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加

艾爾加

艾爾加(Edward William Elgar,1857年6月2日-1934年),英國作曲家,。

人物生平

背景

1920至1940年現代主義雷厲風行, 在史特拉汶斯基巴托克普羅高菲夫、米堯當道的這段時間, 大多數音樂家都會鄙夷「艾爾加是偉大作曲家」的這樣想法, 認為他不過是個名過其實的鄉巴佬, 或許能譁眾取寵於一時, 只為了當時的英倫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國的重要作曲家。他是英王愛德華派的重要人物, 生性陳腐, 是英國保守反動勢力的餘黨, 簡直就是英王愛德華俱樂部的紳士典範。人們據此推論: 艾爾加必定是一個創作鄙俗和主戰音樂的承命樂匠。

遭遇

艾爾加被打入冷宮達數十載的原因, 並不只因為他與視浪漫主義如芒刺在背的新古典主義時代背道而馳, 另外還應歸因於英國當時以瑞夫.佛漢.威廉士為代表的民族樂風崛起, 以及伊莉莎白樂派的捲土重來。當時世界樂壇吹起一陣民族熱潮, 匈牙利有巴托克, 捷克有楊納傑克, 丹麥有尼爾森, 芬蘭有西貝流士, 而美國也有艾伍士(儘管沒人知道艾伍士的音樂)。這些國民樂派音樂家一躍而登上樂壇高位, 把本國的民間樂風吹得震天嘎響。不過艾爾加卻不願湊熱鬧, 他相信作曲家的要務是發明曲調,而非一味抄襲, 或者把古代怪異的曲調炒熱再用。

成就

他與史特勞斯與馬勒一樣, 同屬熱衷於龐大效果的作曲家。「如果作曲家心中願意為四十座豎琴撰曲, 就該有四十座豎琴供他驅策。」不過這種想法到1934年 2月23日艾爾加歿於烏斯特, 就已經不合時宜了。世人眼中只見得到其音樂中滿是自華格納、史特勞斯與布拉姆斯處推衍而得的部份。他的主要作品--兩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和雄偉的交響詩『法斯塔夫』--都一閃即逝。唯有『謎語變奏曲』與『吉隆修士之夢』是他的嚴肅作品中較常為人們演出的曲子, 但是『吉隆修士之夢』一步出英國領域, 即罕有面世的機會。年輕一輩的音樂家甚至以「夢魘一場」來形容『吉隆修士之夢』。

影響

嗣後, 在1889年出現了『富羅沙爾序曲』, 這闕艾爾加的首部重要作品展現的, 是一位作曲家對後期浪漫樂派龐大的管弦樂團響度的特殊感受與控御力。供合唱團與管弦樂團演出的『黑騎士』(1893)、『奧拉夫國王』(1896)、『加拉塔卡斯』(1898), 吸引來更多人的興趣。到了1900年, 艾爾加就已經是英國享譽最隆的作曲家了, 尤以1899年的『謎語變奏曲』發表之後為然。這是他以管弦樂為朋友所繪的肖像。艾爾加對外宣稱, 這首樂曲的主弦樂還有「一段聽不見的鏇律」重複遙相對應。至今尚未有人能夠解釋那段神秘且聽不見的鏇律, 這真是『謎』中之謎。

作品

艾爾加顯然受過史特勞斯的薰沐。他的某些鏇律隱約帶著史特勞斯固有的手法, 大跳幅音程, 曲勢雄渾, 並時有始料未及的轉折發展。艾爾加的管弦樂法也受『英雄的生涯』作曲者之惠良多。不過史特勞斯譜寫管弦樂的方法雖然效果凸顯, 但是往往只能僅以規模和音樂取勝, 艾爾加卻能營造出更澄澈的音響。
艾爾加繼『謎語變奏曲』後, 又推出許多人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作品, 即依據英國主教紐曼的劇詞譜寫的神劇『吉隆修士之夢』。『吉隆修士之夢』一劇確實有高貴優美的部份, 不過亦不乏流於沈悶的宗教虔誠表現, 因此它雖是艾爾加最具野心的作品, 但卻不如其崇拜者所言, 是他最優異的作品。它在艾爾加作品中的地位, 差可比擬為『生之彌撒』在大流士作品中的地位: 野心雖大, 成績卻不如預期。
『在倫敦城內的樂園』於1901年晤世。艾爾加從不趨附流俗, 矯情偽裝成國民樂派作曲家, 但是在此劇中, 一如後來1913年『法斯塔夫』, 其中流貫著強烈民族精神。此曲所描繪出的昇平和樂景象, 也許不儘是倫敦城的寫實, 但確是除了英國子民外,再也沒人能創作出如此的樂曲。他的四首『威風凜凜進行曲』也是如此; D大調的第一號進行曲對艾爾加的重要性, 有若『悲傷圓舞曲』之於西貝流士, 以及升C小調前奏曲之於拉赫曼尼諾夫。在世界各地愛樂人士眼中, 艾爾加就是『威風凜凜』作者。過後不久, 英王愛德華七世提議把曲調配上歌詞, 『希望與榮耀之國』於焉誕生。如果說艾爾加在此之前已經鼎鼎大名, 現在的他更是登上了當紅寶座, 叱吒風雲。
『威風凜凜』讓艾爾加名利雙收, 但是就音樂發展而言, 卻是有害無利。這首進行曲讓他蒙上吉普林式的歌頌帝國強權主義色彩, 以致有些人以為『威風凜凜』作者創作的音樂都不足以觀。明眼的音樂家們也拒不接受它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一首氣勢雄渾的優秀進行曲。艾爾加有一連串優秀的作品--如供弦樂團演出的華麗序奏與快板(1905)、第一交響曲(1908)、小提琴協奏曲(1910)、第二交響曲(1910)、大提琴協奏曲(1919)。艾爾加另外也致力於一闕龐大的三部曲--『傳道者』在1903年面世, 『王國』在1906年完成, 不過都未能擠進國際曲目。至於三部曲的第三部份卻一直未能謀面。
艾爾加的兩首交響曲均屬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 活力充沛,合於布拉姆斯傳統,卻又帶著史特勞斯的風韻。兩者皆為優美、紮實的佳作, 雖然同是明顯帶有前人痕跡的作品, 但卻能與艾爾加個人典型風味和鏇律共收烘托之效, 而無窠臼之弊。這兩首交響曲都有挽回時代狂瀾、重獲青睞的趨勢, 另外在潛意識中回應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協奏曲亦是如此。艾爾加晚年最佳的作品, 恐怕非大提琴協奏曲莫屬。這是一首輓歌式的作品, 個人風味濃郁, 優雅鏇律繞樑三日。其以抒情風味開端的鏇律之美, 在尤其喜愛長式樂句的艾爾加作品中亦屬罕見。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足可與德弗札克的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並列為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必傳之作。
1919年以後, 艾爾加的創作生涯嘎然而止。他在往後十五年間仍斷斷續續撰寫了幾件作品, 不過為人演出的機會甚少。像羅西尼與西貝流士一樣, 艾爾加決定在創作生涯如日中天時見好就收, 功既成,名已遂, 不妨急流勇退。 A小調鋼琴五重奏(1918)及大提琴協奏曲(1919)算得上是他暮年最重要的兩件作品。諦聽輓歌似的大提琴協奏曲, 不禁讓人想到艾爾加--不論是否出於意識--正在做他一生最好的告別式, 預備遁回隱蔽的自我世界, 不再戀棧於紅塵俗世。
1930年代人士不了解隱藏在艾爾加閃亮耀眼後期浪漫樂派樂風之後的, 是其音樂特殊的風味。艾爾加與維多利亞前輩不同的是, 他的每一個音符都饒富個人韻味。或許他的管弦樂曲以史特勞斯或華格納為本, 交響曲與協奏曲形式以布拉姆斯為榜樣, 不過他對鏇律及形式處理的手法都有獨到見解。艾爾加腕下弛張的鏇律、空疏的間隔、華麗的流轉躍動, 以及流露的自信與堅毅, 即可以表現出非不列顛莫屬的感覺 (這種感覺難以筆墨形容, 不過確實存在著), 也可以看出是那位作曲家所有, 樂史上的其他作曲家莫能辦到。光這一點, 就足以讓其樂曲地位居於技巧比他優秀藝匠或更先進的實驗家之上。因為不具個人風格的音樂, 不論技巧多么高超, 都絕無生存的餘地。或許艾爾加音樂中愛德華時代與中產階級味道太濃, 或許宣揚不列顛的帝國主義(明指或暗示),也或許承襲著傳統的窠臼 (『吉隆修士之夢』當然亦在此列),但是它沛然充塞著活力與個性的事實卻是無人能否認的。艾爾加能隨著此時期的吉普林與其他人物再次為世人所矚目, 事出並非湊巧。
艾爾加音樂里特別屬於愛德華時代的樂句語法, 或可使演奏者為難。艾爾加所使用的成員眾多龐大樂團也常使後世指揮家失去平衡,其音樂難免要顯得俚俗。艾爾加本人深知這個問題, 並表示極度關切。他曾對評論家恩尼斯.紐曼說, 各種表情都已經被他寫進樂曲里了, 指揮家必須作的無非是遵照各種指示行事而已。他渴望的說:「只要人們肯依照總譜上明載的方法演奏, 一切都可迎刃而解。」紐曼認為若不如此, 愛德華時代的感傷主義就要趁虛而入, 甚至凌駕在音樂之上, 讓艾爾加飽受旁人莫須有的責難。
《艾爾加 第3交響曲》(Symphony NO.3) APE

專輯介紹

艾爾加是公認的英國管弦樂大師。在其生命最後留下關於《第三號交響曲》的片段。英國音樂學者兼作曲家佩內,從艾爾加死後的遺稿中,重新建構了《第三交響曲》這火浴重生的英國交響曲傳奇。
難得有一張專輯會同時獲得如此眾多的大獎:本輯不但獲得英國企鵝指南三星帶花的盛譽,同時還獲得留聲機雜誌當月的首選、BBC雜誌五顆星、Classic CD雜誌五顆星、法國音樂世界首選的推薦。此輯是艾爾加逝世前創作的零星片段,作曲家臨死曾交待朋友將其付之一炬,火浴重生的經歷使《第三交響曲》充滿了音樂沉澱與時間累積下的傳奇色彩,加上英國指揮家丹尼爾指揮的伯恩茅斯交響樂團的精彩詮注,理所當然地讓本輯成為一張經典絕倫的超值錄音!

唱片推介

艾爾加是公認的英國管弦樂大師,不過,正當艾爾加事業到高峰時,他的創作火花竟嘎然而止,以致在其生命最後的十五年,沒有留下任何一闋大型的作品,只有關於《第三號交響曲》的片段。英國音樂學者兼作曲家佩內,從艾爾加死後的遺稿中,重新建構了《第三交響曲》的演奏版本,此曲於1988年首演時,被認為是一部極為傑出的交響曲。指揮保羅·丹尼爾的領導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掌控能力神乎其技,結構性令人信服!他通過指揮棒說服了我們,許多不同的節奏與語法被融合在這首交響曲內,並且結構並沒有因此而妥協!毫無疑問,這是個青春活力卻充滿想法的版本,這個錄音可以說將所有樂迷對艾爾加《第三號交響曲》的好奇心,都一一滿足了!比起任何過去的錄音聽來都更有艾爾加的味道以及緊湊的戲劇效果。

專輯曲目

1. Allegro moto maestoso 16:15
2. Scherzo: Allegretto 08:32
3. Adagio solenne 15:23
4. Allegro 14:4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