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美蘭區前身為振東區,位於海口舊城中心(占據舊城區域的三分之二),海口最早的街道、村莊、商埠、商業區,都孕育形成於轄區內的白沙津。白沙津,也稱白沙港、白沙門港、白沙渡,又名神應港。早在宋代,已是“商舟所聚處”。白沙,古稱氵宜,原屬瓊山縣氵宜洲都的政治、文化、對外貿易中心。民國以後,白沙坊仍是白沙八村(白沙、園尾、橋板、山旺、白沙門、新安、過港)鄉政府所在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振東區地屬瓊山縣第十一區的永安鎮、新埠鄉、海甸鄉、白沙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瓊山縣撤銷鄉鎮,成立鄉團局,振東區轄地為永安、白沙、甸埠3個鄉團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振東區地屬永安鎮,和白沙、海甸、新埠3個鄉。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海甸、新埠並為海甸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海南島解放,6月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振東區轄永安鎮、白沙鄉、甸埠鄉。1950年12月,分屬市第一區人民政府和第三區人民政府。1955年6月1日,撤銷市第一區人民政府,將下轄8個街道,並為振東、博愛街道,隸屬於海口市人民委員會。
1960年,振東、博愛街道合併成立中區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稱為東區人民公社。1962年1月,撤銷東區人民公社,分別成立振東、博愛人民公社。1967年8月,振東公社改稱立新公社,博愛公社改為東方紅公社。1974年2月,撤社建區,立新、紅島公社合併成立立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東方紅革命委員會。1982年10月,分別成立振東區人民政府、博愛區人民政府。
1990年11月15日,國家民政部批覆同意成立海口市振東區為縣級市轄區,是當時海口市三個區之一。1991年4月掛牌成立振東區,同時確定了振東區行政區域的界線和區機關部門的調整工作,並據此對原振東、博愛、白龍、新埠等區、鄉鎮進行合併。新的振東區管轄白龍鄉、新埠鎮和振東、海甸、白沙、人民路、博愛南、和平南、海府路7個街道,共36個社區、8個村。1996年,振東區下轄新埠鎮、白龍鄉和海甸、白沙、海府、振東、人民路、博愛南、和平南7個街道、50個社區、11個村。1996年轄區面積45.78平方公里。
2001年,振東區合併振東街道與博愛南街道為博愛街道;撤銷白龍鄉,分設白龍和國興2個街道;從海府路街道管理區域中劃出藍天路(原機場路、機場西路)、西沙路(南航東路)以南部分,增設藍天街道;並相應調整原轄區50個社區為47個,撤換原4個村為4個社區。調整後,振東區轄9個街道、1個鎮,共51個社區。
2002年10年16日,根據國務院以及海南省政府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域的批覆,海口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振東區,並於2003年1月1日掛牌成立美蘭區,由原振東區與原瓊山市江東四鎮合併組成,是海口市下轄的四個區之一,有東美(美蘭)西秀(秀英)之稱。美蘭區下轄靈山、演豐、大致坡、三江、新埠5鎮和白龍、藍天、和平南、海府路、博愛、白沙、海甸、人民路8個街道。2005年6月,新埠鎮改制為新埠街道,管轄新埠島。至此,美蘭區轄有4個鎮、9個街道、52個社區、53個村。2009年,鹹來村(辦事處)中,分成1個社區、1個村,即原鹹來鎮墟部分改成社區,農村部分還屬鹹來村。2010年,美蘭區轄有4個鎮、9個街道,53個社區、53個村,共106個村(社區),下設468個居民小組、809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年底,美蘭區下轄靈山鎮、演豐鎮、三江鎮、大致坡鎮4個鎮和白龍街道、藍天街道、和平南街道、海府路街道、博愛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路街道、新埠街道9個街道,共53個村、53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美蘭區位於北緯19’57-20’05,東經110’10-110’23,地處海口市東北部,東倚南渡江,南連瓊山區,西接龍華區,北臨瓊洲海峽,具有“倚江傍海”的地區優勢。全區總面積581平方公里。
地貌
美蘭區以濱海台階式地貌為主,主要為濱海平原,地熱低平,是海南著名的南渡江出海口處,在出海口處的海甸島和新埠島,兩島相望。
氣候
美蘭區屬於季風性熱帶氣候區,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對數2225.2小時,熱量豐富;受熱帶海洋氣候和季風環流影響,氣候溫和,年平均濕度23.3C,年無霜期346天,終年無冰雪;年平均降雨量為1639毫米,屬半溫潤型氣候,乾濕季明顯;常風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屬太平洋颱風區,每年4-10月是熱帶風暴、颱風活躍季節。
水文
美蘭區江海交匯、港汊縱橫,海岸線綿延118多公里,南渡江、美舍河、海甸溪穿越城區流入大海。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美蘭區是主城區,以人工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由熱帶區系植物的各種栽培種組成,如桉樹、木麻黃、樟樹、相思樹、棕櫚樹、橡膠樹、油棕樹、竹子和花卉等經濟林和園林樹種,以及龍眼樹、荔枝樹、椰子樹、楊桃樹、香蕉樹等熱帶亞熱帶果樹樹種。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中,鳥類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種;獸類有赤麂、鼠類、野兔等;爬行類有蛇類、龜、鱉、坡馬等;昆蟲類有蜂類、蟻類、蝴蝶類、蜻蜓等,以及青蛙等兩棲動物。人工飼養的動物以禽畜類為主,包括豬、牛、羊、狗、貓、兔、雞、鴨、鵝、鵪鶉、鴿子等。水生動物中,有馬鮫魚、石斑魚、帶魚、鯧魚等100多種海洋魚類,青魚、草魚、羅非魚等數十種淡水魚類,對蝦、青蝦、角蝦、青蟹等二三十種蝦、蟹類,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蠣等貝類。
交通
公路
海文高速公路、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在境內相交,國道G223、省道S201與眾多的城市道路一同構成了全區的交通骨架。
鐵路
美蘭區內有美蘭站(美蘭機場側),海南環島鐵路貫穿轄區,可乘坐動車前往三亞等地。
水運
美蘭區擁有長118公里、占海口市近90%的黃金海岸線,海南最長的河流南渡江由南向北貫穿美蘭區全境奔流入海。轄區內有海甸港等大小港口,水運交通比較發達。
航空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是中國國內幹線機場,占地面積583公頃,飛行區等級按國際民航組織制定的4E級標準修建,可滿足波音747—400等大型飛機的起降要求。跑道長3600米,寬60米,一條平行滑行道長3600米,寬44米,配備世界先進水平的二類助航燈光系統,通訊導航設備二類儀表著陸系統,其他航管及機場服務設施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經濟
綜合
美蘭區從1991年至2010年底,經濟總量從9.78億元增長到157.2億元,是20年前的16倍。財政總收入2010年達到23.2億元,是1991年0.111億元的209倍。人均GDP從6158美元增長到25355美元,翻了兩番。
2011年,美蘭區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74億元,同比2010增長13%。
2013年美蘭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7.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
第一產業
2013年美蘭區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美蘭蘭花優良品種選育及無土栽種標準化技術示範推廣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新建5200畝冬季瓜菜基地並投入種植;三江炎龍杏鮑菇、茶樹菇填補了海口市食用菌類栽培的空白;三江“豪福江”蓮霧被評為海南省著名商標。生豬年出欄約47萬頭,榮獲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大致坡鎮110萬隻蛋雞養殖場成為海口市雞蛋供應的主產基地。新建老虎石斑魚、貝類、觀賞魚等養殖基地2048畝,完成冬季對蝦溫棚建設1126.5畝;投入973.5萬元完成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2252.2畝,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6181噸、總產值6.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和20.8%。
第二產業
2007年1月至9月,美蘭區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8億元,同比增長6.6%,占海口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的17.2%;實現增加值0.71億元,同比增長6.5%,占海口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的17.8%。在行業分布中,美蘭區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木製品加工、鋁製品加工、汽車修理、食品加工等。
2013年,美蘭區工業總產值34.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2%。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5年的44.8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1.4億元,年均增長19.3%。固定資產投資,從2005年的13.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3.2億元,年均增長15.4%。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4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7.9%。
2013年美蘭區望海國際廣場、名門廣場等大型購物商場的龍頭作用進一步凸顯;海甸三東路、五西路、國興大潤發周邊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集餐飲、休閒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新商圈;以機場空港為支撐的現代物流業進一步鞏固發展,全區已發展海航、海汽等物流服務企業60家。
2013年美蘭區新埠島國際遊艇會140個遊艇泊位全部投入使用,綠林風情運河水岸商業區已建成招商,將發展成為海口市最大的濱江商業街區;紅樹林5A級風景區的遊輪渡口碼頭、海上紅樹林棧道將於2014年3月底正式對外開放。
人口民族
人口
海口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美蘭區人口數據為62.3667萬。2012年年底,美蘭區常住人口62萬人。2013年,美蘭區常住人口數據為67.0800萬,戶籍人口數為53.3600萬。
民族
美蘭區全區常住人口中,主要有漢族、彝族、苗族、回族、滿族、瑤族、蒙古族等。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漢族占總人口數絕大部分,達97%以上。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3月,美蘭區有中國小校104所。其中,公辦初級中學12所、國小81所,民辦學校11所,幼稚園146所,教育機構54個。全區在職教職工3065人,在校生為52223人(含民辦),幼稚園在園生17755人。2013年美蘭區全年投入1.29億元(其中區級資金8895萬元,爭取省市教育資金3982萬元),完善轄區47所中國小標準化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投入5361.21萬元在4個鎮相繼建成5所公辦幼稚園。擴大優質學校數量,設立市九中海甸分校,強力推進美苑國小建設。59個校安工程竣工率、驗收率均達100%,在全市排名第一。
公共衛生
2013年,美蘭區有25家社區服務站、2家農場醫院、7家鄉鎮衛生院、101家個體診所。2013年美蘭區建立規範化居民健康檔案51.9萬份,建檔率達80.8%。食品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創建名門廣場餐飲服務示範一條街,整治海南大學和桂林洋大學城周邊餐飲服務環境。配備鎮級食品藥品監督協管員,完善鎮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新農合參合率為99.8%;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達120%,在全市排名第一;城鎮居民養老和新農保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
科技事業
2013年美蘭區科技項目建設取得新成績,國家級富民強區項目通過驗收;完成演豐鎮墟50萬元高科技膜法淨水改造項目建設;爭取太陽能滅蟲燈試點項目落戶大致坡鎮美桐洋。防震減災工作投入達到省級標準,群測群防工作取得突出成績,在全市首度考核評比中名列第一,白沙門社區居委會榮獲“全國減災先進單位”。
社會保障
2013年美蘭區全年發放城鄉低保戶、五保供養戶、孤兒撫養等補助金2690萬元。開展“暖冬行動”,解決孤寡老人、低保戶、孤兒等特困群體過冬問題。審批城鄉居民醫療救助642人次、248.8萬元。投入扶貧資金640.5萬元完成13個貧困村莊的幫扶項目。新增城鎮就業1450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218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226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推介小額擔保貸款171筆、1408萬元,為284名就業者追回工資86.8萬元。發放廉租住房貨幣補貼1437戶、334萬元,完成廉租住房配租165套,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配售2199套,工作量均占全市總量的二分之一。
風景名勝
美蘭區的景區景觀,主要有瓊州大地震遺址(海底村莊)、美蘭國際機場、海甸島、美蘭世紀大橋、白沙門旅遊娛樂園、海南省博物館、海口鐘樓、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0年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類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評定為示範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海南省東北部,周邊與文昌市的羅豆農場和海口市的三江農場、三江鎮、演豐鎮交界,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和鳥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37.6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1578.2公頃,灘涂面積1759.4公頃。
著名人物
丘浚(公元1421年~公元1495年)海南瓊山人。中葉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經濟學家,著有《大學衍義補》等著作。
邢宥(公元1416~公元1418年)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學者。
周士第(1900年~1979年)海南瓊海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先後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15]
馮白駒(1903年~1973年)海南瓊山人。海南革命領導人代表、革命家,瓊崖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
吳克之(1911年~1985年)海南瓊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民風習俗
海口市經歷近千年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文化薰陶和特定社會環境注塑的共同催化下,逐漸形成自身的一些民風習俗。
春節,為海口人注重的傳統佳節,有張貼對聯、祭祖、吃團圓飯、探親訪友的傳統。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海口人俗稱小年,市民集聚府城鎮、萬綠園等公共場所,相互送花、換花,傳遞友情,互祝好運,逐漸成為元宵換花節。
海口人有喝“老爸茶”又稱大眾茶的習俗,這種花費10元左右,衝上一壺茶,配上一些小點心,邊飲茶邊敘情誼談家常交流信息商情的大眾茶在海口市隨處可見。海口市飲食富有海南風味,薈萃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和樂蟹等海南四大名菜與海南特色風味小食,具有取材豐富、講究鮮活、原汁原味、多種多樣等海南飲食文化內涵。
海南海口行政區劃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颱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