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

道台

道員(又稱道台),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地方政府官職之一,俗稱道台,雅稱為觀察、觀察使。道員(道台)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道台是老百姓對道員的尊稱。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參政及左、右參議,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轄區內部份地區、錢穀等事,無定員,因事添設,各省不等,稱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僉事,無定員,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轄區內部分地區、刑名等事,稱分巡道。

基本信息

定義

道員(又稱道台),清代官名。

清朝官銜

道台道台
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台)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初的道員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員一律定為正四品。清代各省設道員,或有專責,或作為布、按副使。專責者有督糧道或糧儲道,簡稱糧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簡稱河道。官則有的單設,多數為兼任。其他如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一般由當地同品級官兼道員。作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參政、參議發展而來,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僉事演變的結果。初設只轄一府,或數道同轄一府,後來有的統轄全省,有的分轄三四府之地。為此,守、巡二道由原來臨時性差使變為固定的地方長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錢穀,巡道側重刑名,久之兩者各加兵備銜,所掌漸趨一致。
乾隆、嘉慶時又準密折封奏,權勢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視道台為省(巡撫、總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實際上道台不完全具備地方政府性質,不過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清代的地方機構分“省、府、縣”三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總督為從一品,巡撫為從二品。知府最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知縣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道員官階

道台道台
原則上,道台為正四品官員。但實際操作中卻有特例,而駐外道員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光緒時期的御史李慈銘對此種“尊卑不別,等級不明”頗不以為然,上奏請求刪減,未獲批准。
李慈銘上奏原文為:“今則外官道員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則人不知恩,予之太驟,則士無由勸。尊卑不別,等級不明”。
而宣統時期,由於內憂外患,人才匱乏,此種跳級加封現象更為嚴重了。

介紹

道台是老百姓對道員的尊稱。

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參政及左、右參議,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轄區內部份地區、錢穀等事,無定員,因事添設,各省不等,稱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僉事,無定員,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轄區內部分地區、刑名等事,稱分巡道。

清初,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某一地方,稱為守道;又按察使下設副使、僉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稱為巡道。清乾隆十八年(1753)時裁撤上述參政、副使等官,專設分守道、分巡道,帶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和府州之間一級機構,叫作道員,俗稱道台,尊稱觀察。在名義上,道員應是省的派出行政機構。清朝還設立一些專業道員,如負責河務的,負責鹽、茶、糧等。

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與勸業道。

民國初年曾分一省為數道,以道尹為長官。

品級

明代道員品級為從三品至從五品不等。清代道員均為正四品

道員(道台、道尹)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級別

上海道台列表

此表所列為1730年—1911年蘇松太道台列表,蘇松太道台隸屬於江蘇省,道台所在衙門為上海縣,故又稱上海道台。

任命年份 姓名 籍貫 背景 任後職務
1730年 王澄慧 河南 進士
1735年 禮山 漢軍旗人 監生
1735年 崔琳 山西 進士 按察使
1736年 翁藻 浙江 進士 布政使
1740年 李士傑(代理) 湖北 進士
1740年 王雲銘 山東 進士
1743年 汪德馨 河南 監生
1745年 托恩多 滿族 舉人 巡撫
1747年 傅椿 滿族 監生 布政使
1748年 陶士偟 湖南 進士 按察使
1748年 朱霖(代理) 漢軍旗人 監生
1749年 廣安 滿族 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