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通川區歷史悠久,達縣上古屬巴地。夏屬梁州。商(殷)、周屬雍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西漢屬巴郡宕渠縣。
東漢永元年間(89一104),析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以宣揚漢王朝德威故名,隸巴郡。建安六年(201),隸巴西郡。建安二十三年,隸宕渠郡。
蜀漢建興五年(227),宣漢縣屬巴西郡。延熙時(238一257)隸宕渠郡。後又隸巴西郡。
西晉武帝時(265一289),宣漢縣省。惠帝永熙時(290)復置,隸宕渠郡。
南朝宋永初(420一422),宣漢縣為巴渠郡治所。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實行“土斷”,宣漢縣治北遷,隸南晉郡。始興縣改石城縣(一說大同二年宣漢改石城,一說西魏廢帝二年宣漢改石城),隸開巴郡。石城縣以治西石城山得名。新置三岡縣,隸新安郡,大同中(535一545),置永康縣,並置萬榮郡,隸萬州。
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名為通州。石城縣隸開巴郡。三岡縣隸新寧郡。永康縣隸萬榮郡。
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永康縣改隸萬榮郡。
隋開皇元年(581),石城縣、三岡縣隸開巴郡,永康縣隸萬州。開皇二年,省萬州,永康縣隸清化郡。開皇三年,省蛇龍、新寧縣入石城縣隸通州。永康縣改隸巴州。開皇十八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開皇三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大業初置遭川縣),改永康縣為永穆縣。大業三年(607),改通州為通川郡,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川郡。巴州改清化郡,永穆縣隸清化郡。
唐武德元年(618),通川郡改通州。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州。武德二年,析通川縣東境復置新寧縣,析通川縣北境置思來縣,隸通州。析永穆縣北境置恆豐縣,析永穆縣西境置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三年,置通州總管府,轄通、萬等八州。通川、思來、三岡縣隸通州。永穆、恆豐、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七年,改通州總管府為都督府。通州、萬州及屬縣隸通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省思來縣入通川縣,廢萬州,撤太平、恆豐縣入永穆縣,隸通州。貞觀五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州名。寶曆元年(825),廢三岡縣。大中五年(851),復置,隸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州。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達州。鹹平二年(999),永穆縣改名永睦縣。熙寧六年(1073),省三岡縣入通川縣。七年,省石鼓縣入通川縣、永睦縣、新寧縣。靖康間(1126),州治遷城東50里捍城山。
元至元十七年(1280),州治從捍城山復還舊址。至元二十二年,省東鄉、巴渠、通明、永睦縣,通川縣隸達州。
明洪武九年(1376),省通川縣入達州,降達州為縣級州(一說改達州為達縣)。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府級州,轄東鄉、太平縣。
清雍正六年(1728),達州升為直隸州,隸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取達州的達字為縣名,增設達縣為附郭首縣。
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廢府存縣,隸川東道。民國3年,改隸東川道。民國6至22年,顏德基、余際唐、劉寶善、劉存厚等軍閥先後割據達縣,實行防區制,政區制名存實亡。民國24年,達縣隸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蘇維埃時期1933年10至12月和l934年8月至1935年2月,達縣隸綏定道,屬川陝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達縣隸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10月,隸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隸四川省達縣地區。
1976年經國務院批准由達縣析出部分地域設立達縣市,1993年達川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時更名達州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達川地區設立達州市的同時,達川市更名為達州市通川區。
行政區劃
1999年6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51號):(1)撤銷達川地區和縣級達川市,設立地級達州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通川區荷葉街。(2)達州市新設通川區,以原達川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川區的行政區域,將達縣的雙龍鄉劃歸通川區管轄。區政府駐西外鎮。
1997年,達川市面積404.1平方千米,人口34.9萬,轄2街道5鎮4鄉。市政府駐荷葉街。
1999年,通川區轄2個街道、5個鎮、5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西外鎮、北外鎮、羅江鎮、蒲家鎮、復興鎮、盤石鄉、魏興鄉、東嶽鄉、新村鄉、雙龍鄉(由達縣劃入,變更時間尚不清楚)。
2000年,通川區轄2個街道、6個鎮、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84525人,其中: 東城街道 83414、 西城街道 77948、 西外鎮 70736、 北外鎮 37564 、羅江鎮 17188 、蒲家鎮 21945、 復興鎮 17415 、雙龍鎮 11853、 盤石鄉 20404、 魏興鄉 10894 、東嶽鄉 10072、 新村鄉 5092。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9年,通川區轄3個街道(東城、西城、朝陽)、7個鎮(西外、北外、羅江、蒲家、復興、雙龍、魏興)、3個鄉(新村、盤石、東嶽)。
區人民政府駐西外鎮。
2013年,通川區轄3個街道(東城、西城、朝陽)、9個鎮(西外、北外、羅江、蒲家、復興、雙龍、魏興、碑廟、江陵)、10個鄉(新村、盤石、東嶽、北山、安雲、梓桐、金石、青寧、龍灘、檬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達州市通川區位於川東北平行嶺谷北部與大巴山南麓與盆周山區交替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0′37.5″—107°39′22.5″,北緯30°07′30″—31°27′30″;東及東北面與宣漢接壤,北面、南面與達縣為鄰。總面積9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5公頃。
地形地貌
通川區處於川東平行嶺谷,地勢為背斜緊湊,行成低山,向斜寬敞,多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屬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兼有河谷、平壩。西部鐵山為長條帶狀,東部雷音鋪山呈長垣狀;鳳凰山南系台坪狀,均為低山。州河由東北向西南繞城而過,把通川區分為東南、北西兩部分。沿河谷形成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最枯水位海拔260米~269.9米。東部海拔高748.3米~872.6米,南部海拔高596.4米,西部海拔高1068.5米,北部海拔高790.5米,中部河谷一帶較低。最高峰鐵山大寨子海拔1076.8米,最低點西外鎮龍家廟村農場海拔260米。
氣候
通川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7.3℃,1月平均氣溫6.0℃,極端最低氣溫-4.7℃(1956年1月);7月平均氣溫27.9℃,極端最高氣溫42.3℃(1953年8月)。最低月均氣溫2.5℃(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40.6℃(2000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5℃。生長期年平均322天。平均無霜期311.9天,最長達354天,最短為238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8.2小時,年總輻射11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0.1天,最多168天(1983年),最少117天(1966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698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730.7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7月最多。
水文
通川區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最大河流為州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經羅江鎮、北外鎮、東城、西城、朝陽街道辦事處,至西外鎮龍家廟村出鏡。通川區境內長34千米,流域面積388.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92.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6米,河灘21處。主要支流有明月江、雙龍河,另有38條溪流分布於沿河流域。有中型水庫蓮花湖水庫,有效庫容67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2萬畝。
自然資源
截至2011年,通川區境內已查明礦產13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10種,能源礦產3種。有煤、鐵、天然氣、岩鹽、石灰石等地下資源。煤主要分布在鐵山背斜軸部,儲量6000萬噸,煤層一般厚20~90厘米,含固定碳50%~55%,發熱量約5500~6500大卡/公斤;鐵礦以磷鐵礦為主,探明儲量17萬噸;天然氣探明儲量150億立方米;岩鹽礦已探明的雙龍26號井,共23層鹽,鹽層礦總厚度210米,C級儲量1263萬噸,D級儲量2.1億噸;石灰石礦分布於鐵山背斜,地質儲量6500萬噸。森林資源蓄積量9.6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68.2億立方米,可開發量60%以上。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2011年,通川區農業總產值17.7億元,比上年增加1.7%;農業增加值10.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農民人均純收入8123元。
通川區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區境內有耕地面積9.9萬畝,人均0.2畝,林地面積23.2萬畝。2011年生產糧食64005噸,人均367千克,其中水稻30490噸,小麥358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7898噸,其中油菜籽6503噸,花生1357噸,芝麻38噸。蔬菜種植面積13.1萬畝,產量22.6萬噸。
通川區畜牧業以豬、牛、山羊、家禽等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55.6萬頭,年末存欄量18.5萬頭;羊飼養量6.8萬隻,年末存欄3萬隻,收購山羊板皮2.6萬張;牛飼養量5.9萬頭,年末存欄2.8萬頭;家禽飼養量495.7萬羽,上市家禽297.1萬羽,年末存欄198.6萬羽;兔飼養量12.6萬隻,年末存欄6.1萬隻。生產肉類40016噸,其中豬肉28860噸,牛肉3604噸,羊肉581噸,禽肉4274噸;禽蛋產量4929噸,奶產量565噸;畜牧業總產值8.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7.3%。
截至2011年,通川區累計造林7.8萬畝,其中防護林46798畝,經濟林2603畝,竹林12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982.5萬株,林木復蓋率33.7%,活立木蓄積量116.3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8萬畝,產量4.8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桔、梨、西瓜、草莓等,其中柑桔1.9萬噸,梨0.4萬噸,西瓜1.3萬噸。漁業以養殖為主,灘涂0.5平方千米、淡水水面10.3平方千米。2011年魚塘養殖面積225公頃,產量1400噸。擁有各類捕撈漁船105艘,水產品總產量0.4萬噸,漁業總產值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3%。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1000台;名優特農產品有燈影牛肉、巴山脆李等。
第二產業
2011年,通川區工業總產值92.7億元,比上年增加19.3%;工業增加值85.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57.1%。通川區形成以冶金、建材、電力、煤炭、食品、醫藥為主的六大產業體系,重點規劃了食品加工、藥品加工、建材等產業集群。
2011年,通川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家,職工6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2億元,比上年增加25%。達州電廠、航達鋼鐵、鑫源食品等12家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華潤啤酒、泰昕爐料、利森水泥等6家企業上交稅金超過千萬元。培育省成長型企業8家、省小巨人企業1家。新增國家名優商標1個、省級名優品牌3個。
第三產業
2011年,通川區共有商業網點2萬餘個。建成好一新商貿、亞鑫建材、通錦美食等一批綜合市場、專業市場和特色街區,培育交易額超億元市場4個、商場3個、全國雙百市場1個、省示範菜市場4個。新世紀、沃爾瑪、摩爾百貨、蘇寧、國美等國際國內500強企業和阿里巴巴、瀚歌世紀等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相繼落戶境內。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76.9億元,比上年增加18.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7.9億元,比上年增加23%。
2011年,通川區出口總額651萬美元。主要有機電產品、日用品、禮品、農產品、紡織品等五類100餘種產品,銷往15個國家和地區,全部為一般貿易出口。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通川區有幼稚園68所,在園幼兒18584人,專任教師562人;國小31所,在校學生42825人,專任教師163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9所,在校學生15102人,專任教師77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復蓋率達到1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6893人,專任教師288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2687人。
2011年,通川區教育經費2885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5755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5755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2388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24%、24%、2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9.1%。
文化藝術
2011年,通川區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180個,其中個人會員180人。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20人。電影放映單位3個,年放映1021場次,觀眾51000人次。文化專業戶70個,文化館(站)15個,建築面積4511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室)230個,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藏書4.6萬冊。博物館2個,建築面積3611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7586人,占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0.5%,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30人。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00萬元,比上年增加5%,是1978年的100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通川區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巴渠童謠、元九登高節等。元九登高節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巴渠童謠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貢獻獎。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通川區共擁有各類科研成果147項,其中農業科研成果76項,工業科研成果41項,醫學、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科研成果30項。2011年本級財政用於環境保護資金67萬元,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萬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11年,通川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個,其中衛生院10所;病床606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48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3張;固定資產總值0.5億元。專業衛生人419人,其中執業醫師149人,執業助理醫師52人,註冊護士8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2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8.5萬人次,住院手術6763台次,出院病人1.5萬人次。
2011年,通川區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14.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2%,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5.2萬人,參保率97.4%;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7.3‰、6.‰、2.6‰。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通川區有體育場地150處,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個,省優秀運動隊後備人才訓練基地1個;體育社團8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5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迎新年長跑、元九登高、社區城市體育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健身操廣場表演、中國小籃球賽、中國小田徑運動會,其中元九登高節是地方民間特色。65%的城市社區和3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8%。
通川區本地體育健兒累計取得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銀牌1枚、銅牌1枚,四川省殘疾人運動會金牌16枚、銀牌1枚、銅牌1枚。
新聞出版
2011年末,通川區境內有新聞出版單位70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8家,從業人員共42人;各類印刷複製企業62家,從業人員共221人。全行業完成增加值500萬元,實現利稅200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通川區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5.9億元,基金支出合計5.4億元。其中企業職工養老金收入4.2億,支出4.1億;機關事業養老金收入8260萬,支出7861萬。職工醫療金收入7410萬,支出3109萬;居民醫療金收入1435萬,支出1460萬。失業金收入250.3萬,支出227萬。工傷金收入303萬,支出140萬。生育金收入140萬,支出25萬。
2011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47976人,其中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37729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10247人,其中在職職工7350人,離退休職2897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143041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0134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2907人。參加失業保險19772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426人。參加工傷保險8200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887人。參加生育保險5791人,全年支付生育保險基金25萬元。
交通
公路
公路是通川區綜合交通運輸的主體,公路網密度為2.85公里/平方公里。通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以國道210線、省道萬鄰路、廣開路、通宣路為幹線和以魏復路、西木路、達七路、雙新路、龍犀公路、東蓮公路等縣、鄉道為輔助線的公路網路,通達周圍各縣和本區各鄉鎮。全區國、省、縣、鄉公路總里程為1284.883公里,其中:國道14.277公里、省道49.661公里、縣道66.645公里、鄉道374公里、村道780.3公里。在“九五”期間,該區更加重視交通發展,全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騰飛的跑道。
2004年6月,達渝高速公路羅江至重慶段220公里全線竣工通車。2000年以來,我區狠抓機遇,努力改造境內通鄉公路,提高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交通面貌日新月異。2003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雙新公路13公里;2005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達七公路7公里;2006年7月1日,連線省道達開路和縣道達七路的明月江二橋正式竣工通車,標誌著通川區在全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
鐵路
地處通川區西外的達州火車站是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三條鐵路的交匯點。襄渝鐵路縱貫通川區南北,途經7個鄉鎮,並設有梁家壩、雙龍、蒲家3個貨站,是通川區溝通成都、重慶和陝西、湖北等省市經濟的紐帶。達成鐵路、達萬鐵路的建成通車,又形成了橫穿通川區的東西幹線,與襄渝鐵路在通川區共同組成了十字架鐵路運輸網路,使達州火車站成為四川省的第二大鐵路樞紐。
航空
距通川區市中心僅15里的達州河市機場2006年復航,是川東北地區唯一的民用航空機場,開行了達州至成都、廣州航線,大大縮短了通川區與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國外的空間距離。正在規劃的達州新機場位於達縣與大竹縣交界的柏樹鎮,已於2013年開工,將成為川東北最大的航空港。
發展優勢
通川區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經濟發展具有獨特優勢:
環境優越
區內地形以低山淺丘寬谷為主,地勢四周高、中部較低,有以洲河為主要幹流的三條河流流經境內,全區地處北溫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平均氣溫17.3℃, 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盛產糧食、蔬菜、瓜果、畜禽以及油桐、柑桔等經濟作物。
資源豐富
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達20餘種,其中尤以煤、天然氣儲量較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9.6萬千瓦, 可開發量達83%以上。
交通便利
公用設施較好。素有“川東北門戶”之稱的通川區,是川東北的交通樞紐和川、陝、鄂物資集散地,襄(樊)渝(重慶)鐵路橫貫境內,達(州)成(都)鐵路在此始發,達(州)萬(州)鐵路、達(州)渝(重慶)高速公路正在全面建設,以國道210線為主體的國、省、縣級公路網路四通八達;河市機場可直飛成都、西安、武漢、重慶等地。
通訊發達
郵電通訊日臻完善,程控電話連線千家萬戶,行動電話等現代通訊復蓋全區城鄉。達州賓館、華夏大廈、雙獅賓館、華洋酒家等星級賓館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環境舒適。
經濟發展與建設
經濟發展
自1976年建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川區歷經了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全區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奮勇拼搏,於1997年率先在四川省建成了川東北地區第一個小康區,開創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了輕化工、食品飲料、建築建材等三大支柱產業,“蘭森”日化、“迪生”啤酒、“月亮”食品等骨幹企業的產品質量過硬,經濟效益明顯。
二是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突出城郊型特色的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建成了蔬菜、畜牧、水果、水產、花卉、食用菌等六大生產基地。
三是商貿流通購銷兩旺,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採購供應、批發零售、倉儲運輸等服務體系。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4.66平方公里, 天然氣供氣率達82.85%,自來水普及率達 98.27%,人均擁有公共綠地6.13平方米。一九九九年, 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5億元,同比增長4.4%;財政收入1.25億元, 同比增長5.27%;農民人均純收入2851元,比上年淨增101元。在四川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類區先進縣中,位居全省丘陵先進縣第三名,自一九九二年起在達州市綜合經濟社會目標考評中榮獲第一名,實現“四連冠”。
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工業上形成了建材、食品、輕化製藥三大優勢產業,有燈影牛肉、藍劍啤酒、旭陽水泥等優勢品牌;農業上突出“城郊”特色,加快“經作區”建設步伐,形成了蔬菜、畜禽、瓜果、花卉、休閒觀光五大支柱產業;商貿上建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規模的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輻射聚集效應日益突出,商貿大區正在逐步形成。獲得“全省丘陵地區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區”和“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榮譽稱號。
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了輕化工、食品飲料、建築建材等三大支柱產業,“蘭森”日化、“迪生”啤酒、“月亮”食品等骨幹企業的產品質量過硬,經濟效益明顯。
農業產業化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突出城郊型特色的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建成了蔬菜、畜牧、水果、水產、花卉、食用菌等六大生產基地。
商貿流通購銷兩旺,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採購供應、批發零售、倉儲運輸等服務體系。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4.66平方公里, 天然氣供氣率達82.85%,自來水普及率達98.27%,人均擁有公共綠地6.13平方米。一九九九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5億元,同比增長4.4%;財政收入1.25億元,同比增長5.27%;農民人均純收入2851元,比上年淨增101元。在四川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類區先進縣中,位居全省丘陵先進縣第三名,自一九九二年起在達州市綜合經濟社會目標考評中榮獲第一名,實現“四連冠”。
公路建設
公路是通川區綜合交通運輸的主體,公路網密度為2.85公里/平方公里。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國道210線、省道萬鄰路、廣開路、通宣路為幹線和以魏復路、西木路、達七路、雙新路、龍犀公路、東蓮公路等縣、鄉道為輔助線的公路網路,通達周圍各縣和本區各鄉鎮。全區國、省、縣、鄉公路總里程為1284.883公里,其中:國道14.277公里、省道49.661公里、縣道66.645公里、鄉道374公里、村道780.3公里。在“九五”期間,該區更加重視交通發展,全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騰飛的跑道。1997年,魏復公路、塔環公路、宣羅公路、達開公路盤石段和朝陽公路改建工程相繼竣工。
1998年,廣開公路火車2路至貨場段改建工程和通川橋重建工程相繼竣工。1996年12月,國家重點道路工程達渝高速公路重點控制工程開工,次年5月路基工程全線開工。2004年6月達渝高速公路羅江至重慶段220公里全線竣工通車。2000年以來,我區狠抓機遇,努力改造境內通鄉公路,提高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交通面貌日新月異。2003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雙新公路13公里;2005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達七公路7公里;2006年7月1日,連線省道達開路和縣道達七路的明月江二橋正式竣工通車,標誌著通川區在全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並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傑出人物和風土人情
傑出人物
通川區是革命老區,培育了張愛萍、魏傳統等共和國將軍,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指揮戰鬥,建立蘇維埃政權。
風土人情
銅梁龍燈始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其發展經過了火龍、正龍、肉龍三個階段。早期的火龍用繩索、竹簍連線頭尾,舞龍時龍身施放煙火,氣氛熱烈,場面活躍。但火龍有軀無肉,龍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龍頭大頸長,以簍作節,節內點燈以代煙火,舞玩時龍首高昂,燈火蜿蜒,景象十分壯觀。但龍體態不全,身軀仍少真實感。最後形成的肉龍,以彩繪紙粘糊龍身,龍體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時頭尾擺動靈活,軀體伸縮自如,內部盞盞燈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觀動人。由於肉龍體態長大,舞玩時形如蠕動,故又稱“蠕龍”。
近幾十年來,銅梁龍又在傳統肉龍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於龍一身,且將傳統閉口龍改制為張口龍,龍口內加做龍舌與口寶。新創的銅梁龍英姿勃發,神威賁張,大有吞雲吐霧、氣奪天地之概。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近年銅梁又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玩具型、裝飾型小蠕龍,銅梁龍正進入人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建國35周年慶祝時,九條銅梁龍盤鏇翻飛於天安門廣場,曾引起國內外觀者的嘖嘖驚嘆。1988年中國北京首屆國際旅遊年龍舞大賽中,銅梁龍一舉奪得金杯。現在銅梁龍已超越國界,飛向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
旅遊資源
通川區人文薈萃,素有“川東北著名文化古城”之美譽。遠有元稹、唐甄、李長祥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近有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縱橫馳騁;孕育了張愛萍、魏傳統等共和國著名將軍,有“將軍故鄉”之美稱;培育了中科院院士李崇銀和著名作家、詩人樑上泉等英才俊傑。翠嶺祥雲、西聖翠竹、龍爪擎天等
“通川八景”輝映達城,蓮花湖、明月江風光旖旎,犀牛仙境等生態旅遊令人流連忘返。
龍爪塔,又名白塔。位於達州市西外鎮塔沱村北80米的玉印山上,東臨州河,西面山口有一石砌券拱門通向山下,占地約1500平方米。該塔外觀身白檐黑,磚石結構,九級樓閣式八角攢尖頂。塔剎為生鐵鑄就,塔身呈八角錐形,層層上收,各層均錯位開券拱窗。塔檐微翹,出檐甚短,由六層青磚安砌。底層南、西、北三面開券拱形龕門。東面開券拱門進入塔內。塔內每層建木樓,設木欄踏道。鏇轉而上,通至塔頂。頂為彎窿頂。塔基座為八邊形彌座,座高0.25米,周長28米,塔體通高30米。據文物部門考證,該塔建於唐朝年間,頗具唐代風格。乾隆十二(1747)年增刻本《達州志·輿地圖》已繪有龍爪山圖。從塔磚燒鑄銘文及第八層橫樑墨書題款可知,曾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和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先後補修及裝修重建塔樓。該塔1991年5月被公布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產特產
鳳凰柚
鳳凰柚外形優美,扁圓形或倒闊卵圓形,果面光滑,色澤金黃,平均單果重1500克,風味濃郁,果汁極多,質地柔軟,極易化渣,沒有其它柚類的苦麻味,每100毫升果汁含糖9.58克,酸0.97克,維生素C49.42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1.3%。
萬源萼貝
萼貝因產於萬源境內的花萼山而得名,早在清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將萼貝研成粉末,挑少許於痰中,即化為水,萼貝以此名聞天下。
達州市弛名中外的名特食品,因其肉薄如紙,棕紅閃亮,燈照顯影而得名。此種牛肉始由梁平人劉仲貴於光緒年間,選用宣漢黃牛特定部位的肉塊,經過二十多道加工工序,按四季不同氣候特點加入多種香料精心製作而成,具有質酥香脆,耐人細品、營養豐富、久存不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