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彝族自治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304平方公里。縣內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金山銀水”之美譽。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主要旅遊景點有旅遊景點有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瑪瑙苗寨、煙峰彝家新寨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29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9個社區114個村,少數民族30個,總人口21.5萬人,其中彝族占47.51%,農業人口占77%。1984年成立彝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縣、烏蒙山片區區域扶貧開發縣,中央紀委和省紀委、省投資促進局、省電力公司定點幫扶縣,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全縣自然資源富集,有耕地20.7萬畝、林地245.6萬畝,森林覆蓋率54.6%;工業化率37.93%,城鎮化率24.97%;有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探明礦產資源15種,水電可開發量56餘萬千瓦。

馬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樂山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是樂山跨越式發展的後勁所在。有﹑鉛鋅﹑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磷礦儲量24.8億噸,列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是樂山市磷化工基地。水能資源可開發32萬千瓦,是樂山市兩河流域開發的重點區域。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開發潛能巨大。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蓮山萬畝人工林和石樑大佛(宋代)﹑明王寺(明代)﹑榮丁東皇殿及佛殿(明代)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其中馬邊大風頂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萬公頃,主要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水青樹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內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森林生態系統,主峰海拔4042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個。

地形地貌

馬邊彝族自治縣衛星地圖馬邊彝族自治縣衛星地圖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市南面,境內地理位置北緯28°25′30″至29°04′14″,東經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長60.5公里,東西最寬58公里。東北鄰沐川縣,西北交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與宜賓市屏山縣接壤,南部和西部分別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縣毗連,幅員面積2304平方公里。

全境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山地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山脈多半近於南北走向。境內峰巒重疊,嶺谷相間,有大小山峰1985個。東部有黃連山、五指山,南面有麻捏姑、茶條山,西部有黃茅埂、雞公山,北部有藥子山、大花埂,群山雄踞四壁,為縣境的天然界山。黃茅埂是大小涼山的分界線,其主峰大風頂為全縣最高點,海拔4042米,最低處為石樑鄉雷打石的馬邊河河面,海拔448米,縣境相對高差3594米。馬邊河蜿蜒其間,形成陡峭的梯形剖面。全縣可分為三個自然地貌區,即低山河谷區,中山區、亞高山區。低山河谷區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建設、勞動和榮丁等鄉鎮,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2.7%。中山區海拔1000-3500米,全縣各鄉鎮都有,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6%。亞高山區海拔3500-4042米,主要分布在縣境西緣,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3%。

自然氣候

馬邊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複雜,受季風影響和山地地形的制約,立體氣候明顯,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日照、氣溫、積溫、降雨、霜雪狀況均有明顯的差別。

馬邊城區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3.0℃。年平均降雨量976.0毫米,其中5-9月降雨量795.0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81%。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無霜期31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942.3小時。年平均風速1.4米/秒,最多風向東北偏北風。年平均蒸發量1035.3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45.6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乾旱、雷電以及低溫連陰雨。

行政區劃

馬邊彝族自治縣轄5個鎮、15個鄉:民建鎮、榮丁鎮、蘇壩鎮、煙烽鎮、下溪鎮、勞動鄉、建設鄉、石樑鄉、荍壩鄉、民主鄉、老河壩鄉、雪口山鄉、鎮江廟鄉、大竹堡鄉、袁家溪鄉、沙腔鄉、三河口鄉、梅子壩鄉、高卓營鄉、永紅鄉。縣政府駐民建鎮。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全縣有森林面積 159332.0 公頃,活立木蓄積量 1371.23 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 45.3 %,成過熟林占90%以上。

動植物資源

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4萬公頃的國家級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更是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的樂土。

礦產資源

馬邊礦產豐富,蘊藏有磷、煤、鋅、石膏等礦藏,馬邊磷礦遠景儲量 24.76 億噸,居四川之首,是全國八大磷礦中的第四位。已探明儲量 6.09 億噸的老河壩礦區礦藏集中,易於開採,且品位高。在保護好主礦區的前提下,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年開採 30 萬噸礦山的規模,並建成了年生產能力 1000 噸的黃磷廠,3000噸的磷酸。

水力資源

縣境內有大小河流 226 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50.6 萬千瓦,可開發利用30萬千瓦。馬邊河全長 200 公里,馬邊境內 118 公里,常年平均流量 79.52 立方米/秒,總落差 645 米。裝機 4 萬千瓦的波羅電站是在馬邊河幹流——瓦候庫河上修建的。

歷史沿革

馬邊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蜀國。秦朝,分屬南安、僰道兩縣。漢代,屬犍為、越西兩郡,處於南安、僰道、卑水三縣的結合部。蜀漢時期,馬邊屬於新道縣。魏晉南北朝,馬邊名為犍為郡僰道、南安二縣地,實為僚人、叟人部落所據。隋唐宋王朝對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統治,“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新唐書地理志》)。唐朝在小涼山區建立馬湖部,轄殷、馴、騁、浪四個羈縻州,馬邊屬於其中的馴、騁兩州地。

宋代,馬邊分屬馬湖部、虛恨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建賴因寨於賴因垴(今誤為岩鷹老)下面平壩處及榮丁寨,馬邊分屬嘉州(今樂山市)犍為縣、敘州府、大理國虛恨部。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賴因、榮丁、利店、沐川、籠篷五寨劃歸馬湖路,馬邊隸屬於敘南等處宣撫司馬湖路沐川長官司。明朝,馬邊屬於四川布政使司馬湖府沐川長官司。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廷“增設馬湖府安邊廳,建城大河壩(今縣城),御名新鄉鎮”(《馬邊廳志略卷五.建新鄉城碑記》),派四品官汪京擔任安邊廳同知,馬湖安邊廳與沐川長官司脫離隸屬關係,為馬湖府所轄。隨著新鄉鎮和煙峰兩地建城,又建軍事組織,以“馬湖府安邊廳”的簡稱命名,謂之“馬邊營”,列兵二千,設守備。“馬邊”之名由此得。

清初,留馬邊營裁安邊廳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將馬湖府併入敘州府,馬邊遂屬敘州府屏山縣。屏山縣在馬邊建立荍壩、川秧、上溪、下溪四個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漢族移民日增,墾殖事業發展。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朝廷從屏山分設馬邊廳,直屬敘州府,並從富順調“督捕理民通判”移住馬邊,頒發關防。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廳設九鄉十七場,以漢族官員主持。在彝族聚居區設九個土百戶,由四川省提督衙門發給號紙(委任狀),由彝族頭人擔任土目,皆世襲。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建道,以省統道,以道統縣。馬邊廳屬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民國3年(1914年),下川南道更名為永寧道,領25縣,馬邊廳更名為馬邊縣。l950年8月,馬邊解放,成立馬邊縣人民政府,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管轄。l956年元月,馬邊縣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由樂山專區代管。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並劃歸樂山地區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人民政權建立後,馬邊行政區劃有幾次重要調整:l955年按照政務院於1952年2月通過的《關於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實施辦法的決定》,全縣共建立8個區和52個鄉、1個鎮。l955年底,榮丁(當時為三鄉一鎮,即三合、光榮、民眾三鄉和榮丁鎮),石樑鄉、平等鄉由沐川縣劃歸馬邊。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區及下屬五個鄉,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縣。l962年,挖黑區併入美姑縣。1970年4月,馬邊北端的平等鄉劃給峨邊縣。2005年7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3號)批准:馬邊彝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2個鎮、27個鄉調整為2個鎮、18個鄉。2006年合鄉並鎮,全縣轄2鎮18鄉(民建鎮、榮丁鎮、下溪鄉、蘇壩鄉、煙峰鄉、勞動鄉、建設鄉、石樑鄉、雪口山鄉、大竹堡鄉、鎮江廟鄉、荍壩鄉、民主鄉、老河壩鄉、沙腔鄉、袁家溪鄉、高卓營鄉、永紅鄉、三河口鄉、梅子壩鄉等20個鄉鎮),5個社區、203個行政村,1233個村民小組。2014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銷煙峰鄉、蘇壩鄉和下溪鄉,設立煙峰鎮、蘇壩鎮和下溪鎮 。

民族宗教

馬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
2015年底總有戶籍人口215449人,其中漢族人口110851人,占51.45%,少數民族104598人,占48.55%,彝族人口102365人,占總人口47.51%,全縣有漢、彝、苗等20多個民族。

彝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神靈、圖騰、祖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主要特點。畢摩和蘇尼是原始宗教的傳播者和活動者。

經濟概況

馬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
2015年馬邊彝族自治縣GDP320753萬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198萬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43768萬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104787萬元,增長9.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2.51%,下降0.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82%,下降0.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67%,上升0.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8、5.4和2.9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8%、59.1%和32.1%;其中:工業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48%。2015年馬邊全部工業增加值121682萬元,比上年增長10.3%。

2015年馬邊彝族自治縣發電量19.2億度,比上年同期增長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12.24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7%;磷礦石銷售量276.6萬噸,比上年增長42.9%;黃磷產量34899噸,比上年增長10.7%;瓷質磚30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實現總產值228056萬元,比上年增長16.6%,工業增加值增長11.5%,產品銷售率8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80985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1.2%。

2015年馬邊彝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3億元,比上年增長9.3%;利稅總額1.89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利潤總額0.26億元。

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364萬元,比上年增長13.2%。按規模分:限額以上完成39003萬元,比上年增長19.8%;限額以下完成113361萬元,比上年增長11.9%。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22693萬元,比上年增長14%;零售業10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3.3%;住宿業3752萬元,比上年增長11%;餐飲業22309萬元,比上年增長12.5%。

交通建設

全縣公路總里程累計達2426公里,其中:國道87公里,縣道84公里,鄉道166公里(水泥/瀝青砼路面109公里),通村公路615公里(水泥砼路面383公里),村組公路1452公里(水泥砼路面156公里),專用公路22公里(水泥砼路面7.8公里)。通鄉、通村通暢率分別達100%、83%,20個鄉鎮客運全部開通。“十三五”期間,按照“打破外瓶頸、暢通內循環、構築產業路、完善連線點”思路,圍繞“四好農村公路”建設,著力構建“兩高速、七通道”,實現市區至縣城、縣城至鄉鎮“兩個一小時”的交通運輸路網。

一是打破外瓶頸。主要是全力配合做好樂西高速、樂山至馬邊鐵路專線前期工作。年內啟動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建設。

二是暢通內循環。實施國省幹線地質災害治理和大修改造工程,實施縣鄉公路升級達標工程,規劃投入資金16.1億元,新建峨馬路、蘇民路,改建馬三路等縣鄉公路220公里。年內擬投入4.5億元,實施交通項目10個,全面整治提升G348線馬邊段。

三是構築產業路。圍繞磷礦、旅遊等資源開發,規劃投入資金10億元,加快推進大風頂旅遊專線、礦區林業專用通道等195.5公里產業道路建設。

四是完善連線點。圍繞95個省定貧困村通村公路改造升級,大力實施農村公路“網化”工程,規劃投入資金4.93億元,新改建通村公路615.7公里,全面解決村級“斷頭路”問題,到2019年實現人員密集、有產業支撐的村通客運。年內擬投入0.58億元,實施7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

2016年計畫投資5.1億元,開工建設仁沐新馬邊支線、G348線沐川界至美姑界地質災害治理和大修工程,開工9條179公里縣鄉道路達標建設,完成7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加寬),建成機養中心和超限超載檢測站。

2016年—2018年預計投資28.1億元。全面開工建設仁沐新馬邊支線,完成國省幹線大修整治90.66公里,提升改造14條220公里縣鄉公路,改建401公里通村公路,實現通鄉、通村通暢率兩個100%。加大交通場站建設力度,逐步完善安保設施。

十三五期間規劃投資152億元,達標建設340公里縣鄉道、615公里通村公路(全面覆蓋95個省定貧困村)、424公里通村公路延伸線,建成小碼頭3座、橋樑(含涉水點人行橋)11座/5361延米,實施大風頂旅遊公路314公里,二壩礦區等礦產資源開發公路142公里,加快機養中心、超限超載檢測站以及客運站建設,完善好道路管理、養護、運營設施。

二高速:即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樂西高速。

七通道:G348線馬邊經沐川至樂山、馬邊至美姑,馬邊至屏山新市鎮公路,馬邊蘇壩—民主—屏山夏溪公路,馬邊老河壩至沐川建和公路,峨馬路,永谷路。

醫療教育

醫療衛生

馬邊彝族自治縣現有衛計機構118個(含村衛生室80個),其中縣人民醫院1個、縣中醫醫院1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縣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1個、縣衛生執法監督大隊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計生單位1個(人口和計畫生育協會),鄉鎮(中心)衛生院20所,民營醫院1所,個體診所10所。有床位617張,其中縣級醫院170張,婦幼保健機構80張,衛生院268張,民營醫院99張。在職在編衛生人員431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95人(專業技術人員386人,其中:臨床190人,護理140人,醫技人員56人,其他9人);衛生技術人員中有碩士1人,本科學歷57人、大專學歷244人、中專學歷90人、其他3人。正高1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25人、中級39人、初級243人、無職稱87人。有執業(助理)醫師185人,每千人擁有1.02人(《馬邊彝族自治縣年醫療設定規劃(2015-2020)》:到2020年達到1.8人);註冊護士230人,每千人擁有1.27人(《馬邊彝族自治縣年醫療設定規劃(2015-2020)》:到2020年達到1.5人);藥劑人員23人;檢驗人員13人;影像5人;婦幼人員23人;疾控人員28人;村醫80人。現有床位518張,每千人擁有2.86張。

2010年來全縣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服務功能逐步增強,服務結構漸趨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逐步健全。縣人民醫院整體遷建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縣疾病預防控中心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網路直報。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有效實施,基礎免疫、傳染病控制工作效果顯著。嬰兒死亡率5.6‰,下降0.76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8.04%,上升15.01個百分點。我縣醫療衛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推進了衛計事業的持續發展。

教育狀況

馬邊彝族自治縣目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鄉鎮中心校26所,村小38所,教學點60個,公辦幼稚園2所,民辦幼稚園19所,獨立村幼8所。在校學生37863人(彝族24949人,占比65.89%),其中:高中階段2376人(高中1402人,職中974人),義務教育階段29276人(中學7038人,國小22238人),學前教育6211人。寄宿制學校38所,寄宿制學生12667人(國小6903人、國中4052人、普高1100人、職高612人)。全縣3-6歲幼兒毛入園率為86.89%;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為99.80%,輟學率為0.396%,畢業率99.42%,完成率99.21%;高中教育毛入學率81.2%,職普比例4.8:5.2,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98%,國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比例達到68.07%。全縣有正式在編教職工1725人(其中:高中111人、職高48人、國中403人、國小1121人、幼稚園42人),臨聘人員256人。學歷達標率:高中87.9%,國中98.7%,國小99.5%。

民族風俗

生活習俗

馬邊彝族自治縣村落馬邊彝族自治縣村落
居住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牆,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現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服飾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緻,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繡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喔綈、喔爾、襻子、襏、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蔔、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外,高山地區也種植小麥、稻穀、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器具

石器:1、石磨、2、碓、3、石臼、4、水缸。 

木器:1、高足木盤、2、木缽、3、木碗、4、酒壺、5、酒杯、6、木勺

竹器:竹斗、竹升、竹簍、簸箕、簸籮、竹箱、撮箕、筐筐。

皮革器具:盔甲、手護筒、皮碗。

金屬器具:銀碗、銅鍋、銅瓢。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與鄰居的彝族和漢族相同。

傳統節日

1、庫施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曆10月15日前後。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於統一安排機關、學校的節假時間和各族民眾的生產生活安排、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定:“每年農曆十月初五為彝族年節,農業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彝族年假期。” 這樣將樂山市的彝族年節統一併固定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2、索舊

彝語索舊為漢族“送舊”的音譯。時間在漢族除夕前的一個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彝族年節時特留下的豬尾股肉。寬裕之家要宰殺豬或羊或雞慶賀。還要祭先輩靈位。

3、杜延

彝語“杜延”為漢語“端陽”之音譯。系漢族的端陽節,彝族也要過這個節日。據說端陽節這一天如下地做農活,青苗會遭蟲害,或旱死,或澇死,所以這天一般不做農活。清早,家人扯一把篙草和一顆大蒜掛於門口,意為避邪;若家有幼童的還把蒜和黃姜用線串起來,掛於小孩的帽子和衣服上,可避瘟邪;有的上山找天麻貯存作備用藥,據說這一天採到的天麻治風濕病和哺乳婦女乳脹痛、乳腺炎病特有效。

端陽節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殺雞慶賀;因不能做農活,大家休閒在家。青年人則不甘寂寞,梳裝打扮,著新衣新裙,相互邀約,三五成群去場鎮上玩耍。每年這天的縣城街上熱鬧如趕場,穿著艷麗的彝族青年隨處可見。

禮儀

(一)婚姻

民主改革前,馬邊彝族婚姻是與奴隸制緊緊相連的,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和彝族內婚的制度。

馬邊的諾伙,為保持其血統的“純潔”、“高貴”,決不與節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況下節伙不與挖甲通婚,挖甲不與呷西通婚。節伙與挖甲通婚是自貶身份,因此一般節伙不敢輕易同挖甲結親,只有貧窮的節伙在出不起高價聘銀的情況下,才和較為富裕的挖甲通婚。

馬邊的諾伙和節伙都不與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內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彝諺說“姑姑的女兒不用說都是舅舅家的媳婦,姑姑要舅舅的女兒作兒媳不費什麼力氣”。一般情況下,舅舅的女兒可能嫁給姑姑的兒子。姑姑的女兒舅舅家表示徵聘,別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沒有表示徵聘,姑姑的女兒另嫁他家,結婚時要給舅舅家一份禮錢。如舅舅家已經表示徵聘而姑姑的女兒另嫁,男方還應另給舅舅家一份銀子作為開口錢;姨表兄妹不允許聯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間的親屬稱謂與自己的親兄妹相同,通稱“瑪子”“尼莫”。意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親兄妹,差別只是不住在一屋”。

馬邊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少數諾伙和富裕節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無子女或有女無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轉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沒有小老婆之說,不同於漢族的妾媵制,各立門戶,丈夫輪流住宿。

轉房,彝稱“施”。婦女死去丈夫後,尚在生育年齡,要轉嫁給丈夫的兄弟。根據“兄死弟在,牛死廄在”的習慣,儘先同胞兄弟,如果沒有同胞兄弟,按血統近遠順推。如平輩中沒有適當人選,也可以轉給長輩或晚輩,但上下不超過三代為限,侄媳可以轉給叔父,後母可以轉嫁給兒子,兒媳可以轉嫁給公公。但姑表親不能轉嫁給丈夫的父親,因為姑姑的女兒是父親的甥女。親生母不能轉嫁給兒子。

彝族婦女出嫁必須高額聘禮(身價錢),聘禮錢隨家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財產多寡而定,少的幾十兩,多則上千兩白銀。呷西與少部分挖甲子女則由主子配婚,只有賣身價格,而無身價錢。

此外,還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搶婚的情形。

旅遊資源

馬邊風情馬邊風情
馬邊彝族自治縣旅遊資源優勢明顯。有極具開發價值的三大旅遊景區:一是以生態旅遊城市和蕎壩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體的綜合遊覽區。景區內有全國罕見的明王寺彝族懸托石佛、珍貴的石樑站佛、蕎壩古鎮吊腳樓、三國古戰場遺蹟石仗空等歷史文物景點,引人憑古吊今,暇思萬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園中、水從城中繞”的生態縣城。又有黃蓮山萬畝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蕎壩十里古道奇麗風光,具有建設甲級旅遊景區的基本條件,是人們避署度假首選;二是萬擔坪峽谷風光。萬擔坪峽谷位於馬邊河上游銀河,全長6公里,峽谷絕仞千辟,懸崖萬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連,風光秀麗,極具觀賞價值;三是珍稀動植物觀賞考察。以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有萬畝珙桐、5萬畝杜鵑和萬畝高山草甸等景點,可觀日出、雲海,考察觀賞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桫欏等珍稀動植物,組織開展民俗風情游等。

明王寺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永樂溪後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於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於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後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於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築。

鐘鼓樓、天王殿、佛殿及後面的三清殿均為木結構建築,殿內的神像已經損毀很多。在正殿的屋樑上,高過頭頂的石佛,全部懸托在梁架上,離地面兩米多高。正殿後面的三清殿里還有十一尊這樣的懸托石佛。 據考證,這種懸托於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由於這些佛像懸在空中,人的視力的高度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有些模糊,讓人很難辨別。幾百年來,明王寺雖然香火不斷,但直到最近,這群石佛中還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發現。 一九九五年,由於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懸托石佛被盜,後被馬邊公安機關從井研縣追回,並將佛像存放在該縣文化館。後來文化部門準備將佛像請回明王寺,當人們用清水清洗佛像時,無意間才發現掩藏其間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懸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與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頭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薩”,與彝族“天菩薩”極其相似;這些佛像服飾的花紋圖案,與彝族男子服飾的花紋圖案極為相似;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雲上,與彝族人在艱苦條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狀況也極為相似。這批彝族懸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 明王寺示建於明代,當時該地區屬彝族活動區域。但佛像中為何出現彝族造型,這些造型與彝族神話有何關係,以及這批佛像在大小涼山彝族歷史與佛教文化歷史上的價值和地位,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7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東經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ˊ,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15.3公里。保護區東臨波羅依打、車枯波惹、渦馬普、嘎斯渦麻;西接羅姑波、日別依皆、渦巴皆、覺都、覽部皆,以雷波、馬邊兩縣縣界;北倚挖黑河、波羅依打,總面積30164公頃,森林覆蓋率74%。外圍保護帶面積29700公頃,其中國有林場面積12179公頃。涉及永紅、鐵覺、高卓營、白家灣、瓦侯庫、沙腔、煙峰7個鄉的部分村莊及中山、覺羅豁國有林場。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區內山勢陡峭,海拔間於800米——4020米之間,高差懸殊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植物呈垂直帶譜狀分布,完整地保存了從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等多種不同的森林類型。森林植物群落組成複雜、多樣,珙桐、水青、三尖杉、大樹杜鵑等特有珍稀植物豐富,已知高等植物198科,1021屬,2430種。國家一級保護珍稀植物1種,二級10種,三級23種。保存了許多白堊紀、第三紀的孑遺物種及高山峽谷區自然植被的原始樣本,是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生物物種基因庫。保護區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鳥的王國。目前,已記錄的動物種類約5000多種,其中脊椎動物268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0種,魚類15種,獸類58種,鳥類18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38種,本地特有魚類8種。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是區內保護的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其中大熊貓約30隻,占小涼山山系大熊貓野生種群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還聚居著四川山鷓鴣、小熊貓、血雉紅腹角雉等珍稀保護動物。因此,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重要自然保護區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地方特產

綠茶

馬邊山巒起伏,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環境優美,是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名優綠茶最適宜的區域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馬邊綠茶“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的天然特質。早在兩漢時期,我縣就已開始採摘野生茶,明朝中期開始人工種植。

馬邊綠茶歷史悠久,馬邊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白岩迎春”、“永山玉葉”等曾多次榮獲“陸羽杯”獎和“甘露杯”獎。

天麻

天麻屬蘭科,一種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環菌而生長。高0.5-1.3米,全株不含葉綠素,所以不呈綠色。沒有根,地下塊莖肉持肥厚,呈橢圓狀,橫生;地上莖直立,表皮黃赤色。節上長有葉片退化的膜持鱗片,互生,下部抱莖。每年夏季開花,淡綠黃色,或肉黃色,唇瓣白色,由多數花組織穗狀總狀花序,排列稠密,整個花冠好似一個歪壺的形態,顯得極奇特。蒴果長圓柱狀,淡褐色。它性喜陰濕,生長在中山地區的腐殖質肥厚的林下,或向陽的灌叢中及草坡上。由於採收的季節不同,冬至以後挖采的叫’冬麻’,堅實肥壯,質地最佳;立夏以前挖采的叫’春麻’,體質輕鬆泡,質次。經沸水煮透或蒸透後乾燥的塊莖,呈略扁的長稍圓形,皺縮而彎曲,表面為淡黃棕色,半透明,質堅實光潤,斷面似角質。天麻的劣較多,常見的有以馬鈴薯、大麗菊、紫茉莉等植物的乾燥塊莖或根,冒充天麻。

竹筍

竹筍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莖又稱毛筍、毛竹筍等。主要產於我國南方一種普通的蔬菜。竹筍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冬季採摘的冬筍,春季採摘的春筍,以及夏季採摘的鞭筍。其中以冬筍的質量最佳,春筍次之鞭筍最差。中醫學認為,竹筍性甘、寒;入胃、大腸經。其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等功用,還有不少食療方。

名人

賀昌群
賀昌群,(1903—1973)四川省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人,1938年任浙江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員。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30年代初受日本和西歐漢學的影響,開始研究中西交流史和敦煌學。抗戰時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賀昌群認為,自秦漢以來,古代西城是中國、印度、波斯等幾種文化的大熔爐,研究西城,可以探得這幾種文化的線索;漢唐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特別是唐代文化;是含有世界性國際文化漢唐兩代,實為鑄成中國民族性的兩大時代。賀昌群研究文學,很重視客觀史學,力求通古今之變,從中發現中國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希望通過史學探討,尋找一條富國強民之路。賀昌群的著作很多,已發表的論著有200多篇本。
李伏伽
李伏伽,193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四川馬邊縣人,曾任中學教師、校長,報社記者、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樂山專署文教科長、峨眉縣副縣長,樂山專科學校教務長,樂山市文教局副局長,樂山市政協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四川樂山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四川省政協委員、詩詞學會副會長。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張學軍
張學軍,男,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1943年5月生,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漢族,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大學(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二級大檢察官。張學軍熱愛書法,常為基層檢察院題字,並且被中國書畫研究院聘為名譽院長。其書法作品在第七屆、第八屆全國“金鼎獎”書畫大賽、第二屆“炎黃杯”國際詩書畫印藝術大賽、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全球華人書畫名家大展賽、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書畫大賽、巍巍中華·紀念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詞聖蘇東坡全國書畫大賽中,均獲得金獎。在全國第三屆“羲之杯”書畫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其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畫研究院成員名鑒》、《八一之歌·中國中老年書畫名家紅色藝術史籍》、《偉大旗幟·小平頌全球華人書畫名家作品典藏》、《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獲獎書畫作品集》、《巍巍中華書畫大典》。獲得“全國書法百傑”、“中國紅色書畫家”、“紅色功勳藝術家”、“紮根民眾服務民眾的傑出書畫家”等榮譽稱號。
張學軍熱心文化和社會公益事業,是廣東巴蜀文化研究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廣東校友會會長,川渝粵三省(市)商會名譽會長,全國六所高等院校法學院客座教授。現致力於傳承發揚中國詩書畫文化。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