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起初的“稷神”是炎帝神農氏之子,到了周朝,所祭“稷神”為后稷。
后稷,本名姬棄,是傳說中上古堯、舜、禹之臣,任農師“后稷”,賜姓姬氏。以官名行世,通稱后稷,死後被尊為“稷神”。
相傳后稷的母親姜姬在野外踏了巨人腳跡而孕,生后稷,姜螈以生子不祥而棄之,故名為棄。當時她把棄放到一個狹隘的小巷內,但路過的牛、羊不僅不踐踏他,而且還給他餵奶,養育他。姜螈又把棄放到森林裡,恰巧遇到了很多伐木人,都來輪流照料他。姜螈又將棄轉移到寒冷的冰河上,冰寒刺骨,當棄剛被放下,就飛來了一群鳥兒紛紛張開翅膀,將棄兒覆蓋起來。這時姜螈以為棄兒似有神氣,遂將他收養長大。古之“聖人”大多都以“神授”或“天授”,而顯示其靈異。后稷的出生也是如此。
信仰
稷,這種被古人尊為“百穀之主”、“五穀之長”的食糧,在麥黍文化的早期,以其全民遍食的優勢登上神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稷神在古代神話中曾有一段神化或人格化的過程。《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帝俊生後程,稷降以百穀。”稷神自天取百穀而降,植於人間。《淮南子·氾論訓》中又說:“周棄做稼牆而死為稷。”稷神同時作為周的始祖神,教民以農耕技藝。不論稷神是天帝之子還是周代英雄始祖,都只能說是一種人為神話的附會。這種各有出入的附會惟一可靠的內容是稷神為百穀之主的含意及其與農耕種植的密切關係。正如《孝經緯》所闡釋的那樣:“稷,五穀之長也,谷眾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又如漢蔡邕《獨斷》中講了稷神神話後,結語說;“以稷五穀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足證剝開神話的外衣,古中國人信奉和崇拜的是實實在在的稷這種穀物。這正是歷代皇朝持續不斷祭祀稷神的真意。
古代中國祭祀稷神的規格高,規模大。官方傳統祭祀是由皇帝親祭天地的同時祭稷神。從公元24年的西漢末年,皇帝祭稷神的重要位置和祭皇室祖先等同。當時的典籍中明確規定程是“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正因為有這種傳統,所以直到明、清王朝,依然是在紫禁城正前方左祭太廟,右祭社稷神。
從漢代以來,中國所有郡縣都設有稷神祭壇,通常每年大祭3次:農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二月初八日。唐代還實行過每年4季共祭4次。到了16世紀,明王朝又改為在縣以下的里(鄉)、每百戶人家設一個稷神方壇,命百姓祭五穀之神。到了清代,縣鄉求雨抗旱時也到祭壇祭祀稷神。在中國南部種稻文化興起以後,各地的祭穀神實際上已經是在祭稻穀或稻穀魂了。
在中國民間,自古以來稷神就是穀神,幾乎從來就沒有附會到天帝之子或什麼民族祖先的英雄神上。像每年年終例行的“蜡祭”(臘祭),又稱“冬祭”,是祈求來年農業豐收的大祭。直到今天,中國北方的農村,都以大同小異的儀式隆重度過“臘八節”,就是古“蜡祭”的一種延續。“蜡祭”又稱“蠟八”或“八蜡”,所祭的是八農神,包括農具神、農事神、田埂神、牲畜神、街坊神、漁神、蟲神和占第二位的稷神(司嗇)。
古代中國的稷信仰在中國北方遺存至今,最足以證明麥黍文化的根基所在。
評價
后稷是個奇人,從少年起就有遠大的志向,特別重視“農耕”,而且他還有一套種植和管理方法。相傳后稷還在各地建立了“教稼”之地,實際上就是他搞的“示範田”,讓民眾都來效法耕農的方法。
由於后稷對當時的農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堯舜的重視被封於邰,任農師“后稷”,居農官之長,在職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國語·周語上》說,民之大事在農,上帝的祭品,人民的蕃殖,大事的供應,國家的財用,都要依靠農業,是故“稷為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