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

瀘縣

瀘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100個千年古縣之一、“中國龍文化之鄉”,全縣面積1532平方公里,轄19個鎮,251個行政村、43個社區,人口108.69萬。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堪與趙州橋和盧溝橋媲美,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瀘縣是全國文物大縣,擁有龍腦橋、瀘縣宋墓、瀘縣龍橋群、玉蟾山摩崖造像、屈氏莊園、羅盤嘴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個53處,總數是全國最多的縣區;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譽的新縣城--龍城,以其碧水、藍天、花園城的典雅、靚麗、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傾倒中外遊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稱的玉龍湖。是國家級建築勞務基地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國家級衛生城市,西部經濟百強縣。

基本信息

簡介

瀘縣瀘縣

瀘縣,史稱江陽,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913年改名為瀘縣,1949年設川南行署,1950年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隸屬宜賓專區,1983年隸屬瀘州市,1996年區劃調整後定福集鎮為新縣城。

領導班子

縣長:薛學深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負責監察、財稅、人事、審計、編制、招商引資、行政幹部管理學校等工作。分管監察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事)、審計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投資促進局、行政幹部管理學校等單位。

薛學深同志

縣委副書記、縣長、縣政府黨組書記協助縣委書記做好縣委工作,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

瀘縣是瀘州市轄縣,位於省南部,人口103.3萬,面積1513平方公里,轄16鎮8鄉,縣府駐福集鎮。

工業以煤炭電力化工建材釀酒糧油加工等為主,名品有三溪大曲。農業以稻穀、小麥、高粱、紅薯等為主,特產柑橘、花生、紅碎茶等。有中等院校68所。

隆黃鐵路川南城際鐵路(內自瀘段)瀘縣縣城設站,成自瀘赤高速,隆納高速公路、321國道等過境。

年均溫17.8攝氏度,年均降水量1066.2毫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長江、沱江、九曲溪、潮河等江河貫境。省級風景區玉蟾山龍腦橋等。

行政區劃

瀘縣轄19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玉蟾街道福集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玄灘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縣政府駐玉蟾街道

歷史沿革

瀘縣瀘縣

王祿昌、高覲光等纂修《瀘縣誌》:“民國二年(1913年)改(瀘州)為縣,設瀘縣知事公署。”駐所位於今四川省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東區,屬永寧道。從瀘州得名。

古代

史稱江陽,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913年改名為瀘縣,1949年設川南行署,1950年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隸屬宜賓專區,1983年隸屬瀘州市,1996年區劃調整後定福集鎮為新縣城。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瀘縣轄福集、嘉明、喻寺、得勝、青龍、牛灘、兆雅、玄灘、太伏、雲龍、石橋、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16個鎮和大田、天文、方洞、百和、玉河溝、順河、雨壇、海潮8個鄉。

解放初期

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定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係不變。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署遷回瀘州市。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併,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瀘縣轄福集、玄灘、嘉明、喻寺、得勝、青龍、牛灘、兆雅、太伏、雲龍、石橋、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16個鎮和大田、天文、方洞、百和、玉河溝、順河、雨壇、海潮8個鄉。1996年正式實施區劃調整,定福集鎮為新縣城;長江沱江以南之彌陀、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個鄉鎮劃給江陽區(原市中區);將江北小市附近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個鄉鎮劃給新建的龍馬潭區。

1997年,瀘縣面積1513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16個鎮、8個鄉:玄灘鎮、福集鎮、得勝鎮、嘉明鎮、喻詩鎮、青龍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鄉、天興鄉、大田鄉、方洞鄉、玉河鄉、順河鄉、雨壇鄉、海潮鄉。縣政府駐福集鎮。

新世紀

瀘縣瀘縣

2000年,瀘縣轄19個鎮、5個鄉。總人口824639人,各鄉鎮人口: 福集鎮 58691 嘉明鎮 34507 喻寺鎮 38580 得勝鎮 30147 青龍鎮 26433 牛灘鎮 38281 兆雅鎮 35251 玄攤鎮 45818 太伏鎮 55864 雲龍鎮 40992 石橋鎮 36486 毗盧鎮 32357 奇峰鎮 35428 潮河鎮 42939 雲錦鎮 54362 立石鎮 31191 百和鎮 42410 天興鎮 21754 方洞鎮 19150 大田鄉 25940 玉河鄉 21598 順河鄉 12397雨壇鄉16041海潮鄉2802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全縣轄24個鎮,647個村(居)委會,7029個村(居)民小組。戶籍總人口103.56萬人。

瀘縣瀘縣

2004年,瀘縣轄24個鎮(福集、嘉明、喻寺、得勝、青龍、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牛灘、兆雅、玄灘、太伏、雲龍、石橋、方洞、百和、天興、龍腦橋、順河、玉河、雨壇、海潮),村委會583個、城市社區居委會7個、農村社區居委會32個、居委會9個,村(居)民小組7029個。

2006年3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9號)批准,同意瀘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瀘縣轄19個鎮。具體批覆如下:

一、撤銷龍腦橋、青龍、雨壇、順河、玉河5個鎮。

二、擴大4個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龍腦橋、青龍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福集鎮。福集鎮人民政府駐福集場。

將原雨壇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方洞鎮。方洞鎮人民政府駐方洞場。

將原順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得勝鎮。得勝鎮人民政府駐得勝場。

將原玉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玄灘鎮。玄灘鎮人民政府駐玄灘場。 2014年4月,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瀘縣調整福集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4〕13號)精神和行政區劃調整的有關規定,現批覆如下:

一、設立玉蟾街道辦事處,轄原福集鎮的祥和、怡園、清溪、朝陽、西苑、康橋、建設、工礦、清平、龍橋10個社區和九曲河、代橋、水竹林、小馬灘、古二井、玉蟾、白龍塔、神龍、龍朝、黃金、龍華、馬溪河1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玉蟾街道辦事處駐花園路257號。

二、調整後,福集鎮轄大田、天洋2個社區和趙岩、石鴨、魚目、團倉、小沖子、李子、大橋、茂盛、草壩、清華、沙土、螺螄山、雷公、金錢、萬寶、大坪1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大田北街43號。

自然地理

瀘縣地形

瀘縣瀘縣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長江和沱江匯合處,界於東經105°10′50″至105°45′30″,北緯28°54′40″至29°20′00″之間。

瀘縣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絕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高度218米至757.5米。沿河台階、淺丘寬谷、中丘窄谷、低山深穀類型地貌各占5.5%、60.5%、27%、7%。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次為三疊系,沿河谷零星分布第四系鬆散積層。

瀘縣山脈

薄刀嶺山脈自永川入境,從東北自西南橫亘於縣境中部,縣城西部為龍貫山脈。全縣平均海撥在500米以上。

瀘縣水文

瀘縣屬長江水系,長江、沱江從瀘縣南邊經過,過境長度分別為12.3公里和24.2公里。境內溪河密布,水域廣闊,水利資源豐富。瀨溪河及其支流九曲河、馬溪河縱貫瀘縣西部,過境長度83公里。龍溪河和大鹿溪河縱貫瀘縣東部,過境長度分別為29.3公里和29.1公里。

長江:長江,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群巒疊嶂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峰西南側的冰川。藏語“格拉丹東”,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雪峰積存著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匯集在姜根迪雪峰腳下,形成了滾滾長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長江上游最長的一條河流,從格拉丹東冰川末端至當曲河口,沱沱河全長375公里。

瀘縣瀘縣

長江自沱沱河開始,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一條名符其實的“長河”,為世界第三大河。

沱江:沱江發源於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頂山,是長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內的一級支流,沱江流域也是四川省內惟一的“非封閉型”流域。沱江流經的著名的城市,有果都金堂,重地簡陽,名鎮資陽,古府資中,甜城內江,酒市瀘州等。

瀨溪河: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境內。唐宋時期叫瀨婆溪,是古代大足至榮昌、榮昌到瀘州,然後經瀘州至長江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

九曲河:九曲河發源於安遠的三百山及尋烏的雞籠嶂,同為東江之源。因河道流經河羅灣時呈“九”字形,故名九曲河。

馬溪河:馬溪河入餘慶,注入烏江,江入長江。

瀘縣氣候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端的長江上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一般,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冬季春旱,盛夏炎熱。年均氣溫17.8℃,極端最高39.7℃,最低-2.4℃。無霜期341天,年均降雨量1065.4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4%,年均日照1397.8小時。常年主導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1.2米/秒。

瀘縣自然資源

瀘縣多年平均水利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億立方米。全縣有水利工程設施10509處,蓄引提能力2億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龍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萬立方米,控灌瀘縣東部和龍馬潭區的農田10萬畝。

瀘縣瀘縣

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石英砂是瀘縣的優勢礦產,有益組份Si02達97.6-99.26%,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動物: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遊動物共4類48屬。 

樹種:按種類分,全縣樹種總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經濟概況

瀘縣能源工業基礎好。骨幹企業四川和益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裝機37.55兆瓦,總資產3.7億元,水電火電並舉,並與國家大網相連。總投資3.2億元(成都鵬輝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4億元)的和益火電二期工程,已完成“三通一平”,將於2001年建成投產,新增發電量3億千瓦時,公司股票爭取上市。規劃到2010年,公司總資產達10億元,自供電力達4億千瓦時,電力工業將成為瀘縣的支柱產業。此外,建材工業後勁很大。水泥產量完成37.8萬噸。

2009年瀘縣縣域經濟快中求好。瀘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10億元,增長17%。財政總收入6億元,增長37.9%,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5億元,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63.35億元,增長78%。民生工程投入資金3.3億元,各項建設任務超額完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圓滿完成。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418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245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75億元,增加15億元。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1億元,增長29%,占GDP的37.5%;被命名為“四川省中小企業發展試點縣”。整合涉農項目資金4300萬元,帶動社會投資9000萬元,重點加強示範帶、示範村建設。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0億元,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收510元,增長12%。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3億元,是2006年的2.6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32:36:32最佳化升級為20:58: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2.5億元,是2006年的5.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億元,是2006年的2.3倍;財政收入15.5億元,是2006年的4.5倍,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1億元,是2006年的4.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0元,比2006年增加980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比2006年增加3470元。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至西部百強縣第80位。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園區建設取得突破,經濟開發區跨入百億園區行列,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64戶,實現產值13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0.9%。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酒業支撐尤為突出,銷售收入達50億元,是2006年的5.8倍,對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26.3%,入庫稅金2.1億元,是2006年的6倍,占工業稅收的46%;醫藥、機械等產業不斷壯大,能源、建材等產業加快轉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24戶,比2006年增加40戶;實現增加值80億元、利稅28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6倍和10倍。品牌培育成效明顯,創建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7件、省名牌產品8個。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90億元,年均增長29.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82%,比2006年提高25個百分點。

2012年,瀘州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55億元,增長15.0%,增速分別快於全國、全省、全市7.2、2.4、0.2個百分點,居全市第3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64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115.75億元,增長19.7%;第三產業41.16億元,增長11.7%。其中,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71.3%,拉動GDP增長10.7個百分點。瀘縣GDP增幅連續三年超16%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6億,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2億,增長2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億,增長16.3%;公共財政收入19.7億,增長21.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5億,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萬元,增長15.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242元,增長14.9%。全縣GDP增速居全省181個縣(市、區)第26位、59個擴權強縣第4位、39個川南縣(市、區)第9位,22個百萬人口大縣第1位。在全省、擴權強縣、川南地區中的位次分別較上年提高18位、4位、7位。全縣經濟總量占到了全市的近五分之一。

交通概況

瀘縣瀘縣

瀘縣交通發達快捷方便。已建成“三縱”,即瀘(州)隆(昌)路、瀘(州)永(川)路(高等級公路)、瀘(州)榮(昌),建成“一橫”線,即40公里的萬(定)得(勝)路,並通瀘隆鐵路和即將竣工的隆納高速公路,勾通成都、重慶,目前已實現鄉鄉和94%的村通公路,全縣公路通車裡程已達525公里,有專業水陸運輸社16個。

嘉明火車站

嘉明北站,站址在四川省瀘縣嘉明鎮,郵政編碼646128。建於1992年。離隆昌站15公里,離瀘州站40公里,隸屬瀘州地方鐵路分局管轄。不辦理客運營業。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怕濕貨物發到。

旅遊資源

瀘縣瀘縣

瀘縣,吸龍之靈氣,吐龍之英華: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堪與趙州橋和盧溝橋媲美;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譽的新縣城——龍城,以其碧水、藍天、花園城的典雅、靚麗、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傾倒中外遊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稱的玉龍湖,勁舞旅遊大縣之彩練。

瀘縣,步蟾之神韻,育蟾之精靈;有“川南明珠”芳名的玉蟾山,以其天造地設的生態自然和鬼斧神工的人文內涵,撫一城,望一塔,環三水,連諸橋;醉倒華夏政壇軍界代代宿帥,神州墨客騷人批批鴻儒……

土產特產

優質茶

瀘縣氣候溫暖濕潤,熱資源豐富,多丘陵山區,龍貫、玉蟾兩山脈綿延境內,土層深厚,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古有黑盪名茶,今有玉蟾春綠”。

優質稻

從1998年起,瀘縣分別實施了省優質稻示範工程,省糧食自給優質稻工程,帶動全縣優質稻大發展,2001年全縣優質稻已發展達45萬畝,以“玉龍牌”優質米和“兆雅特大米“為龍頭的加工的企業蓬勃發展。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黃亮,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鹹度適中,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色、香、味、形質優的“五絕”特點。

甜橙

瀘縣原有柑桔總面積8.5萬畝,但質量仍劣。近年來大力發展優質甜橙,一是對原有品種進行高換改良,二是引進優質果苗,僅2001年就推廣的華紅、北培447等加工與鮮食兼宜的優質甜橙新品種9個,發展9000餘畝。計畫在2005年在瀘隆高速及321國道兩旁建成5萬畝優質甜橙水果帶。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瀘縣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北鄰隆昌、榮昌,東毗合江、永川,西臨富順,南接龍馬潭區。地理坐標為東

瀘縣位置

經105°08′30〞-105°45′30〞、北緯28°44′40〞-29°20′00〞。縣城距瀘州33千米、隆昌27千米、成都230千米、重慶130千米。南北跨度46.8千米,東西跨度56.23千米。總面積1532平方千米。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

區域所轄

瀘縣轄區東西長56.23千米,南北寬46.8千米,總面積1532平方千米總人口108.69萬人(2012年)。全縣轄19個鎮、251個行政村、43個社區,19個鎮包括福集鎮、玄灘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縣政府駐福集鎮,距瀘州市35千米。

地理交通

瀘縣瀘縣

“川南魚米之鄉”瀘縣,面積1532平方公里,系瀘州旅遊北大門;與恐龍之鄉、重慶動物園、福寶國

家森林公園一衣帶水。瀘縣,吸龍之靈氣,吐龍之英華: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堪與趙州橋和蘆溝橋媲美;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洞鎮“屈氏莊園”;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譽的新縣城--龍城,以其碧水、藍天、花園城的典雅、靚麗、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傾倒中外遊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稱的玉龍湖,勁舞旅遊大縣之彩練。

瀘縣,步蟾之神韻,育蟾之精靈;有“川南明珠”芳名的玉蟾山,以其天造地設的生態自然和鬼斧神工的

人文內涵,撫一城,望一塔,環三水,連諸橋;醉倒華夏政壇軍界代代宿帥,神州墨客騷人批批鴻儒……

瀘縣,交通四通八達,經高速公路直上成渝、隆納線;旅遊區賓館、飯店、旅遊產品一應俱全,旅行社,旅遊車,接待體系完善。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成渝經濟區核心地帶,是瀘州北大門、西南出海大通道橋頭節點。縣城距成都230公里、重慶130公里,已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公路:西南出海通道廈蓉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成渝環線沿江高速公路、南渝瀘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與縣城互聯互通。

鐵路:穿境而過的川黔鐵路,北接成渝鐵路、南連貴昆鐵路,貨運直達全國各地。

航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瀘州機場距瀘縣38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貴陽等航班,並且即將遷建至瀘縣雲龍鎮。

水運:長江黃金水道3000噸級船舶可常年晝夜通行。四川出海第一港瀘州國際貨櫃碼頭距縣城39公里,吞吐能力400萬標箱,實現了江海聯運;四川長江北岸唯一的千噸級散雜件碼頭瀘縣神仙橋碼頭距縣城35公里,一期吞吐量達400萬噸的5個泊位已建成投入運行。隨著區域合作的日趨緊密,瀘縣已成為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和“9+2”泛珠三角合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神蟾韻,山水橋城;大縣、新城、熱土--瀘縣擁抱你!

地質概況

瀘縣瀘縣

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長江和沱江匯合處,界於東經105°10′50″至105°45′30″,北緯28°

54′40″至29°20′00″之間。

瀘縣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絕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高度218米至757.5米。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沿河台階、淺丘寬谷、中丘窄谷、低山深穀類型地貌各占5.5%、60.5%、27%、7%。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次為三疊系,沿河谷零星分布第四系鬆散積層。

農產概況

全年平均氣溫18.1ºC,極端最高氣溫38.2º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全年平均氣溫18.1ºC,極端最高氣溫38.2º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

瀘縣轄區內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占耕地面積的83%,土壤肥沃,適宜性強,是四川省農產品主產區。行政區域總面積152,524.27公頃,其中耕地84,613.08公頃、園地4313.82公頃、林地19,119.51公頃、草地978.36公頃、城鎮存及工礦用地18,187.4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424.51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604公頃、其他土地14,283.56公頃。

礦產概況

瀘縣屬礦產資源貧乏縣,境內主要以非金屬礦產為主,且種類少,已發現的礦產有天然氣、煙煤、菱鐵礦、建築石料(水泥)石灰岩、石英砂(岩)、建築用砂岩、耐火石、陶瓷用粘土、磚瓦用頁岩、礦泉水、地熱、砂金等1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5種,已開發利用的8種,尤以煙煤、石英砂(岩)、石灰岩、砂岩、頁岩、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最為突出。截止2012年5月,瀘縣有各類礦山企業144家,其中:煤炭礦山32家,石灰岩礦山17家,石英砂(岩)礦山6家,砂石、頁岩類礦山88家(天然氣為中石油進行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北東向的西山、古佛山、螺觀山三個雁行背斜帶上。煤、石英砂岩、石灰岩等均有豐富的資源儲量及較好的開採條件,背斜帶之間的寬緩向斜帶上,是磚瓦用頁岩、建築用砂岩以及建築用石灰岩的主要分布地區。河道砂以及砂金,則主要分布在縣域內的龍溪河、九曲河、馬溪河、胡市河以及沱江流域的第四紀沉積地層中,而菱鐵礦則與三疊系須家河組含煤地層相伴而生,此消彼長。天然氣的分布幾乎遍及全縣各地。

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石英砂是瀘縣的優勢礦產,有益組份Si02達97.6-99.26%,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水資源

瀘縣屬長江水系,長江、沱江從瀘縣南邊經過,過境長度分別為12.3公里和24.2公里。境內溪河密布,水域廣闊,水利資源豐富。瀨溪河及其支流九曲河、馬溪河縱貫瀘縣西部,過境長度83公里。龍溪河和大鹿溪河縱貫瀘縣東部,過境長度分別為29.3公里和29.1公里。

瀘縣位於長江北岸,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km的河流有7條,境內總長574km,全縣地表徑流量6.1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0.37億立方米,可開採水地下水資源0.21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為9.1644萬kw,可開發總量3.8496萬kw,已開發3.1375kw。

長江,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群巒疊嶂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峰西南側的冰川。藏語“格拉丹東”,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雪峰積存著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匯集在姜根迪雪峰腳下,形成了滾滾長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長江上游最長的一條河流,從格拉丹東冰川末端至當曲河口,沱沱河全長375公里。

瀘縣瀘縣

長江自沱沱河開始,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一條名符其實的“長河”,為世界第三大河。

瀘縣多年平均水利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億立方米。全縣有水利工程設施10509處,蓄引提能力2億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龍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萬立方米,控灌瀘縣東部和龍馬潭區的農田10萬畝。

沱江發源於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頂山,是長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內的一級支流,沱江流域也是四川省內惟一的“非封閉型”流域。沱江流經的著名的城市,有果都金堂,重地簡陽,名鎮資陽,古府資中,甜城內江,酒市瀘州等。

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境內。唐宋時期叫瀨婆溪,是古代大足至榮昌、榮昌到瀘州,然後經瀘州至長江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

九曲河發源於安遠的三百山及尋烏的雞籠嶂,同為東江之源。因河道流經河羅灣時呈“九”字形,故名九曲河。

馬溪河入餘慶,注入沱江,江入長江。

其他物產

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遊動物共4類48屬。

按種類分,全縣樹種總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風土人情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主要包括龍舞、龍橋、龍雕。漢代的漢棺上就有龍雕,後來有以國寶龍腦橋、順對大橋等一批名橋為代表的140餘座龍橋群體,有各種青龍雕刻為特色的國寶宋代石刻,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雨壇彩龍。

雨壇彩龍,歷史悠久,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瀘州雨壇彩龍盛行於明末清初,自古以來就有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雨壇鄉亦因此得名,雨壇彩龍也在民間作為吉利祥和的象徵,口碑甚佳。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

表演中,龍與寶糾纏連綿,使觀賞者不僅從中領略到巨龍奪寶的恢弘氣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國龍鮮活靈動的生命情態及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鑒於此,雨壇彩龍曾獲得過“東方活龍”的美譽。雨壇彩龍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豐富,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龍出洞”、“龍奪寶”、“龍拖寶”、“龍抱蛋”、“龍擦癢”、“龍嘆氣”、“龍滾寶”、“跳龍門”、“龍脫衣”、“龍翻滾”、“龍砌塔”、“龍背劍”、“太子騎龍”、“黃滾龍”等數十個動作。

“雨壇彩龍”龍體造型也別具特色,與當地建於明代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的主龍頭及其相似,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縱突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龍身長30米,共13節,龍體渾圓靈活:龍尾是長於龍頭的鰱魚狀,緊隨龍身起伏搖擺,舞動之中頗含詼諧,富有情趣。以熱烈並川味濃郁的鑼鼓吹打樂伴奏,音樂緊密配合龍的表現情緒和動作速度,既有鏇律的可聽性,又增強了龍舞場面的恢弘氣勢。

新中國建立後,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曾參加四川省民間舞蹈比賽獲得殊榮,並參加了在京舉行的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2000年9月,“雨壇彩龍”參加“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盛裝”進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個國家,十二個省、市、區表演團體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腦會議市長們的讚揚和專家的好評;2000年10月,“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在重慶銅梁縣舉辦的“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龍舞比賽,榮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受到舞蹈專家賈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元月,“雨壇彩龍”應邀參加文化部社圖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2001年龍潭杯中華民間花會邀請賽”,獲“金獎”。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上,胡錦濤親自為瀘州雨壇彩龍點龍眼,這是雨壇彩龍表演的顛峰之作。

優質教育

披拂川南明珠的輝光,懷抱蟾溪文化的涌動,瀘縣以其大於筆大氣魄、大寫意的膽識勇氣,鑄就了瀘縣教育的輝煌。

瀘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民辦職業教育學校6所),教師進修校、實驗校、特殊教育學校各一所,民辦國中、國小各一所、鄉鎮單設國中14所、單設國小1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6所,有在校國小生71407人、國中生36757人、高中生27076人、職高生5449人。另有公民辦幼稚園(班)120多個,在園幼兒2.8萬餘人,全縣有在職教職工6845人,退休教職工2279人。

瀘縣繼1995年在全省百萬人口農業大縣中率先實現“普九”重任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艱苦創業,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短短几年,普通高中教育呈現規模大,質量優,發展協調的顯著特點。全縣6所普高學校在校生均在3500以上,占地面積均超過120畝。除瀘縣二中外,其餘5所均在鄉鎮。

Now,瀘縣已建成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瀘縣第二中學,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

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3所瀘縣第一中學(瀘縣一中)瀘縣第四中學,瀘縣第五中學

市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瀘縣第九中學,瀘縣第六中學

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所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

瀘縣國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為75.7%,萬人高中的校生人數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學生率達85%。

2006年,聯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十六年居瀘州第一,瀘縣二中連續十七年居瀘州單校本科上線總數第一,2006年,瀘縣本科上線4043人,占全市總數的48.5%,重點本科上線839人,占全市總數的49.9%。在發展優勢教育的道路上,瀘縣不但實現了普高教育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而且職業教育也實現了超速發展,在瀘縣《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優惠政策指引下,瀘縣職業教育學校由2002年的2所,加快綜合高中發展的步伐,2009年,全縣職業教育在校生(含綜合高雙學藉學生)人數達到了12759人。普職教學生人數差距進一步縮短。

2009年,瀘縣聯考本科上線4374人,占全市的48.3%。其中,重點本科上線684人、普通本科上線4196人,萬人口本科上線41.3人,居全市第一;高職本科上線178人,居全市第一。

風景名勝

龍腦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台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該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它早已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板石橋,全長55米,高約2

米,寬1.9米,整橋共15跨(含橋頭堡各一跨在內),橋墩14座,橋墩由四層灰沙岩石條壘砌而成。每塊條石長3.10米,寬0.8米。其最大橋墩(即最大龍體)整石重約13.6噸,最上一塊墩石中部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橋墩朝上游一端鑿成分水架勢,以減少洪水衝擊力。橋樑石板共30塊,每塊長不少於3.6米,寬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長橋板(3.85米×0.95米×0.6米)單重為5.9噸。橋墩間由兩塊橋板並列安置在橋墩凹槽口內,不僅橋面平整,橋板也不會左右移動,穩定性能良好。平橋的所有構件,不用榫卯銜接,條石之間也沒有石灰或糯米漿(古代建築用的粘合劑)等來粘接填縫,而是利用石板自身重量壘砌,利用石面粗糙紋路增加表面摩擦力,使石料固定,體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工藝才能。

龍腦橋為東西走向,東西兩面各3座橋墩,均為素麵無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橋墩首部(朝向上游一端),分別雕刻古代民間傳說的吉祥走獸,有四條龍,兩個麒麟,一隻青獅和一隻白象,這樣的布局,是全國罕見的獨特之處。其排列構思好,悅目自然,給人以氣宇軒昂之感。

橋上石雕的工藝和技巧都十分嫻熟,繼承和發展了秦漢和唐宋的石刻工藝傳統,誇張與寫實相結合,並採用圓雕,使整個石橋的各部分雕刻,都渾厚剛毅,精巧規整,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其工藝精湛,手法之洗鍊,形象之生動,真鬼斧神工,為我國古代橋樑建築中罕見之作。石雕在細部的加工處理上,一絲不苟。中間四個墩上各雕一條巨龍,龍頭上的眼、耳、口、鼻、眉、髯、角,龍身上的甲、翅和流雲,都線條明快,清晰流暢,整體看去栩栩如生。在龍的口內,有一顆重30多公斤的“寶珠”,是運用鏤空雕刻技術從整體石上鑿雕而成的石球,可滾動自如,但又不能取出,真妙趣橫生。巨龍左右兩個橋墩上,一雕雄獅,一雕大象,神態自如,安詳寧靜,亦反映古代工匠的巧思和雕技,特別是象雕處理,非常巧練,頗具匠心。

如象體雕得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晰,象鼻捲曲,長牙翹伸,大耳下垂,神態自然,給人以和靜、端莊的感受。外側兩頭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隻火焰紋腿匍匐墩上。牛蹄形腳,一隻踏兵書,一隻踏寶劍,雄姿勃勃,氣勢昂然。龍、獅、象、麒麟於橋的上側露頭,下側現尾,張牙伏爪,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遇河中水漲只淹沒了橋板時,這些吉祥物在流水中只顯露出頭和尾,恰似活生生地在河中逆水遨遊,可謂又是一大奇觀。

宋墓

宋墓宋墓

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

瀘縣石室宋墓多是同墳同穴異室的長方形單室墓葬,也有相通的雙室或多室墓葬。墓葬一般長5.5米左右,寬3米左右,高2.5米左右。墓葬分別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由條石構築成仿木結構的形式,內有多種精美雕刻和仿木構件。墓頂有盝頂、藻井頂和穹隆頂三種。

瀘縣宋墓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僕、綜合等種類。武士身披甲冑,手執兵器或身著鎧甲,穿罩袍服,戴交角幞頭、手執骨朵。還有四件國內極為少見的女武士。女武士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執兵器,獨具特色。四神包括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青龍有的呈行走狀,有的呈飛奔狀,有的二龍戲珠,造型生動,想像豐富,雕刻十分細膩,多是剔地起突的高浮雕石刻作品。伎樂類包括了器樂演奏,舞蹈,戲劇,樂官等。宋代流行的採蓮舞,在這裡也有表現。侍僕包括有女侍、男侍和侍從。有手執團扇者,有手執酒壺者,也有持銅鏡或捧果盤者,較多的形式是婦人啟門的圖案。還有飛天、人物故事、動植物花卉、族譜等內容,都非常獨特。

瀘縣宋墓的建造年代總體上為南宋中後期,在瀘縣現有的19個鎮鎮都有分布。已經調查發現的宋墓群在45處以上。每個墓群少則有數座墓葬,多則有數十座。照此計算,瀘縣宋墓應在五百座以上。已經明顯暴露出來的墓葬,超過了100座。從墓志銘等內容已知,已發現的墓葬多是官紳和富庶之家的墓葬,是當時四川盆地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式。

瀘縣宋墓與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歷史文化瑰寶連綴成片,形成古代中國石刻之鄉。瀘縣宋墓是一幅南宋社會歷史畫卷,儼然一所南宋地下域。宋代的民俗服飾,以及其時社會倡導的禮、樂、佛、道文化,南宋時期的家具、建築、音樂舞蹈和服飾等等,宋墓中都有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這對研究南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喪葬習俗等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瀘縣宋墓石刻是中國南宋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寶貴素材。其石刻藝術是四川地區石刻藝術的歷史傳承,石刻藝術水平之高,是同代同類建築的上乘之作。

玉蟾山

中國國畫大師——蔣兆和中國國畫大師——蔣兆和

位於瀘州市區以北33公里,瀘縣縣城旁。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蓋面積8000餘畝,山下有九曲河、賴溪河和馬溪河。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覆地的國畫《流民圖》創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為古老的玉蟾增添了新的風采。

流民圖

主要景區有龍腦橋、古玉蟾關、《流民圖》浮雕、彌陀寺、龍盤寺、白雲寺、金寶山古墓群等,規劃

面積為52.8平方公里。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從唐代景福二年(893年)起,為川南名勝地。古玉蟾關為古川滇、川黔驛道的重要關隘之一。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餘座石塔(浮圖)組成。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瀘縣誌》記載,玉蟾山古建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圓通寺初建於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先後更名為圓通寺、玉蟾寺、天星閣。古建築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藝術著稱。山上以佛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刻,釋迦佛、阿彌陀佛、燃燈佛、藥師佛、西方三聖、千手觀音等石刻造像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為川南石刻藝術精華。玉蟾山的岩石形狀萬千,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偏愛,有南唐徐鉉書“第一名山”四字,柔中有剛;宋代黃庭堅書“玉蟾”二字,道勁豪放;明代楊慎書“金鏊峰”三字,古樸蒼勁;清代白成駿“玉蟾叢翠”四字,雄健渾厚。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先生的不朽之作《流民圖》製作的大型石刻浮雕是目前國內大型的現代人物浮雕。

玉龍湖風景區

玉龍湖風景區玉龍湖風景區

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玉龍湖風景區位於瀘縣東部立石鎮、毗盧鎮境內,原名三溪口水庫,占地1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蓄水2510立方米,灌田10萬畝,年起水成魚300多噸。玉龍湖地理位置極佳。處在重慶、內江、瀘州三角區中,瀘永公路旁,輻射面寬、交通方

便。

玉龍湖山清水秀景美。湖西山脈連綿起伏,遠峰如黛、近山蒼翠、岸柳成蔭、花果飄香,景色宜人。湖岸農戶依山傍水建起幢幢新樓,處處洋溢著希望田野上的濃濃鄉情。林間珍禽候鳥常年棲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湖水清沏透明,波光鱗鱗,島嶼遍布、湖叉縱橫、蕩漾湖面,飛鳥在空中歡歌,魚兒在水裡雀躍,山水相映,構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自然美景。

玉龍湖旅遊資源豐富。景區幅員27平方公里,東有古蹟“二郎井”,現代建築艾大橋水庫;西有廟宇“普照寺”、“五明寺”;南有地下龍宮,暗河交錯、驚飛撩人;北有螺絲山自然景觀區,遊人至此可以探究玉瀧湖源頭。是川南一處重要的旅遊、度假、避暑聖地。置身其間,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享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玉龍湖是四川省優質水產基地,魚類品種繁多,數量可觀,1996年四川省第十一屆“瀘州老窖杯”釣魚比賽在這裡舉行,被譽為“川南第一釣”。玉龍湖美食以豆花、臘肉、鮮魚著稱。

海潮湖旅遊區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它離瀘州城約20公里,沿瀘州——自貢公路而行,沿途風光綺麗,不過三十分鐘便到,是集發電生產、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水域風景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其中有瀘州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百年桂元林,米溪溝支流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石刻華表大門,古今名家題辭,盈入眼帘;山莊旅舍、賓館樓群,則環繞於湖岸;湖兩岸繁花異木、水草青青、綠樹叢叢、鳥語陣陣;沿湖的水上長廊,盤鏇蜿蜒;崖邊棧道,曲折通幽;洞中探險,引人入勝;玲瓏拱橋,長虹臥波,各式各樣的景點,使人如在夢中,如醉如幻,流連忘返。

川南海潮湖之佳景,在於水。斯時,湖以水名、水以湖美,恢宏的攔江壩,氣度不凡,將沱江之水盡攬懷中。站在堤上,見寬闊湖面,水天相接,煙波浩淼。遠望,如詩如畫,心曠神怡。近看,碧水蕩漾,輕爽活靈。清晨,鷗鷺點點,生機勃勃。黃昏,漁舟唱晚,欄柵盡遣。

在盛夏,沱江之流奔涌而下,形成宏偉壯觀的瀑布,飛珠濺玉,錦鱗歡躍,令人嘆為觀止。在冬季,壩下河床顯露,奇石遍布,怪石嶙峋,有無數古代器物和錢幣沉寂於此,早就是尋寶者的好去處。也有劈波斬浪者,駕駛快艇神馳於廣闊湖面,勇武英爽,令人稱羨。也有浪漫低語者,盪一葉小舟緩緩遊覽,天水相交,神思曠遠。也有忘情垂釣者,拋世俗於腦後,鍾情于山水湖光之意境。也有林中漫步、野外燒烤者,脫離平日之喧囂,投入大自然之懷抱。

高洞瀑布旅遊風景區

位於距瀘州市區36公里的瀘縣百和鎮境內,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神話傳奇,清澈見底的大鹿溪河橫穿其中。景區風景秀麗,既有雄偉壯觀的高洞瀑布(又名福祿崖,高100米、寬50米、深60米常年瀑布,冬暖夏涼,屬世間罕見的天然奇觀,可與貴州黃果樹瀑布相媲美),又有天潭、天雞冠石、金龍顯身、仙女露、斬龍劍、天河水吼、映月潭、淚飛洞、吼天獅子、九曲三灣一道橋、金龜曬水等多處奇異景點。大鹿溪河橫穿其中,溪河內水清、魚肥且品種多樣。沿河兩岸風景優美、雅致、壯觀。是世人休閒遊樂、避暑的好地方。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