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家譜與正史、方誌構成了中國歷史大廈中的三大支柱。家譜是我國
寶貴的文化遺產,蘊藏著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有傳承文化、資政存史、團結育人和振興中華民族的作用。為了發掘家譜這一祖國文化寶藏,研究蓬溪移民史,保護地方文化,延續蓬溪文脈,弘揚蓬溪精神,充分發揮家譜在學術研究和統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省蓬溪縣政協決定成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2009年5月14日下午,在蓬溪縣政協常委會議室召開了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蓬溪縣政協副主席杜堯宣讀了縣政協《關於同意成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的通知》和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成員名單。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長陳世松教授等被聘為中心顧問;胡傳淮為中心主任;岳朝培、薛恆淵等36人聘為中心研究員。蓬溪縣政協主席溫勉雙為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授牌授印並為受聘人員頒發了聘書。會上,蓬溪縣政協文史委主任胡傳淮就家譜知識及家譜收成研究中心五年規劃作了發言。規劃
源遠流長的中國家譜,不僅以其龐大、豐富、廣闊的記事而名正言順地成為
中國歷史大廈中的三大支柱(正史、方誌、家譜)之一,而且以其特有的學術價值和獨特的文化功能,理所當然地發展成為與歷史學、方誌學並駕齊驅的一門獨立學科——譜牒學。為了弘揚蓬溪文化,推動家譜的研究利用,發掘家譜這一祖國文化寶藏,充分發揮家譜在學術研究和統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蓬溪縣政協於2009年5月成立了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其近期(五年)工作規劃如下:一、 徵集、收藏和研究蓬溪家譜
本中心將廣泛徵集、複印和影印蓬溪縣各姓氏之家譜資料,傳授家譜知識,開辦家譜講座,指導修譜工作,編印《蓬溪家譜序跋集》、《蓬溪姓氏備征》(第二輯)等書刊。
二、 宣傳、研究蓬溪“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幾千年來,巴蜀地區(四川省)先後出現了三家最有名的家族,即宋代眉山蘇氏家族(蘇洵、蘇軾、蘇轍)、明代新都楊氏家族(楊廷和、楊慎)、清代遂寧黑柏溝(今屬蓬溪)張氏家族(張鵬翮、張問陶)。張鵬翮號稱名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政績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其玄孫張問陶(船山)是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以張鵬翮、張問陶為代表的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200餘年,在政治上、文學上、書畫上都是有重要影響的家族,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書香門第。明清以來,黑柏溝張氏家族成員,中進士者5人、舉人15人、貢生18人,為官者76人,1人入《中國通史》、1人入祀賢良祠、2人入《辭海》、2人入新修《清史·人物傳》、3人入《清史稿·列傳》、3人入《清代詩文集彙編》、4人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7人祀入鄉賢祠。清代名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和大詩人、大書畫家張問陶二人,把張氏家族聲名推上了頂峰。張問安、張問陶、張問萊三兄弟及其妻陳慧殊、林韻徵、楊古雪三妯娌分別被世人稱為“三弟兄詩人”和“三妯娌詩人”,為古今中外詩壇所罕見;張船山少年被喻為“青蓮再世”,更因其詩、書、畫造詣頗深,詩名滿天下,被譽為“蜀中詩人之冠”;康熙、雍正兩帝均親為張家贈匾賜書甚夥,當時蜀中張家可謂榮光之至,享譽西南,名滿天下。蓬溪擁有清代張氏“家族文化”這一獨特資源優勢,宣傳研究、開發利用這一全省獨有的家族文化資源,正逢其時。
三、 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
回良玉副總理說:“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資源,號稱“梓東鄒魯,文獻名邦。”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將鉤沉輯佚,摸清家底,編輯出版一套《蓬溪文獻叢書》,為蓬溪經濟文化建設服務。《蓬溪文獻叢書》第一輯總計編輯出版五種文獻,即:
1、《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2、《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3、《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4、《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5、《赤城春秋》,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講話
加強家譜收藏研究 促進文化蓬溪建設
——在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蓬溪縣政席主席 溫勉雙
(2009年5月14日)
尊敬的各位老領導、各位老師和朋友: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召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這是我縣弘
藉此機會,我想就成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的意義、中心的運作方式和如何搞好研究談三點想法,供大家研討,與各位老師共勉。
一、為什麼要成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
大家知道,蓬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優秀歷史文化。蓬溪獲得了五史之鄉、中國民間特色文化(書法)之鄉、洞經音樂發源地及革命老區等美譽。
尤為重要和獨特的是:蓬溪是移民大縣,作為歷史文化基石之一的蓬溪家譜資料豐富、熱心人士眾多、家族文化研究己有基礎。這些優勢資源為我們成立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國史、方誌、家譜,是中國歷史大廈中的三大支柱。家譜是重要的基石和補充。家譜有時對釐清疑慮是不可或缺的寶貴文獻。胡傳淮同志利用我縣《張氏家譜》的有關史料,證明高鶚不是張問陶的妹夫,解開了紅學研究中的一大懸案,已得到學術界的認同,即是明證。盛世修志,盛世修譜。我們身逢盛世,有義務擔負這份責任。
總之,我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系統地蒐集、研究和展示家譜文化,對於傳承蓬溪優秀人文精神、團結凝聚各方人士、彰顯蓬溪特色、繁榮蓬溪文化旅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成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得到了蓬溪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家譜中心成立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我概括為四個迫切需要。
首先,是推進“文化蓬溪”建設的迫切需要。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包容了文化軟實力的所有內容。家譜就是一種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沒有文化,人類無異為低級動物, 酒囊飯袋。
多少年來,在歷代蓬溪人,尤其是在座各位的辛勤努力下,我們蓬溪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就,蓬溪文化現象是大家公認的。正是基於這些,縣委、縣政府才提出了建設“文化蓬溪”、打造文化旅遊的構想。
我們成立家譜研究中心,重視歷史文化研究,傳承蓬溪歷史文脈,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正是貫徹“十七大”精神和落實縣委、政府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文化旅遊的具體體現,是凝聚人心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將蓬溪建設成為 “文化強縣”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
其二,是蒐集、保護、挖掘、研究歷史文化資源的迫切需要。
千百年來,蓬溪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眾多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如奎閣、白塔寺、寶梵寺、赤城湖、高峰山道觀建築群等。
但是,隨著開發建設,一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被破壞,有的逐漸褪色,有的已經失傳。特別是經歷文革浩劫,家譜毀損、滅失嚴重,古人云:“六十年不修譜即為不孝。”再不搶救,將永成遺憾,成為罪人。
我們成立研究中心,就是為了挽救、蒐集、挖掘家譜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讓家譜在新的歷史時期和今後的歷史長河中重放異彩。
其三,是彰顯蓬溪地方特色的迫切需要。
一個地區經濟實力主要看工業,社會影響力主要看文化。而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長久性、基礎性。物質有可能曇花一現,而文化將永久不滅。
蓬溪的經濟短期內難以強盛,但蓬溪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有相對優勢。我們建立家譜研究中心,就是為了弘揚蓬溪的優秀歷史文化,並在保護和利用中創造亮點,彰顯特色,進一步激發蓬溪的文化活力,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提供有利的文化條件。
其四,是凝聚人心、構建和諧蓬溪的迫切需要。
各譜牒在《家訓》中都要求修身正行,懲惡揚善,和睦鄰里,獎勵耕讀等,這些都是對社會有益的規約。
目前,我縣家譜研究熱心人多,但分散行動,又苦無載體,缺乏平台。政協是統戰組織,縣政協文史委有責任、有義務把大家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引導大家從事更有益的活動;開展家譜研究也是統戰工作的需要。
二、中心的性質、運作方式和工作內容
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的性質是地方性官民兼有的學術機構。組織機構掛靠縣政協文史委,聘請社會各界熱心於家譜編撰、家族文化研究的人士參與。今天到會的特聘研究員,是我們聘請的首批組成人員。今後將廣納賢才,儘可能將願意入會的專家、學者、文化名人、老幹部等聘請進來,我們的隊伍應不斷壯大。
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務主要是:
蒐集保存整理家譜資料、開展移民和家族文化研究,承接對外諮詢,宣傳繁榮蓬溪文化。
經費來源:政協出錢和社會贊助相結合。所籌資金統統用於中心的支出,其中包括會務費、徵集資料費、作品稿酬等。
我作為政協主要領導,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願意為大家當好後勤部長。
三、如何做好家譜收藏研究工作
我向同志們提幾點建議:
首先,要廣泛徵集,充實譜庫。
資料是研究的基礎。中心初創階段的首要工作是蒐集、徵集、搶救資料。專辟辦公室,組建資料庫。購置設備,複印資料。歡迎大家積極踴躍捐贈家譜。對捐贈老譜者,將頒證鼓勵。
第二,整合資源,突出重點。
要充分整合利用現有機構和社會力量開展工作。特別要依靠史志辦、黨研室、文史委、洞經會、文聯、社科、檔案、文化局等專業機構的力量。社會力量是中心的骨幹和主力軍。
蓬溪姓氏眾多,譜牒資料豐富。按照先易後難,先集資後研究的原則,對有影響、資料翔實,有一定基礎的張、席等大家族,可先開展蒐集研究。
要編好《蓬溪姓氏備征·第二輯》、《張問陶研究文集》,蒐集資料,為編印《蓬溪家譜目錄》作準備。
第三,要注重展示,創造亮點。
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集中展示和廣泛宣傳蒐集研究成果,擴大影響。電視、報刊上要做專欄。要精心謀劃,高水準舉辦陳列展覽。
在中心成立後,要把對蓬溪家譜資料及研究成果展示作為重要任務,在不久的將來,要建立蓬溪名人館,舉辦蓬溪歷代名人展。要完善蓬溪博物館,舉辦蓬溪歷史文化、文物展覽。
第四,要樂於奉獻, 齊心協力。
保護蓬溪歷史文化遺產、繁榮蓬溪文化,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使命,更是澤被鄉梓、造福子孫後代的崇高事業。多年來,各界有識之士克服重重困難,自覺、自發從事家譜蒐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是胡傳淮、岳朝培、薛恆淵等,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我懇切希望大家發揚崇高的奉獻精神,加強聯繫,精誠合作,辛勤耕耘,為我縣家譜研究、歷史文化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預祝家譜中心碩果纍纍!祝各位參會者身體健康、快樂長壽!
專訪
讓家譜文化傳承光大
——專訪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胡傳淮
楊四海
家譜是記載人物世系和事跡的歷史書籍,是囊括同宗共祖的血緣“證書”,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在歷史變遷的幾千年里,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而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原有“三十年一修”傳統的家譜更是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隨著時間的演變,家譜的逐漸丟失,讓不少人為此而遺憾。
為了發掘家譜這一祖國文化寶藏、研究蓬溪移民史、保護地方文化、延續蓬溪文脈、弘揚蓬溪精
談及近幾月的工作實踐,“家譜研究中心”主任胡傳淮體會頗深,他認為,家譜文化是蘊藏宏富、亟待開掘的豐厚文化遺產,它是人類血緣關係的記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軌跡,是以特殊形式記載的關於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遷徙分布、發展興衰的重要史籍,凝結著華夏文明的形成、發展、傳播及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豐富內容,蘊含有大量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經濟學、倫理學、法學、哲學及人物傳記和地方史料,其數量之巨大,內涵之豐富,不亞於正史、方誌,因此它與正史、方誌被列為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
基於此,“家譜研究中心”把發展重點從當初的尋根服務拓展到開展文化交流、進行家族文化研究和加強學科建設。“老是轟轟烈烈也不行,總得有人來做基礎性的工作。”胡傳淮說,研究中心除了為一些家族提供大量的尋根服務之外,還將編纂一些高質量的書籍和論文。其中,在近五年內,“家譜研究中心”將廣泛徵集、複印和影印蓬溪縣乃至全市各姓氏的家譜資料,傳授家譜知識,開辦家譜講座,指導修譜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編印《蓬溪家譜目錄》、《蓬溪姓氏備征》(第二輯),用以填補蓬溪家譜研究整理中的一大空白。在宣傳、研究蓬溪“家族文化”上,“家譜研究中心”將以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蓬溪張鵬翮及其玄孫張問陶、張問安作為蓬溪張氏家族的文化資源,更好的開發利用這一全省獨有的家族文化,家譜研究中心將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其中包括在2009年編輯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10年出版《燼餘錄注》;2011年出版《張鵬翮研究》;2012年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3年出版《赤城春秋》。
近期,“家譜研究中心”又擬定了出版《蓬溪姓氏備征》(第二輯)叢書的選題規劃和編撰大綱,為明年出書作好準備。這套具有知識性、普及性的叢書“以族譜為本,以正史為鑑”,縱貫蓬溪家譜文化,用以體現書中各姓氏在歷史變遷中的文化內涵。
對於家譜的收藏,胡傳淮談到,“蓬溪縣家譜研究中心”不只是收藏研究縣內的家譜,只要有意願的捐贈者,我們都將盡力為其收藏保管,現在我們已經收到好幾十本捐贈來的家譜。“家譜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成績很大,但困難也不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才短缺。家譜學是一個新興學科,其特殊性決定了工作人員要具有歷史、文化、考古等多方面的知識。“家譜研究中心”期待著更多一些致力於家譜學研究的新型人才加盟,將家譜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原載】《遂寧廣播電視報》2009-07-09
名單
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成員名單
顧 問溫勉雙(蓬溪縣政協主席)
陳世松(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
杜 堯(蓬溪縣政協副主席)
胡傳淮(蓬溪縣政協文史委主任)
副主任岳朝培(蓬山詩詞學會副會長)
薛恆淵(西華鄉農民、譜師)
蒲文常(縣政協常委、大石紅星彩瓦廠廠長)
王登傑(新會中學退休教師、譜師)
劉志強(蓬溪縣政協秘書長)
李文國(蓬溪縣誌辦主任)
王興潤(蓬溪黨史辦主任)
蔣經平(縣檔案局局長)
佘 武(縣文聯主席)
鍾子寬(縣政協辦副主任)
任 彬(縣文管所所長)
黃林澤(縣衛生原局長)
鄧家源(蓬溪縣楹聯學會會長)
賈極君(附西國小退休教師)
楊正義(縣實驗中學教師)
廖凱榮(縣洞經音樂學會會長)
張 科(縣水電局退休幹部、譜師)
楊柳岸(赤城鎮衛生院醫生)
李端元(縣郵政局科長)
李映海(文井國小原校長)
吳龍飛(縣農機局退休幹部、收藏家)
王登志(縣農行幹部)
杜倫德(下河國小教師、畫家)
朱應武(新會國小退休教師)
何澤海(新會國小退休教師)
薛正順(附南國小退休教師)
衡克義(高升國小退休教師、譜師)
楊森雲(縣農業局退休幹部)
蒲 海(鳴鳳鎮退休幹部)
溫良智(赤城鎮退休幹部)
敬倫玉(縣糧食局退休幹部)
賴顯榮(縣衛生協會原副會長)
馮順祥(縣經委退休幹部)
馮元成(鳴鳳下寺溝村譜師)
溫火清(寶梵鎮譜師)
漆正權(縣教育局退休幹部)
張清廉(金橋鄉翰林村譜師)
彭金全(任隆糧站退休幹部)
陶如平(高升鄉信用社退休幹部)
衡克銀(任隆鎮紅五村譜師)
岳全譜(文井國小退休教師)
葡其恩(大石鎮退休幹部)
楊賢普(縣人大退休幹部)
馮才裕(鳴鳳鎮文衛街譜師)
馮才勝(吉星鄉庫樓村八社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