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仇英,名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又號十洲仙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註:也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跡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明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傑”。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後拜周臣門下學畫。仇以善畫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在著名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擅人物畫,尤工仕女,特擅臨摹。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善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山水多學趙伯駒、劉松年,常見的是細潤而風骨勁俏的青綠之作。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評說:仇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之,種種臻妙”。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生平

仇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於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後徒而業畫。初為漆工,曾師周臣學畫,苦學成功,是人物、山水畫的一位能手,文徵明贊其為“異才”,連董其昌也稱讚他“十洲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門下學畫,並曾在著名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仇英一生壽命短暫,只活了40多歲。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仇英,畫師周臣,工山水,人物,女,而格力不逮。特工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愧古人。嘗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臆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謂繪事之絕境,藝林之盛事也。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洵非過譽。尤工女,神采生動,為明代工筆之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與文徵明合仿李公麟蓮社圖,藏故宮博物院。仇英早年當過漆匠,並為人彩繪棟宇,後為文徵明所稱譽而知名於時。後來仇英以賣畫為生,周臣賞識其才華,便教他畫畫,仇英臨摹宋朝人的畫作,幾乎可以亂真,例如《清明上河圖》。仇英作品題材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等,尤長仕女圖,擅長界畫。
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後從而業畫。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於橫翁(文徵明)",又拜周臣門下學畫,並曾在著名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作品
![]() |
![]() |
《金谷園圖》
《漢宮春曉圖》
《右軍洗硯》
《職貢圖》
《文姬歸漢圖》
《柳塘漁艇》
《桃村草堂圖》
《上林圖》
《觀瀑圖》
《梅石撫琴圖》
《秋江得渡圖》
《九歌圖》
《子虛止林二賦圖》
《赤壁賦圖》
《桃源仙境圖》
《陸羽煎茶圖》
《孤山高士圖》
《王子獻移竹圖》
《修禊圖》
《蕉陰結夏圖》
《桐陰清話圖》等。
畫作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傑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供職圖》等。

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紋,略帶戰(顫)筆,仿周文矩法。《子路問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幾幅,衣紋線條兼作蘭葉描,布局、結構、樹石等畫法,全仿馬和之。《貴妃曉妝》,《吹簫引鳳》二圖,仕女唐妝,形象秀麗,衣紋鐵線描,細勁流暢,畫法從五代、宋人傳統發展而來。惟花鳥畫傳世真跡絕少,故宮收有一片雙鉤蘭花散頁,幾乎成為孤本。國內其他博物館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館藏《桃源仙境圖》,優美恬靜的山川景色,點綴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