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希孟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img/8/d2e/nBnauM3X4YzM1UTN3IDN0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yQ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中國畫家,畫史無傳,據《千里江山圖》卷後蔡京題跋,知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山水畫創作曾得徽宗親自指導,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後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圖》是這位天才畫家的唯一傳世作品,今藏故宮博物院。畫用整絹一匹,畫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於其中,並描繪了眾多的人物活動。用傳統青綠法,用筆極為精細,在蘭綠色調中尋求變化,為千古青綠之傑作。
據史料記載,王希孟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
千里江山圖
![蔡京題跋](/img/2/5c0/nBnauM3X3MzN1gzN1gjM2kjMxUTM1EjM2YzMzQTNwAzMxAzL4I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傳世作品
表現手法
![李溥光題詞](/img/6/cc4/nBnauM3XygTO2EjNxAzM2kjMxUTM1EjM2YzMzQTNwAzMxAzLwM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卷後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鈐「緝熙殿寶」、「乾隆御覽之寶」等印二十八方。經宋代蔡京、內府,元代溥光,清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
畫作內容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布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 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不愧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製傑作。卷後有當時蔡京的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證明此畫是真跡無疑。
《千里江山圖》畫卷表現了綿亘山勢,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樑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游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用勾勒畫輪廓,也間以沒骨法畫樹幹,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人物活動栩栩如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
畫作特點
《千里江山圖》絹本大手卷,青綠設色。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 平原,危峰高聳,岩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台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是的眾人,是那么的繁複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皆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後,先以赭石鋪底,然後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復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