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皇帝或中央政府指定的負責人主持,用同一套試題,在同一地點開考,然後經統一閱卷、排名,並經最高當局認可的進士科國家級考試的第一名。解析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 唐高祖 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 ,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 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 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 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 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 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 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 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 易於巴蜀之道。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 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 旗賦》,且規定必須以 “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準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 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 皆定去留。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平衡後再定奪。考生考完 後,由“ 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 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 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 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悽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 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 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託。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係,要求高 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 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 科考狀元的悲哀。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 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了革除唐代權 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疴,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 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 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歷史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 榜眼”、“ 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 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 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 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風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 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 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 劉春霖。
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曾經風靡過整箇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觀,通過 金榜掛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中國科舉的產生,是時代的驕傲,科舉意在選才,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狀元在中國歷史上的政壇、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奇特現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出現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員外郎申世寧主持貢舉,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南宮)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後擔任萬年縣法曹,是低級小官。前後1300年的科舉制為歷代王朝選拔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進士。現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狀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 (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雖然那時開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浩浩蕩蕩的進軍京都。它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官場知識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它是一大進步。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還是初級階段,考試科目繁瑣,有常科、制科兩大類90多科,同時採取分級考試制度。清朝的科舉程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里參加鄉試。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童生都具備了進入府試的資格;經過了府試的童生就取得參加省級院試的資格,省級院試過關,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國家要給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稅賦,還要給予資助。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取得進士功名的人,國家可以直接放官,也就是可以直接選他上任做官,但還要國家派官要根據國家職官的空缺情況來定,所以,也有一些進士一生並沒有做過朝廷官員。同時,也有許多8品以外的官員可以參加這樣的科舉考試,以獲取功名去求取仕途寬廣。
一登龍們,則 聲價十倍。萬人挑一的狀元,可謂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其榮耀、其顯赫、其尊貴,簡直登峰造極。然而,真正稱得上一流人物的卻又屈指可數、鳳毛麟角了。狀元中有真才實學、卓有建樹、眾所周知的有王維、柳公權、陳亮、呂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張孝祥、翁同合等十來個人。他們是中華民族驕傲的人傑。然而,狀元整體來說,卻是名不符實的,其中的大多數虛有其表,相當平庸,甚至是只識幾個字的白痴狀元、草包狀元,考試也未必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驗出來,詩寫得好,八股文做的好,未必就會做官。狀元不如進士,進士不如落第舉子的現象常常發生,何況狀元大多是欽點的,皇帝老兒的學識水平與愛好,直接影響被點狀元的素質。他們錄取狀元多憑自己的愛好和心情,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去衡量,或以貌取人,或以名字好而被看中,不少真才實學的人被排除在外。士子爭名求祿的習性卻也形成了社會的陰暗面。科場作弊現象司空見慣,如夾帶、冒名頂替、買槍手、竊取或買試題等層出不窮。有錢的高中,沒錢的 名落孫山。可見狀元的錄取,並非全是秉公取才。從總體上看,狀元的素質低的根本原因,要歸結於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腐敗。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沒落,有它的客觀規律。科舉制度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但它的弊端卻是明顯的,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1903年,由袁世凱領頭的一批有識之士奏請皇帝廢止這種制度,進士張之洞上`書:"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進行了最後一屆之後正式廢除。從此狀元、進士在歷史博物館中找到了應有的位置。
歷代狀元之最
1.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2.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鹹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 、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乾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祐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係,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係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併處死。
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鹹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蹟: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鹹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鹹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十大傳奇狀元
1、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鄭顥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2、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3、相撲撲出的狀元——王嗣宗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16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
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最後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4、最自信的狀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遊覽。
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工詩。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了一首,最後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了狀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聲:“待我明年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新科狀元正是這位公子——胡旦。綜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數第一。
5、身份最高的狀元——趙楷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
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閒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6、 最悲慘的狀元——陳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於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
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複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7、 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康海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
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讚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朱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嘆服。跑到康海家裡,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讚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一睹其風采。能與康海家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篇變今絕古的奇文了。
8、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
當時浙江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
9、能吃的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
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 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裡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乾糧。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作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10、最僥倖的狀元——畢沅
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
此三人都順利通過了會試,準備參加於4月26日舉行的殿試。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了。當夜,陝甘總督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摺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策,題目正是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重光中了榜眼,童鳳則列二甲第六。當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後,無不嗟嘆。
歷代狀元榜
隋代狀元(進士)榜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余 李從實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瓖 裴延魯歸仁紹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鹹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范崇凱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征 趙 岳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郭 晙 王 朴 扈 載 簡文會 梁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 適 蘇德祥李景陽 劉 察 李 肅 劉蒙叟柴成務 安德裕 張 拱 劉 寅 安守亮 宋 準 王嗣宗 呂蒙正 胡 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 顥 程 宿 陳堯叟 孫 何 孫 僅 孫 暨 陳堯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曄 梁 固 張師德 徐 奭 張 觀 蔡 齊 王 整 宋 庠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 溱 楊 寊 賈 黯 馮 京 鄭 獬 章 衡 劉 輝 王俊民 許 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余 中 徐 鐸 時 彥 黃 裳 焦 蹈 李常寧 馬 涓 畢 漸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賈安宅 莫 儔 王 昂 何 煥 沈 晦 李 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 章 王 佐 趙 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 僑 黃 定 詹 騤 姚 穎 黃 由 衛 涇 王 容 余 復 陳 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 潛 劉 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石用中王熙載呂德懋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劉二宜高承顏 史 簡 鮮于茂昭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康秉儉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翬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斡勒業德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篤列圖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
吳伯宗 林 震 李 旻 茅 瓚 翁正春 朱 善 曹 鼐 費 宏 沈 坤 朱之蕃 丁 顯 周 鏇 錢 福 秦鳴雷 趙秉忠 任亨泰 施 盤 毛 澄 李春芳 張以誠 皇 觀 劉 儼 朱希周 唐汝楫 楊守勤 張 信 商 輅 倫文敘 陳 謹 黃士俊 彭 時 康 海 諸大綬 韓 敬 韓克忠 柯 潛 顧鼎臣 丁士美 周延儒 胡 廣 孫 賢 呂 楠 申時行 錢士升 曾 棨 黎 淳 楊 慎 范應期 莊際昌 林 環 王一夔 唐 皋 羅萬化 文震孟 蕭時中 彭 教 舒 芬 張元忭 余 煌 馬 鐸 羅 倫 楊維聰孫繼皋 劉若宰 陳 循 張 升 姚 淶 沈懋學 陳於泰 李 騏 吳 寬 龔用卿 張懋修 劉理順 增鶴齡 謝 遷 羅洪先 朱國祚 劉同升 邢 寬 曾 彥 林大欽 唐文獻 魏藻德 馬 愉 王 華 韓應龍 焦 竑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
傅以漸 王式丹 畢 沅 林召棠 章 鋆 呂 宮 王雲錦 王 傑 朱昌頤孫如僅 劉子壯 趙熊詔秦大成 李振鈞 翁同龢 麻勒吉 王世琛 張書勛 吳鍾駿 孫家鼐 鄒忠倚 王敬銘 陳初哲 汪鳴相 鍾駿聲 圖爾宸 徐陶璋 黃 軒 劉 繹 徐 郙 孫承恩 應 銓 金 榜 林鴻年 翁曾源 徐元文 鄧鍾岳 吳錫齡 鈕福保 崇 綺 馬世俊 於 振 戴衢亨 茹 棻 洪 鈞 嚴我斯 陳德華 汪如洋 史致光 梁耀樞 繆 彤 彭啟豐 李承霖 胡長齡 陸潤庠 蔡啟僔 周 澍 錢 棨 石韞玉 曹鴻勛 韓 菼 陳 倓 吳廷琛 潘世恩 王仁堪 彭定求 金德瑛 彭 浚 王以銜 黃思永 歸允肅 于敏中 吳信中 趙文楷 陳 冕 蔡升元 莊有恭 洪 瑩 姚文田 趙以炯 陸肯堂 金 甡 蔣立鏞 顧 皋 張建勛 沈廷文 錢維城 龍汝言 龍啟瑞 吳 魯 戴有祺 梁國治 吳其浚 陳毓溎 劉福姚 胡任與 吳 鴻 陳 沆 蕭錦忠 張 謇 李 蟠 秦大士 陳繼昌 張之萬 駱成驤 汪 繹 莊培因 蔡以台 陸增祥 夏同龢戴蘭芬 劉春霖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勛 傅善祥 楊朝福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葉春元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汪順祥陸培英徐首長
漫話武狀元
武狀元就是在封建社會中,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或者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這就是武狀元。自古以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文治武功。人們已經習慣於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眾,維護社會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禍亂”也就是保護國家安定、鞏固國家政權。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科舉制,是在中國歷代選拔官吏的制度中的頗具影響的一種,而武科舉是科舉制中冠以“武”事的一個特殊的門類。什麼是“武”呢?就是與“文”相對,關於軍事和技擊的內容。自盤古開天闢地的上古歷史時期“武”就業已存在,迄今為止它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遠在人類神話的歷史初期,天、地、人三皇治世,唐堯、虞舜、夏禹、殷商、姬周五帝為人君。在人皇氏時,混沌初分,“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不能不採用“穿地為陷”、“以石為兵(器)”、“削木以爭”等各種自衛的方法,人類不能不與禽獸競爭以圖生存。人皇氏依“山河星斗之像,沙蟲猿鳥之形,據其部位、仿其動作而衍演成為拳腳技擊。技擊則以力為之主,智為之輔;以本身性靈,鬥志角力,自然發揮。以四肢之運用,與禽獸抗衡。”由是推進而及於刀矛之屬,以開後世“武”藝之風。人皇氏為中華“武”之鼻祖,亦稱人祖。至於說到軍事爭戰,首推眾所周知的黃帝大戰蚩尤於中原。軒轅黃帝自崑崙東下,其征伐之族眾,固非武力不能平,否則,華族不能為東方大陸之主人。因此可以說,及黃帝造兵器、制舟車、以伐蚩尤,實為環境所不得已,亦華族自衛也。然而華族確有“武”之可能,當時,已經有了弓箭等兵器。譬如:史書上記載的軒轅黃帝有二位大臣即“夷牟”和“揮”,而“夷牟為矢(箭)”、“揮作弓”。原初之矢,擲之以徒手,原初之弩生於弓,而弓生於彈。“彈”就是古詩“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所述的情況。羿說:“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注的。”於是,“令合弓矢而教之射。”此所以“平原易地、輕車突騎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也,長短相雜、游弩往來、就相薄也”。可以看得出我國五千年文化歷史初期階段,“武”事興盛。如前所言,人皇治世,發明拳勇;伏羲之際,即創干戈;奚仲始制車,軒轅則造弓矢、建六師、習戰陣、戰中原、戮蚩尤。可謂“逐鹿中原、國運昌隆;威被遐荒,四夷內向”,“武”功卓著。這時期是文武合一,為官者“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書經》中記載:“若乃文乃武,相與並論”。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管子曰:“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武”就是這樣慢慢地來到了人間,“武”之秀出於眾者也由此脫穎而出。
科舉制是中國創造的一項人事選拔制度,武科舉則是中國在軍事上選取武官的又一創舉。不論“應運而生”的武科舉隨封建社會的需要而誕生,還是最後成為歷史發展的桎梏而被廢止,這其中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值得人們研究、反思的。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而通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做“獨占鰲頭”。
歷史上有名的武狀元有
郭子儀: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馬全: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由於宋,金,明 ,清甚至大西國和太平天國都產生了武狀元,人數眾多,但姓名難考。
末科狀元與狀元樓
早年,天津河北天緯路附近, 天津市乳膠廠後側,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狀元樓,這就是清代末科狀元 劉春霖於20世紀30年代興建的寓所。如今,狀元樓遺址猶存,但已失去舊觀。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河北省肅寧縣人,後曾遷居天津。他才思敏捷,青年時代,即以詩文和學識為士林所稱道。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開考,劉春霖一舉獲取狀元功名。他是天津封建文人中第一個中狀元的人。此後,清政府廢除科舉取士制度,劉春霖當然就成為天津乃至全國最末一位狀元了。
關於劉春霖中狀元的由來,還有個傳說:當甲辰會試時,本來譚延(曾任國民黨政府主席)中試第一名,劉春霖的名次在第十七名,但在殿試時,譚反被取在劉後;另一位才子金梁(字息侯)的試卷也不錯。但慈禧太后發現裡面有“痛哭”的字樣,當時正值慈禧七旬萬壽大典,認為不吉利,結果金的試卷被擲之於地。而在劉春霖的殿試卷名字上點上一點朱紅,於是劉列居榜首,大魁天下。
劉春霖清末曾歷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堂提調。辛亥革命後,在北洋政府任大總統秘書、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直隸教育廳廳長等職。劉曾在保定經營書局業務,天津的直隸書局和群玉山房均為劉春霖所辦。30年代,僑居我國的猶太富翁哈同,死於上海。哈同的喪禮,仿中國舊俗。主辦其事者特懇人轉請當時僅存的中國末科狀元劉春霖為哈同撰寫行狀,並任點主官,為其點主。因此劉春霖成為上海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劉春霖居津時,是天津文壇的活躍人物。他與儒林好友章金梁、王守恂、趙元禮及城南詩社諸社友多有往還,每有詩酒之會,互相吟詩唱和。他還在天津當過一個閒散諮詢機構的處長,即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常往返於京津之間。他為人講志節,性情溫善,不善攀附。有人曾勸他改變處事態度,他說他屬笨拙的人,且表心跡曰:“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劉春霖工於書法,尤精楷書,字極俊麗。早年,曾出版《小字楷帖》,是在上海印行的四部佛經小楷。後又出版《朱靈臣傳》、《洛神賦》、《蘭亭序》三種。1915年,他將殿試文章,即四篇策論作品,用工筆小楷寫就,出版了《殿試帖》,成為暢銷書。他還寫有幾部經卷刊行。筆者曾藏有其工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拓本,字劃遒勁,俊美絕倫,堪稱劉氏小楷之代表,可惜“文革”中被毀。1921年《重建蓮池公園碑記》,也出自劉之手筆,深得人們讚賞。1921年,他還撰文並書丹《劉公夫人鮑氏墓志銘》。劉公即劉寶山,哲嗣劉捷三為開灤礦務局工程師。故宮裡有一面牆上刻有翁同騄、陸潤庠、劉春霖三位狀元的字,世稱“三絕”。平日,登門求字者甚多。蘇州名畫家吳湖帆有收藏狀元扇之癖,共搜羅到72把狀元扇。為得到劉春霖的狀元扇,他輾轉託人,後經范煙橋出面,才求得劉春霖書扇。在天津,他也曾賣字。嘗為北門裡世華金店、估衣街西口聯升齋鞋帽店題匾。東門裡
文廟對過冰窖胡同口曾有李善人家開的藥店,兩塊匾均出自劉春霖之手。天津不少藏家手裡留有劉的墨跡。筆者嘗有劉春霖七言對一幅,上款為“傑甫仁兄雅正”,傑甫乃本人之外祖父。如今此聯也已不知去向。劉晚年因患手顫症,凡有求書或請題名冊者,不得不予以謝絕。劉春霖頗富民族氣節。他不僅保全了晚節,還常表達憂國之情。1934年,偽滿政府鄭孝胥特派人邀劉北上,並許以高官厚祿,被他拒絕。“七七”事變後,與他同科進士的王揖唐出任偽職,出面拉攏劉春霖,也遭到劉的嚴辭拒絕。
1939年天津發大水,劉春霖赴北京就醫。1942年1月18日去世。23日,北京《實報》辟出專版對其生平作了詳細報導。傅增湘為他撰寫訃文和生前行狀。許多知名人士送去輓聯、輓詞。至此,狀元乃絕跡於中國。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2003.
2.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聯考總複習全解-歷史》,2005.
3. 吳新武. 《科舉源流及其文化視野》
4. 張亞群. 《科舉學的文化視角》5. 王運濤. 《民族發展中科舉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