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涪城古稱“涪縣”具有2100年建制歷史。 綿陽,古稱“涪城”、“綿州”。位於中國四川西北部,距省會成都98公里。涪城是全國文明衛生綠化先進城市、中國西部科學電子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一綿陽市政府所在地,是綿陽市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和川西北交通柩紐。幅員面積597平方公里,總人口50餘萬人。
涪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宜人,是綿陽市重要的農產區和農業科研基地。
實施“工業強區、商貿富區、科教興區、農業穩區”發展戰喀,涪城連續六年名列“四川省縣級經濟實力綜合評價十強縣”成為四川省首批“小康縣”、省“文化先進縣”。面臨世紀之交,涪城制定了“富裕文明工程”奮鬥目標,進入新一輪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起跑線。
以綿陽市為依託,涪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社會事業生機蓬勃,是全國文明衛生綠化先進城市。境內有以中國長虹電子集團為代表的20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隨著改革開放,涪城敞開大門接納四海賓朋,先後與北美、歐洲、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及省內外20多個縣、市、區締結友好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內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柞。涪城致力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對外開放優惠政策,著力於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如今,涪城正以無限的商機,優越的經濟和人文環境,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中吸引海內外朋友前來觀光旅遊,興辦各種開發性事業。
自然地理
涪城區位於綿陽市中部偏西,地處涪江西岸。周邊有本市的安縣、江油、遊仙區、三台縣及德陽市的中江、羅江。距省會成都98公里。境內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693米,最低海拔410米。 丘陵地帶較為平緩,呈條狀分布,一般相對高差不超過 50 米,且以淺丘面積較大。
涪城區有耕地 26.6萬畝,平壩、河谷地帶有沖積土,最為肥沃。丘狀台地和丘陵地帶有黃壤、紫色土,農田灌溉條件較好。丘陵地帶有竹木和果樹,平壩地帶有蠶桑。水資源有涪江、安昌河及其支流上的水庫,水利資源豐富。年平均水流量112.2億m 3 ,水能理論蘊藏量19.81萬千瓦。 境內礦產有砂金、石灰石、石英石、粘土、天燃氣、石油、鹽、滷水等。
歷史沿革
因治地近鄰涪水(今涪江)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涪縣。晉永嘉元年(307年)改名涪城縣。1913年以治地在綿山之陽,改為綿陽縣。1976年將綿陽縣城關鎮和城郊、開元、園藝、五一公社劃出建立綿陽市(縣級)。1978年撤銷綿陽縣,其政區併入綿陽市。1985年改綿陽市為地級綿陽市中區。1993年撤市中區,在涪江以西建涪城區。
1992年10月3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27號)批覆同意撤銷綿陽市市中區,設立涪城區、遊仙區。涪城區轄城廂、城北、工區、南山、朝陽5個街道辦事處和石塘、豐谷、塘汛、永興、吳家、楊家、青義、城郊、金峰9個鄉鎮,區政府駐原綿陽市市中區政府駐地。
1997年,涪城區面積597.3平方千米,人口50.4萬,轄6街道7鎮5鄉:城廂街道、城北街道、工區街道、南山街道、朝陽街道、綿陽市開發區街道、吳家鎮、塘汛鎮、石塘鎮、豐谷鎮、楊家鎮、永興鎮、青義鎮、金峰鄉、城郊鄉、玉皇鄉、石洞鄉、河邊鄉。
2000年,涪城區轄6個街道、14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71401人,其中: 城廂街道 51343 城北街道 49505 工區街道 86901 南山街道 48086 朝陽街道 33766 高新區街道 43971 豐谷鎮 16756 關帝鎮 9946 塘汛鎮 33743 青義鎮 18157 龍門鎮 11847 石塘鎮 38537 吳家鎮 17470 楊家鎮 13768 金峰鎮 11627 玉皇鎮 10102 新皂鎮 17015 河邊鎮 12446 磨家鎮 10800 永興鎮 33026 城郊鄉 93190 石洞鄉 9399
2004年,涪城區轄9個街道(城廂、城北、工區、南山、朝陽、高新區、園藝、創業園、經開區城南)、14個鎮(石塘、豐谷、塘汛、永興、金峰、關帝、龍門、吳家、楊家、青義、河邊、新皂、磨家、玉皇)、2個鄉(城郊、石洞)。
行政區劃
1992年,撤銷綿陽市市中區,設立涪城區、遊仙區。涪城區轄9個街道、14個鎮、2個鄉:城廂街道、城北街道、工區街道、南山街道、朝陽街道、高新區街道、經開區城南街道、園藝街道、創業園街道、豐谷鎮、關帝鎮、塘汛鎮、青義鎮、龍門鎮、石塘鎮、吳家鎮、楊家鎮、金峰鎮、玉皇鎮、新皂鎮、河邊鎮、磨家鎮、永興鎮、城郊鄉、石洞鄉。
地質氣候
境內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693米,最低海拔410米。丘陵地帶較為平緩,呈條狀分布,一般相對高差不超過50米,且以淺丘面積較大。
涪江及支流安昌河、木龍河和諸多渠堰分布於區境,形成自流灌溉區。屬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932.3毫米,年均溫16.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宜人。
經濟概況
在近6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中央、省、市屬單位1200餘個,僅各類建築隊伍就多達200餘個。城市的快速發展給涪城區人民奔小康提供了機遇。涪城區確定了城郊型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和“九五”規劃及至2010年遠景規劃的奮鬥目標。全面推進城市、農村“小康工程”,啟動“富裕文明”工程。
農業進一步面向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全區以建設萬畝商品魚基地、3萬畝蔬菜基地、3萬畝商品水果基地、5萬擔蠶繭基地的同時,以6萬畝耕地發展油料為主的經濟作物,以15萬畝耕地建設優質噸糧田,利用7萬戶房前屋後的3萬畝庭園空地大搞種、養業,人均出欄肥豬1.6頭,人均小家禽12隻,全區29萬畝耕地資源的糧、經比例調整為5:5。同時,加強水利、農能、長防林工程、川中改田改土項目工程、改水工程,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農林牧副漁的商品率。到1997年,農業總產值3.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760元。由此,全區158個行政村、75876戶農戶分別達到“小康村”和“小康戶”標準,占總村數和總戶數的93.5%和90.5%,經省、市驗收,涪城區農村率先在全市實現小康。在全區建成了5萬畝優質稻、2萬畝優質油菜和1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在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得到有效控制,全區農業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涪城區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對國營企業和城鄉集體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放手發展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經濟,依託大廠,依託城市,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形成了以凱廈、東辰、富臨集團等支柱產業。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1999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7685萬元,其中個體私營經濟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0.9%,股份制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1.5%,外商投資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1倍。交通不斷發展,從1993年開始,歷時3年,建成了貫通全區12個鄉鎮總長80km的環形公路後,1998年又在全區12個鄉鎮範圍內修建了15條三至四級總長153km的村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繼之又修建了綿吳高等級公路,為招商引資和加快南郊工業園、城郊工業園、青義私營經濟發展園和小城鎮建設創造了條件。到2000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22603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74680萬元,比重占77.29%,農業總產值51353萬元,比重占22.72%。農民人均收入3018元。財政總收入達24722萬元。涪城區工農業社會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1995年起連續三年被省政府評為“十強縣”(區),分別列第八、第七、第三位。
基礎設施
境內有108國道、成綿高速公路縱橫聯網,水泥、柏油路通達全區各村。
從1993年開始,歷時3年,建成了貫通全區12個鄉鎮總長80km的環形公路後,1998年又在全區12個鄉鎮範圍內修建了15條三至四級總長153km的村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繼之又修建了綿吳高等級公路。
涪城衛生局轄7所區級醫療機構(綿陽市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骨科醫院、肛腸病醫院、康復醫院、綿陽鐵路醫院、綿陽新華醫院),3所專業防保機構(涪城區婦幼保健院、涪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涪城區血吸蟲病防治站),1所衛生執法機構(涪城區衛生執法監督所)。
涪城區教育包括:花園幼稚園、公園路幼稚園、教工幼稚園、子云幼稚園、實驗幼稚園、機關幼稚園、關帝國小 子云國小、塘汛國小、吳家國小、青義國小、警鐘街國小、御營國小、園藝國小、普明國小、高水國小、城郊國小、實驗國小、安昌路國小、先鋒路國小、南街國小、西山路國小、涪城路國小、豐谷國小、龍門中國小、石塘國小、成綿路國小、花園實驗國小、劍門路學校、綿陽四中、躍進北路學校、綿陽二中、綿陽五中、綿陽十一中學、綿陽六中、綿陽九中、綿陽十二中、實驗中學、豐谷高中、職業技術學校、綿陽三中、教師進修校、綿陽特教校、東辰國際學校。
旅遊資源
綿陽城區已形成富樂山、富樂堂、西山子云亭、南湖、南山、人民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漁父村森林公園等8處公園和碧水寺、李杜祠、聖水寺、羅漢堂、文化廣場、濱河廣場、五一廣場、博物館、宋哲元墓、漢闕、白鶴林、科學城、大佛寺、濱河園林大堤等14處觀光遊覽點;加上在全國獨具特色的工業科技旅遊線上的以“中物院、長虹家電城、827風洞”為主體的景點。
歷史文化
1993年,在綿陽市永興雙包山大型西漢木槨墓中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人體經絡漆雕模型。模型為裸體男性,長28.1厘米,比例協調,體表遍黑漆,分布著數道紅色漆線條。這些線條的分布情況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種古經絡佚書的記載有相似之處。這件漆雕模型,是中國人體經絡學理論最早的實物資料,證實了綿陽是中國中醫針灸學、經絡學說重要發源地之一。
風土人情
送終
老年人臨終前夕,子孫日夜守候,直至咽氣,稱為送終。老人臨終前夕一般都要交待後事,並向子女說一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話。
燒倒頭紙
老年人咽氣時,在其床前點燃香燭,燒三斤六兩紙錢。據說死者一到陰間就要用錢,故須立刻燒倒頭紙。紙灰裝入瓦罐,出殯時和棺材一同埋葬。
撤帳子和出煞
老年人斷氣,立即把帳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網羅緝縛。接著把屋頂上的瓦揭去一匹,草房則戮個洞,稱為出煞,意識是說死者靈魂可由此升天。80年代後,農村仍然普遍流行。
淨身和穿老衣
老人去世,用新瓦盆盛溫水將其身體擦乾淨,理髮,剪指甲,再給穿上衣服。所穿衣服取單數,如五,七,九件,有的穿六件,據說是取“衣祿”的諧音。接著在長凳上搭上木板,將死者抬上木板停放,口裡含茶葉,用噴過水的旱菸搭在口鼻上,避瘴氣。柏樹枝條穿上包子或鍋魁、煎餅之類讓死者握住,據說陰間惡犬多,以防身。砸碎死者用的藥罐,表示祛除災病。
點路燈和守靈
在死者腳下點一盞菜油燈,稱為點路燈,又叫點水燈,一直要點到棺材抬出去或遺體運上靈車。農村,晚上子女輪流守靈。
披麻戴孝
穿戴麻布或白布做成的孝服、孝鞋、孝帕,腰間系麻繩,稱為披麻戴孝。死者的上輩孝帕在頭上繞成圈,同輩包在頭上露出一角,晚輩將孝帕一端拖在腦後,正孝尚需手執一根白紙剪花粘糊在竹竿上做成的孝杖。解放後,披麻戴孝的人很少,大多數用黑布做成袖套,戴在右臂上。
報喪和發訃告
孝子到親友家通知死者去世的訊息,稱為報喪。報喪時不能進屋,須將親友請出門外告知,對長輩和朋友要磕頭,但不作揖。80年代後,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興磕頭,機關單位職工去世則以訃告形式告知社會。
入 殮
90年代後,遺體一律實行火化。機關單位職工去世,骨灰一般安放在公墓。農村骨灰仍實行入殮:在棺材內撒一層草木灰或石灰,接著用小茶碗印圓圈,有多少歲印多少個,再墊一些舊衣褲,鋪上新被,然後把骨灰放入,面上又放兒孫的舊衣服,直至裝滿。還要把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放在棺里,謂之陪葬。最後用紅布作兜被蓋在上面,意思是老人壽盡善終,魂歸天界。
出 喪
入葬前,孝子請陰陽先生看地。90年代後,安葬前一天晚上,農村時興開路、做道場。小開路一至二個陰陽先生,大開路四至六個,敲鑼打鼓念經,兒孫跪在靈前。出喪日,親友饋贈香蠟錢紙、祭幛輓聯等祭品,喪家備辦酒席。出喪時,靈柩披上紅毯,縛活公雞一隻一併送至葬地,壘土造墳。
地方娛樂
唱童謠
幼兒咿呀學語,長輩教唱民間口頭流傳的歌謠,如《張打鐵,李打鐵》《大月亮、小月亮》《狗咬王大哥》《王婆婆在賣茶》等。這些歌謠不一定有什麼積極意義,但讀來琅琅上口,主要用於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
猜謎語
長輩說謎語給少年兒童猜,如“公公今年八十八,清早起來遍地爬”(掃帚),“樹上有個碗,下雨裝不滿”(鳥窩),等等。這類謎語在民間世代流傳,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主要用於培養思維能力,也增添了生活情趣。
翻絞絞
細繩結成圈套於雙手指頭,不斷從一人手上翻絞到另一人手上,可翻絞出鋪蓋、馬槽、筷子等花樣,適於兩個兒童或一個大人陪著一個兒童玩。
抽中指
將中指和其它指頭次序打亂捏成一團,用另一隻手握住,只露出五個指頭,讓兒童從中找出中指為贏,適於一個兒童或大人和若干兒童玩耍。
騎竹馬
用一根竹棍或木棍、高粱桿、玉米桿放在胯下,模仿騎馬的姿態在院裡跑來跑去,同時喊出“駕駕駕”“篤篤篤”的聲音,或哼唱“胖娃兒胖嘟嘟,騎上馬兒上成都”之類的童謠,常為三四歲至十來歲的少年兒童玩耍。
折 紙
用紙折出“官帽”“衣服”“褲子”“元寶”“白鶴”“仙桃” “輪船”“篷船”“手槍”“飛機”之類手工藝品,適於四五歲至十來歲的少兒玩耍。
抓子兒
七粒石子,置於地面,用手翻抓,以一個“母子”帶動其餘的“子”,可用手心手背正抓反抓,須手法敏捷,乾淨利落。適於農村孩子玩耍。
剪子 錠子 帕子
兩個以上小孩,同時伸出手來,以剪子(食指與中指做成剪刀樣)剪不動錠子(拳頭)、錠子被帕子(手拳)所包,帕子被剪子剪爛判定輸贏。
打彈繃子
用橡皮條或“鬆緊”帶綁在小木叉或鐵絲叉上做成彈繃子,可將小石子彈出一二十米遠。多系農村小孩玩耍,射技高明的可以打死飛鳥。
扯老馬蜂
選一核桃,兩端鑽孔,掏空,用一竹籤作軸,核桃側面鑽孔,將線穿入綁在軸上,再用竹片,中間鑽孔,套在軸的一端,做成老馬蜂。兒童玩耍時來回扯線,竹片就轉起來,發出嗡嗡的聲音,稱為扯老馬蜂。
放風箏
用薄蔑條綁成架子,糊以皮紙或毛邊紙,畫上圖案,栓上絲線,做成風箏。天春,野外滿是放風箏的孩子。90年代後,風箏多到街上購買。
摌地牛兒
地牛兒即陀螺,用木頭自製而成,圓錐形,為把鏇轉更快和經久耐磨,頂點處釘有鋼珠。小孩玩時執鞭抽打,陀螺飛鏇並在地面躥動。
扯響簧
用圓木自製而成,形似啞鈴,內空。用兩根竹棍拴上細繩,將響簧套於繩上,雙手各項執一棍上下拉扯,響簧飛鏇,發出奇妙聲響。常為十餘歲孩子玩,要一定技巧,並非人人都會。90年代後,可在玩具店購置響簧。
滾鐵環
用一根鐵絲扭成鉤狀,靠著鐵環向前滾動。適於十來歲孩子玩。
踢毽子
用銅線、布條和雞毛做成,踢著玩耍,是女孩子喜愛的活動。
跳 繩
有單跳、雙跳、集體跳等多種形式,適於七八歲以上小孩子玩。
跳 房
在地面畫出表示房屋的格子,定出各種不同意義的規則,用沙包或瓦塊、小石塊作“板兒”丟入格內,單腳踢跳,以爭勝負,多系女孩子玩。
老鷹叼小雞
一人扮老鷹,一人扮雞媽媽,其餘扮小雞排在雞媽媽後,依次拉著前面一人衣服的後擺。雞媽媽往地上吐口水,老鷹問:“吐口水做啥子?”答:“磨刀。”“磨刀做啥子?”“劃竹子。”“劃竹子做啥子?”“編雞罩。”“編雞罩做啥子?”“筐小雞。”“雞呢?”“黃鼠狼拖了。”“黃鼠狼呢?”“貓吃了。”“貓呢?”“鑽洞了。”“洞呢?”“草塞了。”“草呢?”“牛吃了。”“牛呢?”“耕地了。”“地呢?”“栽菜子了。”“菜子呢?”“打油了。”“油呢?”“點燈了。”“燈呢?”“白鬍子老頭兒一口吹熄了——”至此,大家嚯地一聲驚叫,正式開始遊戲。老鷹想方設法抓小雞,小雞千方百計躲避,雞媽媽拚命保護小雞。當抓到一隻小雞後,再由這隻小雞扮演老鷹,老鷹改扮雞媽媽,第二輪遊戲開始。這是七八個乃至十多個小孩玩耍的遊戲。
辦鍋鍋窯
又稱辦家家。三五個男孩、女孩分別扮爸爸、媽媽、孩子、客人,瓦片作鍋碗,木片或竹片作鏟、瓢,野草為菜,泥沙當飯,模仿家庭生活。
藏貓貓
三二個孩子通過“剪子、錠子、帕子”確定一人當貓,閉上眼睛,其餘自尋隱蔽的地方隨意躲藏。藏好後由貓四處尋找,被逮住的替換貓的角色。
逗 瓜
一群孩子確定一人為瓜,用一個皮球或瓜的帽子在眾人手中互相拋送,當瓜搶到皮球或瓜的帽子發後,失球(帽子)者代替瓜的角色繼續玩。
烏龜抱蛋
男孩子的遊戲。一枚石頭作蛋,一人為龜,雙手撐地俯身護蛋,用腿掃動,使搶蛋的孩子無法近身,誰的身體被龜觸碰,誰就替換龜的角色。
打珠珠
珠珠,即菩提子或小玻璃球。適於小孩子玩,有多種規則,一般以玻璃球或大而圓的菩提子作“打珠”,輸後將按規則付給贏方若干珠珠。
贏福角角
用廢書頁、廢報紙或香菸盒折成福角角。根據一定的規則,小孩子們通過手拍、指彈、拋擲等形式確定輸贏。90年代後,這種遊戲消失。
打碑煉狗油
農村放牛娃的遊戲。在山上找一片平地,豎一塊石頭當碑,距碑三五米遠排隊,依次用小石子打碑,一人打一下,打倒為贏,不倒為輸,贏者趴在輸者背上繞碑走一圈,眾皆嬉笑,十分熱鬧,接著又開始下一輪遊戲。
打豆腐乾兒
用廢紙折成,方形。適於兩個小孩玩耍,一人的豆腐乾兒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豆腐乾兒打,一人一下,輪流進行,以打翻為贏。
斗 雞
單腳獨立,將另一條腿盤起,膝頭向前,單腳跳躍,以膝頭相鬥,誰站立不穩、盤腿鬆開即輸。多是小孩子玩耍,有時成年人也玩這種遊戲。
下六子沖
棋類遊戲。在石板上橫豎各四條線交叉畫成方格,雙方各用六個石子或短木棍作棋子,依照簡單的規則,把對方的棋子吃得只剩下一顆為贏。
跳 拱
一種遊戲,由一人充當“跳馬”,別的孩子從其背上跳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