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1951年6月25日,西康省政府第十三次行政會議決定籌建石棉縣。
1952年5月9日,政務院批准正式建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2年11月,將今栗子坪鄉孟獲村從冕寧縣劃歸石棉縣。
1954年8月,將田灣鄉劃歸瀘定縣。
1956年1月,將王崗坪由漢源縣劃歸石棉縣,縣境域至此固定。
區劃詳情
2013年末,石棉縣轄1個街道、1個鎮、5個鄉、10個民族鄉:
類別 | 名稱 |
---|---|
街道 | 棉城街道 |
鎮 | 新棉鎮 |
鄉 | 永和鄉 |
美羅鄉 | |
迎政鄉 | |
宰羊鄉 | |
豐樂鄉 | |
民族鄉 | 草科藏族鄉 |
田灣彝族鄉 | |
挖角彝族藏族鄉 | |
新民藏族彝族鄉 | |
栗子坪彝族鄉 | |
擦羅彝族鄉 | |
回隆彝族鄉 | |
蟹螺藏族鄉 | |
安順彝族鄉 | |
先鋒藏族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棉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雅安市最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5'—102°31',北緯28°51'—29°31'。東連漢源縣、甘洛縣,南接越西縣、冕寧縣,西依九龍縣、康定縣、北與瀘定縣毗鄰。距離省會成都365千米,距雅安市城區210千米。幅員面積2678平方千米。
地勢地貌
石棉縣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山脈多呈南北走向。西南部地勢高峻挺拔,起伏變化大、多高峰,神仙梁子主峰海拔5793米,為雅安市最高峰;大渡河出境處為最低點,海拔780米。中山區(海拔1000—3500米)約占幅員面積的78%,河谷平壩主要位於大渡河沿岸,約占幅員面積的2%。地貌主要特徵表現為複雜多樣的山地地貌,尤以中高山為主要地貌。
氣候
石棉縣屬中緯度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基帶的山地氣候。受地形影響,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大渡河谷對水汽來源和風速、風向影響較大,形成以下氣候特徵:年均溫度偏高的亞熱帶氣候;平均降水量偏少的季風氣候;夏雨集中、夜雨多、少暴風、無秋綿雨;冬春乾旱、山風強烈,夏秋多雨、無酷暑;氣溫隨高度降低、降水隨高度增加變化顯著。以縣城為例:多年平均氣溫17.1℃、降水量777.4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245.6小時,無霜期平均326天,年蒸發量1573毫米,最熱月份為8月,平均氣溫24.7℃,最冷月份為1月,平均氣溫為8℃。
水文
大渡河幹流在石棉縣境內長79千米,年平均徑流入境總量330.56億立方米;境內大渡河水系流域面積在3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7條,總長530.6千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棉縣礦產資源較豐富,有金屬、非金屬和能源類礦。金屬礦主要有金礦、銅礦、碲鉍礦、鐵礦和鉛鋅礦。金礦,平均品位3克/噸,遠景礦石量大於2500萬噸。境內無獨立的銅礦床、礦點,全部為多金屬銅礦化點,平均品位0.8%,遠景礦石量大於1306.69萬噸。鉛鋅礦礦石主要以硫化礦為主,礦石品位較富,儲量有待進一步探明。碲鉍礦探明礦石量5.729萬噸。鐵礦主要有四種類型:磁鐵礦、黃鐵礦、褐鐵礦、菱鐵礦,鐵品位20-68%,儲量有待進一步探明。非金屬礦產有石材、石棉、矽石、石灰岩、雲母、瓦板岩、珍珠岩、石墨、綠柱石等十餘種。石棉主要有溫石棉和閃石棉兩種,有以C+D級保有儲量2170萬噸。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崗石、板岩三大系列,其預測儲量為14880萬立方米。矽石在縣內廣泛分布,可分為兩種:壓溶矽石脈和充填矽石脈。能源礦主要有煤、溫泉兩種。區內煤產地有黃草山,美羅-迎政、孟獲城三處,到2013年,探明儲量為280.04萬噸。
植物資源
到2013年,全縣分布有高等植物208科900屬2468種,其中:苔蘚植物23科31屬37種,蕨類植物29科51屬123種,種子植物156科818屬230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主要有:紅豆杉、獨葉草、珙桐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主要有:四川紅杉、油麥吊雲杉、岷江柏木、篦齒三尖杉、華榛、水青樹、連香樹、香果樹、樟樹、黑殼楠、康定木蘭、西康含笑、貓耳屎等。
動物資源
到2013年,境內分布有脊椎動物28目89科227屬359種,其中獸類66種,鳥類245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18種,魚類15種。 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川金絲猴、黃喉貂、大靈貓、豹、林麝、牛羚、雲豹、雪豹、金雕、雉鶉、綠尾虹雉、領角鴞、白唇鹿、黑頸鶴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小熊貓、豺、黑熊、水獺、金貓、猞猁、馬麝、羚、斑羚、岩羊、鳶、雀鷹、雪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紅腹角雉、勺雞、灰鶴、大腓胸鸚鵡、紅角鴞、縱紋腹小鴞、灰林鴞、毛冠鹿、白臀鹿、金貓、藏馬雞、血雉、黑眉錦蛇、康定滑蜥、草綠龍蜥、大渡河石龍子等。此外,松鼠、黃鼬、豬獾、灰尾兔、黑熊、喜馬拉雅旱獺等數量也較大,四川林跳鼠和蹶鼠屬石棉特有種。
人口民族
人口
到2013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2.44萬人,比2012年增加0.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41萬人。人口出生率10.98‰、死亡率5.2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9‰。
民族
石棉縣境內有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58.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增速同比2012年回落3.8個百分點。分產業看,同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4.7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44.75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9.16億元,增長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8.4:76.1:15.5調整為8.1:76.3:15.6,百元GDP創造稅收和財政收入分別為14.4元和5.1元。
2013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0.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3%,占GDP的5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3.86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10%。
2013年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001萬元,下降29.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4769萬元,增長33.9%。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3億元,同比增長13.2%。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0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9%。實現農業增加值4.7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全年糧食總產量26957噸。
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通過 “石棉枇杷”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申報審核。制定黃果柑、枇杷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箱、統一果品規格等銷售的制度。同比2012年新增有機認證面積2.138 平方千米,有機認證品種3個。
第二產業
2013年,園區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入駐企業達到40戶,實現產值58億元,比2012年增長14%。
到2013年,石棉縣已建成電站247處,裝機容量277.72萬千瓦。全縣水電企業完成發電量105.4億度,實現產值31.3億元,同比增長3.7%;全部水電行業上繳稅金5.26億元,占兩稅收入的62.4%。
2013年,規模以上企業達40戶,規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發電量91.2億度,同比2012年增長1.1%;鐵合金15.37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318.9%;重鈣55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38.6%;化成箔738.74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25.8%;水泥5.7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43.6%;電解鋅6.38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7.9%;碳化鈣1.63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54.5%;碳化矽0.48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24%;黃磷2.73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5.4%。
2013年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1.9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占全縣經濟的比重為7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3%,占全縣經濟的比重為5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9.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4%;主營業務收入58.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5%,其中上億元的16戶,4戶超過5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8億元。
第三產業
旅遊
2013年,石棉縣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鄉村旅遊示範縣,安順場成為“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震後首個創建成功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栗子坪國際生態度假旅遊區啟動建設,圓滿舉辦2013 年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旅遊節分會場暨石棉縣第三屆黃果柑生態旅遊節,新增星級農家樂10家、星級民宿接待點16家,全年接待遊客110.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9%、41.5%。
商貿
2013年上半年,石棉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4%,其中:批發業增長13.3%、零售業增長7.7%、住宿業增長15.3%、餐飲業增長18.0%。
金融
2013年,石棉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8.37億元,同比2012年末增加9.66億元,增長19.8%,各項貸款餘額49.39億元,同比2012年增加8.45億元,增長20.6%,投向中小微企業占比達79.6%。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石棉縣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2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2%。其中,大崗山投資25.83億元、工業4.95億元、基礎設施5.47億元、民生及社會事業工程10.06億元。新開工項目40個,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7個,項目建成投產率69.8%,新增固定資產20.1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到2013年,石棉縣實現鄉鎮文化站全復蓋,文化館、圖書館全面實行對外免費開放,完成申報二級圖書館材料的上報工作,新採購各類圖書1200餘冊,實現圖書自動化管理。完成了美羅鄉綜合文化站“省級示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創建工作,完成了11個社區書屋建設任務,配送各類圖書、報刊雜誌、電子音像製品、桌椅等設施設備22400餘件。為全縣92個村農家書屋各增配圖書100冊。舉辦大型民眾演出展覽8次,舉辦2013年春節聯歡晚會等12場文藝演出,完成《石棉文化》和《抗震救災》詩歌出版。猛種、木耳堡子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啟動石棉縣第一次中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縣檔案館晉升國家二級綜合性檔案館。
教育事業
到2013年,全縣聯考本科上線238人,中考優良生人數194人,優良率19%。全縣有幼稚園10所,在園0.43萬人,專任教師65人;國小23所,在校學生1.01萬人,專任教師598人;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0.6萬人,專任教師386人。
醫療衛生
2013年,石棉縣中醫院通過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等級評審。縣醫院、縣中醫院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所有西藥品規和中成藥品規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年末,全縣衛生機構22個,實有床位1081張,本地註冊執業醫師208人、執業助理醫師47人。
基礎設施
水電設施
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680萬千瓦,可開發量540萬千瓦。其中:大渡河規劃三級,總裝機358萬千瓦;楠椏河規劃“一庫六級”,總裝機79萬千瓦;田灣河規劃“一庫三級”,總裝機76萬千瓦;松林河分屬石棉縣和九龍縣,規劃“一庫九級”,總裝機58.12萬千瓦,石棉縣境內規劃總裝機31.92萬千瓦。
交通設施
201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0.3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4%,加快交通樞紐次中心建設,樞紐建設取得新成效,石九公路升級為G549線,改造國、省幹道77.8千米,在建縣道4.5千米,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2千米,大發、白塔、勤勞、八牌、涼橋、麂子和足付7條農村公路全部完工。城市公交3號線開通運行,完成農村客運車輛升級工作,開通縣城到安順場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專線客運。2013年,全縣境內通車公路186條,公路通車裡程1320.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6千米、國道124.1千米、省道43.2千米、縣道3條50.4千米、鄉道3條60千米、村組道171條893.6千米、專用道路6條83.6千米。
歷史文化
古有七擒孟獲一說
傳說三國鼎立時期,今石棉縣栗子坪鄉境內孟獲城發生過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如今這裡依然有一些殘存的古建築。如今栗子鄉為開發天然林資源正逐步的恢復了當年孟獲城的面貌。
翼王全軍復沒
1863年5月,石達開部隊入駐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石棉縣安順場),此地暴雨、冰雹、大風不時發生,天氣莫測,神
鬼難料。當時石達開兵敗退到這裡時,已窮途末路:既無援軍,又無糧草,僅剩的四五千敗兵疲憊至極。而前後堵截的敵人又不斷進行騷擾、襲擊,損失不斷擴大。
起初,石達開曾幻想搶渡大渡河,向雅州(今雅安)一帶發展。為此,他命令士兵扎木筏上百隻,準備第二天搶渡大渡河。哪知當晚風雨大作,暴雨如注。軍士衣褲俱濕,苦不堪言。狂風暴雨持續了整整一晚。第二日,大渡河水暴漲,滔滔河水濁浪排空,激流翻滾,吼聲如雷。渡河將士均面呈懼色。勉強渡河後,有一大半木筏被濁浪很快打翻,落水將士難以生還。再加上對岸的清軍又不斷用火炮轟擊,激起的大浪更是幾乎將剩餘的木筏打翻。就這樣,前有天塹阻隔,後有強敵追殺,石達開全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眼見大勢已去,為了保全兩千多將士的生命,石達開大義凜然,攜帶宰輔及兩歲的兒子到清營束手就擒。後在成都英勇就義。而大渡河畔的兩千多太平軍將士仍全部被害,鮮血染紅了滔滔河水。如今翼王石達開的塑像依然屹立在通往安順場的路上的大渡河岸邊(石棉縣翼王路8號,大河和楠椏河交匯處),俯瞰著洶湧寬闊的大渡河。
擦羅奪軍旗
1935年5月23日紅軍第一先遣隊進入雅安市石棉縣(長征為冕寧縣地界)粟子坪鄉境內稍箕灣。當時這裡僅是一個十多戶彝族人家的小村子。是夜天下大雨,先遣隊在此搭鍋造飯,露天宿營。
行軍五十多里後到達擦羅。當時由國民黨區長帶領民團團丁在此守衛。是日,山間大霧茫茫,民團團丁見有隊伍開來,高聲大喊:"你們是哪裡來的,是什麼人"?劉伯承司令從望遠鏡中年到敵人民團團丁,便令隊伍隱蔽起來,派幾個便衣偵察員前去。團丁哨兵又問:"是什麼人?"紅軍戰士邊走邊回答:"我們中央軍,從冕寧下來!"團丁以為是"自己人",放鬆了警惕,紅軍趁機繳了民團的槍械,活捉區長。敵劉文輝24軍在此設有一個軍糧站,存放了從西昌運來用麻袋裝的大米四千餘包(每包60斤),是供其駐守康定部隊食用的。紅軍獲得糧食後。除部分作為軍糧由部隊攜帶外,其餘分給了當地貧苦農民。當時擦羅街上民眾熙熙攘攘,一片歡騰,扛著分得的糧食。喜笑顏開地向自己家裡走去。
激戰菩薩崗
因為只有三支渡船,若要將全部中央紅軍兩萬人渡過北岸,需時約一個多月。而這時北上敵人的大隊追兵已經逼近;而北岸敵軍增援部隊楊森的二十軍已抵達大渡河下游峨邊的金口河一帶。這時形勢萬分危急,紅軍必須在幾天時間內全部渡河,方能脫離險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當機立斷,決定部隊兵分兩路,向上游320華里的瀘定橋以便大部隊從橋上迅速過河。已渡過大渡河的部隊為右縱隊沿右岸上行;未渡過河的部隊為左縱隊,沿左岸上行,齊頭並進向瀘定橋進軍,限三天趕到,奪下瀘定橋。
菩薩崗是位於田灣(今石棉縣東北部)鄰近貢嘎山的一座險惡高山,是部隊前去滬定必經之路,海拔2000多尺。左邊是高山,右側緊靠田灣河,正面只有一條陡得象天梯一樣的上山小道,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敵24軍派出一個營在此防守,隘口築有碉堡和戰壕。紅軍至此,雙方形成對峙。紅軍找來當地農民蘇光光了解地形後,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蘇光光帶路正面佯攻;另一咱由楊篾匠帶路從左路攀藤附葛,翻越高山,插向敵後,突然從敵人背後殺下山來,軍號聲突起,殺聲震天。正面紅軍也吹起衝鋒號,兩面夾擊,敵人亂成團,四散逃命。敵營長被紅軍活捉,兩個連長一個被打死,一個當了俘虜,紅軍占了隘口,打開了前進通道。這次戰鬥,殲敵100餘人,繳獲步槍10多鋌。而紅軍僅犧牲一個,兩個負傷。當晚宿十月坪。這天行程80華里。
夜襲安順場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緊臨大渡河南岸,位於南北對峙的高山河谷地帶。5、6月正值漲水季節,河水洶野不羈,渡河必須由當地熟悉水性的船工擺渡,史載清代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到此,(1862年6月)也正值漲水季節,面對滔滔洪水,北渡未成,以致身限重圍,數萬太平軍全軍復沒,石達開被浮後慘遭殺害。
蔣介石當時給國民黨軍各部電文稱:"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復沒之地,今共軍入此彝漢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峻、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後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功勳"。同時,又專門給24軍軍長劉文輝發電稱:"大渡河天險,共軍斷難飛渡,薛岳總指揮率領十萬大軍跟追於後,望兄督勵所部,嚴密防守,務將共軍徹底消滅於大渡河以南。如所部官兵有玩忽職守,致使河防失守者,定以軍法從事"。可見蔣介石認為當時是消滅中央紅軍千載難逢的機會,欲將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當時,紅軍確實面臨十分困難之絕境,前有數萬敵軍布防大渡河北岸,後有"剿匪"總司令薛岳帶十萬大軍追擊,僅有兩萬人左右的中央紅軍如不能儘快渡河,確有全軍復滅之危險。
安順場守敵是國民黨24軍餘味儒團所屬韓槐階營長率領的一個營,駐守在大渡河北岸的安靖壩,為了"確保河防,圍厄紅軍,他派兵收繳了南岸安順場的渡河船隻和糧食,全部集中北岸,實行堅壁清野。為了掃清射界,強迫老百姓搬家,在安順場遍街堆起很多柴草,安順場大地主、敵24軍彝務總指揮部營長賴執中從西昌地區阻擊紅軍後逃回家中。因安順場上的房屋有一大半是他的私產;同時,他判斷紅軍可能從下游到大樹堡渡河,不會來安順場。為了保住房產,便和正要放火的連長爭吵起來,兩人扭過河去找到24軍守河的團長餘味儒。最後,余決定暫不放火。賴執中則向余保證:一旦紅軍逼近就放火燒街。賴執中也採取了一些防衛措施,把渡他返回安順場那條渡船留在南岸。倘若紅軍來了,便利用此地船渡逃去北岸。他命隨身所帶的一排人,用一個班守船,一個班在場口巡邏,一個班守護他的住宅。
24日晚,天下細雨。劉伯承、聶榮臻命令紅一團夜襲安順場,奪取船隻,強渡過河。團部決定,留三營為預備隊;二營由政委黎林率領,去安順場下游佯攻,吸引餘味儒團的主力;一營由團長楊得志率領攻打安順場,消滅守敵,尋船渡河。
部隊摸黑進入安順場,繞過碉堡,插向街心,紅軍尖刀排突遇敵軍的巡邏兵,立即開火,很快消滅了敵人。賴執中從夢中驚醒時,紅軍已到他家門口,守門衛兵死的死,逃的逃。賴執中翻牆逃走時把腳跌傷,由勤務兵背往後山彝民家隱藏起來。
紅軍一連、三連繼續肅清殘敵;二連連長熊上林、指導員黃守義奉命換船。他們沿河灘搜尋,在一條小河岔口附近發現了敵人正划船逃向北岸。河邊水淺,戰士們跳入水中向船追擊,機槍手對空放槍威脅敵軍近航。敵人怕死,乖乖地把船靠回南岸。紅軍奪取了這條唯一的渡船。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通過彝族區後,被天險大渡河擋住去路。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統領大軍在大渡河邊,被清軍圍殲於安順場地區。蔣介石見紅軍走進石達開全軍復沒之地,狂妄叫囂著要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趕到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附近,消滅了一股守敵,並繳獲一條擺渡用的木船。
擺渡必須要有熟悉水性的船工。由於河面較寬,水流湍急,必須先將船拉至上游一里多路,再順流劃到對岸渡口;返回時,同樣需先將船拉至上游,再順流劃回,往返一次,約需一小時,每一次可渡二、三十人。這時,天色漆黑,紅軍手中又只有這一支渡船,它關係到全軍渡河的成敗,萬一損失了這支船,後果不堪構想。於是,劉伯承命令部隊抓緊休息。同時派人尋找當地船工,並在部隊中挑選戰士組成渡河奮勇隊。要求這支突擊隊人員必須精悍、勇敢,乘坐渡船衝過激流,沖向對岸去奪取敵人工事,掩護後續部隊渡河。南岸紅軍組織強大火力,掩護奮勇隊的行動。並部署部隊在上下游阻敵人增援。
紅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負責挑選奮勇隊人選。訊息傳開,戰士們個個爭先。孫繼先從二連報名的戰士中選出17名勇士。這些勇士每個配衝鋒鎗一支,手槍一支,大刀一把,五、六枚手榴彈,由連長熊上林任奮勇隊隊長。
隨先遣隊行動的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肖華作了戰鬥動員,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線。紅一團團長楊得志一聲令下,17勇士登上渡船,由當地船工帥士高等八人擺渡。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劈波破浪,渡船象飛箭似地向河心駛去,南岸邊紅軍幾十鋌機關槍一字排開向北岸掃射,壓制敵人火力。軍團炮兵營的三八二炮也指向對岸碉堡。這時敵軍也集中火力向渡船射擊,一發炮彈打在船邊。掀起沖天水柱。肖華同志奪過司號員手中的軍號親自吹起了衝鋒號,劉伯承即令炮兵開炮,神炮手趙章成兩發炮彈,把河北岸敵軍碉堡轟塌了。敵軍失去依託,勇士們趁敵軍火力減弱之勢,越過河心,靠攏對岸,衝上岸去,利用河岸邊山崖死角作掩護,向敵軍猛射擊,奪取了韓營河防工事,繼續背水戰鬥。渡船則不斷地往返南、北兩岸之間,趕渡援兵。一營主力渡河之後,在南岸火力掩護下,發起猛攻,搶奪了制高點,居高臨下向餘味儒團發起衝鋒,余團向下游潰退。紅軍窮追不捨,擊潰了沿河下游四十里的敵人,確保渡口安全。
紅軍在追擊敵人時,又在下游找到另一隻渡船,在北岸安靖壩河邊打撈起一隻沉船。第二天紅軍有了三隻渡船,成立了渡河指揮部。五十多名船工,不顧疲勞,輪流上船擺渡。僅用三天,就把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渡到北岸。
經過激烈戰鬥,十七勇士擊潰守敵,控制了對岸渡口,鞏固了灘頭陣地,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路,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風景名勝
安順場渡口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清代同治二年5月,太平天國箕王石達開在此全軍復沒。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此強渡大渡河成功,安順場由此載人中國革命史冊,198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渡口遺址建有“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
田灣河風景區
田灣河位於石棉縣境內。距縣城46千米,景區面積380平方千米。田灣河發源於貢嘎山南坡,景區沿河延伸。
上里古鎮
上里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千米,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東通名山、邛崍,西達蘆山、雨城,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著名人物
賴寧(1974年~1988年3月13日),四川石棉縣人,1988年3月13日,賴寧為了撲滅突發縣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難。1989年5月,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1989年11月,賴寧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賴執中(1894—1951),又名賴秉權,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人,漢族,國民黨川康綏靖公署顧問,是民國時期西康名士之一。
周邊環境
石棉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雅安市最南端,東連漢源縣、甘洛縣,南接越西縣、冕寧縣,西依九龍縣、康定縣、北與瀘定縣毗鄰。距離省會成都365公里,距雅安市城區210公里。境內山高谷深,山地為主,河流縱橫,嶺
谷相間。有貢嘎山、大雪山、令牌山、黃草山、雞冠山、罈子山等主要山脈,最高海拔5793米,最低海拔780米;縣域屬中緯度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冬春無嚴寒,夏秋多雨無酷熱的特點,乾濕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石棉縣是建國後的新建縣(1952年建立)。地處東經101°55'—102°31',北緯28°51'—29°31'。幅員面積2678平方公里,轄1鎮、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鄉(其中10個民族鄉),總人口12萬人,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苗族等民族,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國道108線過境,是川藏南線、川滇西線的交通要道,連線涼山州和甘孜州的必經之地。
全縣地處橫斷山脈,多呈南北縱列。地勢西南部高,東部低,四周有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形以山地為主,山高谷深,坡陡嶺峻,嶺谷相間。最高點為西部與九龍縣、康定縣交界的高峰(神山樑子)海拔5793米,最低點為豐樂鄉大渡河谷最東端,海拔790米。縣內呈垂直型氣候,高山、中山、河谷氣候反差大,乾濕季分明。年降雨量801.3毫米,年均氣溫16.9℃。
基礎設施條件良好,縣內交通方便、電力充裕、郵電通訊十分發達。經濟國內生產總值:1999年比1978年增長18.1倍。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湧現出了"全國十佳少年"賴寧、"全國保密衛士"萬建昌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在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發展中,石棉縣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縣、四川省衛生縣城、四川省雙擁模範縣、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等光榮稱號。通過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石棉縣由原來的"不毛之地"發展成為大渡河畔的一顆明珠。
城鎮設施
注重城市規劃建設,把縣城定位為“青山環抱、綠水環繞、顯山亮水、獨具特色的山區精品陽光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針對石棉加快發展的實際,在“86規劃”、“96修編”、“2000修編”的基礎上,2008年啟動了第三次修編縣城發展總體規劃工作。通過不斷編制完善縣城各部分的控制性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2011年縣城詳規的復蓋率已超過60%。縣城的建設面積已經達到3.7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2.8%。以政務中心大樓為標誌的城市建築風格群單元,以步行街為標誌的購物單元,以翼王路高大喬木為標誌的森林單元,以世紀廣場、濱河路小遊園為標誌的休閒單元,以垃圾處理場為標誌的環保單元已初具規模。不斷加強城市管理,2007年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首批文明縣城。
社會民生
2010年,石棉城鎮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據調查統計,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3元,
主要工業產品有真絲製品、工業矽、碳素錳鐵、碳化矽、鋅錠、電熔鎂砂等。最具代表性的“昱興”牌鋅錠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暢銷國內外。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4億元,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24家,鄉鎮企業總產值15億元。2010年,石棉縣規上工業總產值達61.5億元,同比增長67.1%;增加值達到23.99億元,同比增長28.7%。
農業到2003年底,全縣有耕地面積60432畝,人均耕地面積0.7畝,其中水田21233畝,占35.1%,糧食總產量34068噸,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有核桃、板栗等乾果和良種桔、橙、桃、李、葡萄等水果。在宰羊鄉三明村還有大量的魚腥草和藕種植。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黃果柑、枇杷、蔬菜三大農業主導產業。截止目前,黃果柑發展面積達2.5萬畝,投產1.1萬畝,年產量8000噸,年產值2400萬元;枇杷面積5000多畝,投產面積2000多畝,年產量1500餘噸,年產值1500餘萬元;蔬菜面積2.25萬畝,年產菜3.4萬噸,年產值3450萬元。
文衛科教
教育科技
全縣有中學9所,國小89所,在校學生16337人(其中國小10814人,國中3963人,高中1561人),2003年聯考錄取301人,錄取率達68.4%;現有各類科技人員1611人,其中高級職稱52人,中級職稱593人,到2003年實施縣級科技項目25項,市級科技項目2項。
文化衛生
現有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鄉鄉通了數位電視,有縣級電視台1座。全縣擁有各類醫療機構141個,在崗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86人,擁有各類病床325張,醫療設備先進。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十分方便,公路縱橫交錯,國道108線、川藏公路南線、京昆高速橫貫全境,全縣公路總里程937.66公里(其中國道88公里,省道45公里,縣道41公里,鄉道61公里,村道702.66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0.26公里,92%以上的村通公路。全縣程控電話裝機16256門,移動用戶已經到達7850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13.6%。(2003年數據) 京昆高速公路石棉段也已通行,成都到石棉全程3個小時左右。石棉到瀘定的高速公路正在籌建之中,以後石棉還會修火車站。
經濟發展
2011年
工業經濟質速並進。強化工業主體地位,工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農業發展特色突出。加大“三農”投入,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精品高效農業破題起步。五年累計投入“三農”資金33.8億元。
——第三產業勢頭良好。夯實發展基礎,加快建設商貿物流體系,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11年全縣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5億元,較2006年增長92.3%;
——移民工作卓有成效。堅持以移民工作為先,以移民工作為重的原則,發揚“特別講大局、特別講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順利完成了瀑布溝電站、龍頭石電站、大崗山電站及其他中小電站共20740人的移民安置工作;完成了豐樂、宰羊等6個集鎮的遷復建工程建設,實施了38家工礦企業遷復建。保證了瀑布溝電站按期蓄水發電,“瀑電”移民大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
——災後重建悲壯豪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6·18”石棉地震中,我縣遭受了16.9億元的巨大損失,被國務院確定為重災縣。災情發生後,縣委、縣政府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奮力抗災自救,妥善安置受災民眾,搶修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科學規劃了災後恢復重建項目451個,投資30.37億元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全面啟動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和鄉集鎮控制性祥規、修建性祥規等規劃編制,完成了楠椏河四橋等一批重點市政工程。深入開展省級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創建工作,大力實施林業“三大工程”,森林復蓋率達61.7%。
——民生工作紮實推進。著力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養老、醫療、生育等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復蓋。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投入1.21億元解決了城市規劃區內4212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投入2.43億元,完成了民族中學、擦羅中心校等42所中國小校建設。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實施校園安保工程。完善教師激勵機制,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加強社科普及基地建設。“環山雞節”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棉民歌成功走進央視《民歌中國》欄目。
石棉縣人均GDP為雅安各縣第一!2011人均GDP38000元,超過全國平均。
石棉境內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植被良好。是發展水果、蔬菜、蠶桑、林業的理想基地。草山草坡資源極為豐富,適宜發展畜牧業。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現已開採石棉、煤、鉛、鋅、銅、金、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輝碲鉍礦等10餘種,尤其是大理石質地優美,儲量豐富,全縣大理石礦產地質儲量達14880.39萬立方米,可與雲南大理石媲美。紅色花崗石已有25年的開採歷史,“石棉紅”花崗石先後被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國貿大廈、成都火車站等大型建築選用。石棉生產也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北京地質博物館陳列的2.18米長的“石棉王”就產於該縣。
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水力、森林、礦產、旅遊四大優勢。水力資源蘊藏量大。大渡河貫通縣境長84公里,集水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有楠椏河、小水河、松林河、田灣河等27條支流,天然徑流量27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450萬千瓦。森林資源復蓋面廣。有森林面積11.8萬公頃,活木林蓄積量1262多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雲杉、冷杉、樺樹等,並有大小熊貓、鹿、豹、野雞等數十種珍稀動物,盛產天麻、貝母、蟲草等十多種名貴藥材。礦藏資源品種繁多。有金、銀、銅、鐵、鉛、鋅、鈾、石棉、花崗石、大理石、黑石板、雲母、水晶、矽石、煤炭、蛇紋石、石灰石、石膏等20多種,全縣森林復蓋率為34.2%,有森林面積103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1400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積630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獨具特色。
有聞名古今中外的紅軍強渡大渡河勝利和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全軍復沒紀念地安順場,陳運和到這兒寫的散文《安順場、大渡河跟瀘定橋》記敘此事。設有江澤民題寫館名的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鄧小平題詞的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和紅軍渡景觀。安順場上已經局部修復的賴家大院是清代奉政大夫賴進學及其子國民黨夷務宣慰專員賴執中的故居,是清末以來大渡河地區著名的地主莊園。
有與海螺溝冰川公園相毗鄰的貢嘎山南坡的省級風景區田灣河自然風景區,這裡山川雄奇險峻,飛瀑激流相連,蛇盤石、龍盤石、珍稀雙人棕、玄秘仙人棕、絕世猿人瀑、蓮花山、潔白的冰花岩、巴王海,人中海尾等,還有具有良好保健作用的草科溫泉,人中海尾和巴王海令遊人神思飄逸,流連忘返。有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可以在孟獲城、冶勒、月亮湖等分景點領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彝族風情。
有木雅藏鄉文化,木雅藏族的環山雞節和遍布石棉縣城的“藏鄉情”酒吧讓你體驗耐人尋味的藏族風情。
縣城後的雞公山公園,是一個寧靜秀麗的去處,二十分鐘攀上去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壯觀的高速公路高架橋——雅西高速公路橋,還可以看到秀氣、美麗,被譽為“小香港”的石棉縣城全景。縣城內的彩虹橋、步行街、世紀廣場和賴寧廣場、利吉堡藏族小區讓遊客耳目一新。獨具特色的石棉燒烤讓遊客飽口福。
炭火燒烤
不能錯過、石板燒烤、炸洋芋坨坨、金帝魚莊、青花椒魚這些美味啊,好吃的太多了,說不完啊。境內溫泉包括:公益海天然林溫泉、石棉縣城溫泉、草科溫泉、大崗山溫泉等幾處。景點:紅軍強度大渡河遺址,安順
場。栗子坪孟獲城。田灣河風景區、巴旺海。
境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均有發現,但現存少,多散失。古蹟、游天寺古廟、古建築均有記載,翼王石達開塑像()、石公山袖珍公園、翼王亭、七擒孟獲古遺蹟(今孟獲景區)、月亮湖、公益海森林公園(內有天然溫泉)、純彝族文化鄉一個(栗子坪彝族鄉)、美羅鄉的廟會、爾蘇木雅文化等紀念名勝古蹟民俗風光。
歷史名人
賴寧
男,漢族。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日生於四川省石棉縣,生前系石棉縣中學國中八九級二班學生。
一九八零年九月他開始進入石棉縣新棉鎮國小讀書。在國小期間,他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在全國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中,曾獲得四川省的一等獎,還獲得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和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一九八六年九月他在國小畢業統考中,以總分全縣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入石棉縣中學。進入中學後,每次期末考試,他的學習成績均居班上前四名,對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有強烈的責任感,曾三次自覺上山參加撲滅山火,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三日,縣城後面的營盤山發生山火,賴寧主動加入了撲火隊後,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不幸光榮犧牲,年僅十四歲。
賴寧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湧現出來的英雄少年,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之時能臨危不懼、勇往直前,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更在於他具有熱愛人民,熱愛科學;從小立志、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奮發進取;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優秀品質。他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他所走過的道路,表現出的優秀品質,都閃爍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充分反映了當代少先隊員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體現了黨和人民對青少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為廣大青少年正確選擇人生道路樹立了榜樣,為我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示,我們宣傳和學習賴寧,就走要讓廣大的青少年象賴寧那樣,走全面發展的成長道路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賴執中
(1894—1951),又名賴秉權,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人,漢族,國民黨川康綏靖公署顧問、西康省參議員、寧屬屯墾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駐靖邊司令部少將專員、西康省田糧處處長,是民國時期西康名士之一。祖籍廣東興寧縣,清鹹豐年間祖上避禍至四川越雋廳紫大地(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以採礦致富。其父賴進學為大渡河河道地區著名士紳、地方豪強,因參與鎮壓當地少數民族起事有功,被清廷賜予“正五品奉政大夫”官銜。賴家自清末以來即擁有武裝,把持地方團務,獨霸一方,即越雋廳同知也唯命是從。當地藏、彝土司更是畏其三分。賴執中早年畢業於同盟會員胡光晉創辦的成都志誠法政學堂,後投四川軍閥劉成勛部任副官處長,該部與川邊軍陳遐齡等在雅安、西昌一帶混戰多年。後劉成勛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在與二十四軍劉文輝部爭奪地盤中戰敗,防區盡失,賴執中解甲返鄉,被人推舉為河道七場四十八堡團防大隊長兼當地哥老會首領。他在河道興修水利,賑濟饑民,開辦實業,創立安順農藝學校,自兼校長。又聯合地方士紳李德吾、劉崇高等自行“改土歸流”,將世襲松林地藏族土司廢除,霸占其財產、土地,將大渡河附近四十八堡藏族農民強行收為賴家佃戶,受賴家統治。四川地方當局不得不任命其為“河道宣撫專員”,負責大渡河沿岸治安與管理少數民族事務。1933年,賴又受委為寧屬彝務總指揮鄧秀廷部的副團長兼彝務營營長,他把住大渡河七場河段,對當地各族百姓,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大渡河每年雨季沖刷出來的千年香杉(俗稱陰沉木,永不腐朽,是製作棺材之上等材料,價格極昂),唯有他與下游富林河段的羊仁安可以獨占開採權,無論這東西在其地域裡被誰發現,必須報繳,而且在未被運走之前,還要負看守責任,否則性命難保——霸道得連劉文輝部下當地駐軍第五旅旅長楊學端都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