高2.20米,塔台高1.10米,寬1.38米,浮雕著翔龍和“皇帝誥命”及“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石櫃高2.75米,寬6.11米,厚2.50米。正面記載清水祖師四次榮受宋廷敕封的綸音牒文,左邊垛陰刻元延祐年間岩宇重建的記事。
清水法門
清水法門為舊時岩寺山門。內供奉趙、王、蘇、李四大將,乃岩寺護法神。法門前石柱刻聯一對:“眾山鏇繞朝清水,四將莊嚴護法門”。門額一匾,刻“清水法門”四字,顏體楷書;款識:“辛酉年夏日啟謨白鴻”。(註:白鴻,字啟謨)
覺亭
覺亭為“枝枝朝北”古樟所蔭,本是小茶棚,明萬曆辛丑(1601)年,邑令廖同春倡修改建,並取“遜惺轉念,一覺即是”之義而命名為“覺亭”,意在警醒世之迷者也。清道光、光緒年間曾先後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再修;一九四九年後坍淨,一九八一年,由華僑劉發炎捐資重建。式樣依舊,采鋼筋混水泥構築,亭四周石欄環護,仿木斗拱,重疊回護。亭四周陰翳鬱郁,俯瞰橫眺,凡陵麓之變幻,溪澗之浮沉,俱在眼底。遊客一路貫穿林蔭,到此一覺,真乃“禪林第一關”。
覺亭今尚存舊聯三對,其中門聯一對:“貤封宋基室,膜拜仰真人”。石柱聯兩對“夢覺無雙路,禪林第一關”、“客插塵中腳,人昂天外頭”。
祈雨台
台在岩後一里許之山頭。傳祖師當年在此築台祈雨,旁有雷公電母兩石,均已被毀。為再現祖師“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理念與及“法雨花天,得力在是”的靈應,2003年,港胞林樹哲先生等捐資50萬元,在原址上重建祈雨台。
重建的“祖師祈雨台”總平面尺寸約39.00×43.50米,占地1696.50m2;法台平面尺寸12.00×12.00米,面積144.00m2;台高分別為4.95米、1.95米、1.35米,總高度8.25米。主體為岩石承重結構。外觀為石結構城牆式高台,台牆為仿古花崗石牆;台上石雕龍望柱四根。整個外觀,遠看高台雄偉壯觀粗獷,近觀須彌座及龍望柱小巧玲瓏、工藝精細。高台上的雙祭台及祭台的八角形意含上天廿八宿;方形的法台、台中的圓圈意含天地方圓;總三個台,意含三重天;高台計三十三個台階意含佛教三十三天;十二根石柱意含一年十二個月;四根龍望柱意含一年四個季節。
“祈雨台”三字石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藝題。
清水山門
1988年秋,清水山門建立於鶴前大橋頭上岩的入口處。門坊的正中門高5.50米,寬4.00米,左右邊門各高5.00米,寬1.80米,原蓋琉璃瓦,飛檐出水,總高8.00米。石坊刻著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清水岩》牌額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坊上邊柱鐫刻楷寫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愛琛所書。今清水山門,莊嚴肅穆,堂皇矗立。
名僧墓塔
真空寶塔
清水祖師圓寂後,鄉人將其舍利葬於殿後,築塔覆亭於其上,名曰“真空塔”,是喻祖師圓寂時已了悟真空、得道成佛。塔高2.30米,底座六角形,每角邊長0.70米。中圓股,圍1.60米,高0.48米;頂蓮瓣,圍2.00米,高0.20米;下蓮瓣,圍2.35米,高0.20米;桔瓣,圍2.00米,高0.20米;六翹角塔蓋高0.20米,塔尖0.40米。宋嘉定四年(1211年),長泰縣令、邑人余克濟撰《真空寶塔記》。
1988年冬,華僑柯長義夫婦和廖榮業夫婦捐資重建“真空寶塔”亭。亭高10.00米,亭內四方柱各高3.05米,柱徑0.36米×0.36米,橫樑各0.36米×0.36米,三挺構築,上挺高1.10米,中挺高1.30米。沿亭的階石及周圍浮雕,系菲僑蔡清洗先生等40餘人捐建。“真空塔亭”4字行體,系廈門李躍年所書。
楊道塔
塔在海會院右側,是楊道圓寂後的葬塔,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塔原無文字,僧禮缽查勘後,於塔圓股上陰刻“宋楊道先祖塔”六字。楊道,清水祖師大弟子,相傳曾於祖師生前受邀住持平和三平寺,祖師圓寂前召回,接受衣缽。1997年,歸僑劉金玉女士捐資重修。
西竺墓
墓在在老寮外,葬西竺公。明萬曆間,岩西軒派第三代僧西竺公,住持清水岩有年,曾任安溪縣僧會司。歷版的安溪縣誌都在僧會司職位上注空缺字樣,而岩志可補縣誌之不足。可見西竺在當時的宗教界處於權威地位。圓寂後,墓在老寮映月池處。乾隆二十六年,邑令宋應麟清岩界時立碑。
普同塔
塔在智慧墓塔與禮缽塔墓中間,原系三合土灰構築。系明代住僧共葬一區之所。從何年起,未有明記。至1966年廢。
清比丘先祖墓
清代文物古蹟。清乾隆年間,釋澤峰住持岩寺,在覺路頂、羅漢松外之處,築此僧墳。年久碑失墳壞,僅留墳桌和拱手等。1985年,從其墳桌麒麟處,細辨字刻,系澤峰為前眾僧所築之墳,後立“比丘”石碑留念。
智慧僧塔
清代文物古蹟。智慧,俗名“咼公”。清同治十年(1871年)住岩,光緒年間(1875-1908年)住持清水岩。素行清高,籌修岩寺,頗著功跡,收錄弟子70多人,分布遠近。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岩圓寂,墳塔築於三忠廟外,今祖師文化長廊中段之橫路頂,立有碑石。
禮缽僧塔
1941年,僧禮缽住持清水岩。自宋至民國,歷經千年風雨的清水岩,僧禮缽清貧奉佛,率徒鼎力籌資修繕,恢復寺貌,事跡甚豐。1957年,僧禮缽在岩圓寂,葬於清水岩山莊後橫路頂。1966年,由徒將其骨骸遷移於清風洞埋葬。1983年秋,又遷回原葬地,築塔紀念,塔前豎石經幢一對。
摩崖石刻
出米石
宋代文物古蹟。為一巨石,突兀立於弘法道場往海會院路旁(舊時老寮處),石無所依,上以楷書鐫刻:“頭陀應員等開墾蔬園十餘丘,無水灌溉,於鹹淳丙寅春,佛旨出泉,引為萬年清潤者。”共33字。石刻版幅:寬0.85米,高1.22米。舊志載:“石在覺亭外路下,宋淳熙間,開闢蔬園,無水可灌,一日佛指而杖之,水即流出,混混不竭。噫,自無造有,是亦大師之顯化靈跡也。勒之日出水石,至今猶令人賞奇觀焉。俗稱出米石者,據閩中摭聞所載,謂石隙出米以餉工,工竣而米竭雲。”
又傳,每遇旱時,清水祖師即立石上為民禱雨,得沛甘霖。既有水,農田可播,亦即有米,故又稱“出米石”。岩宇昊天口一幅篆書對聯:“饋貧糧聚岩前米,濟世恩深缽底龍”。是前賢施芳勝對出水石的寫照。
至今,石的半腰間的孔隙中,長年尚有積水,但無溢出。石刻“鹹淳”,舊志載“淳熙”,究竟石“出水”於何時,待考。
裂竹
法門外翠竹叢下崖石上陰刻隸書“裂竹”兩字。字徑高0.8米,寬0.50米。
龍淵
在方鑒塘下,深淵壑谷之處。從浮杉池的方井中,鑽越隧洞,即見兩石相撐,跨山澗拱立,水從兩石間注出,汩汩有聲,上下四周,森蔭密遮,涼沁入脾。澗崖壁上篆體陰刻“靈淵”兩字,字徑0.7米見方,未標何人何時所書。傳說,古時,信眾禱雨,汲回澗淵之水,可得滂沱。
洗心
護界宮內,森郁迂迴的曲徑崖壁上,陰刻行書“洗心”兩字,字徑0.70米見方,未落款。是處,林陰古道,泉水淙淙,如洗塵心,如滌俗穢。置此其間,無不神怡。
六老同游
明代文物古蹟。碑在覺亭對面、綸音壇之前的摩崖石上,陰刻楷書:“萬曆戊戌冬十月,晉江莊國禎、林雲程、黃鳳翔、林喬相,南安歐陽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共字三十四字,摩崖版幅高2.25米,寬0.98米。六老相邀同游清水岩,詠詩題刻,成為千古佳話。
曲水流觴
明代文物古蹟。碑在方鑒塘之左、舊跡清珠簾之外,其處削壁千仞,上鐫刻著:“萬曆辛丑春日,建覺亭,開覺路,引水流觴,共醉千仞岡頭。清溪令廖同春偕邑士紳李椿、詹仰憲。”鐫版高2.60米,寬0.74米。
功德林
明代文物古蹟。碑在蓬萊坊故址間的摩崖上,豎書陰楷“功德林”3字,字徑各0.33米見方,版高1.18米,寬0.53米。署款:“萬曆辛丑里人□佳喜舍”字樣。款中□字被鑿,已無考。
喜舍緣銀
清代文物古蹟。碑在覺亭內、“功德林”對面的岩石上,楷書陰刻:“漳州府龍溪縣廿七都池宅社龍池宮林眾弟子,喜舍緣銀五十兩,內三十四兩買起崇善里岩山土名深內租佃一十五栳,配民米一斗四升,付清水岩東西住僧收管,歷年以為祖師佛前香燈之資,其餘銀系修理岩宇,立石為記。溪頭柯士□,喜舍佃租一栳。”
石刻版幅0.54米,高0.80米。
又於楊道塔路下石上刻:“漳州龍溪縣龍池官,喜舍田園路頂及路下二斗,租六栳,敬奉清水寺。道光已亥年立。”
人間天上
民國時期文物古蹟。碑在清水岩寺左崖石壁上,陰刻著顏楷“人間天上”四字,字徑約1米見方。上款“清水岩”,下款“益陽王道純”。王道純,1946年安溪縣縣長,來岩覽勝留題。
佛字石刻
在祖師殿後,獅猴崖壁,陰鐫行書,字徑2.20米×1.70米,1948年為主持僧禮缽所書。
鬼洞
鬼洞右邊石壁上鐫刻著“鬼洞”兩字行楷,字徑各1.30米見方,為書法家王愛琛書。
梁披雲石刻
鬼洞左側巨石崖壁上,鐫刻“魔氛一掃,清水如來”八字行書,為著名詩人、書法家梁披雲所書。
曲徑
碑在方鑒塘內峭壁間,陰刻“曲徑”。款識:“覺路通寺內,原道較狹,不適優遊,旅星僑胞柯保全先生,捐資增闢此路,曲徑通幽。歲次丙寅荔月立”。版幅:高0.77米,寬0.65米,為王愛琛書。
試劍石
岩宇之左,有座“削”半的岩石。相傳,當年祖師與山鬼試劍比法,被削去的巉石。“試劍石”3字,陰刻行書,字徑高2.20米,寬2.05米,1987冬為仙遊書法家鄭良懷所書。民國時期,漳平知事劉維立題詩:
蓬萊仙境
清水岩,素有“蓬萊仙境”之美譽。1991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蓬萊仙境”四字贈送清水岩,現勒刻于海會院後之石峰,字徑各二米見方。
公壽題刻
碑在海會院後石徑上側巨石上,與“清水靈岩”碑相鄰。草書陰刻:“紫氣東來沖雲天,爆竹聲聲迎新年,壬林歡飲申江酒,碑林喜見清水岩”。下款:“清水碑林留念公壽於神墨碑林。”版幅高3.20米,寬1.80米。
清水靈岩
碑在海會院後石徑上側巨石上,行書陰刻“清水靈岩”,版幅高4.00米,寬3.00米。為上海書法家任政七十六高齡時書。
王一琴題刻
碑在九曲十八洞西側之崖石上,版幅巨大,行草書體,陰刻:“名山勝景,氣勢壯觀”。為書法家王一琴所書。
幽靜
碑在望雲亭後邊之岩石上,楷書陰刻“幽靜”二字,上款“清水岩”,下款:“星洲柯賢樹伯丘書。”版高1.20米,寬1.00米。柯賢樹(1893-1980年)原籍福建安溪蓬萊鎮蓬溪村,曾任新加坡安溪會館第十九屆至第二十二屆常務主席。
清水
書法碑刻,碑在浮杉池旁,與“曲徑”碑相鄰,隸書,字徑高0.35米,寬0.50米,無款識。
名木古樹
枝枝朝北
枝枝朝北千年古樟在蓬山主峰中侖、覺亭之畔,聳天雄踞。此樟相傳為祖師手植,樹高31米,圍6.90米,主幹勁直,而枝葉均迂迴北拂,故得名“枝枝朝北”,為清水古地一大奇觀。朝北古樟頗具靈性,其北拱之枝葉回護三忠廟,似以表證“三忠”向北之耿耿忠心。又傳,祖師家鄉永春在岩之北,此樹枝技北向,表達了祖師的思鄉之情。
另據舊志載,昔有官府派人到岩,欲砍此樟造船,岩寺住僧極力勸阻不止,匠人動斧,差人七孔鮮血,匠亦自傷其足,始知乃神樹也。
羅漢松
樹在覺路之上,近“聖泉”處,與祖殿隔路相望。舊志載:“此松祖師手植也。松枝向殿前,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旱時吐霧生煙,七百餘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傳此樹每年長三寸、遇雷電則矮三分,今樹高13.00米,圍1.33米。
母子樹
真空塔亭左邊頂上,有古樟一株,早以斷尾梢。樹外圍6.60米,高10.00米。樹心空洞,圓心直徑1.86米,數人可圍坐樹中,仰望天空,甚為奇觀。古樟樹離地1.40米的皮層處,長出樟樹一株,俗稱“母子樹”。今樹圍0.66米,高9.60米,枝葉扶疏,長勢良好。樹左離地4.00處,又抽發出幼樹一株,生機旺盛,煞是好看。
千年古藤
“裂竹”之外有一古藤纏繞而橫於路之上方,凡入寺岩必經其下而過。此藤名厚果崖豆藤,纏繞綿延不知幾里,已被列入福建樹木奇觀。
裂竹
明代文物古蹟。法門外的崖石旁,有翠竹一叢,翠竹叢下崖石上陰刻隸書“裂竹”兩字。字徑高0.8米,寬0.50米。傳說,有孕婦到岩將娩,依麻竹坐下生嬰兒,而竹破裂攬護婦孩,日後此孩科舉有名。
別有天
一老樟樹,在覺路中段,破覺路之面而直上,樹齡古老,樹高參天,枝枝亦朝北,似朝北古樟之兄弟樹。樹心已中空大半,遊人將頭伸入其中仰望,有二洞眼可望蒼天,別有一番情趣。民間尚有傳說,此樹心原藏有巨莽一條,性情溫順,每逢雨則出洞捕食山鼠充飢,而從不傷人。
古木新裝
覺路之下、杉木林中,有一參天古榆,彎曲別致,歷盡蒼桑,其腰身之上寄長榕樹一株,
梅園
覺路之上一小園,植有寒梅數株,冬春之際,繁花盛開,如白雪壓枝,別有情致。寒風飄逸,暗香撲鼻,沁人心脾。
聖泉
泉在“曲水流觴”外,泉自石出,秋冬不涸,味清且冽,為宋代古蹟。舊志陳希實在《聖泉序》稱:“正出曰泉,通明曰聖,亦以見大師謙讓通靈之意。”遊人到此,飲之清心,沐之祛穢,瓶裝帶回噴灑庭院,用以驅災凝祥。
方鑒塘
俗稱“浮杉池”,塘在靈淵之上,法門之前。原系方沼塘,澗泉匯注,水清可鑑。昔時歷經整修,以禳火災。“方鑒塘”取天光雲影之意,喻池水之清澈。明廖令曾在塘石之上,鐫“泉石盟”三字,後塘廢,字失。1947年,岩崖迸趵,塘受山洪沖壞,僧禮缽略加整修。1985年,添置“荷蛙”、“躍鯉”、“游蝦”、“壽龜”等石雕噴泉。塘中立有觀音聖像,正對覺路,笑迎眾詣岩禮佛之客。塘四周崖壁仞立,林蔭泉盛,意境清幽。
奇石怪洞
獅喉
為一天然天然大石磡,在清水祖殿祖師座後,磡連頂殿。磡洞中可容數十人,洞內有孔穴,圓口徑0.60米,長年細水滴潤,微風徐徐,如喉喘氣,雅稱“獅喉”。此處為祖師當年修煉及坐化處。傳在此祈願,靈驗無比。
火化台
宋代文物古蹟。台在弘法道場清水祖師造像之左,為一塊大石與數塊小石纍堆而成,似台似墳,據傳乃當年祖師示寂火化之處,亦為歷代住岩僧眾圓寂火化之所。
石船
石在護界宮外、古道一側,乃巨石一塊,狀如起錨行馳的船舶,甚為奇觀。
石蒸籠
石在護界宮右側後方、石船對面的山坡上,為層疊奇石,形似上下兩層的蒸籠,矗立在森鬱林中,若隱若現,煞是好看。
小鬼弄金獅
石在石蒸籠侖下、清水古道之側,舊跡四洲佛近處,為兩挺立奇石,一似金獅,一如小鬼,二石互為戲弄,神肖神似,俗稱“小鬼戲金獅”。
仙腳跡石
石在北坡四洲佛附近、古道之旁,方形,石上有足趾頭、足腕等痕跡,古稱“仙腳跡石”。
丹臼
石在半嶺亭侖頂的山坳之間,崖石一窟,稱為“丹臼”。傳說,當年清水祖師常在此舂煉丹藥,留有餘香,猛虎常來舔舐成窟,貯水不乾。
藥砧
石在半嶺亭邊,狀如棋盤,俗稱“藥砧”,是當年祖師采搗草藥之處。
袈裟石
石在半嶺亭西側路坡間。傳祖師當年外出回岩,常在此石稍坐憩息,身上袈裟,影入石中,而顯“田”字的袈裟紋於石上,故稱“袈裟石”。
無字天碑
岩頂峰有一巨大巉石,狀如石碑,挺於石上,混沌迷糊,並有蝌蚪文字,甚為奇特。
石筍
石在岩主峰西南斜坡間,拔地屹立,嶙峋直挺,高14米,儼若天柱,勢乾青雲,稱為“石筍”,是岩石中千姿百態之獨特者。跨越石頂,俯瞰坡下,頓感昏眩。
神移石故跡
1947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天空烏雲濃得化不開,狂風大作,雨猛烈得沒章法,肆虐的山洪襲擊岩寺。頃刻間,殿左危崖上,轟隆一聲巨響,一塊巨石翻滾直下,飛越寺頂,不偏不倚,墜落殿左天井正中,寺瓦無損,殿牆無礙,人稱“神移石”。僧禮缽聘匠劈石,充修殿牆。
鬼洞
在岩宇護樓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岩石上有陰文“鬼洞”行楷兩字,傳說清水祖師曾施法力將鬼怪幽禁於此,以免傷害百性。
九曲十八洞
海會院頂坡的陡崖間,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有的伏如猛虎,有的臥如巨犀,有的利若刀鋒,有的植如柱笏等不可勝計。犬牙交錯,迂迴展曲,構成了十八個“洞天”,斜貫相連。洞口荊榛陰翳,洞中陰涼幽靜,入其境,別有一番情趣。兼之峰高露多,嵐潮氣濕,雖在暑夏,洞石尚甚潤滑,林濤飄漾,沁入心胸,真有慧風心中漫,浮雲足下生之感,令人流連忘返!
一線天
浮杉池之上。石徑曲折,兩側壁立,行走其間,舉頭仰望,天猶一線。
碑刻牌匾
岩圖碑
碑在綸音壇後之亭內,系兩石合攏之浮雕。碑高2.9米,寬0.98米,厚0.15米。正面上額篆刻“岩圖”二字,字下浮雕刻載宋代清水岩的殿閣、亭台、山門、舍利塔、道路等,並附有當時岩宇詳細的建築度數,是全國罕見的珍貴碑刻。
舊志載:住持僧惠清開始恢廣殿宇,後於景炎丁丑年(1277年)間火災,岩宇為圩。後再由住持僧一果、崇遠師徒重建完善,是南宋時代的遺物。1987年,華僑林東茂、劉文察兩位先生捐資修建護碑亭,重檐式構築,覆護著岩圖碑。亭高6.60米,磨光六角石柱各高2.80米,橫樑各0.45米。
佛國碑
舊志載,佛國碑為岩寺界碑。碑上“佛國”二字相傳為祖師手書,原有兩碑。其中一塊今立於清水岩西麓、彭格村路旁山坡間。碑背面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傳為宋朱熹所書。另一塊立於鶴前村頭供埕的坡麓間,1966年被毀,1987年重立,字跡已失原貎。
“東土如來”題匾
明末弘光年間,邑令周宗壁為讚譽祖師,手書“東土如來”四字,立木匾一方,懸於殿額。字徑各高0.60米,寬0.50米。匾長2.70米,寬0.95米。
新立匾額
20世紀80年代後期,新立懸於祖師殿樑上的匾額“萬家生佛”,和臨摹於弘一法師的“慧光普照”、“萬古英靈”、“感應”、“清水佑民”、“清水有靈”等。
名片
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
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
泉州市十佳旅遊景點景區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2002年
泉州十八景之一
全省百佳誠信旅遊企業
福建省文明風景區示範點
福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2007年
全國首批涉台文物工程之一 2008年
福建省著名商標2009年
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2010年
申請全國文物保護單
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積極申請舉辦清水祖師文化節
大事記
1985年,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十佳旅遊景點景區
1998年12月,蓬萊鎮和清水岩風景區管委會召開清水祖師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研討論文集,海內外100多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挖掘整理清水祖師的文化內涵,對清水祖師信仰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探討
2002年,清水岩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
2003年,清水岩被評為泉州十八景之一
2003年,由著名影星范冰冰主演的20集古裝電視連續劇《婀娜公主》主場景選在景區拍攝
2004年5月,清水岩獲得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04年7月,清水岩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
2004年,清水岩被評為省級第二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4年,清水岩景區獲批為泉州市知名商標
2005年,清水岩成立安溪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會,定期出版《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期刊
2006-2008年度,第二屆被評為福建省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
2006年2月,清水岩被評為福建省首屆百家誠信旅遊企業
2006年9月,與台灣中華道教文化團體聯合總會理、監事會參訪團,在清水岩舉行“海峽兩岸祖師文化交流座談會”,就清水祖師文化信仰的發源、傳承和弘揚光大等方面問題,作了深入交流探討。
2007年,清水岩入圍“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
2007年9月,成功舉辦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座談會,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的清水祖師分爐、分廟信眾代表500多人齊聚一堂,共商如何進一步弘揚清水祖師文化,促進海內外鄉親聯誼,並倡議籌備成立海內外清水祖師文化交流聯合會,構建清水祖師寺廟聯誼網路。
2008年,清水岩組團參加廈門清水祖師分爐清水壇30周年慶典暨“2008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民俗文化交流活動”,研討有關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民俗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發展。
2008年,清水岩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首批涉台文物工程之一,並成為國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首批啟動的15個涉台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9年,組織編印《清水祖師現代感應故事》
2009年12月份,清水岩又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清水岩”商標成為福建省第三件、泉州市第一件旅遊服務著名商標。
2010年,清水岩成為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
2010年,“清水祖師信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12月4日--2011年1月2日,清水祖師金身赴台巡安活動
2010年,管委會正組織有關人員編撰《清水岩志》,清水岩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也正在進行之中,並將舉行首屆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文化節。
2011年,大型電視紀錄片《安溪清水岩》正月初六開拍
2011年,清水岩有望今年內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舉行首屆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文化節
2012年,大型人文紀錄片《清水祖師》於12月14日至19日在CCTV-9頻道播出
交通資訊
公車
恆興車站坐專線清水岩的車直接到達目的地。
自駕游
從安溪縣到清水岩
1)從安溪縣向正東方向出發,沿中山街行駛60米,左轉進入民主路
2)沿民主路行駛430米,過右側的名伊百貨,左前方轉彎進入新安西路
3)沿新安西路行駛660米,過右側的三德興大廈,直行進入興安路
4)沿興安路行駛970米,直行進入安廈路
1)沿安廈路行駛2.1公里,直行進入S206
1)沿S206行駛2.2公里,右前方轉彎
2)行駛50米,右前方轉
3)行駛140米,左前方轉彎
4)行駛1.6公里,右前方轉彎
5)行駛5.3公里,左後方轉彎
6)行駛550米,左前方轉彎
7)行駛670米,過彭格頭約180米後直行
8)行駛170米,左轉
9)行駛1.6公里,左前方轉彎
10)行駛260米,右前方轉彎
11)行駛170米,到達安溪清水岩(在道路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