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漁場

舟山漁場

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是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漁民的傳統作業區域。舟山漁場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365種。其中屬暖水性魚類占49.3%,暖溫性魚類占47.5%,冷溫性魚類占3.2%;蝦類60種;蟹類11種;海棲哺乳動物20餘種;貝類134種;海藻類154種。其中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4大家魚為主要漁產。舟山漁場位於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的浙江東北部,緯度為北緯29°30′~31°00′,東經120°30′~125°00′,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漁場簡介

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是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漁民的傳統作業區域。它與俄羅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

地理、水文、生物等優越自然條件,使舟山漁場及其附近海域成為適宜多種魚類繁殖、生長、索餌、越冬的生活棲息地。其中,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為舟山漁場捕撈量最多的資源群體,被稱為“四大魚產”。

漁民習慣按各作業海域,把舟山漁場劃分為大戢漁場、嵊山漁場、浪崗漁場、黃澤漁場、岱衢漁場、中街山漁場、洋鞍漁場和金塘漁場等,漁場的中心基地位於嵊山

自開發以來,舟山漁場一直為沿海漁民共同捕撈場所。除了浙江、江蘇、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簡稱“三省一市”)來舟山漁場捕撈的漁船不斷增加,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漁船亦一度來舟山漁場捕撈。本世紀60~70年代,集結在嵊山漁場捕冬季帶魚的漁船,旺汛高峰時漁船達1萬艘、漁民在15萬人以上。

地理位置

舟山漁場地理位置舟山漁場地理位置
舟山漁場位於中國東海北部、長江口東南外海,處於錢塘江口外、長江口漁場之南。其範圍為29°30ˊ至31°00ˊN,125°00ˊE以西海區,漁場面積約為14350平方海里。

海底以粉砂質軟泥和粘土質軟泥等細顆粒沉積混合物為主,是東海大陸架的組成部分。漁場自北向南80米等深線距岸寬280~150公里。

舟山漁場的東側為舟外漁場,南連漁山漁場,北接長江口漁場。

水文要素

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灣暖流和黃海冷水團交匯於此。
大陸涇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萬億立方米,形成強大的低鹽水團,水色混濁,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卻。台灣暖流高溫高鹽,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離沿岸,向南退縮。黃海冷水團南下,隨台灣暖流強弱的變化,秋冬季似舌尖狀伸入漁場,初夏逐漸向北退縮,形成南北帶狀逶迤的水團混合區。
漁場潮流屬正規半日潮區,外側島嶼連線以東海區,流向以順時針方向呈迴轉流,以西海區,島嶼列布,往複流轉突出。漁場水溫,夏季表層月平均最高28℃~29℃,冬季8℃以下。漁場鹽度,外側海區月平均29~34‰。內側海區因受大陸涇流影響,變化較大,夏低冬高。
鹽度年平均表層為12。8~33。2,水深2~70米。

形成原因

1、東海大陸架廣闊,光照,養分充足。

2、有長江水流入,帶來了大量養分。

3、有台灣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匯,使水流攪動,養分上浮。

除此外,漁場形成原因還有上升流,緯度因素,季節溫差等。比如,日本寒流的延續洋流,還有西太平洋暖流的相匯合,攪動海水使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泛,給魚類提供天然食物。寒暖流的交匯使周圍的溫度不會差異太大,既不太冷又不太熱。喜溫的魚可以在暖流這邊,喜冷的魚能在寒流那邊,這樣就使很多魚都在舟山附近匯合。天然漁場就這樣形成了。

生物資源

舟山漁場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365種。其中屬暖水性魚類占49.3%,暖溫性魚類占47.5%,冷溫性魚類占3.2%;蝦類60種;蟹類11種;海棲哺乳動物20餘種;貝類134種;海藻類154種。

魚類

魚類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鰳魚(鯗魚)、銀鯧(鯧扁魚)、海鰻(鰻魚)、藍點馬鮫(馬鮫魚)、鮸魚、黃姑魚(黃婆雞)、白姑魚、褐毛鱨魚(毛常)、棘頭梅童(大頭梅童)、石斑魚、鮐魚(青鮎)、藍圓鰺(黃鮎)、舌鰨魚、綠鰭馬面魨(馬面魚)、蟲蚊東方魨、紅鰭東方魨(河豚魚)、黑鮟鱇(鮟鱇)、鯔魚、鰣魚、黃鯽、鱭魚、鯷魚(爛船釘)、沙丁魚、龍頭魚(蝦潺)、白斑星鯊、雙髻魚、扁鯊、犁頭鰩、黃魟、彈塗魚等。

甲殼類

甲殼類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滑皮蝦)、鷹爪蝦(厚殼蝦)、葛氏長臂蝦(紅蝦)、中華管鞭蝦(大腳黃蜂)、中國毛蝦(糯米飯蝦、小白蝦)、日本對蝦(竹節蝦)、細鰲蝦(麥桿蝦)、鮮明鼓蝦(強盜蝦)等。

頭足類

頭足類有曼氏無針烏賊(墨魚)、中國槍烏賊(踞貢)、太平洋褶柔魚(魷魚)等。腔腸類有海蜇。爬行類有海龜、棱皮龜。

哺乳類有海豚(拜港豬)。

浮遊動物

舟山漁場以1997年10月調查為,浮遊動物共有141種,精緻真刺水蚤占22.50%,帽形真哲水蚤占10.91%,太平洋紡錘水蚤占6.75%,長刺小厚殼水蚤占6.28%,微刺哲水蚤占4.94% 。

浮游植物

舟山漁場以1999年7月調查為例:共有50種浮游植物,細長翼根管藻占61.88%,洛氏角毛藻占15.33%,地中海指管藻占6.54%,窄隙角毛藻占4.22%,擬彎角毛藻占3.21% 。

底棲生物

舟山漁場以2000年1月調查為例,底棲生物76種,高骨片沙雞子占23.53%,鷹爪蝦占12.95%,歐努菲蟲占7.24%,白色吻沙蠶占5.14%,日本美人蝦占4.14% 。

捕撈對象

舟山漁場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365種。其中屬暖水性魚類占49.3%,暖溫性魚類占47.5%,冷溫性魚類占3.2%;蝦類60種;蟹類11種;海棲哺乳動物20餘種;貝類134種;海藻類154種。

主要捕撈對象,魚類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鰳魚(鯗魚)、銀鯧(鯧扁魚)、海鰻(鰻魚)、藍點馬鮫(馬鮫魚)、黃姑魚(黃婆雞)、白姑魚、褐毛鮸魚(毛常)、棘頭梅童(大頭梅童)、石斑魚、鮐魚(青鮎)、藍圓鰺(黃鮎)、舌鰨魚、綠鰭馬面魨(馬面魚)、蟲紋東方魨、紅鰭東方豚(河豚)、鯔魚、鰣魚、黃鯽、鱭魚、鯷魚(爛船釘)、沙丁魚、龍頭魚(蝦潺)、白斑星鯊、雙髻魚、扁鯊、犁頭鰩、彈塗魚等。甲殼類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滑皮蝦)、鷹爪蝦(厚殼蝦)、葛氏長臂蝦(紅蝦)、中華管鞭蝦(大腳黃蜂)、中國毛蝦(糯米飯蝦、小白蝦)、日本對蝦(竹節蝦)、細鰲蝦(麥桿蝦)、鮮明鼓蝦(強盜蝦)等。頭足類有曼氏無針烏賊(墨魚)、中國槍烏賊(踞貢)、太平洋褶柔魚(魷魚)等。腔腸類有海蜇。爬行類有海龜、棱皮龜。哺乳類有海豚(拜港豬)。

四大漁產

舟山漁場被稱為“四大魚產”的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由於70年代以來大批機動漁船輪番濫捕等原因,先後出現生長型和補充型群體數量減少過度,破壞了這些資源的生態平衡。全市“四大魚產”產量占海水魚產量的比重:1970~1975年占70~80%以上,其中1972年占86%;1976~1983年下降至50~70%之間;1984年起繼續下降至50%以下,1988年僅占32.31%。

大黃魚

汛期自立夏至夏至,魚發在農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三個大潮期,八月桂花飄香時捕獲的又稱桂花黃魚。宋時,漁場在洋山海域。清康熙年間,漁場移至馬跡山、寨子山至魚山一帶海域。道光年間又移至岱山、衢山兩島之間的岱衢洋,岱山東沙角成為漁船集中地和魚貨加工主要基地,直至解放初期。1950~1956年,舟山漁民主要在貓頭洋、大目洋、岱衢洋和黃澤洋捕撈,年產量逐年增加,1956年產2.92萬噸。1957年,溫州地區發展“敲舟古”作業,春夏汛130艚,秋汛149艚,冬汛162艚,全年敲產量達9.65萬噸,致大黃魚後備資源受損,造成舟山大黃魚產量下降,1958~1963年,全區年均產2萬噸,其中1962年僅1.28萬噸。196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禁止“敲舟古”作業的命令,“敲舟古”作業基本上停止,舟山大黃魚產量又開始回升,1965~1966年,全區年均產6.5萬噸。1967年起,大批機動漁船迎捕進入舟山漁場產卵大黃魚,舟山漁民當年捕獲10萬噸,使產卵場大黃魚產量明顯減少,1968~1973年,年均產量又降至6萬噸左右。1974年春,沿海各地一批漁輪和2000多對機動船集中到舟外、江外漁場“圍殲”東海越冬大黃魚,舟山1200對機動船產量達9.5萬噸(全年產13.3萬噸),使翌年春夏汛進入舟山漁場產卵的大黃魚大大減少,從1975年起產量又直線下降,1975~1982年,年均產量僅4.29萬噸。從1983年起,大黃魚已形不成漁汛,1983~1987年,年均產量減至4263噸,1988年僅產177噸。

小黃魚

有三個汛期,中秋前後至立冬稱“早冬汛”,春分至清明稱“南洋旺風”,清明至立夏稱“北洋旺風”。宋時,漁場在洋鞍附近海域,清同治、光緒年間,大對作業興起,漁場擴大到北至嵊山,南至漁山一帶海域,沈家門漸成為漁船集中停泊和魚貨集散地。1917年開發佘山漁場後,舟山漁民捕小黃魚盛極一時。30年代間,洋鞍、佘山漁場遭日本漁輪掠奪,資源減少。1950~1954年,舟山漁民主要在洋鞍、佘山漁場生產,年產1萬噸左右。1955年春,組織2對機動漁船去呂泗漁場試捕成功,1956年春起,全區1000多對大對漁船去呂泗漁場生產,連續3年平均年產量2.7萬噸。1959年春,呂泗漁場遭風災,產量降至7700噸。1960年春重振旗鼓恢復呂泗漁場生產,產量又回升到2.6萬噸。1961年後,因日本、南韓和我國漁輪過度捕撈產卵場和越冬小黃魚,呂泗漁場資源遭破壞,一直未能恢復,1961~1966年,年均產量降至1萬噸以下。1967年後,舟山漁民已不去呂泗漁場捕小黃魚,僅在舟山漁場生產,1968~1987年,年均產量1640噸,1988年僅產368噸。

帶魚

汛期自立冬至大寒,俗稱“冬汛”。漁民有“小雪小捕、大雪大捕,冬至前後旺發”之諺。民國初,僅嵊山漁民用小對船在附近海域捕撈,早出晚歸。1920年~1935年,大對作業和背對作業先後投入帶魚汛生產,漁場從嵊山周圍擴大到海礁、浪崗、中街山一帶海域,年產1.5萬噸。抗戰期間,產量下降。1950~1955年,在嵊山漁場生產的小對、背對作業逐年增加,年產恢復到1.4萬噸。1956年起,冬汛漁場擴大到北至佘山、南至大陳,1956~1965年,年均產量上升到6。7萬噸。60年代中期起,投入冬汛生產的機動船不斷增加,漁場進一步大到洞頭。底拖網作業普遍推廣後,帶魚漸成為沿海機動船常年最主要捕撈對象,在春夏秋季大量拖捕產卵帶魚和幼魚。從1966~1978年的13年中,除1968~1970年因武鬥影響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下外,其餘10年的年均產量為15.2萬噸,其中1974年最高達21。4萬噸,但捕獲的帶魚體長縮短,幼魚增多。1979年起,機動船底拖網作業實行7~10月禁漁期後,帶魚產量保持穩定,1979~1982年,年均產量為16.7萬噸。後因秋季底拖網作業禁止不徹底,對產卵場帶魚未規定限額捕撈,加之近海張網樁頭連年增加,大量殺傷幼帶魚,使1983~1987年的年均產量降至13.8萬噸,1988年又降至11.2萬噸。

烏賊

汛期自立夏至小暑。解放以前,漁場在中街山列島嵊泗列島外緣島礁淺海區,用小拖船拖捕。1920~1922,年產1300餘噸。

解放初,作業漁場未變,小拖船增多。1951~1957年,年均產1.17萬噸。機動船發展後,夏汛在產卵場外圍捕懷卵親體,冬汛捕帶魚時又兼捕越冬烏賊,1958~1980年,年產一般2~3萬噸,少時1萬噸,1979年最高達3.7萬噸。因長期捕撈懷卵親體和越冬烏賊,資源受損,1980年後,產量明顯下降,1981~1987年,年均產量降至1萬噸左右,1988年僅產3416噸。

漁場地位

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自古以來因漁業資源豐富而聞名,地處東海,是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漁民的傳統作業區域。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4大家魚為主要漁產。
眾多的經濟魚蝦類的產卵、索餌場所,中國沿海冬季民眾漁業規模最大、產量最多的帶魚漁場,是底拖網作業的良好區域,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漁場。該海區重要的作業類型還有燈光圍網,流刺網和帆張網等
漁場介紹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與蘇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漁民習慣按各作業海域,把舟山漁場劃分為大戢漁場、嵊山漁場、浪崗漁場、黃澤漁場、岱衢漁場、中街山漁場、洋鞍漁場和金塘漁場。
舟山漁場自開發以來,一直為沿海漁民共同捕撈場所。解放以來,浙江江蘇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簡稱“三省一市”)來舟山漁場捕撈的漁船不斷增加,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漁船亦一度來舟山漁場捕撈。本世紀60~70年代,集結在嵊山漁場捕冬季帶魚的漁船,旺汛高峰時漁船達1萬艘、漁民在15萬人以上。
漁場的中心基地位於嵊山。漁場因受台灣暖流和日本寒流的交匯影響,餌料豐富,為當地的水生動物提供了很好的物質環境。

物理環境

水溫年平均表層為16~20.1℃,鹽度年平均表層為12.8~33.2,水深2~70米。

主要魚汛

20世紀始到70年代末,春季有小黃魚汛,夏季有大黃魚和烏賊汛,秋季有海蜇汛,冬季有帶魚汛。隨著大批機動船常年投入生產,漁汛季節已無明顯界限。80年代以來,小黃魚、大黃魚、烏賊、海蜇已形不成漁汛,帶魚汛亦出現旺汛不旺,網產趨低的現象。
現主要漁期為11月至翌年1月。

相關發展

舟山漁場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365種。其中屬暖水性魚類占49.3%,暖溫性魚類占47.5%,冷溫性魚類占3.2%;蝦類60種;蟹類11種;海棲哺乳動物20餘種;貝類134種;海藻類154種。
主要捕撈對象,魚類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鰳魚(鯗魚)、銀鯧(鯧扁魚)、海鰻(鰻魚)、藍點馬鮫(馬鮫魚)、魚、黃姑魚(黃婆雞)、白姑魚、褐毛?魚(毛常)、棘頭梅童(大頭梅童)、石斑魚、鮐魚(青鮎)、藍圓?(黃鮎)、舌鰨魚、綠鰭馬面?(馬面魚)、蟲蚊東方?、紅鰭東方?(河豚魚)、鯔魚、鰣魚、黃鯽、鱭魚、▲魚(爛船釘)、沙丁魚、龍頭魚(蝦潺)、白斑星鯊、雙髻魚、扁鯊、犁頭鰩、黃?、彈塗魚等。甲殼類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滑皮蝦)、鷹爪蝦(厚殼蝦)、葛氏長臂蝦(紅蝦)、中華管鞭蝦(大腳黃蜂)、中國毛蝦(糯米飯蝦、小白蝦)、日本對蝦(竹節蝦)、細鰲蝦(麥桿蝦)、鮮明鼓蝦(強盜蝦)等。頭足類有曼氏無針烏賊(墨魚)、中國槍烏賊(踞貢)、太平洋褶柔魚(魷魚)等。腔腸類有海蜇。爬行類有海龜、棱皮龜。哺乳類有海豚(拜港豬)。
1950~1956年,舟山漁民主要在貓頭洋、大目洋、岱衢洋和黃澤洋捕撈,年產量逐年增加,1956年產2.92萬噸。1957年,溫州地區發展敲?作業,春夏汛130艚,秋汛149艚,冬汛162艚,全年敲?產量達9.65萬噸,致大黃魚後備資源受損,造成舟山大黃魚產量下降,1958~1963年,全區年均產2萬噸,其中1962年僅128萬噸。
196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禁止敲作業的命令,敲作業基本上停止,舟山大黃魚產量又開始回升,1965~1966年,全區年均產6.5萬噸。1967年起,大批機動漁船迎捕進入舟山漁場產卵大黃魚,舟山漁民當年捕獲10萬噸,使產卵場大黃魚產量明顯減少,1968~1973年,年均產量又降至6萬噸左右。

污染狀況

舟山漁場舟山漁場
舟山漁場2006年,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對浙江省近岸海域暨舟山漁場進行了共三期的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監測。從已經公布的監測結果看,我省近岸海域的水質比2005年有所改善,但氮、磷超標嚴重,環保形勢依然嚴峻。在受調查監測的6個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和5個重點海域中,我市近岸海域和舟山漁場水質污染狀況居中。
監測結果統計表明,在受檢測的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等28項理化因子中,有8項超過了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中,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超標尤為嚴重,這將導致部分海域發生赤潮,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並影響到漁業生產。據專家介紹,舟山漁場水質污染主要是由於長江、錢塘江、甬江等河流攜帶各種污染物,農業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沿海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率相對較低而引起的。
在被監測的各沿海城市中,嘉興市近岸海域水質污染較重,上海市次之,台州市和溫州市相對較輕;各重點海域中,杭州灣和象山港的水質污染最為嚴重,三門灣相對較輕。舟山漁場
舟山漁場污染導致漁業資源枯竭。
2013年7月,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記者兩次調查發現,杭州灣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由於污染嚴重,杭州灣北岸已無魚可捕,漁民需要出海幾十個小時才能捕到魚。漁民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說,與5年前相比,聞名全國的舟山帶魚產量已經萎縮三分之二,在舟山漁場捕魚已經很難獲得經濟效益。
漁業資源的枯竭與杭州灣沿岸的工業大開發有關。據錢江晚報報導,200多家化工企業雲集在杭州灣周邊,杭州灣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排污地。
錢江晚報報導,杭州灣傳統的鰻魚苗、基圍蝦和大閘蟹等聞名全國的特色水產品,現在都已不復存在。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稱,刀魚,野生蟹苗資源,野生鰻魚資源,基本上都沒有了,就是排污造成的。與此相對應的,整個舟山漁場的捕魚量也是大幅下降。

海洋百科(一)

走進神秘的海底世界,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能源探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