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德昌古為邛都縣地。漢興置越雟郡,德昌為郡治邛都(今西昌)縣地。朝代更替,隸屬無定,元代至元年間始有德昌建置。後,或為路、為府,或為所、為鎮,多依附西昌而易。民國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設治局,方從西昌分出獨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以邛地置越雟郡。今德昌為郡治邛都縣地,屬益州。
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分州劃縣。德昌仍屬邛都縣地,隸益州越雟郡。
晉,仍置越雟郡,徙治會無縣。太安二年(303)郡改屬寧州。鹹康八年(342)還屬益州,德昌仍為邛都縣地。
南北朝,宋劉裕時仍置越雟郡,還治邛都。齊蕭道成時鄙視少數民族,貶稱為越雟獠郡,縣無載。梁蕭衍時“嘗開置雟州,尋復陷沒”。北周天和五年(570)置西寧州,領郡六。越雟郡領邛都、越雟二縣,德昌隸邛都縣地。後周時改西寧州為嚴州,郡縣名稱未變。
隋,開皇六年(586)復改嚴州為西寧州。十八年(598)改稱雟州。大業初(605)復稱越雟郡,德昌隸屬縣無更。
唐,武德(618)復曰雟州。三年(620)置總管府,尋改為中都督府。貞觀元年(627)以益州置劍南道,羈縻十六州。天寶元年(742)“越雟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757)郡沒於吐蕃,貞元十三年(797)收復。鹹通六年(865)郡地為蒙詔所據,立城曰建昌府,德昌屬建昌府地。
五代,後漢天福二年(948),段思平建大理政權,改建昌府為建昌郡。
宋,太祖無力統治,將大渡河以南地區全部放棄。建昌地區“諸酋爭強,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兼併諸酋,自主府主,“大理不能制”。
元,憲宗朝建昌歸附,德昌一帶為屈部、頳綖部所據。至元十二年(1275)設定建昌、德平、定昌、會川四路,今德昌境內屈部改為昌州,隸定昌路。十三年(1276)頳綖部改為德州,隸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罷德平、定昌二路,置德昌路,領昌州、德州、普濟州、威龍州。
明初,沿襲舊制。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德昌路為德昌府,隸建昌衛,屬雲南布政使司。十月,建昌衛府俱改屬四川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月魯貼木兒亂,致“諸州皆廢”。次年廢建昌府,建昌衛指揮使司升置為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1394)置守御德昌千戶所。永樂二年(1404)七月置昌州、普濟州、威龍州長官司,隸建昌衛。
清初襲明制,順治十六年(1659)改軍為民稱建昌衛。雍正六年(1728)裁衛改置寧遠府,德昌所仍存,隸寧遠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裁德昌所設巡檢司,屬西昌縣。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裁西昌縣併入寧遠府。二年(1913)去府復縣,德昌為西昌縣分縣。三年(1914)置建昌道,領縣二十八。十七年(1928)裁建昌道,各縣直屬四川省府,德昌仍屬西昌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川省府劃寧遠府屬地區為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改行區制,德昌為西昌縣第三區。二十六年(1937),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政治指導區,其中龍窩子(龍阿)、麻隴、八角廠、小板廠四政治指導區及民國三十年(1941)增設的煌尤政治指導區後劃歸德昌縣。二十八年(1939)一月建西康省,寧屬八縣劃歸西康省。同年七月,西康省府在西昌設立寧屬屯墾委員會,代行省府職權掌理寧屬行政。三十二年(1943)一月成立德昌設治局。三十四年(1945)一月德昌正式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3月26日德昌解放,4月6日成立德昌縣人民政府,德昌縣屬西康省西昌地區。
1955年10月,德昌縣隨西康省撤銷併入四川省,屬四川省西昌地區。
1959年8月撤德昌縣,併入西昌縣,設德昌區。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德昌縣建制,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通知自11月1日起正式恢復德昌縣。
1978年10月隨西昌地區併入涼山彝族自治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昌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中部。介於東經101°54'—102°29',北緯27°05'—27°36'之間。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
地貌
地形複雜多樣,以中山地貌為主,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
氣候
德昌縣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7攝氏度,年均降水1049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2147小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行政區劃
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德昌縣撤銷老碾鄉,設立老碾鎮,以原老碾鄉的行政區域為老碾鎮的行政區域;撤銷錦川鄉,設立錦川鎮,以原錦川鄉的行政區域為錦川鎮的行政區域;撤銷鐵爐鄉,設立鐵爐鎮,以原鐵爐鄉的行政區域為鐵爐鎮的行政區域;撤銷馬安鄉、大灣鄉、熱河鄉、大山鄉,設立黑龍潭鎮和熱河鎮,以原馬安鄉和大灣鄉石流村、大灣村的行政區域為黑龍潭鎮的行政區域,以原熱河鄉、大山鄉和大灣鄉馬米村的行政區域為熱河鎮的行政區域,黑龍潭鎮人民政府駐三岔灣村,熱河鎮人民政府駐棉花村。
德昌縣管轄9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德州鎮、永郎鎮、樂躍鎮、麻栗鎮、老碾鎮、錦川鎮、鐵爐鎮、黑龍潭鎮、熱河鎮、阿月鄉、前山鄉、巴洞鄉、寬裕鄉、茨達鄉、王所鄉、六所鄉、小高鄉、大陸槽鄉、金沙傈僳族鄉、南山傈僳族鄉。
資源
土地資源
德昌縣幅員面積2284平方公里,其中截止2011年,德昌縣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1884.9公頃。礦產資源
德昌縣境內有礦點礦化點近200個,礦種47種,以赤鐵、鏡鐵、含銅菱鐵、釩鈦磁鐵、石灰石、高嶺土、矽石為多,經地質部門勘查過的礦點21個,礦種12種,特別是稀土,已探明氧化物儲量72萬噸。水電資源
截止2011年,德昌縣擁有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約40萬千瓦,已開發建成投產18萬千瓦。植物資源
德昌縣林副產品種類繁多,有食用菌和染料、藥用、芳香油、油料、園林花卉等類植物400餘種。藥材資源
已查明動植物藥材上百種。常年收購中草藥材30多種,以龍膽草、僧母草、黃芩、川楝子、茯苓、余甘子、金龜蓮、商陸為大宗。經濟林木有油茶、油桐、漆樹、核桃、花椒等。果品有梨、桃、柑桔、李等。人口民族
據2017年公安人口統計,全縣年末戶籍人口215423人,城鎮人口51049人,鄉村人口16437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69022人,占總人口的32.0%;傈僳族人口為6975人,占總人口的3.2%。2017年末常住人口22.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24萬人,城鎮化率37.15%。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據人口出生統計,全年出生人口3338人,人口出生率16.07‰,自然增長率7.29‰。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712141萬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527萬元,比上年增長3.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3.1%,拉動GDP增長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72442萬元,比上年下降2.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5.1%,拉動GDP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56172萬元,比上年增長5.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12.0%,拉動GDP增長2.0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31678元,比上年增長2.2%。經濟結構略有調整,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5.2︰44.7︰30.1發展為25.8︰38.3︰35.9。非公有制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464058萬元,比上年增長2.1%;占GDP的比重為65.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0158萬元,同比增長1.3%;全年公共財政支出172134萬元,比上年增長8.3%。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現價)達到317507萬元,比去年增加18600萬元,增長6.2%。其中:農業產值199711萬元,比去年增加18980萬元,增長10.5%;林業產值7618萬元,比去年增加182萬元,增長2.4%;畜牧業產值95154萬元,比去年下降2.6%;漁業產值8752萬元,比去年增加393萬元,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273萬元,比去年增加1616萬元,增長34.7%。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6616公頃,比上年增加158公頃;糧食總產95979噸,比上年增加1041噸,增產1.1%;其它主要農作物產量如下:油料產量1030噸,比上年增產1.7%。糖類產量2550噸,與上年持平。蔬菜瓜果產量240184噸,比上年增產8.0%。
加強森林管護、林地保護、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鞏固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森林覆蓋率68.4%。
全年出欄肉豬25.99萬頭,增加0.5%;羊出欄7.84萬隻,增長2.6%;牛出欄1.39萬頭,增長7.2%;家禽出欄256.5萬隻,增長0.7%。全年肉類總產量24350噸,下降2.1%,其中豬肉產量17150噸,下降3.3%;羊肉產量1377噸,增長2.5%;牛肉產量1492噸,增長34.2%;家禽肉產量3848噸,下降9.6%;牛奶產量129噸,增速和上年持平。
全年水產品產量6192噸,增長1.5%,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穩定的財源。
全縣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181公頃,比上年增加18公頃,增長0.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8303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3.7萬千瓦,較上年增長5.3%;農村用電量為5320萬千瓦小時,增長13.6%;全年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780噸,地膜覆蓋面積11560公頃。
第二產業
2017年國際國內整體工業品市場價格回暖,我縣加強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培育工作。2017年我縣全社會全部工業總產值689940萬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56386萬元,比上年增長9.4%。在規模以上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水力發電量97652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7.7%;風力發電量44154萬千瓦小時,同比下降0.3%;風機葉片生產161套,風機主機生產160台。
全縣3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00993萬元,同比增長30.8%;工業產品產銷率97.3%,同比增加了15.9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134665萬元,同比增長2.6%(可比價);全年利稅總額29419萬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利潤總額16630萬元,同比增長44.6%。
2017年,全縣建築業生產略有下滑。全社會建築業生產完成增加值147649萬元,比上年下降7.5%。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92185萬元,比上年增長11.3%。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51792萬元,比上年增長2.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58952萬元,比上年增長3.3%。
城鎮市場零售額182621萬元,農村市場零售額9450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0%、13.4%。
全年出口總額(包括轉口貿易)2232萬美元,同比增長8.0%。
2017年,全縣旅遊總收入達147353萬元,比上年增長32.1%,旅遊人次達362.3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9%。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88977萬元,比上年增長8.5%;各項貸款餘額346440萬元,比上年增長9.5%。
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6883萬元,比上年增長9.5%;全年處理各種賠案支付金額2468萬元,比上年增長6.5%。
2017年,全縣500萬元以上施工項目達到68個,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1335萬元,比上年下降27.6%。
在投資構成中,第一產業投資9106萬元,同比下降45.6%,第二產業投資264356萬元,同比下降14.0%,第三產業投資247873萬元,同比下降37.4%。基本建設投資完成305437萬元,同比下降40.6%;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86853萬元,同比增長133.5%;其他投資完成29045萬元,同比下降77.0%。
全縣38個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完成投資52億元。在省級招商引資平台活動簽約項目6個、金額32億元,“中國光彩事業涼山行”活動簽約項目12個、金額191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1億元。
交通概況
德昌縣交通成昆鐵路、京昆高速公路和108國道縱貫德昌縣。成昆高速鐵路客運雙線德昌西站在建設中(截止2014年)。
2017年,全年全縣公路客運周轉量926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9.5%;公路貨運周轉量82550萬噸公里,增長6.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末全縣幼稚園35所,義務教育25所,高中階段教育4所,基礎教職工2447人。德昌縣鞏固提升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認定成果,維護教育公平,實施教育惠民,推進十五年免費教育,義務教育“三免一補”,營養餐實現全覆蓋;推進學校結構布局調整,實現城區學生占比59.9%、寄宿制學生占比54.7%;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建成“三通兩平台”和“未來教室”10個;教育基礎條件逐步改善,實施“全面改薄”、農村教師周轉房、“十年行動計畫”“一鄉一園”“學生直飲水”工程等項目;高中教育逐年突破,聯考本科硬上線率24.5%;學前兒童毛入園率98.6%,國小、國中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100%;民辦教育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民族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協調發展;加強隊伍建設,引進教師70人,教育後勁不斷增強。
衛生事業
2017年,德昌縣完成縣級公立醫院取消“以藥補醫”試點,實施藥品採購“兩票制”,醫保基金實行年度總額付費,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四個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完善,縣內就診率達94.7%;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和婦幼保健,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常住人口簽約率4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99.6%;全面落實免疫規劃和愛滋病等重大疫病防治;積極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堅持計畫生育“三個不變”,人口自然增長率、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目標範圍內。醫療衛生機構2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281床,執業(助理)醫師數383人。
文化體育
2017年,德昌縣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文化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完成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數位化改造和15個村廣播“村村響”、1000戶電視“戶戶通”項目;農村惠民電影放映1830場次;“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各類圖書13700冊,舉辦大型文藝演出8場;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保護和文化市場監管。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再獲佳績,男子籃球勇奪州五運會冠軍,射箭運動成績優異,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場所22個。社會保障
2017年,德昌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92026人,城鄉基本醫療保險203573人,工傷保險10570人,失業保險7718人,生育保險4463人。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和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城鎮登記失業率3.77%。城鄉困難民眾最低生活保障、困難殘疾人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深入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00張,建成村級日間照料中心2個,為4000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關愛睏境兒童和留守兒童;加強殘疾人保障工作,建成殘疾人康復中心;積極推進殯儀館和公墓建設。人民生活
2017年,德昌縣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呈穩步增長勢頭,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3元,比上年增長9.5%。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4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工資性收入16935元,增長9.7%;經營淨收入6474元,下降1.5%;財產淨收入1967元,增長24.6%;轉移淨收入2828元,增長15.2%。人均消費性支出19646元,增長12.0%。其中,居住支出增長2.0%,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5.9%,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3%。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6.2%。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8元,比上年增加1331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3987元,增長10.1%;經營淨收入10266元,增長9.0%;財產淨收入320元,增長17.0%;轉移淨收入1283元,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769元,增長15.3%。其中,居住消費支出增長29.5%,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28.6%,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5.2%,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長4.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5.8%。
勞動結構有所調整,職工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收入74463元,比上年增長5.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穩定增長,年末餘額達456149萬元,比上年增長8.5%;年人均儲蓄存款餘額達21331元,比上年增長9.0%。
環境保護
2017年,德昌縣對32戶規上工業企業污染排放及處理利用情況進行了監測,各企業現有專職環保人員152人,32戶規上企業全年外排水量32.6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重複用水量51.5萬立方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8.09立方米/萬元;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3.9%,環境保護明顯得到改善。2017年,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6215噸標煤,比上年下降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9116噸標煤,同比下降7.2%。
郵電通訊
2017年,德昌縣郵電通訊企業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1億元,增長8.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06億元,增長9.0%。年末國際網際網路上網用戶數1.6萬戶,增長6.7%;固定電話用戶2.8萬戶,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移動電話用戶19.6萬戶,增長0.5%。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3.0%,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風景名勝
螺髻山位於四川省涼山州中部,地跨普格、德昌、西昌兩縣一市,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其中風景名勝區108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德昌縣境內,海拔4359米。
王所大石墓群
位於王所鄉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約400米處,據考證為西漢~戰國時期的邛都夷墓葬。因該墓葬是用大石圍成墓室,上方用巨石排列蓋頂,故名大石墓。該墓葬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魁星閣
位於縣城上翔街,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年),同治初年(1862年)太平軍經過時毀於戰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三十一年又遭火焚。宣統二年至民國元年再次重修。該建築為條石、青磚城樓式基座,占地142.8平方米,座高7.9米,四周起卷拱,通其往來。座上起建閣樓3層,二、三層逐級上收,為六角攢尖式青筒瓦屋面木結構建築。早年閣內曾裝塑有魁星神像,供文人學子祭拜。
聖心堂
位於縣城上翔街北端,僅教堂占地326平方米。是法國傳教士光若翰在德昌(1895年)創建天主教,約在1905年後集資建成的。該教堂傳承了西方教堂的風格和結構。
字型檔塔
栗字型檔塔(1852年)、倉聖宮字型檔塔(1836年)、小高字型檔塔(1862年)、六所字型檔塔(1829年)、魚洞寺字型檔塔(1885年)、茨達字型檔塔(1870年)。這些塔形字型檔均為磚石砌成的仿樓閣六角攢尖式建築,多為三重檐。
歷史文化
昌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有漢、彝、傈僳、回、藏等多個少數民族,尤以傈僳族最具特色。德昌縣傈僳族是四川省傈僳族聚居最多的縣,有兩個鄉,總人口6000多人。傈僳族能歌善舞。過去以農耕和狩獵為主,如今男人不狩獵了,但又成了野生毒蜂的剋星,他們尋找、追蹤,捕捉各類野生毒蜂,並將其寄養於自己家園的房檐下、樹幹上、泥土中,待蜂蛹成熟,取蛹銷售。傈僳族女人善編織火草麻布、手工羊毛腰帶,手工縫製、刺繡的女性衣裙尤具特色。傈僳族喜愛歌舞,無論婚、喪、慶典均要唱歌(對歌)跳舞。其婚禮極具神秘色彩,入洞房須由伴郎伴娘與新郎新娘同睡一床,共度良宵。
德昌傈僳族的民間舞蹈、服飾、闊食節、婚俗、葫蘆笙製作、刺繡、火草織布技藝、口弦製作、民間傳說等9個項目,於2011年前先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風情
彝族婚禮:婚禮據男方及其父母和女方的生辰屬相占卦擇定吉日。婚禮前一天,男方和女方家均約客歡慶,遠近族人、親戚均至。男方家遣兩名青壯年男子攜禮、牽馬來接新娘,女方家慣以潑水戲弄。族人放量飲酒至第二天送親客上路。婚禮複雜,講究頗多。婚禮程式有念祭婚經、搶婚肉、轉毛彩片、端獻煎稀飯、敬酒、梳頭、送肉骨節、賽歌、回門等。傳統婚宴只食砣砣肉和飯糰,禁食鹽,不喝湯。
彝族喪儀:除生下的未滿月夭折嬰兒和麻瘋病人死后土葬外,均以火焚屍,骨灰置於瓮,入深山崖洞密埋,不令人知,以防冤家盜掘。火葬儀禮主要包括備葬、議葬、祭奠、指路、招魄、起靈、化形、聚食等儀節。
彝族年和火把節:彝族年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內擇吉日舉行。過年三天,第一天“點菸火”,用豬肉祭祖,第二天賽馬、盪秋、角力、蹲斗等活動,第三天“送祖”。火把節盛於過年,節期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幾天,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崇除邪是其民俗內容。這天,在外的人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後,點燃火把照亮屋的每一個角落,再出門遊行於寨邊,田野山坡。節日期間,有鬥牛、摔跤、賽馬、選美、對歌、舞蹈等娛樂和體育活動。
傈僳族婚禮:傈僳族嫁歷來簡樸,男方不給聘禮,娘家不給陪奩,婚期多在臘月至次年二月,婚禮分別在男女雙方家進行,須請兩位年齡大於新郎的男子操辦。婚禮在女方家有念祝福語、祭告家神和祖先,交換羊腿骨、對歌、跳領親舞等程式。新娘用被蓋庇護後進入夫家門,男方家人朝被上撒擲乾羊糞丸,以示吉利,新娘進屋時不得與新郎及其家人闖面,避免婚後不和。婚宴後,新人拜堂,稱請拜,拜後一對新人另起新名,取名完畢,參加婚禮者跳蹢腳舞,往往至次日早晨才各自返家。
宗教信仰
佛教:境內佛教始於隋唐,後隨朝代更迭盛衰不定。解放後,僧尼大多解散,至1983年,縣內有3個佛寺恢復開放,至2000年,縣內開放的佛寺有普照寺、普應寺、三寶寺、臨江寺、解結寺、觀音寺、來佛寺,有僧尼27人,信佛人數眾多。主要佛事有佛誕(四月初八)、盂蘭盛會(七月十五日)、觀音會(每年二、六、九月的十九日)。
伊斯蘭教:縣內伊期蘭教始於元代,信奉者多為回民。全縣僅有清真寺1座、位於回民聚居的永朗鎮,寺內有阿訇一人。教徒每年清齋兩次,大齋一月,小齋十月。主要節日有教歷每年12月10日的“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
天主教:清光緒中葉由法國傳教士傳入,最興盛時期在1933年前後,都徒多達1267人,最少時(1959年)僅三戶7人堅持信教。以後有所發展,現德昌天主教愛國會僅以城區聖心堂為中心傳教,有修女2人,教徒400餘人。
道教:民國二十年(1931年)來貴州籍出家道人吳元培遊方傳道入德昌,至1951年發展教徒弟20餘人。解放後,曾一度無道教活動,到1997年開放倉聖宮,道教恢復活動。現道教活動場所有倉聖宮和玉皇殿,教徒不足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