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將每一類科普信息重新編寫腳本並組織整理成虛擬科普博物館與科普專題,以生動形象,圖文並茂的方式通過網際網路對外發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使之成為青少年課外學習的好去處,也同時為成年人繼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網站特色
知識的系統性:每一個博物館或專題都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這一領域的科學知識,結構清楚、層次分明。
知識的權威性:每一個博物館或專題都由該領域資深專家親自編寫腳本,保證知識的權威性。
表述的通俗性與趣味性:總是從一些有趣的故事與現象說起,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文字由淺入深展開論述,揭開其背後的科學知識。並配有大量的動畫與圖片。
大事記
2004年12月22日,中國科普博覽直播路甬祥院長的報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拉開了網路直播科學報告的序幕。
2004年11月25日,中國科普博覽在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開通WEBCAM,公眾通過網際網路可以遠程控制設在臥龍的攝像頭進行大熊貓觀測,開創了網路科學傳播的嶄新形式。
2004年10月25日,中國科普博覽成立五周年慶典隆重舉行。
2004年8月,中國科普博覽與美國芝麻工作室就引進“我愛科學”系列科普節目正式簽約。
2004年8月26日,在中國科普博覽和其它單位的共同倡導下,中國科學院網路科普聯盟在北京成立。
2004年6月,中國科普博覽主辦的電子雜誌“科學無限”突破5萬用戶。
2004年5月18日,中國科普博覽成功舉辦了“網路環境下的科普:創新與合作”高級研討會。
截止2004年5月10日,中國科普博覽累計建設了60箇中文虛擬博物館,10個英文虛擬博物館。
2004年2月20日,由網路文明工程委員會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優秀文化網站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科普博覽是獲獎的15家網站中唯一的綜合性科普網站。
2004年1月17日,國務委員陳至立女士在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就展時,對中國科普博覽的開拓性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2003年11月,中國科普博覽代表團訪問美國。雙方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利用網路進行科學教育的差異進行了探討,確定在網路科普資源、科學教育平台和科學研究平台的共建共享三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詳細內容
2002年4月,中國科普博覽北美鏡像開通。
2002年1月,中國科普博覽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十五’信息化建設專項”重點項目“中國科普博覽系統”項目正式啟動。
2001年12月1日,中國科普博覽完成第二次改版,新的視覺形象(VI)開始套用,網站結構實現從虛擬博物館到六大展區的跨越,使網站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得到更好的體現。
2001年11月9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與美國Texas A&M大學就中國科普博覽的合作正式簽約。 詳細內容
2001年3月,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中國科普博覽科普代表團一行十一人對美國華盛頓特區、新澤西、德克薩斯和舊金山等地進行了為期13天的考察訪問。 詳細內容
2000年11月7日, 美國科普代表團一行十人訪問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雙方就共同建設網上虛擬博物館及共享科普信息資源等進行了廣泛交流。
2000年11月5日-9日,中國國際科普論壇在北京召開,閻保平主任的報告“中國科普網絡的現狀與未來”引起強烈反響,並被評為大會優秀論文。
2000年4月1日,中國科普博覽與番薯藤公司合作在台灣開通第一個鏡像站點。
2000年4月1日,中國科普博覽完成第一次改版,虛擬博物館的理念走向成熟。
1999年10月25日,中國科普博覽網站開通。路甬祥、師昌緒等欣然擔任中國科普博覽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台製作專題節目“奇妙的網上博物館”對中國科普博覽予以極高評價。
顧問委員
路甬祥
1942年4月28日生。流體傳動與控制專家。浙江慈谿人。196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1年獲德國亞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國際科學院理事會共同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系統流量檢測力反饋”、“系統壓力直接檢測和反饋”等新原理,並套用於先導流量和壓力控制器件,將此技術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使大流量和高壓領域內的穩態和動態控制精度獲得量級性的提高。並運用這些原理和機-電-液-體插裝技術相結合,推廣套用於閥控、泵控和液壓馬達等控制,研究開發了一系列新型電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統。該技術被認為是80年代以來電液控制技術重大進展之一。主持開發研究相應的CAD、CAT支撐系統,被廣泛套用於中國許多工業部門。
師昌緒
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河北徐水人。1945年獲西北工學院學士學位。1948年留學美國,先後在密蘇里礦冶學院和歐特丹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是我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的領導下開發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研製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所研製的鐵錳鋁系奧氏體鋼,適用於耐熱、無磁與低溫材料,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中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科技發展規劃,主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中心的立項及評估工作。王綬琯
天文學家。1923年1月15日生。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台長、名譽台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王綬琯開創了中國的射電天文觀測研究領域,並較有成效地予以推進,也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石玉林
1936年1月2日生。福建省長樂縣人。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在中國科學院長期從事土地資源與區域資源綜合開發的研究,領導過多種項目的多學科綜合考察隊,主持過多個全國性的重要課題,作出重要貢獻,取得矚目成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一項,中科院等部委級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項、一、二等獎各二項、三等獎一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並被國家勞動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被中國科學院授予第一屆竺可楨野外科學考察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新疆資源開發綜合考察隊隊長;綜考會常務副主任;綜考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任中國科學院-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資源與農業發展綜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地學會一、二、三屆常務理事;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科學顧問,中國國家工程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陳宜瑜
1944年4月22日生。動物學家。福建仙遊人。196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對鯉科和平鰭鰍科魚類進行過系統的分類研究,發現了5個新屬30多個新種,對鯉亞目科間和平鰭鰍科科下類群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並被國內外同行所引用;通過對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證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以後曾經歷過3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定的交替階段,並推測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於解釋雲貴高原某些湖泊區系起源的同域成種的進化模式,及邊域快速成種的實例;進行了漁業——環境最佳化對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學試驗示範,在洪湖建立了兼顧調蓄、漁業、灌溉的養殖新模式。胡啟恆
1934年6月生。自動控制、模式識別專業。中國科學院研究員。199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汪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常任委員、國家863高技術計畫專家顧問副組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
195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自1957年起在國防部第五研院、航天部、國防科工委和總裝備部工作,從事模擬計算機、數字計算機、系統仿真、人工智慧的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三次,863一等獎等多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48)等。已出版《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和套用》、《靈鏡(虛擬現實)技術的理論、實現和套用》等專著。
曾慶存
1935年5月4日生。氣象學和地球流體力學家。廣東陽江人。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獲蘇聯科學院數理科學副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61年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後又深入研究了非線性計算穩定性理論和完全能量守恆格式的構造,在數值天氣預報、大氣和海洋環流,氣候預測、河湖沉積、大氣污染等數值模擬中廣泛套用,並創立了計算地球流體力學;建立了嚴謹的大氣運動的地轉適應過程和演變過程理論,發展了波包動力學,並解決一些地球流體力學方程解的適定性等基本問題;發展了大氣遙感理論,提出“最佳信息層理論”和可靠的通道選擇方法等;提出“自然控制論”,對自然環境的自控過程及其人工調控的研究提供統一的理論和方法。
2010知識中國評選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簡稱“網路科普聯盟”)是由相關政府部門,全國主要科普網站和有關新聞網站、商業網站,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教育單位和大眾傳媒等領域及從事網路科普工作的專家、學者自願組成的從事非營利公益性科普活動的社會團體,由中國科協和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共同發起,並經信息產業部批准,於2004年9月2日在北京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