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黑水古為冉馬龍地域,秦、漢為蠶陵縣地。
蜀漢於黑水境北置平康縣;後以蠶陵、平康兩縣領其地。
北周分屬通軌、江源、左封、廣年四縣。
隋初四縣屬汶山郡。隋末以平康、左封兩縣領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平康;二年(619年)廢左封屬翼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內馬橋置當州轄通軌、左封兩縣。顯慶元年(656年)左封縣遷駐徐古;二年(657年)置谷和縣,治地米爾垮。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寡古置利和縣;三年(687年)置歸城縣,治地苦瓜。
元為吐蕃宣慰司管轄,至元年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為松州毛爾蓋千戶領,其餘為茂州疊溪土千戶所領。明為松潘。
明初,在知木林置麥扎族長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戶,屬松潘衛、茂州衛領地。
清在境北麥扎、烏木樹、知木林、慈壩置土守備,屬松潘廳。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歸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屬茂州管轄。清末大黑水為梭磨宣慰司所轄,隸屬理番廳;小黑水隸屬松潘廳。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
1952年7月24日黑水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員會縣級臨時政權。
1953年12月置蘆花縣。1954年6月更名為黑水縣。
行政區劃
截止2004年,黑水縣共轄2個鎮、15個鄉:蘆花鎮、卡龍鎮、沙石多鄉、紅岩鄉、麻窩鄉、雙溜索鄉、瓦缽梁子鄉、色爾古鄉、石碉樓鄉、龍壩鄉、洛多鄉、木蘇鄉、維古鄉、知木林鄉、扎窩鄉、晴朗鄉、慈壩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水縣介於東經102°35′—103°30′,北緯31°35′—32°38′之間,
地處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與九寨溝毗鄰。距省會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76公里。黑水縣總面積4356平方公里,東西長約85公里,南北寬約72.5公里。地形地貌
黑水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3544米,最高海拔5286米,最低海拔1790米。縣城蘆花海拔2350米,高差1000~2000米。境內群山屹立,山巒起伏,雪峰對
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爾古河壩最低,海拔1790米,境內岷江上游三條支流黑水河、毛兒蓋河、小黑水河和48條溪流形成網系。
氣候
黑水縣氣候屬季風高原型氣候,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氣溫年差較小,日差較大,並隨海拔高度不同差別較大,高山與河谷年均氣溫差值達20度,縣城蘆花平均氣溫9度,年極端最高氣溫33.5度,極端最低氣溫-14.4度。境內降雨分布不均,夏季集中,秋季陰雨連綿,年平均降雨量620.06毫米,無霜期平均166.1天。受青藏高原氣候影響,常有乾旱、暴雨、冰雹、洪水、土石流、霜凍等自然災害發生。
自然資源
水能
黑水河年徑流量38.8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3.2立方米/秒,毛爾蓋河年徑流量8.9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2立方米/秒,小黑水河年徑流量1.8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99條溪溝年徑流量12.3萬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水能總蘊藏量15.39萬千瓦。
生物
截至2013年底,黑水縣有森林植物95種,藥用植物400種,經濟林木37種,主要有雲杉、櫟、樺、松等林木;大黃、羌活、五加皮、蟲草、貝母、天麻、杜仲、黨參等藥材;牧草、食用菌、竹類、野生花卉等植物資源。動物有獸類88種,鳥類52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9種,魚類5種、昆蟲164種。獸類有蘇門羚、金絲猴、小熊貓、林麝、水獺、鹿等。
礦產
黑水縣有錳、鐵、鎢、金、水晶、冰州石、硫磺、岩鹽等礦藏,其中低磷錳鐵礦蘊藏量較為豐富,查明礦床及點16處。蘆花鎮四美溝至德石窩溝一帶約27平方公里範圍內礦床較為集中,有中型以上規模的礦床3處,探明錳礦石遠景儲量約700萬噸。德石窩溝C+D+E級錳礦石儲量334萬噸。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水縣常住人口為60704人,人口密度為15人/平方公里。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7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04人,增長 6.5%。全縣戶籍人口為60885人(男性人口為30639人,女性人口為30246人)。
性別構成
黑水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1358人,占51.7%;女性人口為29346人,占48.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1.3上升為106.9。
年齡構成
黑水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3198人,占21.74%;15-64歲人口為43488人,占71.64%;65歲及以上人口為4018人,占6.62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2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0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7個百分點。
民族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水縣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53815人,占88.65%;羌族人口為573人,占0.94%;漢族人口為6146人,占10.13%;回族人口為 54人,占0.0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16人,占0.19%;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125人,增長4.11%;羌族人口增加229人,增長66.57%;漢族人口增加1266人,增長25.94%;回族人口增加16人,增長42.11%;其他少數民族增加68人,增長141.67%。
經濟
綜合
2009年全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43918萬元,比上年減少18.6%。第一產業增加值938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772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3698萬元(規模以上2744萬元,規模以下954萬元),建築業1907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63萬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1081萬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476萬元,批發零售656萬元,住宿和餐飲業316萬元,金融保險業696萬元,房地產業210萬元,教育業2169萬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5067萬元,衛生社會保障634萬元,文化、體育189萬元,其它269萬元。
農牧業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34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606萬元,林業總產值3516萬元,牧業總產值6502萬元,農林牧服務業總產值1716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5207噸,其中小麥3416噸,玉米2586噸,青稞1993噸,洋芋3851噸,豆類2683噸,人平有糧296公斤。蔬菜總產量8794噸。全年種植地膜面積1427.47公頃,農作物播面7500公頃,其中糧食播面6911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6543公頃。水果產量318噸,其中蘋果307噸。現有經濟林木69.6萬株,其中花椒57.6萬株,蘋果3.9萬株,核桃8萬株,梨子0.1萬株,乾果總產量375噸,其中核桃產量302噸,花椒產量73噸。
牧業
2009年年末各類牲畜存欄112969頭,(大牲畜存欄60300頭);其中牛53340頭,馬、驢、騾7034匹,羊存欄17774隻,(山羊9200隻);生豬存欄34821頭。各類牲畜總增25.3%,各類牲畜淨增18.1%。年末各類牲畜出欄45744頭,出欄率33.2%,比上年增7.8%;畜產品產量完成肉類總產量3816噸,比上年減少3.5%,其中牛肉110噸,羊肉100噸,豬肉2600噸,其它肉完成16噸。牛奶250噸,綿羊毛1噸,禽蛋15噸。
林業
2009年,黑水縣開展天保和退耕還林工程,當年造林面積5068公頃,比上年增長25%。自然保護區面積62300公頃,與2008年持平。2009年內,實施封山育林1400公頃,人工造林366.7公頃,義務植樹13.9萬株,退耕還林補植925公頃,黑水縣森林復蓋率35%。加快天保、退耕還林接續產業建設,種植特早實核桃66.67公頃,培育核桃實生苗木50萬株,高接換優1.9萬餘株,嫁接早實核桃苗木15萬株。實現連續21年無森林火災。
工業
2009年,黑水縣規模以上企業3個,規模以下企業40個,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數411人,其中規模以上從業160人,規模以下從業251人。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現價)6026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21萬元,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805萬元。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企業完成45萬元,集體企業完成38萬元,有限責任制公司完成4221萬元,個體企業完成1722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78769萬元,固定資產淨值年平均餘額69327萬元,流動資產年平均餘額9443萬元,負債64505萬元,產品銷售收入5340萬元,利稅總額完成704萬元,利潤總額完成1575萬元。全部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3698萬元,其中規模以上2744萬元,規模以下完成954萬元。
零售業
黑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56萬元,其中縣級零售額完成4709萬元,縣以下零售額1644萬元。按行業分,完成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534萬元,餐飲業零售819萬元。按註冊登記分,國有經濟372萬元,集體經濟128萬元,私營個體經濟完成5706萬元,股份制經濟47萬元。
交通
黑水縣境內各主幹道皆為油路,縣城蘆花至各景區的道路也鋪設了油路
,到紅原大草原的油路已於2002年鋪設完成。同時還開通了成都-九寨溝公路以及綿陽-茂縣公路。
社會事業
文衛
2009年年末完善縣、鄉、村各級醫療單位的崗位職責及崗位規範,完成目標責任。有醫療機構2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床位11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08張。衛生機構職工數215人,醫藥、衛生院技術人員141人,醫生55人。
文化市場清理整頓執法工作,檢查文化市場39次,組織檢查93人次,出動車輛11次,清理整頓網咖13次,集中掃黃打非5次,與公安、工商、城建、環保等部門聯合執法檢查3次。全年放映電影891場,觀眾177121人次。利用電影、科技書籍等,在農牧民中宣傳國家政策、法律法規。“5·12”汶川大地震災害期間,組織電影放映隊8個,放映電影594場,觀眾128955人次。
教育
2009年年末,有中國小校83所,國小81所,普通中學2所。有在校學生9108人,其中國中2109人,高中203人,國小6796人。招生人數1992人,學前教育1126人。黑水縣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99.81%、國中入學率91%,年輟學率國小控制在0.08%,國中控制在0.37%。開展資助貧困殘疾學生活動,“三殘”兒童入學率92.30%,15歲入學完成率97.98%,17歲人口入學完成率88.24%,國小、國中畢業率均為100%。全部教職工人數618人,比上年增長3.5%,其中專任教師521人,比上年增長16.8%,其他97人。在專任教師中,有國小教師381人,比上年增長21.3%;普通中學140人,比上年增長6.1%;幼稚園教師19人。發展成人職業教育,抓好各級各類培訓工作,有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7所,會同農、林、科技等部門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00人次,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920人次。青壯年非文盲率98.9%。
體育
新建籃球場地3個。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培訓合格10人。業餘體校有學員42人。參加在自貢市富順縣舉辦的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拳擊錦標賽,並獲得1金2銅、團體體育道德風尚獎優異成績。
社會保障
2009年城市已參與低保845戶1271人,發放城市低保金171萬元,月人均補助156元,城市低保金實行社會化發放。農村低保已保2112人,發放農村低保金79萬元,月均補助40元。規範農村特困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工作,設立黑水縣農村醫療救助基金專帳,農村醫療救助574人,落實解決醫療救助金58.9萬元,對大骨節病患者實行無起伏醫療救助。城市醫療大病救助31人,落實解決醫療救助金5.2萬元。
旅遊
黑水縣旅遊景點有卡龍溝、奶子溝,達古冰川,色
爾古藏寨,三奧雪山,熱水塘溫泉等自然景觀;還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石刻石碑、記憶著舊時土司權傾一方與農奴血淚的蘆花官寨、紅軍長征史跡等人文景觀和藏羌民族文化風情及宗教文化等旅遊資源。
卡龍溝
“卡龍”藏語音為“卡洛洛”,翻譯成漢文意為“花海溝”。位於縣城之東北70餘公里的麥扎鄉境內的卡龍溝風景區,總面積403平方公里。鈣華飛瀑、溫泉流水溶洞石鐘乳絢麗多姿,盆景群景色各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時節的峽谷五彩繽紛,構成40里彩林景觀。高達250餘米的玉龍瀑布雄偉壯觀,構成了面積達33平方公里的鈣華景觀。卡龍溝由長龍溝、四十里彩林、熱水溝、打古雪山等景點組成。
達古冰川
達古冰川位於黑水縣蘆花鎮三達古村境內的達古雪山上,海拔3800~5100米處,離縣城30餘公里,景區面積達119平方公里。達古雪山山頂終年積雪,雪山的北坡和南坡發育有厚60~200米的現代山地冰川,其中的三截冰川,即1、2、3號冰川,面積約8.25平方公里。
三奧雪山
三奧雪山,主峰海拔5285米,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麓,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縣境內,距黑水縣城蘆花鎮16公里,距成都310公里。三奧雪山在當地被稱為神山,由三座獨立的雪山組成,它們皆為金字塔型山峰,成“品”字形並列相連。主峰奧太基(藏語意為群山之父)海拔5286米,奧太美(群山之母)海拔5257米,奧太娜(群山之子)海拔5200米。“三奧”之名由此而來,也稱奧太雪山。
奶子溝八十里彩林風情谷
“奶子溝”在藏語中是美麗富饒、
幸福安寧之意。奶子溝八十里彩林風情谷因身處深谷獨享清幽雅靜的奶子溝而得名,又以美甲天下的彩林世界而聞名。這裡植被豐茂,陽光燦爛,氧氣充足,是個天然的大“氧吧”。奶子溝彩林長達八十里,樹種主要由樺樹、松樹、柏樹、楓樹和各種喬木組成,還有不同色彩的針葉林、闊葉林、次生林、灌木叢點綴其間,密密麻麻地復蓋了一坡又一坡。在純淨的藍天底下,紫紅、粉紅、橘紅、金紅、深黃、草綠、黃綠、棕紅、褐色的樹木形成了“萬類霜天競自由”之勢。
特產
酸菜
是黑水地區最常用的菜餚,它酸度適宜,可和來炒著吃,更常用於煮玉米面湯、麥面塊。味微酸。食後胃舒心暢,少生疾病。
酥油茶
先將茶葉熬成深褐色後,把茶渣篩濾出來。趁熱將茶湯倒入放有酥油、食鹽的桶內,再倒進鮮奶,用打茶工具在桶內不斷攪和,使酥油茶原料充分均勻地溶於茶水中,然後裝入壺內,放在溫火上保溫,隨時可飲用。營養價值豐富,是一種健身保健飲料。
玉米饃饃
玉米燒饃,那是將做好的饃放入火塘,埋入火灰中慢慢烘烤,上下翻動數次,熟後,既香又甜,別具風味。香脆,營養豐富,天然綠色食品。
咂酒
喝咂酒是黑水地區男女老少均喜歡的一種愛好。咂酒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取以及修房造屋、待客送禮的必備之品。咂酒醇香宜口,不僅營養價值高,對人體有益,而且能給節日增輝,給歡樂助興,因此,黑水人民在生活中有“可以不吃肉,不能沒有咂酒”之言。能歌善舞的黑水藏族人民,每逢喜慶佳節,或舉行婚宴、或是在壽辰之日、或是在送別親友、或是在迎接貴賓,都要泡起咂酒,圍著酒罈邊喝邊跳起歡樂的鍋莊,盡情地唱、盡情地跳,表達美好的願望。
洋芋糍粑
黑水盛產洋芋,洋芋既可作主食又是一種很好的菜餚。入口細軟,化渣,營養豐富。
歷史文化
黑水民歌
二聲部民歌二人演唱時,一個唱“細”點,一個唱“粗”點,即高音和低音。演唱時“兩頭平,中間鼓”,即樂曲的開頭和結尾“平”,用同一鏇律。“中間鼓”則指兩聲部分開,並成反方向行進。演唱形式分為納瑪(男聲二聲部民族)、熱瑪(女聲二聲部民歌)、忽拐拐瑪爾直撒(男聲多聲部民歌)直拐拐瑪爾直撒(女聲多聲部民歌)、若爾波(男女聲對唱多聲部民歌)。二聲部民歌以情歌為主,以表達對情人的愛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某種願望的追求等,流露真誠的感情。
單聲部民歌 單聲部民歌流傳在蘆花、麻窩、木蘇、維古一帶地區。迪種民歌具有高亢、狙獷、奔放和優雅的抒情特點。按其內容大致分為頌佛的宗教歌曲,頌天神、地神、山神、樹神及祖先的祭祀歌曲,頌土司、頭人的宮廷歌曲。
黑水鍋莊
黑水鍋莊舞蹈是藏族民眾自娛自樂的形式。其內容為:歌頌愛情、讚美家鄉及頌揚頭人等。形式為:圍著圓圈跳,男的在前,女的在後,邊輪唱邊舞。跳鍋莊時的伴唱歌曲,其節奏快慢隨舞蹈節奏而變換,聲調起伏相承。一般用以讚美自然、讚美家鄉,以酒助興,男女輪唱,同步起舞,通宵達旦。鍋莊流行於黑水縣各地,各區鄉鍋莊動作、步伐不完全相同。
卡斯達溫舞
卡斯達溫舞主要流傳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
穿“甲衣”歌舞,漢語俗稱“鎧甲舞”。“卡斯達溫”是黑水方言,“卡斯達”為“鎧甲”之意,“溫”或“貢”是“穿”的意思。“卡斯達溫”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們祈禱勝利,親人們為他們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歌舞活動。在黑水縣的不同地區,“卡斯達溫”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略有差異。
汶川地震災區
新華網快訊:據民政部統計,截至13日7時,四川汶川縣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餘萬間。這些災區急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了解他們共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