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

綿竹市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截至2016年,全市面積1245.3平方公里,轄20鎮1鄉,總人口50.5萬。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西北崇山峻岭,東南平疇沃野,內河縱橫,水源充沛。被譽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歷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叢國附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定綿竹縣,屬廣漢郡,三國蜀分置陽泉縣,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晉太始二年改屬新都郡。
....
東晉隆安二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劉宋建元年廢晉熙,屬南新巴郡,梁天監元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北周廢晉熙縣入陽泉。隋開皇元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改陽泉為孝水。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以後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民國時,綿竹屬四川省川西道。民國24年(1935年),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
2009年國家規劃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市,得到江蘇省十強縣和四強地級市的支援,綿竹市逐漸恢復城市規模。綿竹市本地支柱企業劍南春集團、龍蟒集團、仟坤集團以及東汽東電二重機械配套企業逐漸恢復昔日的鋒芒,暫露頭角,釋放出這顆中華明珠的金色光芒,綿竹市經濟如雨後春筍上升。

城市榮譽

中國名酒之鄉、中國四大年畫之鄉、中國四大磷礦基地、西部百強縣、四川十強縣(08跌出,全市期待重返)、玉妃故里、四川省擴權強縣、省轄市縣級市、成都“後花園”、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省級工業園區、經濟省直管、成都平原衛星城市、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小成都、小重慶、抗震救災典範城市、鳳凰媒體中華十大名城、央企榮譽城市、東方伊甸園、四川衛生城市、四川唯一全域規劃縣級市城市、國家重點扶持城市

基本概況

(圖)綿竹市綿竹市——地圖

物華天寶。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森林占幅員面積的49.8%,全市綠化覆蓋率為49.5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5.1平方米。綿竹礦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達40餘種,其中磷礦為全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國家名泉“玉妃泉含鍶礦泉水”是發展釀酒和飲料業得天獨厚的資源。

崇山密林中棲息生長著大熊貓金絲猴蘇門羚毛冠鹿珙桐紅豆木桫欏等150多種珍稀動植物以及冬蟲夏草貝母天麻黃伯杜仲等眾多名貴藥材。九頂山是“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走廊”的主體部分,已被省政府納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九頂山所在的龍門山系被國土資源部首批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人傑地靈。舊志載:“漢有五忠,宋有三賢”,晚清有“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近現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產黨員王乾青駱是愚趙利群和造詣精深的愛國高僧能海法師。境內保存的歷史古蹟眾多,有諸葛雙忠祠、張鹹計夫人墓、圭峰禪師墓、南軒祠、楊銳墓祠、王乾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羅漢坐殿的“天下第一禪林”祥符寺、道教聖地嚴仙觀、川西靈隱三溪寺、千年名剎吉祥寺、金剛道場雲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書院遺址,回瀾塔等古建築。

名酒之鄉。“唐時宮庭酒,盛世劍南春”。從2000多年釀酒歷史中生長出來的一朵奇葩——中國名酒劍南春,譽滿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榮獲國際和國家級質量金獎。1999年“劍南春”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年畫之鄉。作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源於明盛於清,到清乾隆嘉慶年間生產規模達鼎盛時期,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韻味和地方特色,內容以避邪迎祥、風土人情、戲曲故事、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為主。綿竹年畫作品先後應邀在歐、亞、南北美洲50多個國家展出,深受國外藝術界青睞。

自然環境

(圖)綿竹市綿竹市——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0°09′-31°42′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其形狀如一支金筆尖,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西北部屬龍門山地區,東南部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市人民政府駐地──劍南鎮,位於市境東南部平原地區,南距成都市83公里,東南距德陽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東北至安縣49公里,東至綿陽市74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境內公路總里程已達1466公里,建成了綿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鐵路、廣木鐵路和3條地方鐵路專線, 通過德天鐵路至德陽與寶成鐵路連線,可與全國各地相通。 已經開工的成蘭鐵路縱貫全境。即將成為成蘭線上重要的客運中轉站。

地形地貌主要特徵
市境地貌形態區域分異十分明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差懸殊;綿竹西北部為山地, 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縱橫,切割強烈。西北部山地區,是境內諸河流的發源地。支流眾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為500-1000米,河床狹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類型多樣。全市大致分為山地平原兩大部分。山地區有高、中、低山三種類型,以中山為主,幅員面積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52.08%,平原區幅員面積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7.92%, 屬盆西平原亞區的組成部分。

河流
河流均屬沱江水系,發源於西北部山區,流向東南平原,多屬季節性河流。山區河谷陡峭,落差較大。平原比降隨地勢逐漸減緩。水量變化大,冬春少雨季節,水量較為穩定,夏秋多雨季節,山洪暴發,易造成災害。主要河流有:綿遠河、石亭江、射水河、馬尾河、白水河、龍蟒河等。

石亭江
石亭江古稱雒水,源出什邡,經綿竹,從高景關入市境,流經市境,流經金輪、小漢、金魚、和興、三水等鎮與綿遠河會合後流入沱江。境內河段長22.32公里,集雨面積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6.58億立方米。

綿遠河
綿遠河古稱綿水。境內河段長11.9公里,流經連山鎮、雙泉鄉、松林鎮、三水鎮,與石亭江匯合後出境至趙鎮入沱江。屬於降水補給河流。河面均寬268米。集雨面積8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總量5.12億立方米。

氣候
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夏無酷署,冬無嚴寒,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回升不穩定,常有春、夏旱發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澇天氣發生,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連陰雨天氣出現。年平均氣溫15.7℃,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全年為5000~5300至6500℃;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天數全年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氣溫4.0℃至10.0℃;年極端最低氣溫-10.0℃至-1.0℃~2.0℃;乾燥度<1.00(這是利用彭曼公式計算而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為608.7毫米, 降水的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年日照時數多年平均為1011.3小時,最多為1178.0小時,最少為802.7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85天。

動、植資源
市內天然樹種豐富,主要以雲杉、冷杉、 櫟類、樺木為主;人工林樹種以杉木、柳杉為主;四旁樹以水杉、香樟、千丈為主。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川金絲猴、大鯢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銀杏、連香樹等。

綿竹植被屬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龍門山小區。因地勢氣候影響,植物垂直性帶譜明顯。大體可分:平原“四旁”樹竹分布帶,海拔500—700米,地平土肥,溝渠縱橫,氣候溫和,以人工植被為主。

農作物主要為水稻小麥油菜。樹林呈散點、帶狀分布;中、低山針闊葉林帶,海拔700—1800米,氣候溫涼,多為山地黃壤及山地黃棕壤,多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礬科、山茶科、山毛櫸科、木蘭科等常綠樹種組成;中山硬闊葉、暗針葉林帶,海拔1800—3000米。氣候溫涼濕潤、多霧、溫差大,日照短,植被主要有硬葉常綠闊葉林和暗針葉林;亞高山針葉林、灌木林帶,海拔在3000—3600米間,生境寒涼。光照較多。本帶植被多為針葉混交林,建群樹種有冷杉、雲杉、高山柏。群落外貌翠綠,林冠整齊,層次簡單;高山灌從草甸帶,海拔3000—4405米,氣候寒冷、乾旱、風大,日照強烈,土壤極薄,裸岩不少。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為建群種。另有適應其氣候和環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鵑、楊柳等植物,均已矮化為灌木叢。

礦產資源
綿竹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磷礦、鋁土礦、硫鐵礦、煤及天然氣等。石灰石是綿竹最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綿竹西北山區,礦石品位高,可采儲量在2億噸以上。磷礦, 主要分布於西北山區,儲量17376萬噸,礦石品位均在25%以上,是磷化工業的主要原料。鋁土礦,主要分布於西北山區,儲量994.12萬噸,地質儲量為468.76萬噸。硫鐵礦,主要分布於清平、天池等山區鄉鎮。儲量1439.54 萬噸以上。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3179萬噸,其中天池煤礦1401萬噸。天然氣,深層氣儲量約500億立方米,淺層氣10億立方米。

水資源
綿竹地處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mm,石亭江、綿遠河出山流經平原,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7億立方米,可利用總量9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發利用量1.13億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電可開發量6.5萬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裝機4.4萬千瓦。農業灌溉條件較好。都江堰人民渠、紅岩渠穿越全境,綿遠河官宋硼埝樞紐攔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庫21座,乾、支、斗渠1263條,長1373.4km,蓄、引、提形成網路;全市建成各類堤防82.44km,其中標準堤防60.44km,興利減災,可開發河灘地1.68萬畝。

生態環境
綿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市委、市府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認真執行“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基本方針,制定了《綿竹市環境保護“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加強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加快工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和建設。開展了全面排污申報登記工作,並對礦山企業進行了調查,全方位掌握了全市工業污染排放生態環境保護狀況;加強了對老污染源的治理和對新污染源的控制,實施了嚴格控制新污染,新擴、改項目堅持“三同時”制度,效益差、污染重的企業採取關、停、並、轉、遷的措施,對污染嚴重的老企業限期治理,對城市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等新措施。1998年提出“建好生態示範區”的口號,是四川省級生態示範區、四川省級自然保護區。依據套用城市生態學原理,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核心,在儘可能保持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生態布局設計。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綿竹森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9.5%,有林業用地面積5.8萬多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56.4%,其中山區林業用地5.34萬公頃。退耕還林3.48572萬畝,綠化荒山1.4萬畝,栽種經果林2萬畝。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從1989年參加川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全市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在“八五”和“九五”期間治理河灘地4萬畝。市委、市政府為加大整治力度,制定出台了《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綿竹市推行清潔生產規劃》等一系列政策。並按計畫關閉和搬遷了部分污染企業,並堅持對新建、擴建和技改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馬尾河、射水河出境段面水質已經達三類標準;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良好。保證了從源頭杜絕新增污染源。全市城鄉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有效控制,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明顯提高。

人口
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全市人口呈現負增長態勢。據統計,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為51385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241人,農業人口410304人;男性261770人,女性250775人,人口性別比為102.39:100。

風土人情

(圖)綿竹市綿竹市——風土人情

俗話說:“世上有,戲上有;戲上有,畫上有”。這話表明了一個道理:一切藝術都源於生活。戲劇藝術和繪畫藝術都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繪畫僅屬於藝術,而戲劇則是包含了繪畫、音樂舞蹈、語言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舞台布景、臉譜、服裝、道具就是繪畫藝術的戲劇化體現。然而,畫中確也有戲,用繪畫作品來表現戲劇內容,這也是相得益彰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在四川的漢代畫像磚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後來構成戲劇因素的百戲和舞樂場面,如《觀伎》《跳丸》《雜技》《駝舞》等。尤其在當前,我們在發掘整理傳統川劇藝術的時候,還可以從大量歷史上保留下來的石雕、木刻、繪畫作品中發現一些從未發現過的劇目,或從中得到有些有益的啟示。正因為如此,我們在 著名的傳統綿竹年畫資料蒐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留意到一些有關川劇今昔的資料,就箇中收穫,芻言幾名。

一、綿竹年畫與戲劇
四川綿竹年畫歷史悠久,《續編綿竹縣誌》說,綿竹年畫遠在明代已有相當成就。實際上,早在唐宋時期成都地區已有雕版印刷品出現,北宋御史忭(1008—1084)所著《成都古今記》中就描述了當時成都十二月中市中的桃符市,亦即年畫市場;而成都桃符市中的年畫大多由附近的綿竹、夾江等縣的年畫作坊提供,這是由於綿竹、夾江都是產紙名地,雕版印刷也相當發達,綿竹縣即因漢代綿水兩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綿竹縣誌》記載:“竹紙之利仰給者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銜(年畫),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鬥神)點綴年景”。據考,綿竹年畫始於宋,盛於清,衰於民國。在清代乾、嘉時期最為鼎盛。當時全縣城鄉有年畫作坊300多家(城內最為集中,約有90多家),全縣的年畫從業人員達1000餘人,大小畫市攤點綿延十餘公里之長,可謂盛況空前。當時的年畫產品暢銷雲、貴、甘、陝、兩湖及青海、西藏等地,同時還遠銷東南亞一些國家。綿竹年畫的題材極為廣泛,它涉獵了以下幾個方面:辟邪迎祥,民風民俗,生活生產,花鳥蟲魚,演義人物,神話傳說和戲曲故事等。這些年畫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們構圖完整、飽滿,人物造型誇張變形,線條古拙,色彩艷麗明快,符合畫面的主題內容和民眾的欣賞習慣。綿竹年畫與其他地區著名年畫在色彩上也大有區別,且以手繪見長,從而區別於其他以套印為主的年畫品種。綿竹作為一座歷史古城,清代初年這裡的戲劇活動便很繁盛,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綿竹縣令陸箕永在一首《竹枝詞》里就曾寫道:“山村社戲賽神幢,鐵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聲渾不斷,有時低去說吹腔”。乾隆年間,羅江籍進士李調元在《新搜神記》中也寫到“綿竹東嶽廟有沙彌素有能戲之名,忽一日竊其師千錢,逃入班中學戲”的事。這說明,在那些時日裡,綿竹的戲劇活動已經十分活躍,與戲曲同作為民間藝術品種的綿竹年畫,也同戲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至遲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西廂記》等戲劇年畫問世。

二、綿竹年畫中的戲畫
由於年畫屬於民間藝人的作品,在封建社會中被視為下九流的“匠人畫”,因此,年畫的傳世作品很少,大都每年一換,不加保存,這就給我們今天研究年畫的發展史帶來困難。所幸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採取了搶救民間藝術的措施,尤其是不少美術工作者,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便相繼深入綿竹城鄉採集和調查綿竹年畫,通過他們的艱苦努力,蒐集到一大批寶貴的傳統年畫資料。同時,縣政府又於60年代領導成立了綿竹年畫社和綿竹年畫研究會,通過長期的發掘和收集,也積存了相當數量的傳世佳作。迄今,已收集到年畫清代雕版100多件,各時間不同內容和品種的年畫資料近千件,在這批豐富多彩的年畫中,我們發現不少以戲劇為內容的畫稿。

三、戲畫與民間生活戲劇年畫,在沒有電影、電視的舊時代,是廣大民眾(尤其是農民民眾)最為喜愛的繪畫品。常言說:“畫中有戲,百看不膩”。過去,農民們每到春節都要購買,張巾年畫,從龍門、堂屋門到臥室門都喜歡貼上門畫,有的還要在臥室和客廳貼上有趣味性或有吉祥內容的戲劇年畫。他們在一年辛勤勞作之後,一家人圍坐在房裡,往往情不自禁地哼唱看過的川劇,小孩子似乎對那些鮮艷奪目、一年一換的戲劇年畫斗方更感到新奇,常常纏著父母對畫面的內容問長問短,大人們也往往愜意地就畫說戲,津津樂道。毫不誇張的說,舊時代的戲劇年畫是廣大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不少小孩在尚未入學以前,便受到年畫及其畫中戲的薰陶,它們所具有的“贏得童稚喜,能蓬蓽生輝”的社會功能,的確是不可低估的。 在綿竹年畫中大量的戲劇年畫絕非偶然,這反映了歷代年畫作者對本土戲激賞和偏愛,唯其作者熱愛和熟悉川劇,方能抓住戲中精彩典型的情節,構思並體現出生動的戲劇畫面。這些戲劇年畫都是寫實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推清代光緒三十年綿竹著名年畫師黃瑞閣以半年時間創作的《迎春圖》。這幅年畫長卷中,如實地描繪了傳統的高樁平台上所飾演的5個川劇折子戲:《秋江》、《香蓮闖宮》、《搶傘》、《御河橋》和一折《西遊》故事,該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綿竹縣城迎春盛會的實況,它從畫面組合,人和服飾以及臉譜、裝扮,無一不體現寫實手法,細膩、明快、堪稱佳品。同時,它通過熱鬧的節日場面,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清未時期綿竹人民的戲劇生活。長期以來,年畫借戲而增加其藝術魅力,戲劇借年畫而傳播更廣。這樣相得益彰的傳統姻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仍在延續,近年綿竹年畫社創作、印刷的不少戲劇年畫,在廣大農村仍然受到普遍歡迎。

經濟概況

(圖)綿竹市綿竹市——資源

一、綜合經濟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0.1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速度達到18.10%,創近十年來的歷史新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160元(按2005年12月31日匯率8.0541折算,達到2503美元)。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4.0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1.63億元,同比增長25.0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79億元,同比增長10.00%;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4.67:61.57:23.76;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05%、78.53%、15.42%,分別拉動GDP增長0.59、14.93 和2.53個百分點。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1.6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增長18.9%,占全市GDP總量的51.6%。比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 率為53.35%,拉動GDP增長9.6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27003萬元,同比增長19.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820萬元,同比增長10.81%,一般預算收入44772萬元,同比增長23.40%;財政支出71199萬元,增長11.29%,一般預算支出68081萬元,同比增長19.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41956萬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31070萬元,同比減少20.85%;更新改造投資69721萬元,同比增長2.05%;房地產開發投資16333萬元,同比增長8.46%。年末新增固定資產86494萬元。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43500萬元,同比增長14.8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8552元,增長8.0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075元,同比增長11.6%。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9596萬美元,同比增長52.17%,其中:出口創匯8316萬美元,同比增長56.91%。出口總額繼續保持了在德陽市六縣(市、區)第一的位置。出口主體和出口地區在不斷擴大:截止本年,我市獲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有47家,其中本年新獲經營權的有10家。

二、農業經濟

2005年,全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6806萬元,增長4%。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846萬元,增長6.2%,其中,種植業產值103216萬元,同比增長6.47%;林業產值6879萬元,同比增長9.66%;畜牧業產值117539萬元,同比增長5.15%;漁業產值6702萬元,同比增長13.08%。種植業和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分別為42.33%和48.20%。農作物播種面積104.77萬畝,比上年下降0.04%;全年糧食產量28.98萬噸,比上年下降0.28%;糧食畝產416.67公斤,畝產量比上年下降0.26公斤。

三、工業經濟
2005年全市工業經濟高速增長,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完成17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150億元,縣屬規模以上88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實現58.77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增長26.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2.49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增長28.9%,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73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增長28%。全市123家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7.92%;實現利潤19.66億元,比上年增長96.04%,實現利稅總額30.97億元,比上年增長71.73%,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06.84%,比上年提高50.2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4.79%,比上年提高4.0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06790元/人,比上年提高28865元。企業出口創匯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出口產品交貨值實現10.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8.6%。其中:化工產品出口較同期增長43.56%,食品製造業出口較同期增長298.7%。

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增加,住房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比上年增加689元,增長7.55%;農民人均純收入3973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長9.93%;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7.86%,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45.9%。居民住房結構得到改善、質量有所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7.7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4.09平方米。居民儲蓄存款有所增加,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95134萬元,比年初淨增66241萬元,增長20.14%。其中,活期存款餘額122459萬元,比年初淨增18092萬元,增長17.33%;定期存款餘額272675萬元,比年初淨增48149萬元,增長21.44%。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7710元,比上年淨增1297元,增長20.22%。全市年末城鄉從業人員29.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37%。城鎮單位在崗職工37233人,比上年增加934人,增長2.57%,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22842人,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2015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9472人。鄉村從業人員24.60萬人,比上年末略有下降。據勞動部門統計,2005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3%。2005年全市實現勞動力轉移13.1萬人,其中:省外2.8萬人,省內2.9萬人,市內7.3萬餘人。全年新增就業人員2989人,下崗人員803人實現再就業。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事業得到長足發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社會福利機構31個,床位數334個,收養各類人員213人。全年募集社會慈善資金10萬元,當年直接支出70萬元,用於社會福利事業。全市有城鎮居民12483人,農村居民5629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濟,全年共發放最低保障救濟金810.3萬元。全市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農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636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5299人;參加失業保險8635人;參加工傷保險9512人。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綿竹市共有普通中學校9所(國中7所,高中2所),職業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共有國小校24所(其中村小6所)。普通國小在校生數17549人,畢業生數3953人,教職工人數1362人,其中,專任教師1166人;普通中學在校生數17624人,其中,國中11573人,高中6051人,畢業生數5817人(其中:國中4104人,高中1713人);普通中學教職工合計數1717人,其中,專任教師1479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數2498人,預計畢業生數644人,教職工數107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49人;幼稚園38所,在園幼兒數11169人,其中私立幼稚園12所。

科技

2012年,綿竹市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2項,四川省級科技項目14項,德陽市級科技項目9項,四川省級專利項目2項;立項下達並組織實施省級科技支撐計畫項目5項,省級戰略性新興產品計畫項目1項,省級科技示範推廣專項項目2項,省級科技專項資金補助項目1項,德陽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省級專利實施與促進專項項目2項,本級科技項目9項;全年專利申請242件(已獲得專利授權152項,其中:職務發明65項)。2012年全市本級科學技術支出2124萬元,占當年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32%(同口徑扣除專項轉移支付收入)。截止2012年底成功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科技創新型企業9家,創建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2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推廣先進實用技術86項,開發農村科技產品76個。年內四川金瑞電工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綿竹金盛源生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粉葛原料燃料乙醇生產項目”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

文化

2012年,綿竹市開展了“綿竹年畫節”、“新春唱大戲”、“綿竹梨花節”、“送文化下鄉”、“全民健身日”、“全國CBA青年男子籃球聯賽”等活動,組織開展了全市中國小生田徑運動會,第八屆職工運動會。全年免費開放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年畫博物館、體育中心,組織人員編撰完成《綿竹市原創歌曲集》、《中國民間文學之集成·綿竹篇》。指導城鄉、社區文化體育活動開展。文化館培訓鎮鄉文化專乾以及業餘文藝骨幹4000餘人次,組織開展各類送文化下鄉、進社區活動50餘次,免費開展暑期少兒藝術類培訓班,培訓少兒近300名。體育中心免費開辦暑期青少年兒童體育特長班培訓,培訓達200人。“圖博”服務有序開展,贈書1000冊。免費開放歷史博物館135天,接待參觀民眾近6萬次。綿竹木版年畫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同時以綿竹年畫畫為龍頭的產業鏈,年畫村、年畫街坊、劍南古街等地產業日趨壯大,年畫產品、體育彩票銷售、新建場館營造等初具規模。

衛生

2012年,綿竹市全市共有衛生機構90個,其中醫院14個,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48個(中心1個,診所及其他47個)。衛生機構人員319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151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898張。鄉鎮衛生院25個,床位1395張,衛生技術人員903人。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1244例,報告死亡2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58.48/10萬,死亡率0.42/10萬。全市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2張。

城鄉建設

2012年,綿竹市共建成廣播電視傳輸網路桿路2055公里,其中,光纜線路2622公里,電纜線路8625公里;發展有“村村通”自然村1243個點、“村村通”有線電視用戶12.5萬戶(其中:城區用戶2.9萬餘戶,農村用戶9.6萬餘戶)直播衛星用戶1600戶、地面數字用戶270戶。建有“村村響”廣播鎮鄉站20個、村廣播室156個、安裝廣播點2100個共4200隻喇叭。全市建有城區電影院1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隊5個、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189場,觀影人數達15萬人。鎮鄉綜合文化站(整合了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點、圖書室、體育活動室等資源)均已實現免費開放,公共閱報欄51座、農家書屋115個、建成全民健身路徑120餘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0餘個,安裝健身路徑4條。
2012年,綿竹市園林綠地面積4676272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園林面積49.2平方米,建城區綠地率33.4%,建城區綠化覆蓋率38.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0961萬千瓦小時,增加6.3%。

社會保障

2012年,綿竹市有26154戶、34654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濟。其中:城鎮居民11206戶,18322人;農村居民14948戶,16332人;總計發放最低保障救濟金6675.4萬元。全市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65%。救助地震孤兒17名,發放救助金13.08萬元;全年取消城市低保對象532戶,837人。2012年我市共有32748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98%。全年城市醫療救助1811人,發放救助金429.1萬元,農村大病救助5395人,發放救助金461.4萬元;資助困難民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2001人,發放救助金132萬元,資助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967人,發放救助金158萬元。

人口

2012年,綿竹市出生人口3864人,死亡人口3582人。年末總戶數24.4萬戶,總人口50.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5.4萬人,女性人口25.3萬人,性別比為100.5﹕100。全市城鎮化率43.6%,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交通

公路

公路主要有成綿高速公路複線途徑新市、孝德、齊天、什地四鎮,成都第三繞城高速,省道:S105線(成都到青川)縱貫全境,途徑新市,孝德,東北,富新,綿遠五鎮。縣道101線亦稱為德阿公路,綿竹段稱為綿茂路。

鐵路

綿竹有德天鐵路、廣木鐵路和3條地方鐵路專線,通過德天鐵路至德陽與寶成鐵路連線,可與全國各地相通。成蘭鐵路預計2017年正式通車。

航空

綿竹市南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00餘km,全程高速公路直達,約1小時車程。

行政區劃

綿竹行政區劃,宋代始有資料可稽,是時縣轄5 鎮13鄉,清雍正五年,綿竹轄10區。道光二年,轄12鄉2鎮。民國24 年,實行聯保制,全縣劃分為29個聯保。民國 29年,推行新縣制,劃分為4個行政區,轄19個鎮鄉。1950年6月,全縣分為5個行政區,轄1鎮24鄉,同年冬,調整為7個行政區。1955年撤銷區建制。1958年各鄉相繼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全縣轄2鎮24 鄉。1988年1994年,全縣22個鄉相繼撤鄉建鎮。2003年,全市轄24鎮2鄉。2006年綿竹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武都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漢旺鎮,撤銷觀魚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新市鎮,撤銷五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富新鎮,撤銷清道鎮齊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孝德鎮,東北鎮茂泉村劃歸劍南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市轄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興隆鎮、九龍鎮、遵道鎮、漢旺鎮、拱星鎮、土門鎮、廣濟鎮、金花鎮、玉泉鎮、板橋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齊天鎮、什地鎮、綿遠鎮、天池鄉、清平鄉等19個鎮2個鄉。2007年開展了村級區域調整工作,合併了136個行政村,撤併後全市共有16個居民社區委員會,22個居民委員會,167個村民委員會,1915個村民小組。

5.12地震災情

(圖)綿竹市綿竹市——震後

一、綿竹市受災基本情況
地震讓綿竹遭受慘重人員傷亡。截止6月19日,有 11117人永遠離開了我們,受傷38000人,失蹤258人。

地震讓90%的綿竹人無家可歸。全市13.38萬戶農村居民的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倒塌和受損面積達1914.13萬平方米,沿山地區、漢旺地區、山區房屋幾乎被夷為平地;城鎮有6.1萬戶、755萬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倒塌和嚴重受損。基本完好的房屋僅占8%左右,50萬居民全部成為災民。

地震讓綿竹城變成了一座廢墟。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設施均遭到嚴重破壞。初步統計,全市因災損毀城市供排水管道341公里、城市燃氣管道230公里、市政道路損毀146公里、城市橋樑損毀42座、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36座。

地震讓綿竹經濟發展受到致命打擊。全市因地震造成經濟損失總量達到1423億元。

地震還使綿竹旅遊景區和山區嚴重受損,導致堰塞湖和水庫等次生災害隱患,生態環境等許多損失難以統計,實際受損情況更為嚴重。

一是居民財富損失巨大。
1、農村居民房屋及財產損失達276.5億元。地震使每個農村居民的財產損失高達68977元。
2、城鎮居民房屋及財產損失達205.85億元。地震讓我市城鎮居民的人均財產損失達18.28萬元。

二是工業經濟受到重創。
1、工業企業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全市564家工業企業全部受損,倒塌和受損廠房490萬平方米,受損設備、設施60700台(套),直接經濟損失達181.19億元。綿竹工業經濟的支柱、工業企業的龍頭東汽、劍南春龍蟒集團遭受重創。地處漢旺鎮的東汽在這次地震中損失最為嚴重,車間倒塌、設備嚴重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50億元;劍南春基礎酒、陳年酒、成品酒損失40%,經濟總損失達40億元;龍蟒集團在綿竹的磷酸鹽生產基地全部受損,倒塌和受損廠房36.74萬平方米,受損設備11742台(套),直接經濟損失達14.79 億元。地震災害造成綿竹工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工業企業總資產的56.53%,是綿竹2007年產品銷售收入的82%,是2007年利潤總額的6.5倍,是2007年利稅的4.3倍。

2、礦產資源損失嚴重。綿竹是全國四大磷礦生產基地之一,同時還有煤、水泥礦等資源。2007年,全市磷礦石產量達到390萬噸,原煤53萬噸。地震將這些資源淹沒在大山中,工礦企業全面癱瘓,除磷礦本身的損失外,還將對綿竹支柱產業之一的磷化工業造成致命衝擊,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建材工業。

三是城市功能遭受嚴重破壞。
按照綿竹去年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6.03億元)測算,地震損毀了綿竹26年的城市基本建設投資,按近五年的平均投資測算,綿竹的城市建設倒退了30年。如果僅僅依靠綿竹自身財力,按去年的財政支出(10.77億元)測算,需要16年時間才能恢復。

四是農業交通、水利、教育、機關事業單位嚴重受損。
1、農業、林業、畜牧業損失68.66億元。受災耕地10.2萬畝,農作物受損面積達21.6萬畝,林木損毀面積達35萬畝,生死亡28.2萬頭。
2、交通設施損失46.57億元。公路幹道損失79公里,農村公路損失1056公里,損毀橋樑300座。
3、水利設施損失32.9億元。水庫受損22座,堤防工程損毀63公里,供水管道受損1055千米,渠道受損3500千米,農村水電受損30座。
4、教育基礎設施損失12.8億元。受損校舍58.59萬平方米,倒塌校舍16.17萬平方米,大量教學設備儀器、圖書等被損壞。
5、黨政企事業單位失去正常辦公條件。全市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受損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辦公設備若干。

災後重建規劃

市區近期建設規劃(含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規劃期限:近三年2008—2010年,規劃內容以恢復重建為主,指導江蘇省援建項目及其他災後重建項目的布點和實施;後五年2011—2015年,以發展提高為主,兼顧綿竹市城市長遠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需求。

各鄉鎮總體規劃(含村莊布局規劃)。綿竹市21個鄉鎮,除劍南、東北、西南等3個鎮納入市區近期建設規划進行整體規劃,其餘18個鄉鎮的總體規劃(含各鄉鎮村莊布點規劃),由江蘇援助編制。因天池鄉納入漢旺鎮進行總體規劃和對口援助建設,需單獨編制的鄉鎮總體規劃總計17個。

約45個重點村、特色村村莊規劃(含農民住房方案)。

災後農房重建政策

綿竹市5·12地震災後農房重建的目標任務

總體目標任務:力爭用一年半時間,全面完成全市因地震倒塌和嚴重損毀農房重建任務,保證受災民眾在2009年12月底前住進新房。

階段目標任務:1、2008年底各鎮鄉完成農房重建任務的60%;2、2009年底各鎮鄉全面完成農房重建任務。

補助標準

農戶類別 1-3人家庭  4-5人家庭 6人及以上家庭

一般農戶  16000  19000  22000
困難農戶   20000  23000  26000

旅遊景點

概述

綿竹充分利用沿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自然風光,尤其是4萬畝成片梨園等資源,著力打造“春賞花、夏納涼,秋品果、冬觀雪”的觀光休閒和鄉村旅遊精品。至今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七屆“綿竹年畫節”、九屆“四川綿竹梨花節”和“綿竹賞果節”、首屆“柚花節”。銀杏溝、楠木溝、玄郎溝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觀光旅遊。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劍南老街”、雲湖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景區正在建設開發中。其西北部的九頂山是“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走廊”的主體部分,已被省政府納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九頂山所在的龍門山系被國土資源部首批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有:九龍山鄉村旅遊景區和中國綿竹年畫村景區。
九龍鎮濕地溝

九龍鎮濕地溝位於九龍沿山地區的悅音台廣場到無隱寺山區峽谷間,長3000米,融地質災害治理、河床治理、建造壩體、生態護坡、觀光棧道、

....
休閒廳、攔水壩、親水平台、綠道等為一體,成為遊人休閒、登山、健身的又一好去處。

嚴仙觀

嚴仙觀,又名君平莊,在綿竹城北約6公里處,今漢旺鎮武都村。現存觀宇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又擴建增修,
..
氣勢磅礴,殿宇輝煌。山門正中上方有“嚴仙觀”三字,左邊牆上書“君平莊”,右牆上寫“武都山”,墨跡猶存。
九頂山位於岷山山系龍門山脈中部,最高海拔高達4989米,屬龍門山脈群峰中最高點,地處茂縣境內的石鼓鄉、南新鎮之間,與綿竹清平接壤,距成都市120公里,是一處以自然生態觀光、休閒度假旅遊和以國際地史、野生動植物科學研究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新興旅遊勝地。

祥符寺

綿竹祥符寺已有千年的歷史,寺中上百幅古老楹聯更顯現出其渾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每次讀來多有感概。史載,祥符寺,始建於隋唐,得名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是一座殿宇巍峨、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剎其歷史淵源有藏經樓下楹聯為證。
祥符寺祥符寺

三溪寺

土門有一古剎,名三溪寺。名聲比鐘聲響得遠。既為“三溪”,此必與水有關。名觀名寺自古占盡中國風水,三溪之地也必為寶地。果然,寺旁水源眾多,所出者盡皆神奇,匯山泉而成。水波蕩蕩者為“困牛湖”,湖中有島,神情寂然,若大智者,隱於霧氣之中,有若水牛於湖中泅水,此“困牛湖”之意蘊所在。
紫岩山
在綿竹西北邊,一座大山如逶迤的長蛇,為綿竹畫卷貢獻清風,綠樹,陡增起伏之韻致,別樣之風情。因為有山的依傍,妖嬈的綿竹平原又增添些硬健的氣質。7
雲悟寺
雲悟寺建於紫岩山之主峰,海拔1500米,因其高峰插天,雲霧常繞,因而以雲霧寺名之。寺前有白沙溝,後枕風嶺,玉屏纏繞;寺左有棋盤石、望鄉台、玉香屏:右有月亮石、老虎寺;寺周古柏老杉,翠竹叢林,清秀密藏,寂靜幽深,時有密雲環繞,恍如身在雲霄。晴日遠眺綿竹平原,沃野千里。8
沿山觀光

沿山觀光

綿竹沿山觀光帶是國家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它北起綿遠河,南至石亭江,跨越廣濟、土門、遵道、九龍、漢旺、拱星6鎮14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沿山生態旅遊定位是:以山地鄉村度假、花海溫泉體驗為主題,以沿山鄉村生態旅遊帶為輔助,以綿竹民間文化為亮點,以震後遺址紀念體驗、宗教文化為補充,形成的兼具山地平川特色的生態觀光旅遊帶和特色鄉村旅遊聖地。

其具體項目包括:以沿山公路為主軸線,形成萬畝玫瑰觀光度假區、臥雲坡旅遊區、半月湖(原困牛山水庫)山地探險旅遊區、棚花村鄉村文化旅遊區、蓮花湖鄉村旅遊區、清泉鄉村旅遊區、新開生態觀光旅遊區、漢旺地震遺址旅遊區、白溪山生態旅遊觀光區及涵養區"一線十一區"。

諸葛雙忠祠

諸葛雙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蹟之一,在汶川地震中破壞嚴重,經江蘇江陰市修葺,現已煥然一新。綿竹雙忠祠的塑像是祖孫三代,前殿祀諸葛瞻父子,啟聖殿祀諸葛亮。綿竹雙忠祠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後人景仰,多有題詠。

年畫村

綿竹年畫村,位於綿竹市孝德鎮射箭台村,距市區5公里,規劃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核心區域450畝,是一處以年畫商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為主,輔之以鄉村旅遊功能,結合新農村建設。,距離成都、綿陽只有八十公里左右。是國家AAAA級景區。
綿竹年畫村加工、製作經營歷史傳統的“經典作品”,精美創新的“饋贈精品”,傳統文化與時尚結合的“年畫服飾”,古色與現代結合的“裝飾品”、“紀念品”等,同時為弘揚綿竹地方民間文化提供傳統與現代的美化服務。在綿竹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組織有關部門和民間藝人,開發名揚四海、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地方物色,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在開發這一資源的大好形勢下,正式創建了“綿竹年畫村”。

雲湖森林公園

距四川省綿竹市區20公里,占地10320畝,為省級森林公園。無際森林中,有近2000種珍貴林木和20餘種珍稀動物。位於森林之中的雲湖美麗迷人,面積1.8公頃,水深1.5-2米,四季雲霧繚繞。四周山高樹茂,碧綠湖水蕩漾在雲海之上,遠遠望去,雲水難分,恍若仙境。湖心島灌木叢生,古木蒼頸,宛如天然盆景。

園區山門所在地溝口海拔785米,山路盤鏇而上達中心景區海拔1500米,境內凌雲峰為最高峰,海拔2264米。景區年平均氣溫9.7℃,最高氣溫在7月下旬,為25.6℃,最低氣溫在1月下旬,為-9.6℃。雨量充沛,多雲多霧,具有獨特的高山森森小氣候環境,是夏季避暑,秋季登高,冬春賞雪的好去處。久居城市的遊客到達園區後,身體反應最為明顯,這裡的空氣含氧量極高,加上滿目蔥翠林木繁茂,鳥語花香,遊人立即有從未感覺過的舒適和愜意。公園最高峰為海拔2264米的“凌雲峰”,雄偉險要,林木森森,峰頂觀日出日落,別有趣味。由七塊巨石天然構成形如北斗七星的“七星岩”,妙趣橫生,七塊巨石形態各異,其上有散生樹木,造型別致,巧奪天工。景區每年積雪3-4個月,每逢秋去冬來,森林公園銀裝素裹,白色皚皚,形成一個潔白乾淨的世外桃源。

名人

張浚
張浚戎裝像張浚戎裝像

張浚,字德遠,號紫岩,漢州綿竹人。南宋宰相、抗金派領袖、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等職。隆興元年(1163),封為魏國公。隆興二年八月﹐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謚“忠獻”。著有《紫岩易傳》等。今綿竹有紫岩山、綿竹中學(紫岩書院)、岳飛《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等歷史遺存,柏林公園有其父雍國公張鹹、母秦國夫人計氏之墓。
張栻
張栻(1133~1180),即張南軒,字敬夫,又名樂齋,號南軒,南宋著名理學家。城南書院創辦者,丞相張浚之子,幼從師胡宏,得理學真傳。後執掌長沙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多年,和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官至右文殿修撰,葬湖南寧鄉官山,諡號“宣”,配享孔廟。著有《南軒集》。今綿竹、寧鄉各有南軒中學一所。
楊銳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
王乾青
王乾青(1890—1949),又名王世禎,號王翼,化名潛夫,綿竹五福鎮人。早年追隨孫中山信仰三民主義,“四一二”事變後,積極追隨共產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為救民於水火,解放全中國,奮鬥不止,四川臨解放時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成都十二橋。
駱是愚
駱是愚,四川綿竹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共青團綿竹縣委書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綿安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中共洪毅縣委副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處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秘書長,中共蘭州市委書記處書記,甘肅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四川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
能海法師
能海(1886—1966)俗姓龔,名學光,字輯熙,四川省綿竹縣人。是民國時代在漢地弘傳密教的代表人物,佛教協會副會長,市政協委員,現任大士岩寺住持,幼年出家,為隆啟法師大弟子。1966年,能海法師在五台山碧山寺圓寂,享年81歲,遺骨塔建於善財洞側寶塔山麓。
趙利群
趙利群,四川綿竹縣人,是早期的優秀共產黨員。
李進
李進,著名唱作音樂人、主持人、影視導演、“聽覺LOGO”理論創立人、北京寶麗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名人經紀網》、《光頭李進名人婚慶門戶網》創始人,曾任教師、記者、主持人等工作。1994年因演唱《你在他鄉還好嗎》《人在江湖》《帶著夢想去南方》等一批反映出門人心聲的歌曲而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李進也因其打動人心的歌聲和獨特的形象為全國歌迷所認識和喜愛。

袁庭棟

袁庭棟,男,1940年生,四川綿竹人,著名巴蜀文化學者。1965年四川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1968年供職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參與籌建巴蜀書社。著作有《張獻忠傳論》、《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合作)、《中國古代戰爭》、《古代職官漫話》、《巴蜀文化》、《周易初階》、《話說四川》、《錦繡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圖典》(合作)、《天府的記憶》、《成都街巷志》等。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