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區

江漢區

江漢區位於武漢市漢口地區中部,是武漢市7箇中心城區之一。區境南臨長江、漢江交匯處,分別與武昌區、漢陽區隔江相望;北抵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東、西兩面各與江岸區、礄口區相鄰。地理位置為北緯30°34′~30°39′,東經114°13′~114°18′。東西最大橫距6.9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66公里;總面積為33.43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標上,境域南部狹長而北部寬闊,形如向西北方斜立的火炬。全區下轄13條行政街道,114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委會。江漢區總人口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為683,492人。境內為沖積平原型自然地貌,地勢相對低洼;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基本信息

區域簡介

江漢區江漢區

江漢,因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而得名,是武漢市最繁華的中心城區。具有悠久商貿傳統的江漢,自明成化年開埠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大商埠、華夏“四大名鎮”之一老漢口的發源地。“楚中第一繁盛處”、“千檣萬舶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正是當時江漢繁榮繁盛的生動寫照。江漢區國土面積僅33.43平方公里,但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和位居大武漢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構成了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殊的戰略地位。
全區下轄13條行政街道,114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委會。全區總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為59.70萬人,實有人口65萬人,其中戶籍在冊人口43.28萬人。內聯三鎮,外通四海,商機疊起,投資潮湧。深厚堅實的歷史根基,鑄就了江漢獨特的文化底蘊;與時俱進的拼搏奮進,譜寫著建設現代商貿金融區的發展樂章。

歷史沿革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境內始有民居。成化年間(1465-1487年)各地商民紛紛移居漢水口北岸(即漢口),街市雛形出現。隆慶六年(1572年),出現居民區----坊。明末,袁公堤築成,街市向北擴展至今滿春、民族、民權、花樓街道等地域。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建漢口城堡後,堡內建成新的居民區,鬧市中心由沿河黃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橋一帶。城堡以北後湖水網之中,鄉民擇墩築圩圍垸,聚族而居,漸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遺址或自然特徵為名的天門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餘處聚落。

江漢區江漢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公堤築成,境域再次向北擴展32平方公里,範圍包括民意、前進、水塔、新華、萬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漢興等9個街道所轄地域。其間,相繼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積慶里)、福生里(今前進二路)、六合里、衡榮里、紹興里、楚寶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區。民國19年(1930年)國民政府在市區實行區、坊、閭、鄰制度。民國34年,設立自治區,境內設有4個區公所。
建國後,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區人民政府及派出機構——街道人民政府。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街道工作以居民為服務對象,先後建立清潔衛生隊、治安聯防隊、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等組織。1958年,街道組織1萬餘名家庭婦女參加社會生產勞動,興辦街道工廠和文教、衛生事業。1961年,重新調整街道劃分,充實領導力量。“文化大革命”期間,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幹部遭批鬥,工作受到阻滯、破壞,但街道、居委會幹部仍堅守崗位,做好民政福利、愛國衛生等工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街道工作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81年起,街道工作以居委會為基礎,以社區單位為依託,大力創辦“兩服務”(為生產服務、為生活服務)事業,發展街道經濟。在配合舊城改造、社區服務、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開拓出新路徑。民族街道首創街道社會福利院和弱智兒童寄養站;各街道先後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為社區軍烈屬及老、殘、病、幼等各種特殊困難對象服務。
1985年,原屬洪山區管轄的唐家墩、姑嫂村、鯇子湖、賀家墩、航側村劃歸江漢區。
2000年底,13個街道所轄居委會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區認同感等因素,調整為112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民委員會分屬3個街道管轄。社區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自治功能,構建“造福百姓、服務居民”、環境整治、安定和諧的新型社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江漢區轄13個街道:民族街道、花樓街道、水塔街道、民權街道、滿春街道、民意街道、新華街道、萬松街道唐家墩街道北湖街道前進街道、常青街道、漢興街道。
截至2009年8月全區共有116個社區。

地理優勢

江漢區地理位置居中獨優。漢口新火車站、省市長途汽車客運站、武漢航空公司等一批重要交通樞紐基礎設施扎堆江漢轄區。市區緊鄰中國內河第一港武漢客運港,距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15分鐘車程,全市首條城市輕軌由東至西貫穿全區,規劃建設中的捷運過江隧道橫跨長江與武昌相連,現代化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使江漢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綜合功能優勢更加凸現。以轄區湖北省移動通訊總公司、湖北電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武漢信息港等信息產業為載體,連線海內外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江漢形成網路。報業集團、武漢廣電中心等新聞傳媒以及現代化的出版、印務產業使江漢成為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新聞傳媒和文化信息中心。

社會環境

江漢區江漢區
江漢區是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江漢作為全市城市建設管理唯一示範城區,以建設大道和新華西路為軸,打造“環境優雅,功能齊全,設施一流,文明高尚”的生活時尚高地。
香格里拉大飯店、東方大酒店、天安假日酒店等涉外賓館服務周全,富豪花園、泰合公寓、輝煌公寓等智慧型住宅小區溫馨愜意。區內商廈林立、街市交織,江漢路步行街、萬松園國際品牌商業街、漢正街等新老名街競放異彩,共同構建了多層次的購物網點和走廊。
龍王廟江灘、中山公園新民眾樂園、西北湖綠化廣場等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提升了這裡的商貿旅遊功能,讓人流連忘返。武漢雜技廳、武漢廣播電視中心,武漢外國語學校、武漢一中、亞洲緊急救援中心——協和醫院、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漢口體育中心等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機構設施齊全,使居民無憂,為生活添彩。

江漢地區人文景觀豐富、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區。近百年來,許多愛國志士和共產黨人在江漢這塊土地上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這裡爆發過辛亥革命陽夏之戰以及江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機關許多重要部門遷到轄區辦公,中共領導武漢各界民眾經過鬥爭,收回英租界,取得反帝鬥爭的勝利,使武漢江漢成為革命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漢區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江漢區擁有大量珍貴的革命鬥爭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史跡和教材。

經濟發展

江漢區經濟建設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經過50餘年的發展,全區經濟逐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和股份制形態為主體的經濟構架。特別是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現代服務業強區”,把加快發展江漢區現代服務業作為未來“五年翻一番,建設新江漢”的重要舉措,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和產業方向,極大地推動了區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以六大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主導,四大先進制造業發展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態勢正在形成。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特色路(街)經濟和園區經濟特色鮮明,全區經濟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江漢區江漢區
江漢堅持以增強城區綜合實力為核心,不斷壯大經濟規模,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使區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2007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90億元,同比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7億元,同比增長17.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56億元,同比增長16.2%。全口徑財政收入33.63億元,同比增長26.2%,地方財政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22.1%。出口創匯12330萬美元,同比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7383萬美元,同比增長16%,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同比增長13.12%。
江漢區秉承“誠信務實、和諧開放”的人文精神,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截止2007年底,全區累計批准設立三資企業326家,實際利用外資3.84億美元,實施國內投資項目1116項,引進國內資金121億元,實現外貿出口3.83億美元。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財團來到江漢區投資興業,其中有法國家樂福、德國科朗曼、香港九龍倉、香港新世界、香港瑞安、香港百佳、泰國正大、新加坡晉合、台灣錢櫃、聯想、伊利、上海港務集團、浙商商會、晉商商會和一批內資銀 行及保險公司。

經濟環境

江漢區位於長江北岸,武漢三鎮漢口一方的東部,東鄰黃陂區,西與江漢區接壤,南臨長江與武昌區洪山區隔江相望,北接東西湖區中,是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市重要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發展環境良好。江漢區優秀歷史建築文化特色明顯,系唯一集聚五國租界的城區。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樓、原美國領事館、原法國領事館宋慶齡故居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現黎黃陂路已整舊復舊,形成江漢歷史建築街頭博物館。在鄱陽街、洞庭街、勝利街一帶座落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址,中華中國總工

江漢區
江漢區
會一批舊址,還有以歷史優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學校,如岳飛街黃興路向警予中學等。商貿商務文化繁榮。江漢區是漢口商貿商務最為昌盛的地區。漢口開埠以來,江漢一帶就成為武漢金融商社文化興盛帶,歷史上擁有美國花旗銀 行、日本上金銀 行等20餘家外國銀 行和40家本地錢莊,現域內已形成各專業銀 行、保險信託、投資租賃、證券交易等新型金融體系,是全市乃至華中地區金融流通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沿江一帶、江漢路、中山大道過去是漢口商貿商務中心,現在江漢路步行街開街,中山大道整舊如舊,四星級酒店------新世紀大廈,世界海鮮大酒樓,易初蓮花,華普超市等商貿商務業的建設,使江漢商貿商務更加活躍。

經濟發展空間廣闊。

江漢區江漢區
江漢區在發展思路上立足於“三個一體化”(社區經濟、城鄉建設、治城育人),充分依託區域資源,著力開發建設“三區一帶”------建設以中國珠寶首飾博覽基地為重點的黃浦科技園區,以現代製造業為重點的諶家磯工業園區,以華中服飾基地為龍頭。多園組團的都市工業園區,以沿中環線為布局重點的現代物流帶,為域內外客商投資江漢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問。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香港路、友益街、台北路和建設大道形成了大智路通信電子市場、南京路攝影市場、二七塑膠市場、建設大道汽車市場、丹水池地區生產資料市場和汽車交易市場等一批規模大、專業性強、輻射面廣的市場群和吉慶街民俗餐飲文化特色街、台北路台灣風情街。

科教事業

江漢區把科技與教育、科技孵化與成果轉讓、科技實業與技術開發、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每年發展民營科技型的企業40餘家,其中具有較高技術的企業達70%,實施推廣“星火計畫”、“火炬計畫”,形成一批電子信息、網路及通信、計算機軟體、生物製品和光機電一體的科技實業和科技產品。
教育事業推行公辦、民辦教育新模式,教育硬體設施,軟體套用得到空前提高。二中,六中,育才高中和七一,解放中學成為全省、全市知名的重點中學。七一寄宿學校等民辦學校得到較快發展。2002年全區聯考上線率達72%,國中畢業平均分數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高中升高校比例首居全市第一。文體事業蓬勃發展。以社區文化為龍頭的民眾文化健康向上,濱江之春,金秋讀書節,吉慶街美食文化街等民眾文化活動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後湖鄉為中國億萬人民健身活動先進鄉,百步亭花園為武漢市體育先進社區。

基礎設施

江漢區不斷實施“亮、美、潔、綠”城市環境創新工程。建設市民休閒娛樂場所,開發休閒廣場。
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江漢路步行街、香港路、解放公園路和天梨路等道路成為人文景觀。舊城改造取得新成績。如壽里,智民里等老里弄居住特色明顯。佳海公寓後湖生態花園,留學生公寓,百步亭小區等一批現代小區成為全市示範住宅小區。永清片整體拆建;珞珈山街及周邊區域實施保護式改造。

經濟開發區

位於江漢區北部,東臨常青路,南至京廣線,北依張公堤,西至張公子堤,控制性規劃面積156公頃。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園區已具備一定規模,累計引進項目180個,引進資金33億元。一大批知名企業落戶園區,形成了以通訊信息、光機電、生物醫藥、環保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與名優服飾業競相發展的產業特色,成為全區新的經濟成長點。2001年2月園區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級民營科技園,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優秀民營科技園區”。

高橋產業園

江漢區江漢區

高橋產業園是江漢經濟開發區實施“北進”戰略的拓展空間。該園區位於東西湖區高橋,占地3000餘畝,首期開發1200畝“三通一平”工程進展順利。省汽運等重點項目已入駐園區。

東漢正工業園
東漢正工業園是江漢經濟開發區實施“西聯”戰略與橋口區共建的工業園區。其位於張公堤以南、漢丹鐵路以北、古田二路以東緊鄰江北民營科技園的合圍區域,規劃面積為3000畝。該園區規劃興建成為服飾產業基地和集印務、技術研發、耗材代理、物流配送、信息傳播於一體的印務基地。

新華產業園
新華產業園是區擬開發建設的經濟園區,位於江漢區的東北端。東與江岸區接壤,西緊臨新華下路,南至京廣鐵路沿線,北接張公堤,總面積1573畝。該區域為市場北遷和構建新的都市工業園區提供了發展空間。

交通狀況

交通網路優勢突出。江漢區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水陸空運輸十分便捷,黃金水道得天獨厚,長江二橋橫貫南北兩岸,亞洲第一大內河武漢客運港、漢口火車站、武漢國際機場、陽邏深水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點毗鄰周邊,天興洲長江四橋、武漢中環路、金橋大道不日興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設及發展等五條主幹道與沿江平行;江漢步行街、南京路、大智路、一元路、三陽路、黃浦大街與沿江垂直,武漢迎賓大道-----天梨路暢達便捷,新榮客運中心將建成為武漢長江北岸最大的交通樞紐。縱橫發達的水陸空運輸體系江漢獨特交通網路。

漢正街

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並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此處原是沿河的墟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形成玉帶門、楊家河、武聖廟、石碼頭、永寧巷等若干個東西向的“正街”。16世紀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後,長江漢江交匯處,尤其是沿漢江(又稱漢水襄河)一帶地域逐漸成為漢口商業的中心地帶;清初,漢水沿江碼頭形成以北岸為主的“八碼頭臨一帶河”的態勢,“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異物,來自遠方者,旁隘露積”;清康熙年間(1662---1722)此地因設立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雲集,街情民風淳厚。

漢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雲集、商品爭流之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發源於陝西省,由此注入長江,在很早以前,陝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販運於漢正街中轉。漢正街最初是由貨物集散批發而發展起來的。漢口之名可以說是因陝西商販而得名,即漢水入長江口。而漢口的繁盛,與漢正街分不開。

20世紀初,

江漢區漢正街
隨著漢口開埠,租界設立與鐵路的開通,漢口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漢正街則演變成小商品市場。1979年,漢正街恢復小商品批發市場,首批擺攤經營的待業青年和社會無業人員100餘名,1989年起,漢正街市場銷售額突破7億元,1990年起,國家、個體共同籌資數千萬元,興建與改建數處交易大樓,使漢正街的交通和環境大為改觀。漢正街市場西段以糧、油、棉、什業居多,東段以藥材、參燕、金銀、票號、典當為主,中段最為繁榮,密布百貨、布匹、山珍、海味、紙張等大小商鋪。清同治三年(1864年),漢陽郡守鍾謙鈞等修築漢口堡,沿堡辟出玉帶、居仁、由義、循禮、大智、通濟等八座堡門,外有深壕環繞,橋樑相連,既便於布防守衛,又可抵禦洪水。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壽石喬現仍存原處,它是石喬口之為“石喬口”,而非“橋口”的唯一歷史見證。17世紀初,漢正街不過幾百米長,商業的復興與繁榮推動了市場與街道的拓展。其時,漢正街楊家河至五彩巷之間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夾街,夾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間又有小夾街。眾多小街小巷以漢正街為主脈,縱橫連線,組成了新興的漢口沿河商業區。據清道光年間統計,這片形如臥帚的商業鬧市,稱之為街的有32條,巷有64條。漢水碼頭水運的繁榮帶動了武昌、漢陽港埠隨之興旺。

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上自橋口,下至接駕嘴(集家嘴)鋪設了條石路面,在漢正街的泉隆巷,至今還保留著青石板路面的古樸風貌。雖然現在路面大多已換成了水泥路和混凝土路面,但這些古風古韻的青石板作為漢正街的歷史見證仍深深刻在老武漢人的記憶中。山陝會館,又稱西關帝廟。其規模在漢口會館中”雅冠眾構“,它是商業團體的議事之地,外觀為三進三出,西有北方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其內部裝飾卻是南方特色。淮鹽巷雕花過街樓是吸取歐洲聯排式房屋的典型建築,它全長194米,一橋橫跨街面,將街兩邊的樓連線起來,既不阻礙街面人來人往,又方便了商業團體經商議事。在樓的內部裝飾和欄桿、房檐、窗棱各處,又積聚了民族特色的雕花技藝。古漢正街店鋪臨街而建,多為假兩層樓式,白瓦灰牆,古樸別致。門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內敞外窄式,交錯穿插,風格各異。夾街背巷的鋪面則多用木板木樁架起紅漆橫樑,樑上雕龍飾鳳,極富民族特色。

清道光末年,漢正街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號“葉開泰”、“蘇恆泰”、“謙祥益”“汪玉霞”、“藍田寶”都有口皆碑。這些老字號浸潤著老漢口百年的歷史文化。漢正街在20世紀80年代,以廉價的小商品批發為主,針對廣大的農村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為武漢市民日常購物場所,也是華中地區商品批發中心,主要經營日用品、鞋帽、服裝、小電器、文具玩具等。近年來已成為武漢市民和外地來客廳商品交易、旅遊購物之地。

今天的漢正街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小商品大樓在漢正街拔地而起,街頭巷尾的攤位也引雀回籠,還路於民,以街為市,以地為攤正逐漸消失,今天的漢正街已形成了一個容括四條街道,方圓2.65平方公里的“漢正經濟圈”

特色小吃

“太子酒軒”,“湖錦酒樓”品嘗正宗的鄂菜;堤角牛骨頭市場品嘗江城一絕“牛骨頭系列”;可以在富麗堂皇的“好世界”海鮮大酒樓品嘗正宗的高檔海鮮;在享譽中國的吉慶街,一邊吃著地道的家常菜;一邊欣賞各類民俗歌舞表演,體驗獨特的漢派文化。在江漢路步行街購買各類時尚的休閒產品。有高檔的五星級香格里拉大飯店,準五星江城明珠豪生大酒店;號稱百年歷史的四星級江漢飯店、中原國際大酒店、瑞雅國際酒店;三星級長海大酒店、武漢迎賓館、匯申大酒店、長航大酒店、金三九大酒店及眾多中國連鎖經濟型酒店等各類酒店。

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又把吃早飯叫“過早”。一向都是內容豐富,品種繁多。熱乾麵是武漢一大特色。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湖北江河湖泊眾多,水產極為豐富,所以武漢餐桌上河鮮是必不可少的。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配合甜食應市,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製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讚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熱乾麵

江漢區熱乾麵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麵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
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麵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麵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麵條里。第二天,他把這些麵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乾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蔡林記一度是武漢最有特點、最有名氣、最受武漢人歡迎的一家。但由於經營和管理問題,蔡林記熱乾麵館在武漢已逐漸沒落,很多分店已經消失於街頭。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裡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縣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後留有餘味,使人吃了還想吃。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面窩

江漢區面窩

面窩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制乾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牛肉豆絲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乾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旅遊資源

古德寺

江漢區江漢區

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後來發展成為占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劃給武漢照像機廠使用。80年代以來,市佛協就多次呼籲要求照相機廠退出古德寺。經市政府協調決定,市照相機廠將原古德寺5000餘平米麵積歸還給市佛協。

黃石路基督教榮光堂

該堂建於1931年,是當時教會同工同道集資新建的,為紀念英傳教士極格非誕辰100周年和來漢傳道70周年,故命為”格非堂”。
該堂占地面積53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911平方米。堂的上部為禮拜堂與歌頌樓,能容信眾800至1000人。抗戰時期,日軍站領武漢,格非堂被日軍占用。抗戰勝利後,格非堂經過整修,重新恢復禮拜。解放後隨著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開展,格非堂董事會接受信徒的要求,將格非堂更名為“愛光堂”。“文革”中榮光堂停止了宗教活動。
1980年10月30日感恩節舉行了復堂感思禮拜。恢復了正常宗教活動。榮光堂成為全市基督教教區信徒聚會禮拜以及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每周日上午9點半大禮拜,晚上7點禮拜,星期一上午8點半靈修聚會。星期三晚上7點唱詩班練唱,星期四晚上7點查經聚會。星期五晚上7點學道班開課。榮光堂堂內現有2位牧師、2位教師、2位傳道及會計、出納、文書等共9名工作人員,有信教2167人。

上海路天主教堂

江漢區上海路天主教堂

1866年,義大利傳教士明仁篤主教從英租界工部局購地皮6044平方米,委託另一義大利教士余作賓修建教堂。教堂於1874年動工,1876年落成。耗資12萬法朗。取名聖若瑟堂。教堂面積1186平方米。教堂內,大節日可容千人以上。20世紀初,天主教鄂東教區活動中心由武昌移至漢口。1923年劃分教區時,該堂成為漢口主教座堂。1944年12月10日,美軍轟炸武漢時,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毀一部分,1948年修復。1956年再次維修。“文革”中該堂被封閉。1980年4月重新開堂。現為武漢市天主教會教務活動中心。教堂內現在主教1人,神父2人,修女2人,信徒600餘人。平日每天清晨做彌撒。有教友百餘人參加。星期天早晚有彌撒4台,逢大節日時,進堂人數達2000人以上。

漢口江灘一期工程

漢口江灘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上起武漢客運港,下至丹水池後湖船廠,全長7公里,根據其功能分三期進行規劃建設。第一期工程從武漢客運港至粵漢碼頭長1.04公里,拆除各類陰水建築9.6萬平方米,規劃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以大面積綠化和濱江公共休閒活動空間為主,以展示城市景觀,塑造城市形象,滿足市民活動需要。一期工程形成了三區三帶的總體格局,即觀江遊覽區,中心廣場區,休閒活動區和濱江特色帶遊憩林蔭帶,堤防景觀帶,江灘護坡工程分三級親水平台,分別是高程20米,25米,28.8米,高和20米平台為一條長1公里,寬10米的水泥親水步道。20米-28.8米坡面上則安裝了以長江水生物化石為主題的浮雕,一期工程共設定了9處15-20米寬的台階,人們可以與江水親密接觸。28.8米平台是漢口江灘的主體,以綠色為基調。沿園林小路,有樹,有景,有座椅,有高亭,有雕塑,有飲水機,有觀江平台,露天廣場,中心廣場,遊樂中心,光之舞廣場等。江灘整治效果是通過綠化得以充分體現。按照市領導要樹大艿濃,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江灘上栽種了各類樹灌木70多種,其中喬木4331株,灌木23萬株。初步形成了銀杏,竹林,枇杷桂花雪松樟樹廣玉蘭烏柏等8個片區,江灘工程經過10個月的建設,於2002年正式對遊人開放,節日期間每天前往遊覽的人數超過10萬。目前,武漢下著手二期江灘工程的建設。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武漢行政區劃

區級街道

江岸區

    上海街| 一元街| 大智街| 車站街 | 四唯街 | 球場街| 西馬街| 永清街| 勞動街| 台北街| 花橋街 | 二七街| 新村街| 丹水池街| 後湖鄉 | 諶家磯街江岸經濟開發區

    江漢區

    唐家墩街| 水塔街| 民意街| 漢興街 | 北湖街| 滿春街| 民權街| 新華街| 花樓街| 民族街| 萬松街 | 常青街| 前進街

    礄口區

    易家墩街| 韓家墩街| 宗關街| 漢水橋街| 寶豐街 | 榮華街 | 崇仁街| 漢中街| 漢正街 | 六角亭街 | 長豐鄉

    漢陽區

    晴川街| 月湖街| 翠微街| 建橋街| 鸚鵡街| 洲頭街| 五里墩街| 琴斷口街| 二橋街| 永豐鄉 | 江堤鄉 | 漢陽經濟開發區

    武昌區

    楊園街| 徐家棚街| 新河街| 積玉橋街| 中華路街| 糧道街 | 黃鶴樓街| 紫陽街 | 白沙洲街 | 首義路街| 中南路街| 水果湖街| 珞珈山街 | 石洞街

    青山區

    紅鋼城街| 新溝橋街 | 冶金街 | 紅衛路街| 廠前街 | 鋼花街| 青山鎮街| 武東街 | 白玉山街| 鋼都| 工人村街

    洪山區

    紅旗街| 珞南街 | 獅子山街| 關山街| 天興鄉 | 建設鄉| 和平鄉| 青菱鄉| 洪山鄉| 九峰鄉| 花山鎮| 左嶺鎮

    東西湖區

    吳家山街| 新溝鎮| 漢南區| 紗帽街| 鄧南鎮

    江夏區

    紙坊街| 金口街 | 烏龍泉街 | 鄭店街 | 流芳街 | 法泗鎮| 安山鎮| 湖泗鎮| 五里界鎮| 豹澥鎮| 山坡鄉| 舒安鄉

    蔡甸區

    蔡甸街 | 爹山街| 永安街| 侏儒街| 大集街| 張灣街| 索河鎮| 玉賢鎮 | 軍山鎮| 消泗鄉

    新洲區邾城街| 陽邏街 | 倉埠街 | 汪集街| 李集街| 三店街| 潘塘街 | 舊街街| 雙柳街辛沖鎮 | 徐古鎮| 鳳凰鎮
    黃陂區

    前川街 | 六指街| 羅漢街| 祁家灣街| 橫店街 | 灄口街 | 天河街 | 蔡店鄉| 木蘭鄉| 姚集鎮| 長軒嶺街| 王家河街| 蔡榨鎮 | 三里鎮|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沌口街| 軍山街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