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唐代繁盛時期為貴族女子作畫的系列,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宮仕女圖》系列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揮扇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卷,傳為唐周昉繪,絹本,設色,縱33.7cm,橫204.8cm,故宮博物院藏。

無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曆題“猗蘭清畫”四字。鈐明韓世能 “韓世能印”、“韓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標“蕉林書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曆“古希天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等鑑藏印,共31方。

揮扇仕女圖揮扇仕女圖

此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面、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形象。全幅以橫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種活動: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妝、繡案做工、揮扇閒憩等。作者注意畫面

橫向疏密、鬆緊的韻律變化,縱向高低錯落的層次變化,從而使得畫面結構井然有序,並避免了構圖上的單調呆板。圖中色彩豐富,以紅色為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冷暖色調相互映襯,顯現出人物肌膚的細嫩和衣料的華貴。衣紋線條近鐵線描,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較準確地勾畫出了人物的種種體態。

畫家周昉出身於豪門顯宦,因此,他對於貴族階層綺靡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畫不以烈女、賢婦、仙女等為表現對象,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其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此圖中嬪妃們體貌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清阮元《石渠隨筆》著錄。

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縱51.8厘米,橫14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

搗練圖搗練圖

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畫面描寫了一個在行進中的行列,人馬疏密有度,以少勝多。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後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中間並行二騎為秦國夫人與虢國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左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繡鞋上面的紅色絢履。秦

國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國夫人訴說什麼。

作品重人物內心刻畫,通過勁細的線描和色調的敷設,濃艷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滯。全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遊春主題。畫家不著背景,只以濕筆點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瀠清新。圖中用線纖細,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具裝飾意味,格調活潑明快。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此圖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瓊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

搗練圖

《搗練圖》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絹本、重彩,縱49厘米、橫18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用筆樸實,氣韻古雅。畫中描寫幾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向人們展示了這幾位仕女在

幽靜而空曠的庭園中,以白鶴、蝴蝶取樂的閒適生活。“雖然她們逗犬、拈花、戲鶴、撲蝶,侍女持扇相從,看上去悠閒自得,但是透過外表神情,可以發現她們的精神生活卻不無寂寞空虛之感。

《簪花仕女圖》局部放大《簪花仕女圖》局部放大

此圖沒有花園庭院的背景,只繪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們那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豐頤厚體的風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時代特徵。幾位仕女,乍看近似,實際各有特點,不但服裝、體態,連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著朱色長裙,外披紫色紗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頭插牡丹花一枝,側身右傾,左手執拂塵引逗小狗。對面立著的貴婦披淺色紗衫,朱紅色長裙上飾有紫綠色團花,上搭繪有流動雲鳳紋樣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第三位是手執團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著和髮式不為突出,但神情安詳而深沉,與其他嬉遊者成鮮明對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的貴族女子,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第五位貴婦人似正從遠處走來,她頭戴海棠花,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衫,雙手緊拽紗罩。頭飾及衣

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視一切之感。最後一位貴婦,髻插芍藥花,身披淺紫紗衫,束裙的寬頻上飾有鴛鴦圖案,白地帔子繪有彩色雲鶴。她右手舉著剛剛捉來的蝴蝶。於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婀娜之姿。畫家還借小狗、鶴、花枝和蝴蝶,表現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與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畫卷。《簪花仕女圖》特色

宮樂圖宮樂圖

全圖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艷富貴而不俗。能以簡潔有力的線條,準確地表現各種不同手勢。對衣紋和衣裙圖案的描繪信筆而成,似規整但又非常流動。至於人物髮髻和鬢絲,精細過於毫毛,筆筆有飛動之勢。敷色雖然複雜,但層次清晰,絲綢間的疊壓關係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紗輕軟透明、皮膚光潔細潤的質感十分逼真。 全圖的構圖採取平鋪列繪的方式,仕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高髻時興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髮的襯托下,顯得雅潔、明麗。人物的描法以遊絲描為主,行筆輕細柔媚,勻力平和,特別是在色彩的輔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紗羅和肌膚的質感。畫家在手臂上

的輕紗敷染淡色,深於露膚而淡於紗,恰到好處地再現了滑如凝脂的肌膚和透明的薄紗,傳達出柔和、恬靜的美感。 此圖繪製時間約為唐貞元(公元785—805年)間,據前人著錄為周昉的作品。此圖經南宋高宗趙構收藏,卷尾鈐“紹興”聯珠印。又有賈似道的“悅生”瓢印等歷代諸家收藏印記。後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遞藏有緒。周昉,名景元,字仲朗,出身貴族,世居長安,曾任宣州長史。好屬文,窮丹青之妙,擅畫肖像、尤工仕女。宋《宣和畫譜》載:“傳寫婦女,則為古今之冠,其稱譽流播,往往見於名士詩篇文字中。”( 據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八零章簪花仕女圖,此畫當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繪唐事,據唐舊稿有所增飾,可能性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為唐式,只是衣著花紋不合規格。這種簪花式樣,在唐代出現為偶然,在宋代出現為必然。

宮樂圖

《宮樂圖》縱48.7厘米,橫69.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幅中畫後宮女眷十二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並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胡笳(又名篳篥)、琶琶、古箏與笙。侍立的二人中,復有一女擊打拍板,以為節奏。 唐朝,以寫仕女畫而蔚成時代典型者,當推張萱(活躍於西元七一三~七四二)、周(日方)(活躍於西元七一三~八○四)二家,他們均長於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傳世畫作,亦盡屬豐腴艷冶的華貴形像。院藏周□「內人雙陸」,其間髮髻染暈與裙裾紋飾,已稍嫌板刻,或謂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宮樂圖」所見,反倒更切近於畫史對張、周二氏的風格記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見《歷代名畫記》卷十)若引以為晚唐仕女繪畫的忠實印證,應無過譽!

時序相隔千餘載,《宮樂圖》的絹底也呈現了多處破損,然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於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賦予厚塗,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並不嚴重;至今,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清晰可辨,充份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畫面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圍坐、侍立於方桌四周,團扇輕搖,品茗聽樂,意態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隻很大的茶釜(即茶鍋),畫幅右側中間一名女子手執長柄茶杓,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她身旁的那名宮女手持茶盞,似乎聽樂曲入了神,暫時忘記了飲茶。對面的一名宮女則正在細啜茶湯,侍女在她身後輕輕扶著,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樣子。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我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了廣泛回響。

從《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欣賞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皆為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有序。至清乾嘉時期,陸續收入內府,遂與世隔絕。隨後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被束之高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