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介紹《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可說是《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之中“花世界”和“動物志”兩部分的放大,匯集了四位擅長解讀動物和植物知識的年輕作者的精選文章,約10萬字,以妙趣橫生而不失專業精準的行文展開,由淺入深,娓娓道來,旨在已經越來越遠離大自然的都市人群中引領一種博物學精神的回歸。
在科學史上,博物學傳統是與數理傳統同樣重要的兩大研究範式,只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逐漸沒落,而在今日,提倡一種不功利、僅僅從熱愛角度出發去學習了解世界的博物學態度,或許是糾正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幾代人精神誤區的良方妙藥,值得一試。
作者簡介
四位作者中,劉暘筆名桔子幫小幫主,本科畢業於北大生技系,現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博士候選人。2008年2月加入松鼠會,一直擔任songshuhui.net網站編輯,負責版面文章審核和小紅豬翻譯項目,也是網站上人氣最高的作者之一,每次出手均有不凡表現,這本書中收入的《桔子史》《情人節葡萄》《鳥類天生花腔》等文章充分反映出其詼諧俏皮的寫作趨向。王冬,筆名瘦駝,現居煙臺,是一名酷愛動物酷愛寫動物的大學生物老師,愛好廣泛,玩攝影、玩天文、玩腳踏車,在新京報開設有《動物行星》專欄,並為《新發現》、《新探索》等時尚科學雜誌撰寫多種文章,本書中《網路神獸的現實生活》《御風而行》《半夜雞不叫》均出自其手筆。張勁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蝙蝠,曾在北京地區房山蝠的重大發現中,少年時代即以科普寫作為重要志向,20歲開始在各種媒體上發表文章,現在已成了頗受關注的新銳科普作家,並不時亮相於電視螢幕,嚴謹獨特的風格見諸於《弘揚動物團隊精神》《有一百種動物,就可能有一百種尾巴》《狼分析報告》等篇目。史軍,現居北京,是《科學世界》雜誌編輯,曾先後就讀於雲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蘭科植物繁殖和保護,業餘愛好是攝影和旅行,還是《Lonely Planet》旅行叢書的譯者之一,他以此次入選的《綠色頑主和超級雜草》《無花之果天上來?》《端午狂想》等話題與讀者分享植物的激情和智慧。
書評文摘
孩提時,我不是一個守紀律的學生,除了數學優異外,其他功課平平,曠課、闖禍,有一次爬樹掏老鴰窩下不來,甚至還驚動了消防隊。這種十分淘氣的行為,當然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但也多少培養了我對大自然的愛好。現在我熱心戶外運動,熱愛大自然、熱愛冒險,要感謝小時候那些帶給我無窮樂趣的昆蟲和小鳥。當然,掏鳥窩這種“親近”大自然的做法,在我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南轅北轍。
也正因此,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份專門講“尾巴和葉子”的書稿的時候,立即就被深深吸引了。在幾位“松鼠”(科學松鼠會成員)筆下,那些童年的記憶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了,既充滿童真的趣味,又有科學的真實。比如,貓和狗是天敵嗎?“41%的主人宣稱它們的貓狗是好朋友。”不過,貓狗的“語言”不太通。貓不太理解狗叼過來它最喜歡的玩具是一種玩耍的邀請,狗也會被突然跳過來的貓嚇一跳。
又比如,公雞隻在早晨打鳴嗎?有人統計過,白天裡,一隻公雞大概每小時打鳴一次,只不過早上那第一聲雞叫,會讓臨近的公雞不甘示弱,紛紛接力,讓人印象更深刻。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召開,屆時將有一個名叫2049的展館,主題是“尊重的可能”,探討“人、城市、自然”生態關係中互相尊重的多種可能性。展出的內容中,很大一塊和白蟻、滇金絲猴這些動物相關。白蟻是人類建築的破壞者,但在自己的世界裡,白蟻卻是生態建築的大師。從材料上看,白蟻築巢採用的都是來自周邊環境的可再生材料;從技術上看,蟻冢的特殊構造使得它能夠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做到保溫、通風——這些都給我們人類的建築師以啟迪。我在辛巴威看到的EastGate大廈,就是仿生學的典範:這座建築的外表面有很多繁複的構件,內部也是疏鬆多孔的結構,並且有專門的通道組織內部的氣流流向,從內到外都借鑑了蟻冢的原理。整座大廈冬暖夏涼。
在白蟻的巢穴中,人們能體會到進一步最佳化城市建築的可能性,感受自然的智慧。大自然早已通過這樣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借鑑。當然,不能說白蟻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確的,但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並且有人在實踐這種可能性,他們的這些經驗,未來的人類最佳化城市建築的時候是可以借鑑的——我們做這些主題的時候,既有生態環保方面的考慮,也有一些樸素的樂趣在裡面。
大自然中,這樣的啟迪比比皆是。比如雁隊逆風飛行時,會排成人字形,其實是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讓後面的雁飛在前一隻雁翅膀的渦流里,可以節省體能,保護體弱的幼雁。但小孩子在和自然界、小動物接觸的過程中,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這么理性。他們不一定要學習這些常識、領會這些道理。小孩子在草地上看到一片陌生的葉子,他可能不會急著去判斷它屬於那一科哪一屬,有什麼用,它長的位置對不對,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甚至都不想去判斷它是不是好看。小孩子只是去感知,去看那葉子上面的紋路,去聞它的氣味,可能還會去摸那上面的茸毛——“認知”這件事本身已經充滿了樂趣,這樣的童真,又能讓多少大人羨慕不已,讓多少大人回味不已。
也有的人能夠一直享受到這種樂趣。我看達爾文的傳記,感覺他在“貝格爾號”環球考察中,通過發現和記錄新物種而體會到的樂趣,和小孩子觀察一片葉子的樂趣其實是一樣的。儘管達爾文一生病痛很多,但他在博物學中找到了安慰和“極大的愉快和榮譽”。後來我閱讀《物種起源》,對這種快樂感同身受。
近百年來,科學越來越進步,認知和發現的樂趣也就變得越來越只屬於少數人。對大眾而言,忙碌的都市生活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平淡,“陽光之下已經沒有了新鮮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圈子裡忙碌而無暇他顧,探索自然的樂趣,似乎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手頭的這本書裡面提到的種種趣聞,恐怕大都在普通人的視野之外,即使它們實際上每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感謝勤勞的“松鼠”們提醒我們去關注這些生活中的美好。因為,長遠來看,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取決於我們對生態環境的尊重與否。當越來越多的人能用一顆赤子之心來看待這些美麗的尾巴和葉子的時候,我們對城市的未來就多了一份希望。(王石)
2010知識中國評選
科普讀物(九)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