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部份地區稱“葫蘆王地”。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滄源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滄源縣境屬永昌郡不韋縣。
公元225年,蜀漢在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滄源縣境屬永昌郡永壽縣。
公元299年,永昌郡不韋縣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西晉將永昌郡郡治南移永壽縣;今滄源縣境仍屬永昌郡永壽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
今滄源境屬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滄源縣境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滄源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滄源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轄地。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滄源縣境屬鎮康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公元1289年,析鎮康路南部設孟定路,孟定路以南、新歸順的傣族土目轄地設木連路;今滄源縣境大部分屬孟定路、少部分屬木連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孟定路、木連路等各路傣族土目歸附;今滄源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滄源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滄源縣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402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孟定府;今滄源縣境屬孟定府。
公元1527年,木邦宣慰司(今緬甸撣邦)兼併孟定府;公元1585年,明朝復設孟定府,孟定府之下增設耿馬安撫司;今滄源縣境先屬木邦宣慰司、後屬耿馬安撫司。
公元1683年,清朝升耿馬安撫司為耿馬宣撫司;今滄源縣境屬耿馬宣撫司。
公元1888年,清朝析緬寧廳所屬的猛猛(土)巡檢司和孟連宣撫司北部八土目轄地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直隸同知管轄;公元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宣撫使發生仇殺事件後,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今滄源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改直隸鎮邊撫夷廳為鎮邊縣(後改瀾滄縣),在鎮邊縣所屬的勐角、勐董、大蠻海、岩帥等土官之上設彈壓委員(後改行政委員);公元1937年,勐角、勐董、大蠻海、岩帥等土官地由瀾滄縣劃出設立滄源設治局;今滄源縣境由此成為一個行政區。
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
宋大理國屬永昌府。元朝時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初屬孟連長官司,萬曆十三年(1585年)屬耿馬土司,上隸孟定府。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上隸順寧府。
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
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定滄源設治局。
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
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岩帥鎮。
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
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於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公元1964年2月,滄源佧佤族自治縣改為滄源佤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滄源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芒卡鎮),6個鄉(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93個村(居)民委員會;兼轄1個農場(勐省農場)。勐董鎮:轄3個居民委員會(勐懂、白塔、永和),7個村民委員會(攏耐、芒擺、永冷、怕良、壩卡、刀董、芒回)。
岩帥鎮:轄22個村民委員會(岩帥、東勐、黃果、聯合、岩丙、新華、建設、賀勐、中賀勐、賀南、新寨、團結、東米、班馱、班奈、公曼、賀科、賽弄、安海、安拐、昔勒、壩鄰)。
勐省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勐省、回珠、滿坎、芒陽、永壤、下班奈、和平、農克)。
芒卡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芒崗、海牙、扣勐、南臘、萊片、白岩、湖廣、焦山、南景)。
單甲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單甲、帕結、永改、安也、嘎多、永武)。
糯良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糯良、賀嶺、南撒、帕秋、翁不老、班考、帕迫、壩尾)。
勐來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民良、永安、丁來、拱弄、英格、班列、勐來、公撒、曼來)。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勐角、蓮花塘、控角、翁丁、勐卡、芒公、糯掌、控井、勐甘)。
班洪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班洪、芒庫、公坎、富公、班莫、南板)。
班老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上班老、班搞、怕浪、營盤、新寨、下班老)。
勐省農場:轄3個茶葉初制所,14個種植生產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2%,壩區僅占0.8%,縣城勐董鎮海拔為1270米,距省會昆明市886公里,距臨滄市222公里。
地貌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窩坎大山,海拔2605米,最低點450米。
氣候
滄源佤族自治縣屬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度,年極端最高氣溫34.6度,最低氣溫-1.3度,無霜期290天,年平均降雨量1425至1595毫米,年日照時數2115小時,月日照時數在200小時以上的月份有5個月。
水文
滄源佤族自治縣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滾河、拉勐河、勐董河、永安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已探明有煤、鐵、錫、鉛、金等礦產。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內繁衍棲息的珍稀野生動物有亞洲象、孟加拉虎、金錢豹、白掌長臂猿、羚羊、水鹿、獼猴、蟒蛇、綠孔雀等,初步查明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共有59種。有桫欏、滇石梓、鐵力木、柚木、楠木、美登木、三棱櫟等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75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普查登記總人口為18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647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359人,增長8.72%。
民族
截至2012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共有:漢族、佤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壯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等分布。
經濟
綜合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生產總值完成17.4億元,比2010年增15.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77億元,比2010年增7.8%;第二產業完成6.3億元,比2010年增28.3%;第三產業完成6.33億元,比2010年增11.9%;邊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81億元,同比增43%,完成年度計畫的126.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4億元,同比增16%,完成年度計畫的103.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9%;銀行存款餘額19.7億元,同比增11.7%,貸款餘額6.73億元,同比增50%。
第一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完成竹子種植20.4萬畝,累計種植總面積達61萬畝,實現產值6130萬元,被授予“中國特色竹鄉”稱號。完成核桃補植補造5.7萬畝,種植面積達51萬畝,實現產值1336萬元。完成烤菸種植1.4萬畝,收購菸葉3.02萬擔,實現產值2730萬元。完成老茶園改造1.06萬畝,建成一條CTC茶葉生產線,全縣毛茶總產量達4686噸,實現農業產值7403萬元,比2010年增23.7%。完成甘蔗新植、更新面積2.9萬畝,完成計畫的138%,2010/2011榨季農業總產量達56.7萬噸,實現農業產值2.27億元,比2010年增57.8%。種植木薯3.5萬畝,實現農業產值2720萬元,比2010年增1447萬元。橡膠種植面積達14.6萬畝,開割2.6萬畝,產量912噸,實現農業產值2370萬元。全縣生豬存欄17.1萬頭,出欄14.4萬頭,大牲畜存欄6.4萬頭,出欄1.3萬頭,水產養殖6760畝。以實施農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為載體,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6.5萬畝,水稻、玉米高產創建4.4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示範推廣30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35.5萬畝,糧食總產量7萬噸,比2010年增21.6%,農民人均純有糧428公斤。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1億元,同比增19.7%。竹子、核桃、甘蔗、茶葉等各項產業可支撐農民人均純收入2308元,鄉村幹部工資性收入628.6萬元,外出務工收入8305.7萬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96億元,比2010年增25.2%,上交稅金1.06億元,比2010年增12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6億元,比2010年增24.5%,利稅總額2.36億元,比2010年增73.8%,GDP能耗同比下降2.1%。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6.8億元,比2010年增37.4%,上交稅金6000萬元,比2010年增22.2%。
第三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億元,比2010年增65.8%,完成目標任務的10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76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數的60.1%。最佳化環境抓招商,滄源榮獲“2011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稱號,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2.89億元,比2010年增11%,完成目標任務的11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7.85億元,比2010年增38.6%,完成目標任務的128.6%。完成財政總收入2.28億元,比2010年增73%,完成目標任務的10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比2010年增52%,完成目標任務的112.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1.37億元,比2010年增34.9%,完成目標任務的100.6%。旅遊業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3.7萬人次,比2010年增22.3%,實現旅遊總收入3.17億元,比2010年增36%。
社會事業
文化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建成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個文化站建築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功能結構包括書報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多功能活動廳等。
教育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86所,包括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十一所、國小270所,幼稚園3所。
科技
195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25人,其中農、林、水系列27人,衛生系統49人。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後,滄源科技隊伍隨之發展,有各類科技人員644人,其中農林牧科技人員30人,醫療科技人員115人,水利科技人員10人。2008年有各類科技人員2570人,其中農林牧科技人員147人,醫療科技人員253人,水利科技人員55人。
社會保障
2009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已全面落實惠農補貼資金總計1483.91萬元,其中油菜補貼7.764萬元,綜合補貼1155.72萬元,良種補貼320.43萬元。全縣共有964位老年人應享受保健長壽補助,補助標準:從2009年1月1日起80-99周歲老年人健康補助由原10元/月增至20元/月,百歲老人長壽補助由原100元/月增至200元/月。全年縣財政配套補助資金139150元,該補助資金已於十一月十九日撥至縣民政部門。2011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7268萬元、農村養老保險資金416萬元、其他各項涉農補貼資金2914.9萬元。
交通
滄源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接壤,是雲南通往緬甸、東南亞及南亞的重要門戶之一。國境線長達290.29公里。縣城距離管轄區行政點臨滄220公里,距離省會昆明市879公里。
滄源機場
滄源機場是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的在建民用機場。該機場建設有利於消除該地區的交通瓶頸,對對外開放、旅遊、脫貧、維護穩定和救災有積極意義。該機場已立項,將於2015年通航。
民俗文化
婚戀習俗
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很少。一般同姓不婚。過去,認為姑表婚姻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優先選擇外甥女的權利。但這種近親婚姻所帶來的不幸,也早已被佤族人覺察到,有句俗語“鹽酸樹不開在馬草上,外甥女不嫁回到舅父家,外甥女嫁回到舅父家命運不好”。佤族有轉房習俗,大哥去世,小弟未婚,可以繼娶嫂子為妻;大姐去世,小妹未婚,也可以再嫁姐夫,但要在兩個自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青年男女擇偶的主要條件是身強力壯、勤勞樸實、容貌相當,其次才是家庭經濟條件。
佤族服飾
佤族的服飾,各地差異很大。據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那時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塊遮羞布或短裙。他們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邊緣區(即滄源大部、耿馬、雙江、瀾滄、孟連以及西雙版納的佤族)、鎮康地區(即鎮康、永德、景東等地的佤族)則更早一些。
禮節儀式
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簡稱。遠古的時候,禮是敬神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現代的禮儀指的是在平等條件下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禮儀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來說是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表現。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它是這個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每個民族都有一整套相對完整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且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區別。根據《司崗里》史詩所述和現代的佤族禮儀,應該說佤族是一個信譽和謙讓的民族。所以佤族的禮儀也是一個信譽而謙讓的禮儀。
傳統節日
便克節每年農曆6月24日為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
齋節又稱新米節,每年農曆8月(佤歷10月)間,當穀子剛熟時,頭人便召集老人商定過節的日子。
臥節即春節。節日前幾個月,家家戶戶都要備好肉食、柴禾、節日新裝等,要維修房屋。
民間傳說
佤族的創世史詩《司崗里》是佤文化的靈魂,創世史詩里說,宇宙之初什麼都並不存在,後來輕的上浮、重的下沉,下沉的物質一開始只有鵝卵石這么大,那就是地球的誕生。地球越聚越大,不
知過了多少年才長到今天這么大。地球誕生以後它有了自己的神靈,他就是天神,天神因為孤單他哭了起來,他的眼淚落到地球上形成了雨。有了雨地球上就有了水,水和土在一起又孕育出一個神靈,她就是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以後又生下了日月星辰,從而誕生了宇宙,宇宙誕生以後,天神創造了除了人以外的世間萬物,地神就用泥土和水創造了第一批人類。第一批人類只吃泥土,而是有生沒有死,還一天生兩到中國史書上更多記載的關於佤族的歷史主要是留在騰衝的這一組人馬。在臘戌住了幾百年。三千五百年前離開臘戌的時候巴繞克人又分成三組;一組向東跟著獵物走了,他們很早進到了滄源一帶,據說這是這一支人馬的先頭人創作了崖畫。一組繼續留在臘戌一帶。而大隊人馬繼續南下於3200年前到達了佤城(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在佤城居住了三百年,後來巴繞克人因為被騙遷到門肯(緬甸景棟)和周圍的山區,五百年後爭奪佤城,因為再次被騙他們甚至連門肯都輸了,大隊人馬才開始上到山上去。佤族很早就會種水稻,上到山上的後人們上了山,可水稻不願意上山,所以在一千七百年以前有人賣給巴繞克人谷種的時候,要他們先砍人頭祭谷魂穀子才會長出來,就這樣佤族才有砍人頭祭谷魂的習俗。三個孩子,所以對地球破壞極大。天神見了就派燕子把火帶到地球上把第一批人類消滅了。地神把人種藏進了山洞裡,第二批人類從山洞裡出來以後天神給了他們血肉之軀,但還是有生沒有死,不久人類又擠滿了地球,所以天神就用水來消滅第二批人類,並讓有生有死的第三批人類從葫蘆里再生。這正是佤族人民一直掛在口頭上的“司季然、司崗里”。 人類從葫蘆里再生以後,佤族的
始祖艾佤一直領著他的族人在門高西爺住下來。據說住了四千年,由於人口太多,他們就分成兩路,一路跟著馬鬃蛇向西走,一路跟著癩蛤蟆向南走。跟著 馬鬃蛇走的叫“巴格衛”,據說他們進了印度。跟著癩蛤蟆走的叫“巴繞克”,他們就是現在的巴繞克人-佤族。將近一萬年的時候,跟著癩蛤蟆走的巴繞克人來到了今昆明滇池一帶,他們在昆明滇池(門些諾些)一帶居住了將近九百年。後來他們因為美人計將昆明和滇池輸給了尼文人(現屬何民族無從考證)。 離開昆明滇池的時候他們又分成兩路,一路向西來到洱海一帶;一路向南來到普耳一帶,後來他們一直向南來到了今柬普寨,留在後方境內的就是現在的德昂族和布朗族。來到洱海一帶的那一支在那裡遇到了天神的使者達巴召,達巴召在那裡才開始教人們蓋房子,人們才開始從山洞和樹上出來住在房子裡。在洱海一帶住了五百年,由於瘟疫到來人們才離開洱海到騰衝,並在騰衝住了一段時間。離開騰衝的時候巴繞克人又分成兩組,一組南下經潞西到緬甸臘戌,一組繼續留在了騰衝。
旅遊景點
勐來董棕林
董棕林位於千米國畫長廊景區。董棕林的點綴,使壁畫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成為一個主要景觀。董棕樹適應生長的氣候為熱帶、亞熱帶。全縣各鄉鎮基本上都有分布,勐來峽谷的董棕林比較集中一些,大概生長著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20米,其種子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鬆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象徵著盤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
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後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髮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百年董棕林又稱百年情侶園,當地人民始終對它充滿著一種崇敬和愛慕之情,傳說過去從縣城一帶,直穿勐來落水洞是一條又長又大的湖泊。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們都要到此暢遊一休,同時到人間尋找意中人。找到後,就雙雙到林中互訴衷腸,表達愛慕之情。日久天長,董棕林就變成了情人幽會、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到那董棕林里幽會過的有情人都能白頭偕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董棕樹象徵著永恆的愛情,因而人們便對董棕林充滿了崇敬和愛慕之情。如果說哪一位想和他心愛的人白頭偕老,就雙雙到林里走一走,一定會達成這個心愿的。
勐來崖廈
崖廈,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形成的大廈,根據考古學家1982年在這裡發現的一些與原始社會有關的產物,如:石斧、石刀等,斷定這裡曾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後來考古學家們又發現在崖廈的這塊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爐碎片,斷定崖廈也是佛教之聖地。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線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線,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於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著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桿是用龍竹製的幡桿,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鬥神護家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著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餘,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著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幡桿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樁,雕刻極粗獷,全是用斧頭砍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過,潔白如銀,木塔上還刻了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塊、三角塊、條塊,分別代表世上人間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桿旁,還有一個木樁,頂上釘了個木盆,這是賧佛用的木盆。桿腳下有個鵝卵石代表著寨心。每逢節日吉慶還要在竹桿上掛一條五尺長的白布幡,這又容納了小乘佛教的禮俗。這時,家家戶戶都帶著食物里,屬勐角鄉管轄範圍,共有98戶人家,400多 人。因為該村到目前為止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
藏龍洞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後,全村老老少少圍著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為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為全村寨佳節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託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寄託著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
藏龍洞即龍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處於初步開發階段,現已投資近100萬元;從洞口下台階大約150米才到景點叉道口,右洞現已開發600多米,左洞現已開發800多米。溶洞是由碳酸鹽構成,受北東向次級斷裂制約,溶洞分為主洞和支洞,主洞長1115米,平均寬30米、高35米,規模宏大。洞中堆積物有黃色粘土和碳酸鹽岩塊石,因為暗河沉積和洞頂崩塌而成(該洞厚4至5米,局部達10米,多分布於洞口及壁底側)。洞中的這些化學沉積物非常豐富,有石筍、石柱、石鐘乳、穴珠、流石壩、石幔、石葡萄等。
由於多年地質演變原因,洞中廳堂很多是百獸廳位於進洞後120米,長40米,寬48米,高28米;該廳內石筍、石柱發育,千姿百態,有似小猴嬉戲、獅子蹲坐、老虎覓食等;神田廳從低到高層層疊疊,極富均律,該廳位於550米處(廳長40米,寬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壩高1.7至1.5米,寬3米);充滿神奇色彩的觀音廳,廳門一石筍,很象觀音乘坐的寶蓮。走入廳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靈芝,也有的象彌勒端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瑩碧透,令人難以置信;塔林廳位於支洞300米處,廳中有數十支石筍、石柱,高約8—15米,其中有一石柱高約20米,根粗1.6米,頂天立地,石筍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潔白晶瑩,令人留戀往返。 據說,塔林廳就是龍王子的休息廳的,左洞有條地下河,是他嬉水玩耍的地方,因為調皮,他總愛撿各式各樣的石頭到這裡,慢慢的,這石頭就堆積成這樣,形成了一道美麗的景觀。
落水洞
落水洞位於藏龍谷景區。據說龍王子發怒用水淹沒勐來峽谷後,這水越積越深,來到這就排不出去了,然後這又可愛又頑皮的龍王子就把這當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為他實在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個震天動地的噴嚏,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一個噴嚏竟然打通了一個洞,洪水紛紛往這個洞裡流下去,他嚇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處的那個溶洞裡,7天7夜不敢出來,現在那個洞就稱之為藏龍洞。後來,他看看四周好似沒有什麼動靜,就跑到落水洞這裡看個究竟,才發現原來他的噴涕竟然打通了一條7公里長的暗河,(順著公路走7公里後,就可看到這條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興,又接著跑到這裡嬉水玩耍了,所以現在又把這落水洞稱之為龍宮,這座山谷則稱之為藏龍谷,即藏龍谷景區。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距今三千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物。滄源崖畫自1965年被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汪寧生教授發現以來,至今共發現15個崖畫點,它們主要分布於我縣的勐省鎮、糯良鄉以及我們所處的鄉--勐來鄉,各個崖畫的內容大同小異,崖畫分布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所處海拔為1000米-2000米之間,崖畫一般繪於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及岩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圖象大的約30厘米,小的約5厘米,各點崖畫面積大小不等,大的約80餘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顏色都為暗紅色,據說是用赤鐵礦粉與動物血調合而成,崖畫題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動物、神話人物等,目15個點的崖畫面積約500平方米,可辨認的圖象共約1100多個,其中人物約占74%,其它統占26%。滄源崖畫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