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概述
巴州自然風光引人入勝。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1′~ 107°7′,北緯31°31′~ 32° 4′,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日照時數1462小時,降水量1119毫米,無霜期275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熱、秋涼。最高海拔1460米,最低海拔301米。全區森林面積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88%,境內已發現鳥類30多種,獸類20多種,魚類20餘種。座落在城郊的南龕山,樹木蔥蘢,花草爭艷,已開闢成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距市區17公里的棗林鄉陰靈山,占地面積5000餘畝,山勢崢榮,頂峰三面懸岩,唯一通幽,古樹奇石遍布山間被譽為“川北勝秀”。由老土地、四方碑、天馬山、五馬槽四大景區組成的南陽森林公園,每個景點雄險秀麗,蒼松翠柏,千姿百態,荒美幽古,猶如仙境。擁有水面6000餘畝的化湖水上公園,四季湖水盈盈,碧波蕩漾,是難得的水上娛樂世界。“秀翠巴南”的頂山寨、奇峰突兀,古樹參天。人稱高峽出平湖的龍洞溝水庫,中外馳名,乘舟盪游,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自然風光,構築了川東北旅遊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自然資源
巴州,被譽為鑲嵌在大巴山南麓的綠寶石,是一塊資源富集的寶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等10多種糧食作物,年糧食總產達60萬噸以上,豬、牛、羊肉年產量10萬噸以上,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豬牛羊肉產量百強縣”之一;盛產柑桔、生薑、蘑菇、白蠟等500多種經濟產品和川明參、蘆筍等10多種特色產品;集醫療、食療於一體的古之貢品川明參年產量達2萬噸以上。特產銀杏、天麻、黃柏、杜仲等200多種名貴中藥材,年產量1萬噸以上,是秦巴山區主要的中藥材基地。食品、醫藥、紡織三大支柱產業和蘆筍、川明參、生豬、玉米、蠶絲、漁業六大主導產品已初具規模。工業門類齊全,有國有中型企業5家和小型加工企業400多家,工業產品1050個,創部、省名優產品150人,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常年剩餘勞動力達30多萬個。歷史沿革
古代巴州公元91年(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分宕渠北境置漢昌縣;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於漢昌縣治置大谷郡;
公元514年(延昌三年),於大谷郡北置巴州。其後州郡更迭,至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改州縣,多為二級行政中心。在今巴州鎮,置縣1895年,建州1233年,設郡125年。梁代後期轄地最寬時,巴州領歸化、哀戎、遂寧、義陽、木門、北水、伏虞、義安、隆城、梓潼、東宕渠、新興、景陽等13郡,梁廣、曾口、其章、始寧、平川、義陽、伏強、池川、難江、宣漢、安固、儀隴、大寅、相如、朗池、安漢、漢初、宕渠、綏安等19縣,其境域除擁有整個巴河流域外,還南接今南部縣,西南有今蓬安全部,並延伸至南充、武勝等,總面積22730平方公里。
巴中的解放揭開了巴中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老區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鬥,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巴中,使巴中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民國時,巴中只有釀酒、製糖、紡紗、織布、土陶、土紙、鑄鏵、石印、筆墨等手工作坊。解放後,通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其後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有電國力、煤炭、機械、食品、紡織、印刷、醫藥、建材、皮革、化工、縫紉、造紙、橡膠、塑膠、金屬製品等行業30餘個。
特別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巴中人民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巴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巴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食品飲料、建材、絲綢紡織、製藥等已發展成為巴中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巴中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極大比重。
巴中建市
公元91年(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分宕渠北境置漢昌縣;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於漢昌縣治置大谷郡;公元514年(延昌三年),於大谷郡北置巴州。其後州郡更迭,至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改州縣,多為二級行政中心。在今巴州鎮,置縣1895年,建州1233年,設郡125年。梁代後期轄地最寬時,巴州領歸化、哀戎、遂寧、義陽、木門、北水、伏虞、義安、隆城、梓潼、東宕渠、新興、景陽等13郡,梁廣、曾口、其章、始寧、平川、義陽、伏強、池川、難江、宣漢、安固、儀隴、大寅、相如、朗池、安漢、漢初、宕渠、綏安等19縣,其境域除擁有整個巴河流域外,還南接今南部縣,西南有今蓬安全部,並延伸至南充、武勝等,總面積22730平方公里。
解放後,巴中劃歸達縣地區(今達川地區和巴中地區)。1993年7月5日,巴中成立巴中地區。2000年12月28日,經批准巴中撤地設市。始為巴中市。近代巴中
民國初期,曾一度成為鴉片集中產區,吸引外省外縣不少客商,帶來百貨、布匹、日雜用品、金銀玉器,城內大小街巷,整日熙來攘往,白馬井碼頭“白日千人拱手(指推船者),夜晚萬盞明燈(指船上燈火)”。隨後,相繼開辦的有“復興和”、“慶豐泰”、“德榮祥”、“信義源”、“衡昌”、“宏大”等商號。
1950年,巴中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川陝革命蘇區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200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2)巴中市設立巴州區,以原縣級巴中市的行政區域為巴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巴州鎮。
2000年,巴州區轄21個鎮、55個鄉。
巴州區轄7個街道、10個鎮、13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迴風街道、江北街道、興文街道、大茅坪鎮、清江鎮、水寧寺鎮、曾口鎮、梁永鎮、、鼎山鎮、大羅鎮、化成鎮、三江鎮、棗林鎮、、花溪鄉、大和鄉、白廟鄉、關渡鄉、金碑鄉、羊鳳鄉、鳳溪鄉、龍背鄉、舞鳳鄉、平梁鄉、凌雲鄉、寺嶺鄉、梓橦廟鄉、
人口情況
巴州區,總面積2566平方千米。總人口129萬人(2004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18586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巴州鎮146684清江鎮21620興文鎮21056水寧寺鎮21944恩陽鎮46282曾口鎮17471梁永鎮22772漁溪鎮15862三河場鎮15194青木鎮20452鼎山鎮16541大羅鎮16995玉山鎮15318茶壩鎮19483觀音井鎮11101花叢鎮20230柳林鎮18636下八廟鎮12719化成鎮17434三匯鎮15219上八廟鎮17429玉堂鄉11730光輝鄉14903花溪鄉12857大和鄉12074中興鄉11988白廟鄉9177關渡鄉9023奇章鄉11322三江鄉17979白雲鄉8840金碑鄉11429店子鄉11211甘泉鄉11186蘆山鄉8359果敢鄉12719羊風鄉11813風溪鄉17495龍背鄉9020獨柏鄉5855三星鄉12060同樂鄉9251天官鄉9930關公鄉13178舞鳳鄉7767雙鳳鄉11099金山鄉8013雙勝鄉18682群樂鄉14774萬安鄉13964樂豐鄉11702來龍鄉13620鎮廟鄉15262尹家鄉12004磨子鄉8999和平場鄉10833九鎮鄉11920酒店鄉12765明揚鄉13373興隆場鄉16742石城鄉18358司城鄉13876福星鄉10532青山鄉11411棗林鄉15884平梁鄉13686東興場鄉10846凌雲鄉10596寺嶺鄉6928南陽鄉4661柳崗鄉7552石門鄉8348金光鄉9524梓桐廟鄉7843玉井鄉10176義興鄉13131江北管蠶會虛擬鎮17150 。
經濟建設
一、關於“十一五”期間巴州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十五”期間我區經濟社會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橫向比較,在全省仍處於比較落後的位置,並且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呈繼續拉大的趨勢。全區GDP總量在全省181個縣(市、區)中排在第50位,而人均GDP卻排在第120位,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在第130位,其它一些經濟指標也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並且我們還面臨著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基礎設施滯後、區位優勢不明顯、發展基礎薄弱等諸多困難和矛盾,將極大地影響和制約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綱要》也全面、準確地分析了我區發展的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綱要》認為,目前面臨著較好的發展形勢,“外資西移、內資西進”的態勢明顯,為我們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供了好機遇;國家對西部和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我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廣巴高速公路、樂巴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建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發展的瓶頸制約將得到極大緩解;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使我們具有的比較優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面臨的發展形勢比較好。
二、關於“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
《綱要》圍繞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環境友好、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新巴州”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
關於經濟發展目標。“十一五”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預期11%,力爭達到12%,到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85.1億元,常住人口人均GDP實現8736元,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41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1%。
關於產業發展目標。2010年,全區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8.8億元、17.5億元和38.7億元,三次產業比預期調整為35:20:45。
關於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目標。《綱要》強調,要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基本建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和醫療求助體系;幫助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越溫脫貧和低收入人口改善條件增加收入;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促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基本達到小康水平。
三、關於“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推進小康進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把加快社會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要培育新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做大做強優質糧油、果蔬、勞務等特色支柱產業。二要營造新環境積極推進農村“五改三建”工作,不斷最佳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活質量。三要建設新設施。全面推進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完善城鎮功能。四要事業新發展。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完善農村困難群體救助體系,加快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保障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五要培育新農民。大力開展科技入戶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移風易俗教育工程,發展小康文化村和文明示範戶,使廣大農民成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民,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只要建立新制度,切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建立村務、財務公開制度,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十一五”期間,啟動300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力爭建成150個,農村“四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農產品轉化率達4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12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一要加快交通建設。要積極配合市里完成廣巴高速公路和樂巴鐵路建設任務。完成區內所有省道改造,全部達到二級路標準,實現100%的鄉鎮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二要加快城鎮建設。按照“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思路,構建“中心城市面上——重點城鎮——一般城鎮”的“一心多級”格線化城鎮本系,形成以巴城為中心,以恩陽、清江、曾口3個重點鎮和25箇中心鎮人口達25萬人。三要加快能源建設。以建設沼氣為主,大力推廣農村清潔能源,“十一五”末戶用沼氣池達5.5萬口。全面完成農網改造,推進城市民網改造,努力提高供電能力。四要加快通信建設。建成覆蓋率達98%以上的廣播電視覆蓋網和高質量、多功能、大容量的綜合信息網。五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田水利建設,促進庫河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新增恢復灌面10.2萬畝,新增蓄水5493萬立方米,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7萬人。實施“沃土工程”、“金土地工程”,抓好土地整理項目。
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區產業發展要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為核心,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加快優勢產業發展。農業是基礎產業,是工業發展的依託。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好優質糧油、果蔬、中藥材、蠶桑等農產品基地,優質肉豬、肉牛、禽兔等畜產品基地及優質林產品基地,實施良種工程、食品安全工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人才培訓工程等四大工程。工業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工業化水平低是我區經濟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工業的發展是決定巴州區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主要支撐。要著力培育骨幹產業,立足現有工業基礎和優勢資源,做大做強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醫藥加工、機構製造等產業。要努力培植重點企業,進一步盤活現有企業存量,努力擴大增量,加快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大企業和企業集群,要抓好招商引資工業項目,爭取政策性項目,增加工業發展投入。同時,要加強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要全面提升旅遊經濟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圍繞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兩條主線,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靈魂、市場為導向,整合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壯大支柱產業,改善軟硬環境,努力建設川陝旅遊經濟區和旅遊輻射區。要發揮區域中心優勢,加快交通運輸、商品交易、餐飲娛樂、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增強消費經濟的拉動作用。
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巴州。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巴州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式的重要保證。《綱要》突出了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就業與勞動保障、人口與計畫生育、人才開發等社會事業發展。一要加快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最佳化教育布局,擴大教育供給。二要切實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加快圖書館、文化館、宴陽初博物館、鄉鎮文化體育站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搞好文物保護和管理。三要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完善公共衛生、城鄉衛生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區人民醫院、三醫院達到二級乙等綜合醫院標準,鄉鎮衛生院實現“一無三配套”。四要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十一五”末全區總人口控制在132.3萬人以內。五要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鄉社會救助、最低生活
保障、醫療救助和優待撫恤安置保障體系。六要圍繞產業發展培育人才,建立激勵機制引進人才,創造發展環境留住人才,“十一五”末,全區各類人才達3.2萬人。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建設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抓好工業污染源、城鎮污染源和農村污染源的控制。加強廢物綜合利用,抓好清潔能源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約型社會。
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關鍵在黨的領導,關鍵靠人去落實。為此,《綱要》就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駕馭全局、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和務實創新的能力,為加快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巴中皮影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最早出現於周代偃師的“木人歌舞”和漢時陳平的“刻木為美人”。“皮影”稱“平面傀儡”,經漢代巫師的“弄影還魂術”發展成“弄影戲”。據《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巴中縣(今巴州區)共48個鄉場就有68個皮影劇團,清槓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可謂中國皮影藝術之鄉。
巴中皮影,在今天仍是巴山人民,特別是農民請得起的民間小劇團。演出的燈調唱腔是巴山地區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等巴中皮影皮雕工藝是研究巴山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的人物造型也有獨特之處,如“馬盔”的造型原於巴山民間鬥神的造型藝術,這在全國其它地區皮影中十分少見。它在雕刻製作上,由傳統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進行修飾的“紙格子”。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的選擇、亮油的加工製作等專業技術,真正達到了雕鏤精巧,五色妝染,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變色。1949年,巴中皮影劇團有68個,上世紀80年代有19個,而現在只有3個了。一口還敘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集民間傳統戲劇人物、皮雕工藝和千古流傳故事的演出———巴中皮影戲已千歲“高齡”。在市場化和隨之而來的產業化浪潮中,一直在田間地頭展示“用武”之地的巴中皮影戲,經歷了幾次有趣的城市之旅。興奮,榮耀,還有對未來命運的迷茫和執著,或許是傳統文化普遍現狀的一個典型樣本。
旅遊資源
巴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築起了一道在川東北旅遊線上新的風景線。名勝古蹟遍布城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位於市區和城周的漢將嚴顏墓、南宋御元的平梁城、唐代章懷太子墓,常有遊人探蹤抒懷;造型典雅、氣勢雄偉的魁星樓、凌雲塔,而今作為新的旅遊景區。唐太子李賢北望長安的“望王山”,是人們懷古論史、“談天說地”的休閒場所。據統計,分布在全市城鄉的文化古蹟、遺址100多處,已作為重要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歷史文物異彩紛呈。城周東龕、南龕、西龕、北龕及水寧寺等處共有石窟283龕,佛像3900餘軀,始創於隋,繼盛於唐,雕刻玲瓏,規模宏大,皆為省級和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城南2公里處的南龕石刻造像和城東的水寧寺磨岩造像,蜚聲海外,近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國內從事美學、史學研究的專家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考察研究的學者200餘人。
將帥故里新景亮麗。川陝革命根據地巴州是全國第二大蘇區。當年紅四方面軍在這裡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留下了眾多的戰鬥遺址和珍貴的革命文物。近些年來,在灑滿紅軍鮮血的土地上,一處處昭示歷史、激勵後人的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已成為了
富有時代精神的旅遊聖地。在巴中城南有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用數百米的展線和珍貴的文物再現了蘇區當年壯闊的歷史畫卷;在城北清江鎮當年川北地下黨培育革命幹部搖藍的“奇章樓”,保存完整,已成為培育農村新人的課堂;雄居南龕山頂的“將題碑林”,在大巴山豎起了一座新的時代豐碑;在巴城市區,川陝蘇區特別市、川陝蘇區紅軍四方面軍政治部舊址等遺址,已成為留給後人的永久性物質、精神財富。這些都將成為“重走長征路,將帥故里游”旅遊線上的明亮景觀。
自然景觀醉留遊客。巴州山川秀麗,有著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距城僅十多公里的陰靈山占地5000多畝。道教文化的傳入,使這座海撥1400多米,有著參天古木和奇趣奇石的山峰名揚四方。近年,該山又薈萃了海內外1300多名書法家的手跡,建起了列為全國四大碑林的“靈山書法碑林”,使靈山名播海外;距城30多公里,面積1.8萬畝的省級南陽森林公園,珍禽異獸遍地,四季景色獨特;距城10多公里有著4500多畝水面的化湖,正以“水上世界”的優勢,向外界提供了一方理想的遊樂場地。
城鄉建設
新農村建設巴州區在新農村建設中高度重視產業培育,各項目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連片開發、集中布點”的原則,立足區域自然條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培植增收骨幹產業。共新建優質果園592畝,發展牲豬3.2萬頭,培植優質蔬菜186畝,新植藥材80畝。金碑鄉五通橋村堅持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實施、大規模發展”,建成片果園350畝;梁永鎮石埡村正確引導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建設規模蔬菜基地76畝;巴州鎮南埡廟村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培育養殖大戶48戶,發展牲豬3120頭,為穩定增收致富夯實了基礎。
防汛工作
進入汛期,巴州區立足抗大災、防大汛,結合本地實際,超前安排,精心部署,採取五條措施紮實做好防汛工作,確保全全度汛。一是加強防汛值班。在汛期內,全區各級幹部24小時值班,保持24小時信息暢通。二是強化督促檢查。實行區級領導包片、區級部門聯繫鄉鎮、鄉鎮幹部駐村的辦法,對各鄉鎮、各防汛重點部位的防汛工作進行全面督促、檢查,發現隱患,現場辦公,及時解決。三是發布雨情信息。採用傳真電話、廣播電視、手機簡訊等方式及時將雨情水情信息傳送到各鄉鎮、村組、防汛重點部位、所有農戶,提早做好防汛準備工作。四是啟動防汛預案。根據氣象預報信息,適時啟動防、搶、撤預案,及時撤離洪水威脅區域民眾,確保民眾生命安全。五是嚴肅防汛紀律。區紀委、監察局對防汛工作隨時進行突擊檢查,對擅離職守、漏崗脫崗的人和事及時進行通報和處理。
整治公路唐巴路,巴水路是市區出巴的主要通道,由於部分場鎮過境路的基礎較差加上幹線路車流量大、重車多,場鎮過境路損壞嚴重。過境路的整治既保障了出巴通道的暢通,又關係到巴中對外形像,更關係到場鎮居民的居住環境,農民民眾的集市交易,對場鎮過境路進行整治十分必要。市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場鎮過境路整治工作,決定由市區共同努力對唐巴路,巴水路的恩陽鎮、柳林鎮、下八廟鎮、興文鎮、水鄰寺鎮五場鎮過境路全面整治。
五場鎮過境路全面整治概算資金1100萬元,堅持市區合力建設,由市交通局負責資金的籌集,巴州區委、區政府負責施工的組織;最佳化施工環境,市區交通局指派專人加強質量的監管和技術的指導,保證建設質量。日前,市區交通部門組織專人對五個場鎮道路進行摸底並制定了設計方案。各鄉鎮已開始對損壞路段的清挖和配套管網的鋪設。整個工程計畫在7月中旬全面完工。
惠民行動
“十大惠民行動”是省委、省政府“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構建和諧四川”的重大決策。省、市“十大惠民行動”目標任務下達後,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富民為先、利民為要、安民為重、親民為本”,推動惠民行動有序、紮實開展。
巴州區從解決民眾“最急、最難、最怨、最盼”問題抓起,以解決農村“四難”為重點,實施了農村交通建設、教育資助、醫療保障、就業促進、最低生活保障、扶貧解困、農村安居、安全飲水、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生態環境保護“十大惠民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交通建設掀起高潮。採取“項目帶動、農民自籌、部門幫扶、社會捐助、政府獎補”的“五輪驅動”辦法,掀起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高潮。通鄉水泥路開工建設9條81公里,已竣工37公里,占市下達目標的46%;實施通村通暢工程21條83公里和通達工程96條267公里,分別完工119公里和263公里,分別占市下達目標任務的143%、99%;計畫新建鄉鎮客運站15個,已建成12個。玉山鎮慶豐村,在大辦交通中投入資金77萬元,其中項目資金28萬元,農民自籌29萬元,社會捐助20萬元,新建通村水泥路2.8公里。(二)教育扶助紮實推進。從資金、校舍、師資、助學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上學難”,使全區24萬名中國小生順利入學,實現了人人有書讀,無一超大班。一是健全救助體系。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春秋兩季共為15.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3310萬元,為近4萬名貧困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落實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200萬元。全區共籌集社會捐助資金130餘萬元,救助貧困學生3200餘人,資助貧困大學生78名。二是改善辦學條件。今年共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改擴建學校5所,新建校舍18360平方米,新建教室300餘間,並採取委託辦學等方式,解決城區新增學生入學6000餘人。改造中國小危房10800平方米,購置教學設備價值600萬元,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三是統籌調配師資。針對全區師資缺乏的現狀,面向社會招考教師300名,充實到城鄉缺編學校。並在區內統籌調配139名教師到城區學校任教。四是提供“四熱”服務。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建後勤生活基地1531畝,學生食堂13519平方米,小伙房187個,免費供應菜湯視窗247個,惠及33000名貧困家庭學生、6萬名留守兒童和近20000名在學校吃飯的村校學生。供應學生熱飯率達到100%,免費供應熱菜湯率達到75%,免費供應熱開水率達到83%。五是關愛留守學生。對全區中國小生逐一摸底,為6萬餘名留守學生建立了電子檔案。在全區開展“1+1”關愛留守學生行動,2萬餘名機關幹部職工成為“代理家長”,並落實“五個一”:每人一張關愛聯繫卡、每年家訪一次、每學期談心一次、每月與家長溝通一次、每周通電話一次,讓留守學生切實感受到父母般的親情和溫暖。
(三)生活保障全面落實。城市低保人數已擴大到2.4萬人,月人均補助68元,10月份調標後將超額完成人均補助70元的目標任務。農村低保達到2萬人,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其中2500戶4500名失地農民分別納入城市、農村低保。將4955名農村“五保戶”全部納入供養範圍,新增1491人,已從2007年元月起執行月供100元的標準。啟動、新建、擴建5所中心敬老院,其中玉山、清江敬老院已竣工,並被省民政廳驗收評定為二級敬老院。全區城鎮養老保險達30789人,完成目標的89.1%。
(四)醫療保障更加完善。一是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和救助制度。通過降低起付線、提高報費比例和封頂線、增加特殊門診報費病種、擴大報銷用藥目錄、實行保底報銷、上浮特殊人群(五保戶、殘疾人、特困戶)報銷比例等措施,使參合農民得到更大實惠。目前,全區共有861565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8.6%,覆蓋面100%,其中區級相關部門共資助3.6萬名特殊困難民眾參合資金36萬元。參合農民就醫門診138337人次,門診報費261.71萬元,住院20455人次,住院報銷補償1571.03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度提高,其中報銷1萬元以上的有11人。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制定出台了《巴州區城市醫療救助暫行辦法》。農村大病醫療共救助5159人,人均救助269元。城市醫療共救助1478人次,救助總金額98萬元,城市低保對象人均救助45元。救助貧困孕產婦374名,順利實施白內障免費復明手術320例。二是健全城鄉衛生服務體系。規範建設西城、東城、恩陽、南壩、迴風等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覆蓋人群16萬人,分別完成市下達目標的175%和133%,其中恩陽、東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省衛生廳、民政廳評為“示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含地名衛生院)實現了“一無三配套”(無危房,技術、設備、人員配套),60%的村衛生站達到甲級衛生站標準,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三是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全區農村衛生院藥品、醫療器械全部實行集體採購、定點採購,區直醫療單位全部實行招標採購和網上採購。所有醫療機構實行了病人選擇醫生制、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和藥品價格、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公示制。深入開展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專項整治和行業作風建設,全區醫療機構主動下調藥品價格258餘種,讓利患者近150萬元。(五)飲水安全逐漸緩解。截止去年底,我區尚有36.67萬人飲水不安全。今年,我區規劃在巴州鎮等38個鄉鎮的26個場鎮、75個村興建集中供水工程26處,分散供水工程3948處,解決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目前,已完成集中供水工程19處、分散供水工程2880處,解決了2.72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目標82.5%。其中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玉山場鎮集中供水工程已安排資金110萬元,全面進入施工階段。
(六)安居行動步伐加快。年初,區民政局對全區無房戶、危房戶進行了摸底清理,建檔建卡3464戶,納入今年計畫重建、恢復的451戶已全面實施,目前已完成315戶。區殘聯安排資金25萬元,對29戶貧困殘疾人危房戶實施了重建幫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20戶,完成市下達目標的81%。計畫新建沼氣池3870口,已完成3314口,完成市下達目標的86%。
(七)扶貧解困穩步實施。一是新啟動扶貧新村21個,改善了14567名低收入貧困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完成市下達目標的97.2%;解決了4381名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完成市下達目標的97.4%。二是就地轉移和輸出農村勞動力4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4億元。三是實施陽光培訓3160人,扶貧培訓2148人,品牌培訓4500人,三項培訓獲證16800人,分別完成市下達目標的90.3%、90.5%、84.3%;培育科技推廣大戶10600戶,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9.7萬人次,分別完成目標的106%、110%。(八)就業促進拓展有力。通過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開闢異地就業渠道、鼓勵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購買公益性崗位、組織集中招聘活動、加大勞動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大就業促進力度,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217人,完成目標100%,登記失業率為4.4%;購買公益性崗位297個,完成目標149%,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3217人,占市目標98%。實施農村就業培訓9432人、再就業培訓1613人,直接組織勞務輸出1456人。
(九)環境保護得到加強。一是整治小街小巷。對老城區12條小街小巷進行全面整治,其中北門街、中城南街、印盒路、肖家巷、臨學巷、土星街、小橋東路、東嶽廟街、大東內街等9條小街整治全面完工。鐘鼓樓步行街、南池北路步行街、南池中路拓寬、罐頭廠大門路正抓緊施工,預計10月底全面竣工。二是治理場鎮污染。棗林污水處理站已投入100多萬元,預計10月中旬完成主體工程,12月份投入使用。三江鎮通過聯戶建化糞池的方式已完成治污工程量的80%。擬定了恩陽鎮污染治理方案,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覆。三是治理重點污染企業。省市下達我區的重點掛牌企業治污3家(佳興養殖場、水泥製品廠、川北玻璃廠),現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務。四是推進林業“兩大工程”。共落實森林管護責任面積131.3萬畝,完成目標100%;天保公益林建設完成1.5萬畝,完成市目標的107%;對歷年退耕還林面積9.2萬畝進行了全面摸底,對面積不足、苗木保存率低的小班逐塊造冊登記,進行了全面補植,完成目標103.6%。五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共完成20.8平方公里,占市下達目標的138.7%。同時,紮實開展了噪音整治、油煙污染治理、巴城飲用水源保護等行動。
(十)安置補償逐步兌現。目前科技園已啟動拆遷還房建設3.6萬㎡,老城區已兌現拆遷還房14259.8平方米;兌現安置補償費2600萬元、征地費1181.74萬元。
發展規劃
進入新世紀全區人民將繼續弘揚紅軍精神,發展“巴中經驗”,艱苦奮鬥,苦幹實幹創造新的輝煌。“十五”期間堅持快速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城鎮化為依託,以發展綠色食品,推進農業產業化為突破,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繁榮歷史文化名城,打好經濟強區基礎,實現溫飽向小康的跨越。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8.31億元,一、二、三產業的比重調整到44.9:16.8:38.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70元。著力實施六大發展戰略:一是經濟結構調整戰略。深度開發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名、優、特、新產品為龍頭,技術進步為動力,實現由傳統資源粗加工向高深精加工方向轉變。
二是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戰略。建立國有經濟退出機制,加快城鎮集體經濟和農村集體資產改革,使非公有制經濟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達60%以上。
三是大力實施科技興區戰略。建立技術創新,推廣套用和技術服務新機制,擴大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普及面。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努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產品戰略。發展以蘆筍為特色的綠色食品業,棉紡為特色的輕紡業。狠抓蠶桑基地,實行繭絲綢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以紅軍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業。五是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戰略。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多渠道寬領域推介項目,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品牌。利用外來投資7億元以上,年均遞增20%。
六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到“十五”末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6%,巴河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巴城空氣品質達到國家Ⅱ級標準。
巴州新聞
巴州區勞動保障局規範勞動用工護民權巴中市巴州區勞動保障局從2008年6月中旬以來,對城區民辦醫院、定點零售藥店的勞動用工情況進行了集中檢查。
執法人員通過問、看、訪、查等方式檢查用人單位招工是否簽訂勞動契約、是否有職工花名冊,看工資是否按時足額支付、是否存在收取或變相收取風險抵押金的違法行為、是否依法參加社會保障、職工工作時間是否過長、加班有無加班工資,同時檢查內部規章制度是否合法。截至目前,共檢查民辦醫院9家、定點零售藥店19家,發放宣傳資料150餘份,現場接受民眾諮詢110人次,涉及勞動者164人(其中退休人員19人),幫助20家用人單位完善了內部規章制度,對未依法簽訂勞動用工契約和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下達了勞動保障監察限期整改指令書,督促10個單位簽訂勞動契約111份、7個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對3戶到期仍未按要求整改的用人單位將依法處理。
購置補貼政策促巴州區農業機械發展
2008年以來,巴中市巴州區農機局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發展戰略,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農機新技術新機械推廣力度。據統計,截至7月25日,全區農民和農機專合組織購置各種補貼農機具584台,其中拖拉機10台、耕耘機502台、聯合收割機2台、插秧機2台、植保機械68台。全區已使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70餘萬元。
中國區縣(1)
詳細介紹中國的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