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應該說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這門藝術的對象———觀眾。當然在莎士比亞的年代,話劇的因素要少一些。話劇之所以在歐洲幾百年經久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話劇培養了一代代的觀眾,而一代代觀眾對思考和娛樂這兩者有機的結合又促使了話劇的發展。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樣式。為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被稱為話劇。中國話劇大體經歷了以下5個發展階段:
新劇時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劇啟示,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組織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東京演出《茶花女》、《黑奴籲天錄》。同年,王鐘聲等在上海組織春陽社,演出《黑奴籲天錄》,這就是“話劇在中國的開
愛美劇時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胡適、陳獨秀、傅斯年等人對新劇啟發民眾覺悟的力量給予特別的關注,推崇介紹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1919年胡適發表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是他們主張的代表。同時,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響亮地提出“愛美劇”——非職業戲劇的口號,先後成立民眾劇社、辛酉劇社、南國社等戲劇團體;《獲虎之夜》、《名優之死》、《三個叛逆的女性》、《一片愛國心》、《潑婦》、《一隻馬蜂》等一批優秀劇目誕生,為中國話劇建立了重要的文學基礎。1922年留美專攻戲劇的洪深回國參加戲劇協社,針對文明戲的不良習氣,從劇本、舞台紀律、導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膽改革,推行男女合演,從而形成完整的話劇藝術體制。1925年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成立,為話劇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塊陣地。田漢主持領導的南國藝術運動,最能體現20世紀20年代新興話劇的精神。1924~1930年先後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劇目,培養了一批藝術骨幹。1929~1931年歐陽予倩主辦廣東戲劇研究所,出版《戲劇》刊物,組織演出《怒吼吧,中國》等幾十個劇目。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被公認為中國話劇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創意將英文Drama譯為話劇,區別已陳腐的“新劇”,中國話劇從此定名。
發展
左翼戲劇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29年上海藝術劇社成立,提出“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1931年1月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立,從此中國話劇進入以左翼戲劇運動為主的發展階段。左翼劇聯總盟設在上海,領導北平(今北京)、南京、廣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個左翼劇團,演出《血衣》、《亂鍾》、《怒吼吧,中國》、《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進步話劇,湧現出夏衍、於伶、陳白塵、宋之的等一批新劇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趙丹、舒繡文等舞台藝術家。1935年上海業餘劇人協會成立,演出《娜拉》、《欽差大臣》、《大雷雨》、《武則天》、《太平天國》,40年代劇社演出《賽金花》等大型劇目,舞台藝術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
年劇作家曹禺的劇作《雷雨》、《日出》、《原野》問世;1933年中國第一個營業性劇團中國旅行劇團誕生並堅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縣(今定州)農民戲劇實驗在做話劇嘗試;紅色戲劇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革命根據地十分活躍,演出《二七慘案》、《八一南昌起義》、《我——紅軍》等幾百個劇目,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戰鬥士氣。1935年在南京成立國立戲劇學校,以後14年中培養學生千餘名,演出獨幕、多幕劇近180齣,活動遍及蘇、湘、sp;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話劇開始了大普及、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1937年七七事變後,戲劇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衛盧溝橋》,並迅速組成13個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宣傳抗戰。1937年12月31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1938年夏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下,匯聚武漢的進步戲劇工作者組成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1個孩子劇團,分赴各戰區,與各地自發組織的演劇組織及抗日根據地的話劇演出相結合,宣傳演出遍及全國城鎮鄉村。1938年10月第一屆戲劇節上演曹禺、宋之的編劇的《全民總動員》,轟動一時,可謂這時期劇目的代表。1939年後話劇運動重心開始轉入城市,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團、中央青年劇社等有影響的專業劇團在重慶成立,話劇演出劇場化。《一年間》(夏衍)、《國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於伶)、《霧重慶》(宋之的)等一批優秀劇目誕生。1941年成立的中華劇藝社、1943年成立的中國藝術劇社帶來營業演出的新特點。從1941年至1945年重慶各劇團連續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國春秋》(陽翰笙)、《法西斯細菌》(夏衍)、《戲劇春秋》(夏衍、於伶、宋之的)等劇目150餘台。1944年2~4月,廣西桂林舉辦了規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28個文藝團體演出話劇27台,是一次話劇藝術的大展覽大檢閱。在抗日根據地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延安青年藝術劇院、西北戰地服務團和大量的文工團、宣傳隊活躍在農村、部隊。解放戰爭時期,話劇活動處於低潮。《清明前後》(茅盾)、《升官圖》(陳白塵)、《麗人行》(田漢)的上演是這時期的重要收穫。繁榮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7月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後改名中國戲劇家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話劇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黨和政府重視話劇事業的發展,先後成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戲劇學
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以及各省、自治區、大軍區的專業話劇團。《龍鬚溝》、《茶館》、《蔡文姬》、《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馬蘭花》等優秀劇目大量湧現;焦菊隱導演的《蔡文姬》、《茶館》顯示了話劇的民族化追求。黃佐臨導演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介紹了布萊希特的演劇思想;文化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50年代後也出現維吾爾、蒙古、朝鮮、藏語的話劇演出,擴展了話劇藝術領域。隨著文藝界雙百方針的討論與貫徹,1962年後出現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陳耘)等優秀劇目。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中國話劇藝術實踐荒疏的時期。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話劇進入發展的新時期。在突破舊舞台局限、革新戲劇觀念、豐富話劇藝術表現力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戲劇創作上的無場次結構、意念化形象塑造、時空跳躍情節、模糊主題等嘗試,舞台藝術上的運用面具、中性服裝、幾何圖形布景道具,雷射燈光以及打破第四堵牆,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四面觀眾等形式革新,引起戲劇理論界的關注,出現了一場戲劇觀念與形式革新的討論,對中國話劇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時期話劇對外開放與交流也更為寬廣,自1986年後成功地舉辦了莎士比亞戲劇節、奧尼爾戲劇節。北京人藝的《茶館》多次在歐、美、日、港演出,《鳥人》、《旮旯胡同》等劇的上演獲得好評。中央戲劇學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訪希臘獲得成功,是中國話劇走向世界的良好開端。話劇特點
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藉助於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種
樣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直觀性:話劇首先是以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並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徵。
綜合性: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台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
對話性:話劇區別於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台對話戰線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其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在特定的時、空內完成戲劇內容。
經典劇目
話劇的經典劇目主要有《黑奴籲天錄》(作者:曾孝谷、李叔同 )、《名優之死》(作者:田漢)、《年關鬥爭》(方誌敏主持創作)、《終身大事》(作者:胡適)、《一隻馬蜂》(作者:丁西林)、《獲虎之夜》(作者:田漢)、《五奎橋》(作者:洪深)、《雷雨》(作者:曹禺)、《這不過是春天》(作者:李健吾)、《日出》(作者:曹禺)、《原野》(作者:曹禺)、《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夜上海》(作者:於
伶)、《屏風后》(作者:歐陽予倩)、《放下你的鞭子》(作者:陳鯉庭)、《北京人》(作者:曹禺)、《屈原》(作者:郭沫若)、《法西斯細菌》(作者:夏衍)、《梁上君子》(作者:佐臨)、《抓壯丁》(作者:陳戈、丁洪、戴碧湘等集體創作)、《風雪夜歸人》(作者:吳祖光)、《升官圖》(作者:陳白塵)、《桃花扇》(作者:歐陽予倩)、《龍鬚溝》(作者:老舍)、《馬蘭花》(作者:任德耀)、《關漢卿》(作者:田漢)、《茶館》(作者:老舍)、《蔡文姬》(作者:郭沫若)、《赫哲人的婚禮》(作者:烏·白辛)、《於無聲處》(作者:宗福先)、《大風歌》(作者:陳白塵)、《陳毅市長》(作者:沙葉新)、《松贊乾布》(作者:黃志龍執筆,次仁多吉、洛桑次仁)、《風雨故人來》(作者:白峰溪)、《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作者:劉樹綱)、《狗兒爺涅盤》(作者:劉錦雲)、《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作者:楊寶琛)、《天下第一樓》(作者:何冀平)、《紅蜻蜓》(作者:歐陽逸冰)、《李白》(作者:郭啟宏)、《商鞅》(作者:姚遠)、《北京大爺》(作者:中傑英)、《立秋》(作者:姚寶瑄、衛中)、《黃土謠》(作者:孟冰)、《有一種毒藥》(作者:萬方)、《暗戀桃花源》(作者:賴聲川)。話劇史料
早期話劇辛亥時期和在港、台演出史料收藏難又加了個更字,可這兩項又是中國話劇史不可分出的一支:在我話劇史料收藏中最有突破點的是辛亥時期和港、台這兩部分,最值得“大書特書”。
抗戰勝利後在香港活動著地下黨領導的中原劇社,此劇社分別由(東江縱隊魯迅藝演隊、藝專、藝聯、新中國演劇四隊部分成員組成)這個劇社常以票價低廉聯繫普通民眾。曾演出過章泯、瞿白音導演的《升官圖》和《以身作則》。
1948年夏,在夏衍、邵荃磷同志的倡議下,由在香港的建國劇社、中原劇社、中華音樂學院在香港聯合演出歌劇
《白毛女》演出後,何香凝先生為了慶祝演出,特邀請全體演員到九龍港淺水灣海濱吃海鮮晚餐聯歡。
當時在港的郭沫若先生為《白毛女》演出而做了“悲劇的解放”一文指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區中傳播得很廣的一件抗日戰爭中的事實。《白毛女》這個劇本的產生和演出也就毫無疑問,是標誌著悲劇的解放。這是人民解放勝利的凱歌或凱歌的前奏曲。
在抗戰期間1940年滬港粵少年青年隨軍服務團在香港公演了夏衍先生的抗戰劇《一年間》(因便於香港政府審查通過劇名改為《花燭之夜》)。導演林蜚,演員巴鴻、鮑淑英(蘇茵)、黃漢生等。
1946年“新中國劇社”(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廣西成立。此劇社付出了周恩來的心血,戰時一直由我黨南方局資助演出思想和藝術水準高的劇目)應台灣長官分別邀請赴台演出《鄭成功》、《日出》、《牛郎織女》、《桃花扇》。面對祖國人民帶來的話劇,台灣人民熱烈歡迎新中國劇社。當時的“新中國劇社”一網打盡了當時中國話劇界的翹楚人物和全部俊才。
新中國劇社負責人是瞿白音
職員表包括:石聯星、朱琳、李露玲、戴愛蓮、蘇茵、曹泯、尤梅、葉露西、許秉譯、嚴恭、賈克、王逸、汪龔、特偉、查強磷、石炎、張友良、姚平、蔣柯夫、張凱、李巴鴻、岳勛烈等。
創藝人:田漢、洪深
特別演員:白楊、舒繡文、魏鶴齡、王人美、沙蒙、鄭君里、金焰
特別導演:洪深、史東山、司徒慧敏、章泯、歐陽予倩、蔡楚生
特別編劇:田漢、曹禺、陽翰笙、夏衍、宋之的。
這些俊才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是話劇或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