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蓬溪縣夏、商、周為蜀國地,秦為蜀郡地。
漢屬益州廣漢郡(郡治今射洪縣沱牌鎮通泉壩)轄,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分廣漢郡置德陽郡(郡治今遂寧斗城),今縣境為德陽郡德陽縣地。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平蜀,德陽郡更名遂寧郡,轄地未變。孝武帝時,分廣漢縣置德陽縣。
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遂寧郡分為東、西遂寧郡,今縣境隸屬東遂寧郡。
蕭梁時期(502—534)德陽縣更名為小溪縣,今縣境隸屬新州東遂寧郡的晉興、小溪縣地。
西魏恭帝二年(555),分東遂寧郡置懷化郡,改晉興縣為始興縣,小溪縣為方義縣。縣境屬合州懷化郡的始興縣和合州東寧遂郡的方義縣屬地。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於東遂寧郡置遂州,改東遂寧郡為石山郡,遂州、石山郡、方義縣治所設遂寧市城區,縣境為遂州石山郡的方義縣和懷化郡的始興縣轄地。
隋開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轄縣、懷化郡、石山郡被省。
開皇十八年(598),始興縣更名為青石縣,縣境為遂州青石、方義縣地。
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以郡統縣,遂州改遂寧郡,轄縣未變。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統縣制,遂寧郡更為遂州,太宗貞觀元年,國分十道,以益州地置劍南道。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義縣北境置唐興縣,縣治蓬川(今鳴鳳鎮翔鳳),縣境為唐興、青石縣地。
武后長壽二年(693)唐興縣更名為武豐縣。
中宗神龍元年(705),武豐縣復名唐興縣。
景龍二年(708)析唐興縣北部地區置唐安縣,縣治設赤城鎮茶店子。玄宗開元元年,廢唐安縣,遷唐興縣治於唐安縣治所。
唐天保元年(742),改唐興縣為蓬溪縣。縣名因治所臨“蓬溪河”得名。遂州更名為遂寧郡。蓬溪縣隸屬劍南道遂寧郡。
五代和北宋初年,四川先後為前蜀(907—924),後唐(925—933)和後蜀(934—965)所據,縣境建置如唐末。
北宋乾德三年(965)滅蜀後,改劍南道為西川路,宋鹹平四年(1001)原四川地區劃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縣屬梓州路。
神宗熙寧元年(1073),省青石縣(今潼南)入蓬溪縣。翌年(1074),青石縣又復置。
徽宗政和五年(1115),遂州更名為遂寧府。
南宋端平三年(1236),蒙軍入川,遂寧府遷蓬溪縣蓬溪寨。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長江縣併入蓬溪縣。縣境隸屬四川行中書省潼川府遂寧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寧州為遂寧縣,蓬溪改屬潼川州。次年,蓬溪縣併入遂寧縣。
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縣復置,並將青石縣涪江左岸地區劃歸蓬溪縣。
清順治十年(1653),遂寧縣併入蓬溪縣。順治十七年(1660),遂寧縣復置。
清雍正八年(1730),建置調整,蓬溪隸屬四川布政使潼川府。
嘉慶七年(1802),全川設5道,蓬溪隸屬川北道潼川府至清末。
民國二年(1913),四川劃為7道,蓬溪縣仍屬川北道。
民國三年,四川由7道改為5道,蓬溪屬嘉陵道。
民國24年,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蓬溪隸屬於駐遂寧的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0日蓬溪解放,
1950年1月5日,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川北行署遂寧分區專員公署。
1952年9月,川東、川西、川北、川南四個行署合併為四川省,遂寧分區改為遂寧專區,蓬溪隸屬遂寧專區。
1958年,遂寧專區撤銷,蓬溪縣劃歸綿陽專區。
1968年9月,綿陽專區更名為綿陽地區。
1985年5月,遂寧市成立,蓬溪縣隸屬遂寧市。
1997年12月28日,蓬溪縣老三區十一個鄉鎮(含紅江鎮三個村)劃出成立大英縣。
行政區劃

蓬溪縣現轄31個鄉鎮、495個行政村、30個社區(其中城區9個),縣政府駐赤城鎮。
31個鄉鎮為:赤城鎮、新會鎮、文井鎮、明月鎮、常樂鎮、天福鎮、紅江鎮、寶梵鎮、大石鎮、吉祥鎮、鳴鳳鎮、任隆鎮、三鳳鎮、高坪鎮、蓬南鎮、群利鎮、金橋鎮、吉星鎮、羅戈鄉、板橋鄉、槐花鄉、新星鄉、黃泥鄉、荷葉鄉、金龍鄉、農興鄉、新勝鄉、回水鄉、群力鄉、高升鄉、下東鄉。
歷史文化

蓬溪歷史悠久,文化特色鮮明,素有“五史之鄉”、“孝子故里”、“中國洞經音樂發祥地”、“古壁畫藝術之鄉”、“大樂之鄉”等美譽。
蓬溪是“中國革命老區”
1929年6月29日,根據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四川省委的直接領導下,曠繼勛將軍在蓬溪率部起義,打響了大革命失敗後武裝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
樹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大旗,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蓬溪縣蘇維埃政府。
2009年9月,領導起義的曠繼勛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以6.29起義歷史事件為依託打造的繼勛公園被列為四川省第二批國防教育基地。
蓬溪是“中國書法之鄉”
“工詩文、善書法”之風歷代傳承,傳統書法藝術十分繁榮。
全縣有以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教學部主任、書法篆刻創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兼職教授的曾來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7人,省、市書協會員200餘人、民間書法家5000餘人。
蓬溪也是全國民眾體育先進縣、四川省文化先進縣、省級平安縣、四川省第二批擴權強縣試點縣。
蓬溪旅遊資源豐富
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梵寺壁畫、鷲峰寺白塔等眾多人文遺址;有“蜀中西子”赤城湖,有號稱“高峰奇觀、天下雙絕”的“天下第一”老子塑像和“八卦迷宮”;有唐代的禪院常樂寺、宋代的抗金要寨蓬溪寨和清代的奎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蓬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東,涪江中游,位於東經105°03′~105°59′和北緯30°22′~30°56′之間。東鄰南充、武勝、合川,西連大英,南接遂寧、潼南,北靠射洪、西充。
幅員面積1251平方公里。
地勢

最高點在任隆鎮北坡,海拔565.8米,最低點在三鳳鎮荷葉鄉細壩,海壩251.3米。
涪江及其支流小潼河,蓬溪河(芝溪)流經縣南和縣中部,致使北部高於南部。中部地勢較低,平均海拔低於296米。
縣境四周處於嘉陵江、涪江分水嶺及其支流源頭地帶,地勢較高,平均海拔404米,低山的山脊構成與鄰縣分界線。
縣內地勢起伏,走向為東西展布,南北排列。
北部平均海拔485米,南部平均海拔約380米,文井、羅戈一帶海拔400米以上,至蓬溪河沿岸海拔至350米左右,再往南,地勢復升,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到小潼河大石橋段,地勢又下降至350米左右。
水文

蓬溪縣溪河共有198條,長964.8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15條。
河網密度0.77公里/平方公里。水系呈平行狀,格網狀和樹枝狀,東南部蓬南鎮境內的中和河、東保河和翻身鄉、黃泥鄉境內部分溪河流入嘉陵江屬嘉陵江水系,其餘鎮鄉河流流入涪江,屬涪江水系。
氣候
蓬溪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極端最高溫39.4℃、極端最低溫-4.6℃。
年均蒸發量990.3mm,相對濕度82%,≥10℃的活動積溫5383.2℃。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全境土壤成土母質。
主要為侏羅紀系紫色砂泥岩風化而成的紫色土,砂石、頁岩、粘土、鹽滷等資源儲量豐富。
到2009年底,砂岩儲量為1090450萬噸,砂礫28704萬噸,頁岩3664083萬噸,粘土岩1643萬噸,鹽滷60萬噸。
生物資源
蓬溪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有植物110餘種,脊椎動物74種,魚類資源44種。
水資源
境內大小河流214條,總長1013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23立方米(不含徑流)。
人口民族
2009年末,蓬溪縣總人口近80萬人。
常住人口77萬人,縣城區常住人口12萬人;勞動力資源3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08人。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7.45‰、5.95‰和1.51‰。
全縣除漢族外,散居少數民族有彝族、藏族等3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0.5%。
交通

蓬溪周邊與成都、綿陽、南充、重慶、廣安等大、中城市毗鄰,車程均在1個半小時內。
成南高速公路、達成鐵路、綿遂高速公路、遂西高速、國道318線橫貫全境。
截至2012年蓬溪縣已形成以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和國道318線為主軸,省道為骨架,縣鄉路為網路,江河、水庫航道水運為補充的現代交通格局。
改造後的蓬溪站已經於2018年9月29日開通運營,拉近了蓬溪與周邊城市的距離。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5320萬元,比上年增長8.3%。
第一產業增加值263013萬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635929萬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426378萬元,增長10.2%。全縣一、二、三產業對全縣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8.5%、84.9%和73.6%。
在全縣經濟總量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8:48:32.2,第一產業比重同比下降6.1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2.7、3.4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繼續快速發展。
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10405萬元,比上年增長8.4%,民營經濟占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61.1%,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
年末全縣累計註冊登記個體工商戶為10392戶,私營企業1898戶。
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1.4%。
其中:食品菸酒類上漲2.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7%,交通和通訊類下降1.3%,醫療保健類上漲0.3%,居住類上漲2.7%。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各項惠農政策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8489萬元,比上年增長3.97%。
其中:農業產值(種植業)268782萬元,增長5.23%;林業產值22310萬元,增長5.58%;畜牧業產值274804萬元,增長2.45%;漁業產值21564萬元,增長4.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029萬元,增長5.42%。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2193公頃,比上年增加448公頃。
其中糧食作物62071公頃,增加275公頃,油料作物17502公頃,減少54公頃,蔬菜瓜果類9516公頃,增加302公頃,藥材556公頃,減少19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48577噸,比上年增長0.8%;油料總產為48789噸,比上年增長0.5%。
全年肉類總產量52768噸,比上年下降1.9%。
其中豬肉產量39222噸,下降3.6%;牛肉產量1492噸,增長9.3%;羊肉產量4722噸,增長4.1%。年末生豬存欄38.89萬頭,比上年減少1.7%,全年出欄生豬56.1萬頭,減少3.6%;出欄羊19.68萬頭,增長4.0%;出欄家禽388.17萬隻,增長2.4%。
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91%。
第二產業

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2戶。
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51078萬元,增長23.6%,占GDP的比重達到34%,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5.9%。
規模以上工業(下同)總產值實現985611萬元,同比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主營業務收入923264萬元,比上年增長9.1%;實現利潤總額75119萬元,比上年增長0.6%;利稅總額99985萬元,比上年增長4.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3+3”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總產值933693萬元,占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94.7%。
其中:門業實現產值312843萬元,紡織業實現產值168667萬元,食品產業實現產值144949萬元,電子產業實現產值95212萬元、化工產業實現產值163894萬元、生物產業實現產值48129萬元。
建築業穩步發展。
全縣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13個,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60089萬元,比上年增長10.3%。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實現185411萬元,比上年增長4.0%。
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6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7%;竣工面積212.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3%。
第三產業

201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323萬元,比上年增長13.2%。
從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98296萬元,增長13.2%;住宿業零售額14556萬元,增長13.3%;餐飲業零售額95471萬元,增長13.1%。
從區域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35627萬元,增長13.2%;鄉村實現零售額272696萬元,增長13.2%。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1萬美元,比上年下降99.0%。其中,出口31萬美元,比上年下降99.0%。
最新經濟發展狀況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7.1億元、增長7.6%。
固定資產投資161.6億元、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9億元、增長9.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11億元、增長11.1%。
我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52元,同比增加2063元,增長8.6%,增幅排全市第四。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175元,同比增加1143元,增長9.5%,增幅位列全市第一,比全市高0.2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98:1,較上年同期的1.99:1,縮小了0.0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社會

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8平方公里,人口15.6萬;城鎮化率達44%。
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03%。
預計完成非稅收入1700萬元(含房管局),占目標任務的103%。
已爭取上級專項補助資金到位14228萬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58.5%。
建築業總產值(含省外)完成36億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0%;預計完成招商引資任務5億元。
縣城區綠地率達31.85%、綠化覆蓋率達37.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42平方米。
路燈亮燈率達98%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

蓬溪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主要內容簡介
城市性質
為遂寧東北部以綠色產業為主的現代產業基地,成都經濟區東部以“書法文化”為特色的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規劃期限
2013至2015年、2016至2020年、2020至2030年。
人口及用地規模
2015年人口規模達18萬人、用地規模達1530公頃;2020年人口規模達22萬人、用地規模達2090公頃;2030年人口規模達30萬人、用地規模達2850公頃。
空間結構
“以老城為依託,以318線和芝溪河為紐帶,以南部新城為城市主中心,以城南工業區為產業集聚發展區,沿芝溪河河谷地帶擁河發展的組團式布局結構”。概括為“一城三區多組團”。
城市功能分區
根據蓬溪城市用地發展方向選擇和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將蓬溪城市分為老城片區、新城片區、南部產業片區三個功能片區。
城市開發邊界的確定
按人均不超過100平方米城市建設用地,確定蓬溪縣城市終極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48平方公里,並依照基本農田、風景區、生態園地、水源保護地等保護要求和工程地質、用地適宜性狀況,結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發展布局。
根據對城市用地分析與評價及發展方向選擇,到規劃期末蓬溪城市開發邊界應為東至龍頂山、蘇寨山一線,北到赤城湖,西臨遂西高速,南抵鳴鳳鎮區,該四至區域內城市開發邊界確定的可建設用地的範圍為63.81平方公里,能滿足城市長遠發展對建設用地增加的控制要求。
教育事業

2011年蓬溪縣國小38所,在校學生3.49萬人。
普通中學校36所,在校學生2.41萬人。
國小淨入學率達到99.5%,國中淨入學率達到96.6%。
文化事業

2011年蓬溪縣組織開展大型文體活動6次,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10餘次,組織參與各鄉鎮民眾文化活動總計70餘次,受益人數達30餘萬人。
縣圖書館外借室2011年共接待讀者2.3萬人次,閱覽室接待讀者1.3萬人次,資料查詢300餘人次。
新征訂報紙13種,雜誌36種,最大限度滿足了民眾的閱讀需求。
體育事業

2011年蓬溪縣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和大課間活動,確保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
確定了體育後備人才150名,註冊運動員41名。
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舉辦了蓬溪縣慶元旦健身跑活動、第八屆市旅發大會腳踏車騎游等活動,免費向民眾開放體育場館7.35萬人次,豐富了民眾體育生活。
體育活動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在鳴鳳、下東等鄉鎮新建了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中國紅海”建成了兩條全民健身路徑。
醫療事業
2011年蓬溪縣衛生機構597個(含村、單位、個體衛生室等),床位1611張。
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21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99人;衛生防疫人員197人。
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82‰。
風景名勝
高峰山

在文井鎮高峰山村,海拔547米,在山頂可眺望60華里內的景物。
山上有唐貞觀二年(628年)建的高峰寺,山腰尚存宋,元石徹寨垣殘跡。
罐金山:在文井鎮白象村,海拔523米。
順天寨:在文井鎮新林的順天村,海拔520米。
赤城湖赤城湖風景名勝區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位於東經105°33′45″至105°45′00″,北緯30°45'00″至30°53′38″之間。
赤城湖水庫始建於1976年,集雨面積101.4平方公里,正常庫容308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745萬立方米,有效灌面5.2萬畝。有3條幹渠和12條支渠,總長140.12千米,貫穿8個鄉鎮。
中國·紅海

中國·紅海”彰顯“自然之紅”、“革命之紅”、“文化之紅”,讓人置身於“紅的海洋”,領悟“紅運吉祥”。
紅海的景觀豐富多彩。
“中國·紅海”集旅遊度假、運動體驗、休閒娛樂、婚慶養生、生態宜居於一體,有紅運廣場、不言坡、定海神針、長壽谷、三亭三樓、光棍山、仙人山、三大宮祠、龍寶坊、詩碑長郎、腳踏車騎游車道兒童樂園、水上項目、夢圓山莊等景觀20多處。

北南觀山
北南觀山系分布於馬桑溪之東的眾山丘,東與西充,南充相鄰。北南觀山:在新星鄉北南觀村,海拔500米。
馬鞍山:在文井鎮普光的五賢村,海拔543.5米。
望城山:在赤城鎮附西的周家店村,海拔513.7米。在山頂可望見赤城,故名。
插旗山:在赤城鎮附西的金仙寺村,海拔501.8米。1958年勘探石油曾在該山頂插旗作標記,故名。
貓貓山:在赤城鎮附北的白毛溝村,海拔450.4米。

金山寺山
金山寺山系分布於蓬溪縣城周圍的眾山丘。
金山寺山:海拔480米,山頂有明弘治年間(1488~1505)修建的金山寺,1957年失火,化為灰燼。
石魚山:位於縣城解放路赤城植物油廠後。明正德元年(1506),在山腰鑿石建祠得魚化石,故名。有泉水從魚化石隙溢出,其味甘洌,長年不斷,有人鑿井蓄泉供人飲用,人稱魚泉,故又名魚泉山。
蓬萊山:與石魚山相依,海拔385米,為縣城東最高山。赤城山:又名寶瓶山,為縣城東街後山,海拔382米。
印盒山:位於縣城西門內,因形似印盒,故名,海拔350米。
書案山:位於縣城南,蓬溪中學建在其山麓,因山形如書案,故名,海拔365米。

曠繼勛公園
四川省蓬溪縣城區萬和大酒店向北行50米之山上。
為紀念四川省第一個縣級政權機關-----四川省蓬溪蘇維埃的建立者曠繼勛烈士而修建。
曠繼勛公園是四川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開園以來,已經成為四川人民的一重要的青少年兒童學習愛國知識的樂園。

常樂寺
常樂寺位於蓬溪縣西22公里的黃龍山麓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常樂寺,寺院名幽額有“黃龍吐瑞”四字。
常樂寺的廟產富饒,給養、香火不仰於暮化。
寺僧文化素質較高,常與縣中文人交往談古論今。
寺境幽深,靈木古樹達數百株,遮天蔽日,是旅遊避暑的上上福地。
寺址地處平坦,鄰常樂鎮百步,車馬通達,極利遊客及信眾度瞰禮佛。
寺內藏經樓是文人聚會場所。四壁丹青詩文,樓儲名家宏篇,頗耐遊客品題。
2007年為四川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啟動國家級文物單位的申請工作。
地方特產
蓬溪姜糕

蓬溪姜糕首創於清朝同治年間。
它選有去病健身久服無傷的食物藥物,合制為糕。
被慈禧太后封為“御糕”。
評曰“有油不膩,有糖不傷,潔如脂玉,軟似秋雲”。
常樂香蒸牛肉

民國二十年左右,常樂名廚師全理清、文仁堂加工滷牛肉。
後經過不斷探索,漸成獨有風味的牛肉名小吃。
赤城湖魚席
蓬溪赤城湖是川中旅遊名勝之一。
湖中餐廳“餘味鮮”是特級廚師鄧中義先生創辦。
用湖中鮮魚製作筵席,高、中、低檔隨客選用。
任隆粉條

蓬溪縣盛產紅苕。
蓬溪縣達2億多斤,有大量的加工成條粉。
任隆鎮稱讚為“粉條之鄉”。
高坪茶葉

蓬溪縣茶葉生產早在文革年間就有生產。
2011年,全鎮新栽茶葉生產1000畝、補栽2000畝。
全鎮生產茶葉產值實現620.5萬元。
蓬溪熨斗糕

始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該縣夏其宣仿照甜熨斗糕,經過改加配料,精心製作而成。
米漿中加入豆芽、豆瓣、肉粒、秘制調料等,用古代熨斗作為烤制的器具,所以稱為熨斗糕。
著名人物
席書

席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明四川潼川州遂寧縣吉祥鎮(今蓬溪縣吉祥鎮)人。
明天順五年(1461)生。
明弘治元年(1488)中舉,三年(1490)中進士,授任山東郯縣知縣,歷任工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死後贈太傅,諡文襄。
他為官頗有建樹,在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平定叛亂等方面政績顯著。
力主改革,上表獻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頗為讚許,詔令逐條執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為重臣”。
張鵬翮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蓬溪縣黑柏溝)人。
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
風土人情
川中大樂

川中大樂為民間大型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
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
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
川中大樂由兩組組成:主樂組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饒缽、釵子、蘇缽、蘇釵、鐺鐺、鐃鐃等。
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疊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牽藤藤”等十多種。
彩蓮船

彩蓮船亦稱“劃旱船”、“花船”,大都在春節期間和大型文藝活動中表演。
由麼姑、艄翁兩人表演。隨著鑼鼓,艄翁隨後划船上場,兩人邊歌邊舞,配合默契,組成輕鬆歡樂的雙人歌舞。
彩蓮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動作。
么姑的舞蹈動作可概括為四句話:“手腕搖,腿下顫,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動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貫以川劇中矮子的身法,與么姑的行舟飄遊相呼應。
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時而平水泛舟,瀟灑飄逸;時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蕩開始,又以悠蕩結束。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車車燈又稱“逗么妹”、“跑旱船”。
主要在春節前後演出。表演者3人,1人飾么妹,1人飾小花臉,1人飾車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個手執燈籠的“報子”(打場人)。
燈班均由鄉村表演技藝較高的老藝人領頭,串聯一些愛玩燈的人,臨時組成“車車燈”隊,春節期間四處玩燈,春節一過即行解散。
“車車燈”的表演,先由小花臉手執花摺扇跑場,逗出坐“彩車”、戴墨鏡,手舞彩巾的么妹(多為男扮),然後即興編唱各種與節慶、農事、民俗有關諧趣之詞,以幽默逗樂為主。
么妹在車船內手把車沿,隨唱詞作出前後仰俯搖擺動作,面露嬌羞忸怩狀。車夫或艄翁按曲調節拍作推車划船狀。
小花臉領唱後,其他人幫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後,在鑼鼓聲中走“轉元寶”、“挽螞蟻”、“篩蓮花”等傳統套路變換隊形。
其表演技巧概括為“么妹要穩,花臉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數腔兩部分。
唱詞多屬上下結構,句句押韻,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襯字、嵌詞,唱腔為微式調,曲調重複演唱。
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發源於蓬溪縣,其創始者為劉安勝和衛琪。
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縣寶屏山(今赤城山)玉虛壇撰成《文昌大洞仙經》5卷,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4日,蓬溪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