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縣

平武縣

平武處於綿陽北部,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東鄰青川縣,南連北川縣,西界松潘縣,北靠甘肅省,東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溝縣,是著名風景區九寨、黃龍之門戶,素有“天下大熊貓第一縣”之美譽。全縣幅員面積5974平方公里,轄9鎮16鄉、248個村、16個社區居委會、1478個村民小組,有漢、藏、羌、回等20個民族。 平武縣境縣城一帶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雲多、霧少、陰天多的特點。縣境植被種類豐富,森林植被常見優勢樹種23科、37屬、78種。 縣內有“報恩寺”、“王朗自然保護區”、“泗耳自然保護區”、“小河溝自然保護區”、“北山公園”、“龍池坪森林公園”、“白馬民族風情”等瀏覽景區。平武屬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特困縣,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數民族比照縣待遇。2017年12月14日,平武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示範城市。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平武縣城全景 平武縣城全景

今平武縣境,周秦時期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馬國的一部分。

東漢,永初二年(108年),析廣漢郡北部地域設廣漢屬國,治地在今甘肅省文縣,剛氐道改隸廣漢屬國。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剛氐道改隸陰平郡。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軍事集團為防備曹操軍事集團越摩天嶺南下,在剛氐道境內設定了軍事要塞江由戍,後習稱江油關,關址在今縣城東南50公里處的南壩鎮老街。

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政權在剛氐道境內南部分置廣武縣,同時改剛氐道為剛氐縣,治地未變,兩縣皆隸陰平郡。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徵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突襲江由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由此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廣武、剛氐二縣歸於曹魏。魏元帝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廣武、剛氐二縣歸於西晉。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東吳滅亡,天下歸晉,乃更廣武縣名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一次以“平武”為名建縣。“平武”之名,系取“陰平”之“平”與“廣武”之“武”組合而成,乃“天下從此太平,永遠休兵罷武”之意。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國,史稱成漢,平武、剛氐二縣歸於成漢。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成漢滅亡,平武、剛氐二縣入於東晉版圖。是年,省剛氐縣入平武縣,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上隸陰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

南北朝,南朝宋、齊兩代,平武縣建置未變,隸北陰平郡。其時,北陰平郡與所轄陰平縣同於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內亂,遣大將軍尉遲炯伐蜀,蜀地盡入西魏版圖。西魏占領蜀地後,復置龍州,並將其治地由陰平(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遷徙到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江油、靜龍、馬盤、建陽四郡,江油、平武、陰平、馬盤、秦興五縣直隸於龍州。開皇十三年(598年),改秦興縣為方維縣。大業三年(607年),改龍州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縣南壩鎮。時陰平縣改隸普安郡,平武郡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為龍門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稱西龍門郡,仍領江油、平武、馬盤、方維四縣。武德四年(621年),撥出方維縣,郡領江油、平武、馬盤三縣。貞觀元年(627年),改西龍門郡為龍州,又稱龍門州,屬羈糜州,歸茂州管轄,至武則天垂拱年間(685~688年)始為正州。貞觀八年(634年),省平武縣入江油縣,州領江油、馬盤二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龍州為江油郡,改馬盤縣為清川縣,郡領江油、清川二縣。至德二年(757年),賜江油郡為靈應郡,並置龍州都督府。《李龍遷祠記》碑載,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詔曰:“江油古邑,地帶靈山。自梁迄唐,屢蒙顯貺。眷茲龍境,禮合褒崇。可升龍州為都督府,賜號靈應郡。”“靈山”即南壩鎮之牛心山。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靈應郡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

五代,前蜀、後蜀政權承唐舊制,龍州及江油、清川二縣建置、治地均無變化。

北宋,仍置龍州,領江油、清川二縣。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龍州為政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5年),復改政州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宋理宗寶慶三年(1226年),南宋朝廷設龍州三寨長官司,授予龍州判官王行儉世襲長官司之職,龍州土司正式產生。王行儉成為境內王姓土司始祖。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州境內發生兵亂,清川縣廢。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龍州與江油縣徙治於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鎮)。此後直至明初的130年間,今平武縣境內無縣級以上政區建置,為龍州江油縣及龍州三寨長官司轄地。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南宋朝廷授予龍州知州薛嚴世襲土知州之職,龍州全境皆成為土司領地。薛嚴成為境內薛姓土司始祖。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龍州土司歸附元朝,今平武縣境仍為龍州江油縣及龍州三寨長官司轄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江油縣入龍州,今平武縣境為龍州及龍州三寨長官司管地轄地。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升龍州為龍州宣慰司。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又升為龍州元帥府,並將龍州三寨長官司納入其中,今平武縣境為龍州轄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復改龍州元帥府為龍州宣慰司。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據政權占據龍州,次年,仍置龍州宣慰司,並復置江油縣,州、縣同治興教鎮(今江油市武都鎮)。今平武縣境為龍州江油縣轄地。大夏開熙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授龍州等處軍民宣撫司。

明朝,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今平武縣境為龍州江油縣與青川守御千戶所轄地。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年),新設寧武縣附郭,與龍安府同治今平武縣城龍安鎮。萬曆十九年(1591年),改寧武縣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三次以“平武”為名建縣。此後,縣名及治地至2009年底未變。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龍安府,各土司亦相繼歸順清朝。清政府仍設龍安府,下轄平武、江油、石泉三縣,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戶所。順治十年(1653年),省江油縣入平武縣。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青川守御千戶所併入平武縣。康熙元年(1662年),復設江油縣隸龍安府,仍治今江油市武都鎮。雍正七年(1729年),撥松潘衛隸龍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撥彰明縣隸龍安府,改松潘衛為松潘廳。同年,平武縣設縣丞署於青川(今青川縣青溪鎮),分管原青川守御千戶所轄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松潘廳由散廳升為直隸廳,脫離龍安府管轄範圍。嘉慶七年(1802年),平武縣設主簿署於大印,管轄縣南平通河流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施廢除龍安府,仍設平武縣和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三土司,隸川西道(治成都,次年更名西川道)。平武縣原縣丞署轄地改設青川分縣(至民國十八年撤銷),主簿署轄地則直隸於縣。

民國七年(1918年)後,縣境進入軍閥割據的防區制時期。

民國十三年(1926年),撤銷西川道,平武縣直隸於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年6月,川政統一,平武縣歸四川省政府設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劍閣縣城)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區設署,全縣分設三個區:一區區署先駐縣城、後遷水晶,二區區署駐煽鐵溝,三區區署駐青溪。三土司世襲領地始在名義上納入平武縣管轄範圍。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將三土司世襲領地統一改稱“夷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別建立黃羊、陽地、虎牙三個特編鄉,預備在三土司領地內推行保甲制,因土司抵制、番民梗阻而未成,仍實行番官、頭人制度。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四川省政府分出平武縣第三區建立青川縣。同年,改土司領地三特編鄉為鄉,隸平武縣第一區,三土司名存實亡,當代平武縣基本形成。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7日,平武縣解放。

1950年1月,平武縣人民政府建立,隸劍閣專區(治今廣元市)。當年7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員會,下設黃羊、白熊、虎牙3個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襲領地內恢復番官、頭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員會轄區以外,分設5個區、19個鄉。1951年9月,改藏族自治委員會為藏族自治區。

1952年12月,劍閣專區更名廣元專區。1953年3月,撤銷廣元專區,平武縣改隸綿陽專區。1956年2月,劃白石鄉隸江油縣,甘溪、桂溪、都壩、貫嶺4鄉隸北川縣,全縣境域格局基本定型。

1956年10月,藏族自治區民主改革完成,在縣境內沿襲了755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正式宣告結束,全縣行政區劃改為4個區,32個鄉、1個鎮。

1958~1959年,全縣人民公社化,後形成6個區,39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68年7月,綿陽專區更名為綿陽地區,平武縣改隸綿陽地區。

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全縣共轄6個區,39個鄉、1個鎮。

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建立綿陽市,平武縣改隸綿陽市。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撤銷6個區,撤銷和合併了部分鄉,新建了部分鎮,改39個鄉、1個鎮為9個鎮、10個鄉。

1995年,恢復鎖江、徐塘、平南、水觀、水田、舊堡等6個鄉,全縣共轄9個鎮、16個鄉(其中6個藏族鄉)。

1999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平武縣享受少數民族縣待遇。

平武縣城夜景 平武縣城夜景

2003年7月,改徐塘、鎖江、平南三鄉為羌族鄉。

2009年底,全縣共轄9個鎮(其中3個羌族聚居鎮)、16個鄉(其中6個藏族鄉、3個羌族鄉),249個村,1486個村民小組,10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全縣總人口59615戶,1867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51人,占14.80%。總人口中,男性97451人,女性89321人,男女性別比為110:100。全年人口出生率8.09‰,死亡率6.55‰,人口自然增長率1.54‰,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5.74個千分點。縣境內有藏、羌、回等11個少數民族,66144人,占總人口的35.4%。

行政區劃

平武縣行政區圖 平武縣行政區圖

建制2017年12月,平武縣轄9鎮(龍安鎮、古城鎮、南壩鎮、響岩鎮、平通鎮、豆叩鎮、大印鎮、水晶鎮、大橋鎮)16鄉(其中3個鄉——高村鄉、壩子鄉、水觀鄉,13個民族鄉——水田羌族鄉、平南羌族鄉、徐塘羌族鄉、鎖江羌族鄉、闊達藏族鄉、木皮藏族鄉、木座藏族鄉、白馬藏族鄉、土城藏族鄉、舊堡羌族鄉、黃羊關藏族鄉、虎牙藏族鄉、泗耳藏族鄉)、248個行政村、1486個村民小組,16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武處於綿陽北部,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東緣地帶,長江的二級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區,地處東經103°50′--104°58′、北緯31°59′--33°02′。東鄰青川縣,南連北川縣,西界松潘縣,北靠甘肅省,東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溝縣。縣境總面積5974平方公里。

地勢地貌

平武風景 平武風景

平武縣地處盆周山區,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觀。境內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脈、近東西走向的摩天嶺山脈和近北東至南西走向的龍門山脈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員面積的94.33%。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極高山、高山,向東南漸次過度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處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東南部最低處涪江二郎峽椒園子河谷海拔600米,兩地高差近5000米。縣境處於中國三大溝造域結合部位,中生代侏羅紀及其以前各個地質時期的地層出露齊全。

氣候特徵

平武縣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雲多、霧少、陰天多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極端最高溫37℃,極端最低溫-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時間1376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由於地勢起伏突出,高差懸殊,氣候要素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帶屬北亞帶山地濕潤性季風氣候,低中山地帶屬山地溫暖帶氣候,中山地帶屬寒溫帶氣候,高山地帶屬亞寒帶氣候,極高山地帶屬寒帶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平武縣風景 平武縣風景

截至2010年,已探明的有金、銀、鐵、錳、鎢、鉛、鋅、水晶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餘種。

生物資源

據縣林業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森林植被常見優勢樹種23科、37屬、78種,有銀杏、蘇鐵等孑遺植物和珙桐、連香樹、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優勢建群樹種等32種,其中針葉樹種有雲杉、冷杉等11種,闊葉樹種有香樟、楠木、樺木等21種。另據縣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資源調查資料,縣內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屬、573種。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間草地、林間草地、灌叢草地、山崗草地和跡地草地等類型。經濟林木主要有茶葉、蠶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銀杏、杜仲等,成片面積達2萬餘公頃,中藥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產品資源也豐富。

縣境野生哺乳動物就有7目、23科、87種,其中珍稀哺乳動物1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貓數量位居全國之首,被稱為“熊貓的故鄉”。

水資源

多年平均總水量56億立方米(含過境客水8億立方米),最大的1967年產水65億立方米,最小的1956年產水31.1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2萬千瓦,可開發量100萬千瓦,最優開發量40萬千瓦,截至2010年僅開發1.7萬千瓦。 涪江幹流在縣境內全長157公里,流域面積5510平方公里,總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徑流總量47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102萬KW,可開發量70萬KW。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奪補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條。其中,發源於王郎自然保護區的奪補河(又名火溪河)全長108公里,流域面積1490平方公里,總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圴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徑流總量13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35萬KW,可開發量33萬KW。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縣總戶數6.38萬戶,戶籍總人口17.8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95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9.3萬人,女性人口8.5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2.04%和47.96%。年末常住人口16.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1.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當年出生人口1143人,死亡人口118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21‰,較上年提高0.1個千分點。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李治平

縣委副書記、縣長:黃駿

縣委副書記:羅盛軍

縣委常委、副書記:唐斌

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學義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敬向軍

縣委常委、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楊勇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馬建光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偉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旭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總工會主席:馬莉

縣委常委:趙樹兵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8.23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4.79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比20.5:43.9:35.6。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719元,增長10.0%。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07億元,增長20.8%,其中:建築工程投資38.24億元,增長58.9%;安裝工程投資1.82億元,下降69.0%;設備工器具購置4.06億元,下降16.9%;其他費用0.95億元,下降6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76億元,下降43.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7.38億元,下降12.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4.93億元,增長45.2%。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1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7.07億元,增長4.2%;林業產值2.34億元,增長10.2%;牧業產值5.18億元,增長0.9%;漁業產值0.02億元,增長8.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30億元,增長11.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68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增加值4.67億元,增長4.1%;林業增加值1.34億元,增長9.7%;牧業增加值2.49億元,增長0.7%;漁業增加值0.02億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17億元,增長9.1%。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64萬公頃,增長0.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41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23萬公頃,增長0.3%。全年糧食總產量6.31萬噸,增產1.0%,其中:大春糧食產量5.39萬噸,增產0.9%;小春糧食產量0.93萬噸,增產1.4%。全年經濟作物產量4.99萬噸,增產0.8%,其中油料產量0.56萬噸,增產1.0%;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81萬噸,增產0.8%,中草藥產量0.10萬噸,增產1.2%,茶葉產量0.22萬噸,增產0.2%。

全年生豬出欄14.23萬頭,下降3.6%;牛出欄0.93萬頭,下降0.9%;羊出欄4.01萬隻,增長4.2%,活家禽出欄56.52萬隻,下降0.2%。年末生豬存欄8.46萬頭,增長0.2%;牛存欄2.76萬頭,增長2.3%;羊存欄4.39萬隻,與上年持平;活家禽存欄48.79萬隻,下降2.8%。期末能繁母豬0.83萬頭,下降0.1%;能繁母牛0.79萬頭,增長0.8%;能繁母羊1.48萬隻,增長1.1%。全年肉類總產量1.16萬噸,下降0.9%,其中豬肉產量0.91萬噸,下降1.6%,牛肉產量0.11萬噸,增長1.1%。全年禽蛋產量0.13萬噸,增長1.1%;天然蜂蜜產量0.08萬噸,增長330.1%。

年末實有水利工程3182處,水利工程蓄引能力928萬立方米,全年實際供水624萬立方米;全縣有效灌溉面積0.3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8萬公頃。年末全縣機電井數(排灌動力機械)90眼(台),全年機收面積0.05萬公頃。

第二產業

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0.22億元,增長8.1%;年末全縣規上工業企業28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6%。全年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7.36億元,同比增長22.1%;規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26.46億元,同比增長27%,企業產銷率96.7%。規上工業產值中,輕工業產值增長19.1%、重工業增長23.1%,輕重工業產值比為25.1:74.9。

2017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6億元,同比增長23.6%,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0.65億元,同比增長58.2%。

全縣全年工業用電量1.04億千瓦時,居民用電量0.5億千瓦時。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全年綜合能耗2.02萬噸標煤。

規上工業主要產品中:水力發電量增長2.5%,精製茶增長10.9%,塑膠製品增長8.1%,人造纖維板同比增長4.2%,鉛金屬含量和鋅金屬含量分別下降26.5%和26.7%。

2017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8.01億元,增長8.0%,資質及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43億元,增長42.8%。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2億元,增長11.6%。其中:限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62億元,增長10.8%。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07億元,增長11.7%;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2.33億元,增長11.5%;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11億元,增長11.7%;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1億元,增長11.9%。按經營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9.48億元,增長11.0%;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7.04億元,增長12.3%。

全年契約引進內資項目9個,協定引進內資90.29億元,實際到位(國內省外)24.61億元,增長33.8%,其中河北-平武工業園實際到位5.9億元。

年末國家A級景區2個;全縣全年接待遊客370.56萬人次,增長31.8%;實現旅遊總收入33.35億元,增長36.0%。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49億元,非稅收入1.1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95億元,其中:教育支出2.16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02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48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3.46億元。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不含人民銀行代理財政存款)72.09億元,其中:單位存款餘額28.91億元,個人存款43.18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不含貸款公司和興亞小貸)61.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9.11億元,中長期貸款48.49億元,票據融資4.15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2億元,增長16.1%。商品房施工面積17.23萬平方米,下降10.8%;商品房銷售面積3.28萬平方米,增長75.9%,商品房待售面積4.07萬平方米,下降43.7%。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末幼稚園21所,在園兒童數3124人。國小39所,在校學生數6794人,其中女生3272人;國小招收學生1154人,畢業學生991人,專任老師727人。普通中學校8所(含普通國中、九年一貫制及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4872人,其中女生2466人,高中階段學生數1817人;普通中學招收學生1478人,畢業學生1875人,專任老師579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43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招收學生400人,畢業學生499人,專任老師38人。

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91.52%,國中升學率77.5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9%。

科技

2017年,全年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1個,獲無償資金50萬元,申報省級科技項目15個,落實無償資金330萬元。全年共申請專利128件,專利申請授權8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2件,發明專利授權量4件。全年實施專利項目40件,實施專利項目新增利稅1182萬元,新增產值9374萬元。年末高新技術產業企業7個;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科技型中小企業138個,其中當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7個。

文化

2017年,全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藏量20萬冊,閱覽室座席數365個;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25個;全年舉辦文藝活動196次;影劇院1個,全年演映2288場次,觀眾2.08萬人次;博物館1個,藏品1746件;縣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全縣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15%,城區數位電視轉換率49%。

醫療

2017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74個,其中綜合醫院1所,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站1所,疾控中心1所,診所(門診部)18所,鄉鎮衛生院25所,村衛生室223個;醫療衛生機構開放床位707張,其中綜合醫院床位數200張,中醫院床位數85張,婦幼保健站床位數42張,鄉鎮衛生院床位數380張,衛生機構病床使用率80.52%;全縣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803人,執業(助理)醫師317人,註冊護士282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52‰,產婦住院分娩率100%,傳染病發病率310.48/10萬;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3.4%。

體育

2017年,全縣有體育場館2個(含露天球場),全年共舉辦運動會5次,參加人數0.5萬人次。參加市以上比賽中獲獎牌(銀)5枚。學校體育達標實施面積100%,學校體育達標率100%。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5961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2622人,其中企業在職職工參保人數13249人;全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8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5361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21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8210人;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43166人。2017年失業保險金標準966元/月,最低工資標準1380元/月。

人民生活

2017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42元,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077元,增長6.2%,其中:食品菸酒支出669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9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754元,增長10.5%,其中:食品菸酒支出3641元。

交通運輸

2017年末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550.8公里,其中等級公路(含高速、一、二、三、四級公路)1409.43公里,等級外公路141.37公里。年末營運車輛數687輛,出租汽車25輛,實有公共汽(電)車營運車輛數14輛,開通公車4路。全縣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78.22%。

民族風情

白馬民族

平武縣新年 平武縣新年

平武縣境內自古以來都是氐羌系少數民族聚居區。由於自然環境相對閉塞,遠古的氐羌遺裔至今仍生活在縣內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著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居住在縣境西北部奪補河流域和黃羊河流域的白馬人,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白馬人是一支十分獨特的民族,經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學術界現已基本認定,他們是古代氏族人的直系後裔。在解放初缺乏民族識別條件的情況下,他們被錯誤地認定為藏族,習慣上稱為白馬藏族。白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嶺兩側的平武縣、九寨溝縣和文縣三縣境內,總人口約1.5萬人。平武縣境內的白馬人主要分布在白馬、木座、木皮和黃羊關等四個藏族鄉,總計4000餘人。

白馬人自稱“貝”,有獨立的語言,沒有文字。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與相鄰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經濟活動以農牧業為主,副業狩獵、採藥等。日常食物以燕麥、苦蕎、洋芋等雜糧為主,喜飲咂酒,吸蘭花煙,忌食狗肉。傳統住房為土牆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為中心。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有入贅習俗,婚俗與漢人相近而略有區別。對死者一般實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與水葬。

宗教信仰尚處於萬物有靈的原始狀態,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馬老爺”,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跳“曹蓋”。白馬人的服飾極具特色,男裝為白色或青色右開襟長衫,系自製寬腰帶;女裝為白色或彩色長衫,下擺為百褶裙,上裝胸、肩、袖等處和下擺邊緣有彩色裝飾,胸佩魚骨牌,腰系自織彩色腰帶,並配以銅錢串;男女均戴自製盤形荷葉邊白色羊絨帽,頂插一支或數支白色公雞尾羽,作為本民族的標誌。白馬人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羌族風情

縣境南部平通河流域的羌族,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與北川境內的羌族同胞一起,被強制漢化以來,通過與漢族長期的相互融合,民族語言已基本丟失,生活習俗已基本與漢族相同,但仍保留了較多的民族習俗。他們仍然住吊腳樓,穿大腳褲,打黑綁腿,包青色或白色頭帕,束繡花圍裙,穿繡花鞋,仍然能歌善舞。平武縣境內的羌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平通河流域的鎖江、徐塘、平南三個羌族鄉境內。總人口約3.9萬人。

著名人物

平武歷史文化積澱厚重。這片熱土孕育了一代代華夏棟樑之材,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本光法師  清光緒32年(1906年)出生,四川平武縣人.俗姓楊,名乃光,出家後法名本光,號廢明.本光法師一生深入經藏,從事佛學研究。出版的作品有《斑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業感雜起論》、《禪與易--周易禪觀頓悟指要》。

1924年考入北大歷史系,師長是蔡元培,錢玄同、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學生時期曾任北大地下黨刊物《紅星報》主編。

1927年,投入普陀山法雨寺出家,時年22歲。翌年受戒於天童寺,圓戒後返回法雨寺潛心研究經典。

1940年,受金陵大學女校長吳貽芳博士之聘,到校講授《比較宗教學》。1941年,受聘為四川佛學院主講兼訓導主任。1946年,移居上海靜安寺,充任班首,兼靜安佛學院法明學會主講法師,其實,趙朴初也常來聽講。

1991年9月22日,本光法師圓寂於成都昭覺寺,享年86歲。

牛放 真名:賈志剛,四川省平武縣人。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有詩集《展讀高原》。曾任四川省天府文學傳媒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聯副主席,阿壩州作家協會主席,《草地》雜誌主編。2005年被聘為巴金文學院創作員,其《牛放散文選》獲第十屆“諾笛康杯”文學獎。

張秀熟(1895.9.27-1994.3.25),四川平武縣人,著名教育家,綿陽地方黨組織創始人之一。 任四川省學生聯合會執行部理事長,成為四川愛國學生運動的領袖 。 中共成都市委第一任書記和川西特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創辦平武簡易鄉村師範和平武縣縣立中學,任平武縣參議長,四川省參議員。中共川康特委委員 。建國後, 先後擔任川西區文教廳長,四川省副省長兼教育廳長,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四川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四川省顧問委員會常委等。張秀熟學貫今古,學識淵博,學風嚴謹,著述甚豐。民國15年(1936)後在《西陲日報》發表數十篇政論文章;民國26年(1937)編寫大、中學抗戰教材《抗戰必讀》(甲集);1960年主持編輯政協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20餘期,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資料;並主持編注《劉光第集》。著有散文集《二聲集》、詩集《暢言詩錄》。

曾維益:平武籍學者,綿陽市區域民族文史研究專家,長期致力於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曾赴北京大學等地講學。主要作品有《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火溪溝社會歷史調查》、《虎牙藏族》等11本專著,達400萬字。《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被《四川省社會科學手冊.民族學》收入,肯定為民族研究的新成果。

風景名勝

勅修報恩寺

勅修報恩寺 勅修報恩寺

位於縣城中部的勅修報恩寺,是明代宮殿式佛教寺院建築群,是平武地方古代歷史、文化、宗教和藝術遺蹟的典型代表。報恩寺由明代龍州宣撫司世襲土官僉事王璽、王鑑父子奉聖旨主持修建,始建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蜀漢江油關

蜀漢江油關 蜀漢江油關

江油關 位於平武縣南壩鎮的三國歷史遺蹟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後,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江油關遺址附近,有牛心山、鳳翅山、叮噹泉、明月渡等主要景點,以及李白讀書台、李龍遷祠、玉虛觀、馬邈妻李氏故里碑、吳道子繪真武祖師像碑、宋徽宗書御筆手詔碑等名勝古蹟。

雪寶頂自然保護區

雪寶頂自然保護區 雪寶頂自然保護區

雪寶頂自然保護區建於1993年,總面積63615公頃,區內全是原始林區,無人居住。保護區處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中國西南山地地區,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帶,其大熊貓分布密度高,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保護對象大熊貓的分布密度高,數量多,大熊貓生境保存好,棲息地面積大。保護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第四紀冰川的影響較少,同時,也是古北界、東洋界動物的交匯地帶。保護區北面有黃龍自然保護區,西面有牡羊自然保護區,南面有片口自然保護區,是連線岷山山系大熊貓走廊帶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保護區顯著的稀有性和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中應於優先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綜述”中列為“A”級,為具有全球意義的保護區。區內雪峰刺天,高山環峙,河流湍急,峽谷幽深,原始森林密布,天然草場成片,飛瀑懸泉比比皆是,珍禽異獸時時出沒,自然風光原始粗獷,雄奇峻美,大氣磅礴,驚心動魄。與以清新秀麗、典雅玲瓏見長的九寨、黃龍風光互為補充,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一片完美、和諧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



王朗自然保護區

王朗自然保護區 王朗自然保護區

王朗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西北角,與九寨溝、黃龍寺風景區山水相依。1965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建立,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野生大熊貓數量位居全國之首,被稱為“熊貓的故鄉”。保護區面積3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年平均氣溫2.4攝氏度,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

明代西城門

明代西城門 明代西城門

位於平武縣城西面有一座古城門,高大雄偉,氣勢恢弘,這就是原龍安府四座城門中僅存的西城門,也是涪江上游最後一道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門。明城門、城牆屬報恩寺附屬建築,早於報恩寺建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5·12特大地震中,城牆、城門等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損害。此次搶險加固和修繕的範圍有文物本體及附屬文物,包括復原崗亭、西城門樓、城牆箭垛,總計投入1400萬元,為有史以來平武對明城門、城牆最大規模修繕。工程結束後,西城門將恢復成600多年前的風貌,也將成為平武旅遊的新風景。

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

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 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

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平武縣西北,地處摩天嶺與岷山之間。距平武縣城20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是岷山山系大熊貓保護區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岷山大熊貓A種群南北連線的紐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深切割山地,山高谷深,重巒疊嶂。海拔1310—4166米,跨木皮、闊達、水晶、黃羊四個鄉鎮。現有面積為282.27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雲豹、豹、黑熊、斑羚、岩羊、林麝、小熊貓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紅豆杉、銀杏、水杉、獨葉草、麥吊雲杉、連香樹、水清樹、梓葉槭、黃檗、香樟等珍稀植物。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