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縣

新龍縣

新龍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甘孜州中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屬川西山原和橫斷山脈地接觸帶。新龍縣東與爐霍縣、道孚縣相連,南與雅江縣、理塘縣接壤,西與白玉縣毗鄰,北與甘孜縣分界,西北與德格縣相接,地跨北緯30°23′~31°32′、東經99°37′~100°54′。新龍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撥5992米,最低點海撥2760米。新龍縣境以北甘孜新龍公路經100公里與國道317線相連。至2013年底新龍縣轄區面積9182.74平方公里,轄1鎮、18鄉、1街道辦,總人口49833人。2013年,新龍縣地方生產總值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全年社會商品零售額0.78億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連線南北,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北部卡瓦洛日雪山,海撥5992米,最低點為南部孜拖西,海撥2760米。縣境以北甘(孜)新(龍)公路經100公里與國道317線相連;縣境以南理(塘)新(龍)路經186公里,雅(江)新(龍)路116公里與國道318線相連,隨著通縣油路的建設完工,新龍成為連線國道317線、318線的橋樑、貫穿甘孜州南北兩路的大通道。

新龍資源富集,急待開發,森林覆蓋率為26%,高於全省、全國水平,雅礱江流經全境208公里,水能蘊藏總量3250萬千瓦,有金、等珍貴礦藏,尤以金成色好,品位高,享有金瞻堆之美譽;野生動物有藏羚羊等數十種,雄龍西神山更體現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境內還出產蟲草、貝母、黃芪等名貴中藥材。

新龍文化悠遠,古樸厚道,手抄《甘珠爾》孤本;格薩爾征戰頭盔;穀日石棺墓葬;藏式伸臂橋;貢布郎吉(布魯曼)遺址;獨特的新龍鍋莊;康巴漢子的紅髮辨,無不體現藏文化的燦爛。

新龍風光秀麗,流連忘返,卡瓦洛日雪山崢嶸壯觀,雅礱江大峽谷綺麗神秘;拉日馬草原寬廣美麗;雄龍扎呷天人合一;措卡瑤池寧靜如畫;格日溶洞深遂奇險;皮擦秋色多姿多彩新龍,康巴漢子集居地;新龍,鍋莊的故鄉;新龍,綠色的寶山;新龍,連線甘孜州南北的大通道。

解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龍縣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1999年,全縣GDP達到7979萬元,較上年減34.8%;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535,財政收入394.3萬元農牧民人平純收入456萬元;鄉企總產值完成812萬元。通信條件大為改觀,已開通國內外直撥、尋呼、行動電話,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大為改善。

新龍縣位於甘孜州腹心,地處雅礱江中游高山峽谷地帶,雅礱江從北至南縱貫全境,在甘孜州經濟區中屬康北經濟區,是康南康北的連線地,經濟實力在天保工程實施前屬全州中上水平。境內林業資源豐富,是全省第二大林業縣,也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新龍縣原有5個國有工業企業,其中3個林業企業,1個電力企業,1個礦產企業。“天保”工程實施後,林業企業全部停產,只剩下電力公司和麥柯金礦兩個企業,鄉級以下私營工業不健全,屬一些簡單的粗加工,未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

行政區劃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縣位於四川西部。新龍縣轄1個鎮、18個鄉:茹龍鎮沙堆鄉樂安鄉大蓋鄉繞魯鄉色威鄉甲拉西鄉拉日馬鄉博美鄉尤拉西鄉子拖西鄉和平鄉洛古鄉雄龍西鄉麻日鄉通霄鄉友誼鄉皮擦鄉銀多鄉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四川盆地西部,雅礱江過境。屬青藏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4℃,年降水量603.5毫米。217省道縱貫南北。

歷史沿革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歷史悠久,古稱“瞻對”。春秋戰國前,藏族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先秦至三國時期為白狼國地。

南北朝至隋,這裡為附國一部。

唐屬吐蕃。元至元十年(1273)封“瞻對本沖”,為瞻對第一代土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喇馬兒剛等處招討司。

明洪武六年(1373),冊封上、下瞻對5土司。洪武七年(1374),設沙可萬戶府和兆日千戶所。

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喇滾安撫司。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十年(1745),先後分授上、中瞻為長官司、下瞻對安撫司,故稱“三瞻”。道光二十八年(1848)工布朗結控制全瞻對。

同治四年(1865)起成為西藏在川所轄達46年之“飛地”。

宣統三年(1911),置瞻對設治委員。

民國五年(1916),置瞻化縣。1936年5月,紅軍經瞻化,成立了瞻化縣博巴政府和雄龍西、尤拉西、甲拉西等待1個鄉博巴政府。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轄4區、1鎮、23鄉。縣治如龍鎮,距州府康定產75公里,離省會成都841公里。

解放後,於1951年以縣城地形如龍頭,藏語昔稱“主母龍”,後改稱“主沙主”,意為新龍,賦“龍獲新生”之意,故更名新龍縣。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縣新龍縣位於四川西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四川盆地西部,處於甘孜州腹心,地處雅礱江中游高山峽谷地帶,雅礱江從北至南縱貫全境。北緯30.23°-31.32°,東經99.37°-100.54°東鄰爐霍縣、道孚縣,南接理塘縣、雅江縣,西依白玉縣,西靠德格縣,北界甘孜縣。東西窄,南北長,總面積9182.7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新龍縣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屬沙魯里山北段,北部最高點卡窪洛日,海拔5992米,南部最低點子拖西鄉雅礱江河谷,全境由高山峽谷、高山低谷、高原低山丘陵、現代冰川冰蝕地貌。

氣候

新龍縣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7。4C,1月平均氣溫-3。5C,7月平均氣溫15。1C。年降水量603。5毫米,年均日照2160。8小時,無霜期115天。垂直氣候變化顯著。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10年底,新龍縣土地總面積9182.74平方公里,有可利用草地5475526.7畝,林地面積5637589.6畝。

生物資源

至2010年底,新龍縣主要植被有10種針葉樹種,闊葉樹種,經濟林木等。野生中藏藥材有蟲草、貝母、雪蓮花、黃芪、秦艽等,種類上千種。野生動物有豹、馬鹿、白唇鹿、斑羚、林麝、馬麝、黑熊、馬熊、盤羊、岩羊等。

礦產資源

至2010年底,新龍縣境內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為主,地處甘孜至理塘橫斷山脈中段,為成礦地段,至2010年底,新龍縣礦藏有銅、鎳、鋅、鉬、鎢、鉬、水晶等12個礦種,礦區23處。

水力資源

至2010年底,新龍縣水資源總量為35.113億立方米,利用總量為0.174億立方米,雅礱江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長達175公里,大小河流121條,水資源蘊藏總量為54.6萬千瓦,其中可利用21萬千瓦。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新龍縣地區生產總值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420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79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925元。

第一產業

2010年,新龍縣培育農業產業,建成乾果基地5個,青稞、小麥示範點16個,蔬菜示範基地10個,生豬養殖示範點3個;建成5處農田水利工程,新增灌面47.47公頃;全年兌現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等資金1135萬元。畜牧業實現產值1090萬元,各類牲畜存欄總量25.5萬頭,牲畜三率分別為23.41%、22.58%12.65%,肉類產量5375噸,奶產量7782噸。

第二產業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縣工業落後,原有5個國有工業企業,其中3個林業企業,1個電力企業,1個礦產企業。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415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484萬元,工業總產值1669萬元。

2013年新龍縣開發項目127個,概算投資達26億元。爭取項目45個,投資總額達5.25億元。2013全年實施政府類項目97個,建成項目58個,完成投資2.78億元。藉助西博會等招商引資平台,引進水電開發、房地產開發等市場類項目7個,概算投資達14億元,完成投資2.37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新龍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00萬元,同2012年比增16%;財政預算收入6420萬元,同比增41%;金融機構存款餘額9.4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628萬元。2013全年接待遊客7.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00萬元。

社會

文化

2010年新龍縣1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全面開工,已完工6個;為36個農家書屋配送各類農業科技圖書5.4萬冊。開展“送文藝下鄉”演出8場,編排創作《依戀》、《吉祥頌》、《新龍鍋莊》等生活民俗類舞蹈10個和《高原的希望》、《牧區的學童》等情景劇5場,全年演出80餘場,受益民眾4萬人。

城鄉建設

2010年,新龍縣新增城市綠化地600平方米。改造升級縣農貿市場,新建了14個鄉鎮綜合樓;縣國稅綜合樓、縣城市供排水、垃圾填埋場等市政重點工程全面竣工。新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45處,使2.53萬人用上了潔淨的自來水。2010全年共完成20個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

教育

至2010年底,新龍縣中國小52所,在校生4982人,其中:國小生4798人,中學生184人,教職員工347人,專職教師307人。各中國小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拉日馬牧區寄宿制國小通過州教委“三個一工程”檢查驗收。

2013年新龍縣在校中國小生達6373人,寄宿制規模達4672人。推行教育試點,開通網課班2個,開辦植入式網路教學班10個,在10所鄉村學校開展學前教育。

民生

2011年,實施扶貧項目31個,投入以工代賑、兩項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1495.8萬元,解決了1.78萬人過江河難、行路難問題;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5處112公里,解決6000人飲水安全問題。全年徵收各種保險費共3646萬元,養老金實現足額發放,報銷住院和門診費240萬元。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完成農村職業技能培訓136人,實現新增就業34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比上年減少0.03個百分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8萬人,城市低保1.23萬人,農村低保1.11萬人,發放城市低保金273.6萬元,農村低保金867.16萬元,全面實現“應保盡保”。對城市低保、農村低保、農村五保、優撫對象和老黨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1265.37萬元。

交通

至2010年底新龍縣境公路通車25條721公里,與甘孜、白玉、理塘、雅江、道孚相連,區鄉基本通車,2010年新龍縣通鄉油路完成19.8公里,新建跨江吊橋3座、支溝河流水泥橋6座。

新龍縣縣境以北甘(孜)新(龍)公路經100公里與國道317線相連;縣境以南理(塘)新(龍)路經186公里,雅(江)新(龍)路116公里與國道318線相連。

地方特產

黨參

黨參為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或形長圓錐形,長30-60厘米,根頭頂端膨大,具有多數瘤狀莖痕,俗稱“獅子頭”或“獅子盤頭”。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止渴生津之功效。
麝香

麝香為常用川產道地中藥材,鹿科動物林麝、馬麝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分泌物乾燥而成。又稱寸香、香臍子、當門子、元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性溫,味辛,具有開竅、活血通絡、散結止痛等功效。
鹿茸

甘孜縣盛產鹿茸。鹿茸分為梅花鹿茸馬鹿茸兩種,規格有二槓鋸茸三岔鋸茸二槓砍頭茸三岔砍頭茸等。

旅遊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旅遊資源富集,風光秀美,洛日雪山崢嶸壯觀,雅礱江大峽谷綺麗神秘;拉日馬草原寬廣美麗;雄龍扎呷天人合一;措卡瑤池寧靜如畫;格日溶洞深邃奇險;皮擦秋日多姿多彩。內有雄龍西神山集野生動植物宗教文化於一體的人文景觀、格日溝千姿百態、奇形怪異的溶洞風光,拉日馬那一望無際,尤如綠色海洋的天然草場,終年冰封白雪皚皚的日巴雪山等等,無不使你留戀忘返,心曠神怡。

雅礱江大峽谷風景區
家喻戶曉的雅礱江是新龍縣的主要河流,其流經地形成有名的雅礱江大峽谷。此江發源於青海省與四川交界的玉樹州境內,流經石渠甘孜、新龍,南出雅江縣,在新龍境內流長175公里,最後匯合於金沙江進入長江。年平均水量25.5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極其豐富。

雅礱江大峽谷兩邊山岩林立,猶如進入了一條古老的隧道。按藏傳佛教的說法,這個大峽谷是去往“地之肚臍”的通道。據佛經記載,在這個雪山環抱的卡拉巴王宮中的贊普及朱古擁有超自然力的最高智慧,通過至今沒有能行走完的名為“地之肚臍”的神秘通道與整個世界進行溝通和聯繫,從而牢牢地控制著世界,讓世界始終處於均衡狀態。在此肚臍中,有天國的廟宇,有無數的珍寶和法器以及各司其職的神靈……在通往肚臍的隧道里,長滿奇珍異樹,並有咆哮之巨龍臥於當中,且有卡瓦羅守防……而雅礱江當之無愧為巨龍了。

雅礱江大峽谷的地質、地貌比較複雜。兩邊的山為沙魯里山,自北向南貫穿全境,為中生代三疊系地層,呈“V”字形的深切割高山峽谷。這裡春秋連季,冬長夏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7.4℃。兩邊森林的樹種極為豐富,有質地細膩的鱗皮冷杉、鱗皮雲杉,還有用以造紙、工業、家具的川西雲杉、黃果冷杉、高山松、高山櫟等,生命力非常強盛。鱗皮冷杉這種樹木要分公樹和母樹。母樹每到30年成年後就會結出樹果,以風播種。沿途岩壁上長出的小樹苗就是風播種的,形成一種奇觀。藏家特別喜歡用這種樹木修建房屋。

峽谷里每到4—6月份便是高山杜鵑花的世界。這裡還盛產奇珍:蟲草貝母黃芪羌活牛黃雪蓮花獨一味麝香鹿茸豹骨、水獺肝秦艽黨參熊膽等。

沿途風景:麥洛村,緊接著是沙堆鄉。藏語“麥洛”意為離甘孜最近的地方,而“沙堆”則是“地處新龍縣最北面”之意。這個鄉里有名為“牙窩寺”的寧瑪派寺廟,意為巍峨的寺廟。在整個新龍地區像這樣的寺廟有54座,有苯波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派別。

俄巴村的由來充滿宗教色彩。向河對面望去,有一幢紅顏色房子,那是色達五明佛學院大堪布的降生地。據說佛學院的經師在前世堪布圓寂時就預言他將降生在一峽谷中,山形如犀牛的山地平台,初生小名叫俄巴,故這一村名為俄巴村。其村前有一酷似犀牛鼻的山。

在途中有一處河彎,彎中央的山上有許多大石板,據說其中有天然的裂縫花紋形成的卡瓦洛日山和地之肚臍的微縮景觀。

日巴覺姆寺是一座不大的覺姆(尼姑)寺廟,建於200多年前,是寧瑪派寺廟。有覺姆33人,沒有活佛,也還未尋訪到靈童。掛在正殿當中的一幅唐卡上有一雙赤朱色的大腳,是該寺的前任女活佛去印度印回的。左右兩邊有兩幅極珍貴的大唐卡,如果完全展開來可以把這個寺廟的半邊牆壁覆蓋,一般只有在節日時才打開它。殿內為白度母,中為則巴妹,就是長壽佛,右邊是綠度母。還有兩尊小佛,左是多羅活佛前世塑像,投生到瀘定的一漢族家,父母為純漢族。右邊為白馬登燈喇嘛,圓寂時虹化為一道彩虹而不見了。虹化現象至今還是一個不能解釋的謎。

日巴鄉的大峽谷左邊,有一座高高的雪山叫卡窪洛日大雪山,它是新龍縣最高的聖山,海拔有5995米,終年積雪,與佛經中記載的卡瓦羅守護神同名。在這個地區,如果誰家有災難,或為避免災難,祈求福祉,都會到此山上來轉山,據說轉一圈就相當於念一年的平安經或消災經。此山山頂是現代冰川發育而成,就像給此神山戴了一頂聖冠,在太陽下閃閃發光。

在轉山路山坳上有一大壩子,壩上有一白色的紅木樓房是日巴活佛所住的房子,房子的左邊半山被經幡所覆蓋。由各種顏色的經幡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嗡”字,是六字真言的第一個字母,這是我們所見康區最大的“嗡”字,為新龍第一景,它是日巴活佛為祈禱聖山不怒和眾生的安寧,而帶領僧眾四處化緣,投資80多萬元,歷經1個多月精心掛在這半片山上的。面積約有100多平方米,它可以與拉薩大昭寺的那幅大唐卡相媲美。

有一藍色的嘛呢石的村寨是大蓋鄉的仁達村,其旁的那條小山溝仁達溝有70km長,裡面就是著名的新龍縣“瞻金”生產基地。其麥科山岩金量非常豐富,純度能達到99.9%。據史料記載,民國初期縣知事米增湘擬定納科辦法,稱為科金,規定金夫每月每人納金三份,當時人最多時有1000多人,少的時候也有700多人。民國2年(1913)年駐縣軍隊在甲斯孔、麥科采沙金礦,當時的團長姓張,因金夫子很多,在裡面還設有妓院,可見當時挖金規模特大。金也很多,張團長年底用碗分沙金,因為當時無克稱。最好的作為貢金,獻給蔣介石。新龍民間有一種說法,你只要穿草鞋到河灘里走一趟,回來洗草鞋,也能洗出金子來。

行進至阿色溝橋旁,河邊有一塊圓形的奇石,石頭上有被人纏繞過哈達的痕跡,這石頭與當地一民族英雄波日·工布郎吉有關。說是當年布魯曼拒絕清廷安撫,拋頂戴官服於雅礱江時,頂上的寶面子所化成的。

波日·工布朗吉又名布魯曼,是新龍樂安鄉人,民族起義領袖。家境富裕,自幼愛騎馬射劍,喜結窮苦。他15歲時就與三個朋友一道突襲日弄土司的牧場,放走1000多名服勞役的農奴,把牛羊分給附近的農牧民。後因其父羅布七力因反清失敗而被誅,轄地分給上下瞻堆的土司,家庭衰落,隨母隱匿異鄉。

道光十八年(1848年)秋,天災人禍逼得瞻對農奴痛不欲生。布魯曼時年49歲,為順應民意,率領200多手持土槍、長矛、刀劍的農奴,首先攻克了大蓋土司官寨,將糧食、酥油和各種華麗的衣服,分給一貧如洗的農奴,並當眾燒毀契約、帳簿,釋放了監獄中的奴隸和娃子,並明確宣布,廢除包烏拉差役。不堪忍受土司頭人剝削壓迫的農奴,紛紛前來投奔。布魯曼率領這支隊伍先後戰勝了大蓋、日巴、沙堆、甲孜、如龍、洛古、通宵、博孜、雄龍西等地的土司頭人,控制了整個瞻堆地區。

甘孜白利、孔薩、麻書土司聯合朱倭土司、德格土司企圖合殲布魯曼。布魯曼採取先發制人,各個擊破的戰術,在“殺盡土司”的口號下,人人英勇善戰,粉碎了聯合進攻。每到一處,布魯曼便開倉救濟貧苦農奴,免除一切烏拉差役,深得民心。

1849年2月川督琦善奉旨抽調松潘懋功建昌等地屯兵及15路“土兵”共6000人到瞻堆圍剿起義農奴。布魯曼指揮隊伍利用地理上的優勢,採取“兵進則彼伏不出,兵撤又復乘間竊取”的避實就虛,以少勝多,以守為攻的戰術,不到兩個月,清兵被拖得精疲力竭,傷亡較大。琦善不得不改換政策,以賞賜“六品長官司”進行誘惑。布魯曼將頂戴衣帽拋入雅礱江以示拒絕,並明確制定平分土地,實行移民政策,廢除門當戶對婚姻,主張貧富聯姻三條原則。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

到1855年,布魯曼所率起義軍已橫掃了康東、康南、康北各地土司頭人的武裝勢力,占領了金沙江以東的大片康巴地區,進入全盛時期。

1863年,清王朝撲滅太平天國和四川農民起義後,騰出手來對付這支隊伍,派駐藏大臣和川督調集各路兵馬從東南西北幾個方面對布魯曼實行川藏會剿。1865年,布魯曼遭四面夾擊,被困於波日寨。布魯曼率眾利用高牆戰堡與敵血戰,至到彈盡糧絕,用一把火點燃了波日寨,在火海中壯烈犧牲。

在布魯曼的家鄉樂安鄉波日寨,還保存有當時起義的遺址,如今已是殘園斷牆。寨邊河上有一座橋,名字叫波日橋。是1933年由藏族建橋大師亞馬(甲拉西鄉阿呷村人)承擔設計的,據說當時僅用了幾個月即竣工。大橋一孔淨跨45米,兩岸用杉圓木,卵石相間疊砌為墩,從兩岸橋墩中部用4至6根圓木漸次撐拱。圓木長度自下而上逐層遞增。形成兩岸懸壁,在懸壁上架橫樑墊木鋪橋板,裝上木製欄桿,從側面看,形成粗曠的圓弧。橋台一面表層整齊美觀,整個大橋的接合均用木椎,沒有用一鐵一釘,成為全州最大的懸挑式選梁木結構大橋,也是僅有的一座藏式伸臂橋,它是藏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在沒有橋之前,這裡的人過河是用牛皮船渡江,牛皮船是先用小樺木條做一半圓形框架,然後用濕牛皮繃之,再用牛皮繩將接頭縫合,塗以樹脂,便不漏水,每渡3至4人,船工跪於船中用木漿划水過河。

穀日村在86年曾出土了戰國至西漢年間的石棺墓文物,有人頭骨,桃形雙耳罐,青銅劍和銅鏡,現均收入博物館中。

益西寺位於新龍縣城3公里處,是康區最大苯波教寺廟。在佛教教派眾多的派別里,苯波教屬藏族的原始宗教。益西寺內收藏了各式銅像200餘尊,藏傳佛教的經典《甘珠爾》、《丹珠爾》和各種經書4萬餘冊。還有各時期駐瞻的藏官送的十五幅唐卡、鑲赤法輪一對、20尺長的黑旗一面等等。

益西寺是一個愛國愛教的寺廟,1936年紅軍長征途經新龍,一個師部就駐紮在益西寺,紅軍的愛護行為僧侶為之感動,主動籌集糧款,收養紅軍傷員,幫助紅軍度難關。1986年政府撥專款20萬元維修益西寺。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益西寺就是經過維修,但整體框架保持原狀的寺廟,顯得格外的神秘與美觀。轉經時,按苯教的轉法是反時針方向轉。

皮察溝——嘎然神山風景區

皮察溝,也叫五彩溝,是一處集探險旅遊、風光旅遊為一體的未涉足的處女地。距新龍縣城29公里。皮察溝里山水相連,潺潺的溪水時時刻刻、年年歲歲唱著悠揚婉轉的溫柔小調依著嘎然神山向東流,它把五彩溝的靜、美、奇、險譜成動人的歌曲,送給享受大自然的遊人。

皮察溝美在山、美在水,還有婀娜多姿的彩林和格薩爾王神奇的傳說故事。皮察溝位於嘎然神山。嘎然神山與卡窪落日神山、雄龍扎呷山、相底斯郎山、拉扎呷山一起被譽為新龍五大名山。嘎然神山線條硬朗、淺灰色的峰巒在太陽的照射下粗狂地刺入了藍天,山腰森林蔥茂,象山神掛滿了鬍鬚,充滿靈氣和智慧。山體石壁千丈,猶如刀劈,蒼松從石壁縫中擠出來,象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康巴男子漢,痴痴地等待著嘎然神山雪峰的仙女來化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嘎然神山修飾得既有黃山的蒼翠蔥茂,華山的奇特險峻,又顯著橫斷山區的強烈扭曲。

溝里有處風景被稱為“一線天”,過了一線天就到了攀岩的最佳場地,只要大家有攀岩常識,帶好攀岩工具,加上攀登的勇氣,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感受就能在這裡充分得到回報。再往前走,就是五彩林。由於高原的特殊氣候,這裡的秋天來得更早,不同樹種對秋意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所以在秋天它們各自扮演的角色不一樣,有的是春的使者,有的是夏的朋友,有的早就孕著秋的韻味。故五彩林的稱呼由此而來。五彩林寧靜的美自然會讓我們整個身心都被沉浸,在這美的背後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格薩爾王與“夏甲曲絨”的故事。

傳說藏王嶺.格薩爾留居新龍時,其叔父晁通的長子晁格娘雜阿德管轄的地方是皮察鄉。居住於此的農牧民世世代代過著衣食無愁、無憂無慮的日子。皮察溝內有座黑教的神山——呷拉神山,每到“朝山會”,農牧民攜老扶幼,前去神山朝拜。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時,呷拉山頂不知何時聚居了一隻碩大的“夏甲曲絨”(意為一種兇惡的鳥),不時將村里百姓的牛、羊叼到山頂吞食,當地百姓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格薩爾得知此事後,甚為憤慨,決心要除掉“夏甲曲絨”,拯救百姓。危害生靈的“夏甲曲絨”得知格薩爾王大軍前來征服它,它十分懼怕,數日藏於洞中不敢出來.於是格薩爾王隱身於岩石背後,讓王妃卓瑪設法引“夏甲曲絨”出洞。“夏甲曲絨”形體碩大,棲息的洞無法掩其全身,頭部只好露在外面,時時觀察動靜。

卓瑪到接近洞口的地方,滔滔不絕地讚譽“夏甲曲絨”長得美麗,它禁不住讚美,漸漸地伸長頭頸,最後驕傲地露出潔白的全身,並高昂著頭。格薩爾王趁機迅速張弓搭箭,一箭射中“夏甲曲絨”的頸部,血流滿山,以後這座山便變成了紅山。當“夏甲曲絨”伏痛逃至皮察溝“一線天”時已精疲力竭,便停留在山崖中。格薩爾王隨即趕到,背靠巨石用腳一蹬(至今天一巨石呈凹形,似有人蹬過),再次射中“夏甲曲絨”。“夏甲曲絨”再次伏痛逃去,停在覺然村一巨石上做垂死的掙扎時,它的爪爪在巨石一抓了無數道溝痕,後人把這個巨大石稱為“鬼抓石”。

綠寶石——措卡湖

在距縣城32公里雅礱江西岸,有一潭像鏡子一樣的湖稱“措卡湖”,意為“綠寶石”。海拔在2900—4900米之間。現在,我就帶領大家前往美麗的措卡湖。

這湖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藏曆六饒迥土狗年(即1358年)的時候,有位叫塔巴降錯的得道高僧為弘揚佛法遠遊來此,經過如今的措卡寺所在地時,見這裡山花簇簇團團,參天的古木四周蔽月遮天,眺望遠山,雪峰重疊,近觀目擊之處,溝渠交錯,林海層層,綠水青山,柏香陣陣,是一個建廟修行的好地方。高僧心裡默念,這個地方如果有一個湖泊加以襯托,將會給該寺帶來佛緣善舉,於是,派其弟子四處尋找水源。高僧的弟子終於在現在的洛古鄉境內找到了需要的湖水,高僧便讓弟子在牛皮口袋內裝了一袋湖水馱在騾子背上返回。兩人走到如今麻日鄉政府所在地區對面時,只見江水滔滔,水勢洶湧,江面上又無橋可供通行。危難之際,高僧口念佛經,揚手將一馬鞭向江面揮去,將雅礱江水一分為二,兩人從容過了江之後,就開始上坡,騾子由於馱著湖水跋涉,疲憊不堪,便哭叫起來,於是後人就把這個坡稱為“恩久東”,也就是哭叫坡的意思。

由於皮口袋在騾子背上磨擦的時間過長,受到損害,過了“恩久東”之後,在山腰一平壩中,先後滲出了兩滴水,形成了形狀各異的兩個小湖泊,如今成了本地旅遊的一道景觀。幾經周折之後,兩人到了措卡一個叫“斜竹”的地方,下水袋,放湖水於此。但通過幾次卜卦之後,發現選錯了湖址,高僧便往“斜竹”存水的地方遙手一指,畫出一條渠,水便源源不斷地從渠中流到了現在措卡湖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措卡湖,造湖之後,高僧就在湖邊建起了寺廟,也就是現在的措卡寺。如今措卡寺湖邊當年馱水的騾子留下的蹄印和高僧建寺時留下的掌印,仍都歷歷在目。

當然,故事的真假已無從考證,但措卡湖的美麗景觀的確讓人流連忘返。湖如明鏡,微風起時波光粼粼,湖中游魚五光十色,千姿百態。左邊是保護完整的原始森林,右邊是成片的紅青松,寺廟背後立著雄偉的“獅子”神山,青山懷抱,白雲繚繞,讓人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在措卡湖的點綴下,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優美、清雅。湖中魚兒盡情地暢遊,愜意地嬉戲,正是這些成群結伴的魚兒來回遊,使措卡湖的水更加透明如鏡。湖靜靜地躺在山窪里,鏡子一樣的湖面把藍天、雲彩、森林、寺廟、遊人、馬匹全部裝進湖裡,象一個聚寶盆,裝滿了奇珍異寶。在城市喧鬧中走出來的遊人們在這樣的仙境裡,修生養性,能悟佛界的深奧博大,定能從水的靈性中找到生命的真諦。

拉扎呷神山溶洞

拉扎呷神山溶洞在新龍縣和平鄉的格日溝與理塘下壩交界處,有一座馳名藏區的神山,藏語叫拉扎呷神山。溶洞就在這個神山上。

關於此山,相傳古時一位名叫仁知各德的喇嘛雲遊此地,見此山潔白美麗,山麓拉曲河蜿蜒奔流,遂取名“拉扎呷”,意即“拉曲河畔的白石山”。當地人稱此山為觀世音神山,每逢虎年便是朝山年,從藏區各地前來轉山拜佛的人絡繹不絕。

從遠處觀此山,形若古鐘,在連綿起伏的群山間巍然而立。雨過天晴,皚皚銀峰從雲霧中脫出,遠望山下莽莽蒼蒼的山林、嵯蛾蒼秀、林海之賓、霞光閃耀、氣象萬千。真是:“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道,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月隔在數峰西”。據藏文史籍《拉扎呷山考》記載:“此山宛若白銀鑄成的金剛杵。山內藏紅花、菊花、蓮花等花卉爭相吐艷,各種珍貴藥材盡聚其山,林中蟒、虎、豹、獐、鹿、熊等野生動物繁衍,種種鳥兒發出悅耳的聲音,叫你心曠神怡......”。書中把拉扎呷的自然景色描繪得更加神秘多姿。

在山腳下,有一股清泉從深邃的溪谷間飛流而下,珍珠般的水珠拍打著五顏六色的石卵,時經兩岸的樹叢灑上一串串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美麗,人稱“哈拖泉”。相傳,但凡人飲此水,僧人可悟出道義,俗人可洗去罪行。

鑽進古木參天,荊藤飛舞的森林,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覺。路旁林木蔥鬱,樹種繁多,諸如雲杉冷杉松柏、樺、櫟、青槓等遮天敝日。密森深處有一小寺,方圓不過十餘平方米,殿內塑有諸佛尊像,乃敬神和誦經之地。門上匾額寫有拉扎呷山洞概況,寺周圍五彩的嘛呢旗幡隨風飄動,給幽靜的山木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順著彎曲的山路走至神山主洞左側的小山包時,忽覺視野開闊,就像從蔽日遮天的森林走到雪山上一樣,從格日溝至下壩一帶的美景盡收眼底,更有那成群結隊的盤羊漫步山林遊牧,與其說巧遇,到不如說迎接來客更確切一些。

拉扎呷山主洞——“劣切瑪”位於數千丈高的懸崖壁下,那洞口恰象雄獅張開的大嘴。兩壁是嶙峋的怪石,在岩石的凹凸處,懸吊著各種植物。據新龍縣概況資料輯要名勝跡載:“離城二日之格日山,有岩洞,相傳其遠有九日程。內有天生石佛,踞坐期間,惟無人敢深入”。書中記載的正是此洞。藏文《拉扎呷山考》說:“洞外山崖呈銀白色,有自然形成的金剛杵、法輪、蓮花台、珍寶、交杵金剛以及藏文、梵文、漢文等字樣,有蓮花祖師、自在聖人等諸佛尊像和格薩爾王留下的手足跡印”。獨特的景致和絕妙的傳說,無不吸引著人們前來觀賞大自然的美景。

溶洞入口處狹小,但深入二十餘米後,便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拉扎呷山考》載:“洞內洞穴高低錯落,曲折迴旋,體態多姿,洞中有洞,洞皆有泉,真是為自然形成的無量宮寶殿,傘幢、八瑞物、諸佛像栩栩如生”。憑藉著火光,那些紅綠黑白各種乳石交錯而立,抬頭可見那些就冰凌條般的鐘乳石,似蓮花垂掛下來,有的潔白如玉,有的橙黃如金,在火光的反射下變幻著色彩,若隱若現地閃爍著。似一盞盞吊燈,把這溶洞點綴得更加金碧輝煌。洞左側有一支小洞,有一凹陷處,形成天然水池,清澈見底,池底彩石紅的象珊瑚、綠的瑪瑙,把池水鑲嵌得絢麗多彩。嘗此浸水,其涼徹骨,人稱此水為無量壽佛賜的甘露,喝了可益壽延年。折回往前走,便是岔洞,此處有一塊圓形白乳石,上盤鏇著青白兩蛇,仔細分辨,鱗紋依稀可見,相傳是守洞的衛士。往下走,更覺幽奧,道路曲折陡峻,偶爾丟一石塊,約幾分鐘仍可聽見滾石之聲,但無人敢去探險。據傳往西走,直到理塘縣境才見天,究竟出口在哪裡,至今仍是個迷。洞內有許多暗流。特別是頂部如象數念珠那樣,一滴一滴的水,象一粒一粒珍珠落下,在溶洞的深淵裡,發出溫柔而清悅的濺聲,宛若幽長的鈴聲,使你更覺賞心悅目。石壁上的飛禽走獸,人物神像千姿百態,特別是那八寶吉祥圖像,爭相映輝,真乃大自然的一幅奇觀。洞岩雄巍,石筍崢嶸,鍾乳叢叢,石花朵朵,宛如進入仙闕龍宮,目不暇接。

往上走便可看見蓮花石柱參天而立,蓮花柱頂部四周便是觀世音、無量壽佛、蓮花大師、度母等諸佛石像,如同寺廟寶殿里人工塑造的佛像那樣逼真,真是喜怒悲樂的情緒般皆俱;立、行、坐、臥的姿態樣樣皆有,這富麗堂皇的境界宛如天宮,給人一種搖搖直上、飄飄欲仙之感。佛像下側有一大象石,呈深黃色,體態逼真,生動感人。遊人置身在這奇石異洞中,無不為這鬼斧神工的精雕細刻的技藝而驚嘆!石佛以上便是狼牙交錯的岩石,石筍簇擁,逶迤壯觀、那些傾斜的巨石,歪倒的彎窿參差危聳,欲墜不墜,相傳有一高僧曾攀崖直上山頂。

往前走便來到主洞右側的“仙丹洞”,內塑有十餘米的蓮花祖師泥像,顯得眉清目秀,盤腿而坐,瀟灑大方。相傳有喇嘛在此獲得仙丹故名。主洞下側為“地獄洞”,傳說人之善惡可在此呈現,其內十八層地獄樣樣俱全。此外還有化智龍沙活佛修煉過的“龍河洞”和“鋅波洞”、“仙藥洞”等,各有奇觀異象,也是歷代紅教、苯教、噶舉、薩迦等教派喇嘛修行之地,流傳的許多神妙故事和奇觀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探險。

雄龍西扎呷神山風景區

新龍縣新龍縣

新龍縣四大神山之一的扎呷神山風景區,位於新龍縣城西23公里處,屬於高山峽谷地帶,海拔3400米。過了橋向右走,便進入扎呷風景區。首先到達的村子,因其山溝形如蛇,故得名溫都村,意即“蛇形”。接下來路過的村子叫“布都查”,其名由也頗有趣,相傳新龍大活佛喜繞降澤在其母肚內降生前,在這裡叫了一聲“布都”,故該村叫布都查。

走過一段狹窄的山溝後,視野便開闊起來。這裡山高林密,山青水秀,遠遠矗立著的那座潔白的山峰便是扎呷神山。扎呷神山的美,“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出來,而且也不是一次就會達到滿足的。雄龍扎呷神山是新龍縣四大神山之一,四周環山抱水,灌木叢林,頂峰由潔白的花崗岩壘積而成。

從山腳至頂峰以下,有三條橫繞便道,山腰小道猶如繫著的一條腰帶,峰下一道恰似哈達。嘎絨寺挺立於山正中,群塔和麻尼堆伴隨左右。座經寺居於右側幽靜的山林溪水旁,波瓦寺、嘎絨寺、瓦秋寺面向扎呷山而立,使扎呷山顯得更加巍峨挺拔。山的右側有一草坪名各洛通,是全縣唯一的天葬之處,每當香柏枝濃煙升起,就會有幾十隻鷺盤鏇上空而來。扎呷山峰似刀尖直插雲霄,挺拔秀麗,常有彩雲籠罩頂峰,時而集聚,時而疏散,千資百態,人們賦予它許多迷漓動人的傳說。相傳,雄龍扎呷山是各地活佛和菩薩居住之地,是蓮花生佛藏寶的地方,並給此山命名為“隆隆羅布勇則”、“尼麥曲勇奪吉”、“日翁打郎子”、“益西白馬蒙青”等名。藏曆農年是朝山大節,有數千信仰者前來轉山朝拜,成為佛教聖地。

沿著盤山公路向窗外看,但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人景象。山林間、草地上鳥獸在此間自如穿梭,這裡是動物的天國,人與動物的樂園。千萬年來,神山周圍的野生動物,在神山和喇嘛盡職的守護下,生生不息,與現在的環保措施可說異曲同工,也正是這樣,這裡的人、動物,大自然才能如此和諧相處,成百上千的盤羊及其它動物能在這裡繁延生息。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青草,友善的人群,清新的空氣,寺廟的木鼓聲,構成了它們平靜的生活。這種生態平衡之鏈,在這裡維持了數千年,這也是現代人慷慨解襄,所要尋找的原始生態,歸回自然的目的。在神奇的自然景色中,面對生命,您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人流淌著寬容和友愛,此時您會感到與神界只有半步之遙,天空如此之偉大,在這裡你能感悟到開啟生命之門的金鑰匙。您會在觀賞僧侶們在草坪上的悠然自得中,觀賞成群結伴的盤羊在草地靜靜捕食中,觀賞盤鏇在神山腰間的雄鷹那種搏擊長空的傲然神氣中,觀賞夕陽迂迴中的神山,紅雲和月光和交相輝映的美妙景色中,觀賞星光下的風馬旗抖動著歲月如歌般的連綿不盡中,深刻品味到自然的造化,生命的美麗!

位於扎呷神山山腰的嘎絨寺,屬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創建者名叫珠比汪修朗扎佳勒巴白瑪鄧燈。相傳在舉行加持奠基儀式時,出現許多異象,天空布滿的彩虹與光環都融入寺廟地基中,後來又有十方諸佛菩薩尤其是賢劫千佛亦融入大殿之中,故寺廟由此而得名跨絨(賢劫)千佛寺。寺廟修建時,壁畫所用顏料都是白馬鄧燈祖師親自取的伏藏品。大殿牆體內安放了千尊佛像,大殿的四根土柱中,分別安放了無生鐵金剛杵,天窗處隱蔽安放金剛與五種小橛等器械組成的半瓔珞。據說有一位伏藏師在殿堂空中擊打時,周圍人能聽到法器的響聲。每年夏季海內外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來這裡朝佛。

在雄龍神山西北,有一處景色美麗的贊多措拉瑪(意為黑色的海),它是新龍湖泊群中最大的湖泊,是探險的好去處。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使海拔4000多米的贊多措拉瑪四周都是荊棘灌叢和岩石。聽這裡的老人會說,他們的先輩最早是海的女兒,後來成為山的子民,因此藏民對水的依戀有著根深蒂固心理情結,有許多神話傳說都與水、海有關。有一則故事說,大地之神要把這裡的海搬到很遠的地方去,於是一個又一個的海被搬走了,就在贊多措要被搬走的時候,兩條母子神魚怎么也逃脫不了惡運,她們拚命地朝著有水的地方游去、游啊......眼看水就要乾涸了,一個高僧大德為了營救神魚,他從天邊的霞光中駕著滾石,風馳電掣地來到海邊,用滾石擋住搬海的地神,使神魚母子得救。贊多措意雖為“黑海”,其實卻是一個多姿多色的湖泊,太陽把贊多措裝點得格外斑瀾,山脊在這裡投下了金黃,藍天白雲在這裡投下了藍色和雪片,青山在這裡投下了青翠,天邊的紅霞,把它渲染得熱烈活躍。

拉日馬風景區

拉日馬取名“美如仙境,安居樂業”之意。距縣城64公里,是新龍縣最大的一個鄉,面積有1529平方公里。最主要的風景是拉日馬草原佛塔群

銀龍村意為“水質潔白之地”,這裡有一排白塔,名稱為嘎珠曲登,一方一圓,二大八小,正如團結一家。由於這裡的海拔較低,所以樹木的種類非常豐富,從而構成了一幅天然圖畫。

扎巴加果山(意為有回聲的山)海拔高度有4849米。上山時需經過33道彎才能到達山頂。山上氣候及植被呈垂直帶狀分布。在第9彎左右除了有很多松樹、冷杉外,還有一片較矮的高山柳林,有不同的顏色,可以說是一大奇觀。

過山之後有一處叫汗停多的地方。這裡是下山後的第一個壩子,花兒非常之多,遊客下車後就能體會出這裡為什麼要取這樣一個名字了。往前走有一小橋名曰二道橋,橋下叫富裕之河。河中有許多頭上有7個斑點的魚,因此取名“七星魚”,這種魚從未受過污染,是當之無愧的天然綠色食品。

在拉日馬草原上生活著高大、威武的布魯曼布落,他們在這片肥美的草原上已經生活了無數個年頭。在牛羊滿山坡的地方就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常在這裡賽馬、放牧。

再往前走就到了被稱為風景一絕的松林口,這裡都是天然林,其特色是左邊山上全是柏樹,而右邊山上長滿了松樹。原因是柏樹喜歡向陽略乾的地方,所以長在陽山,而松樹則喜歡陰,潮濕的陽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非常秀麗。提起草原,人們不僅會想到那裡的藍天、白雲和隨風飄蕩的牧歌。而美麗的拉日馬草原,遠比這神牧千里的草原更富有詩意。拉日馬草原被譽為神仙居住的地方,它不象內蒙古草原那樣曠大單一,也不象藏北草原那樣混圓起伏,而是由草原、森林、河流和延綿不盡的雪峰構成一體。美麗的景色隨著海拔的升高而不斷變換色彩,橫斷山的垂直立體氣候,使這裡動植物分布非常有層次地排列,眼前的這一切會讓你不停地按著照像機的快門,拿起手中的畫板盡情地描繪眼前的美景。高原瞬息萬變的氣候為你提供了五彩斑瀾的色彩,身置其中,你會感到心靈象輕飄自在的浮雲,讓您想盡情的呼吸,盡情地高歌,盡情地暢想,盡情地忘掉城市帶給你的疲憊、繁忙,盡情地享受陽光、綠草和鮮花賜給您的寧靜和輕鬆。

藏族有一首讚歌這樣唱到:"我們耕種生命的真諦,千年歲月同呼喚一個生命,天地長長,心也長長,珍惜自己,友愛一切生命,太陽給我潔白無暇的幸運,高天流水,哺育我的善良和無怨無悔。”是的,高天流水哺育了這個民族的善良和無怨無悔,除了感悟大自然賜給這片草原的靈性,你會走進一個有著濃厚文化理念的民族,走進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用頑強的意志和體能,送走嚴酷的冬秋,追趕燦爛的夏季,以草原般博大的胸懷,捧著潔白的哈達,笑迎四方賓客。走進帳篷,遊牧民族世代單一的生活留痕,會在黑色帳篷里一覽無餘。

進入夏季的拉日馬草原,您會看到牧民從四面八方趕著馬群,身著節日的盛裝,以賽馬這種歡慶豐收的方式來完成草原最好的季節一次英雄式的聚會。在這遼闊的草原上,您會看到能騎善射的新龍漢子的英武,會領略到英雄格薩爾率領千軍萬馬降妖伏魔的排山之勢,男兒們駕馭著駿馬,以矯健的身影在馬背上翻飛的各種姿勢,他們那極富感染力的表演,使你感到藏民族世世代代的英雄故事就是在這些勇士的吆喝聲中,在馬蹄奔騰的踩蹋聲中如歌如舞地流淌出。

在意猶未盡的興奮中,您會看到拉日馬草原上迎風而動的風馬旗,旗上印的是佛教經文,據說經幡每被風吹動一次就等於誦了一遍"六字真言"。千百年來,高原牧民們就是在風馬旗下,從母親的懷抱中下地走動的那一天起,就會追隨先輩們的足跡踏上輪迴之路。在拉日馬草原,只要你留心,各色的風馬旗隨處可見,它們在風中翻飛,敘述著信仰者虔誠的夙願。

到達拉日馬鄉後,遠遠地就能見到傲然屹立的拉日馬神山,神山腳之下有許多用石板砌成的佛塔。這些佛塔群既體現了藏傳佛教的觀想,同時又是一處藝術殿堂。當地有個說法,凡繞這些佛塔及神山轉一圈,也就相當於念了113億次"六字真言"。

第一經塔是甘珠爾塔,它的總高度為11.03米,塔身全是用刻滿甘珠爾全套經文的石板砌成的。《甘珠爾》經文的內容包含了天文、地理、算學、醫學以及製作等,可以說是集藏文化之大成。甘珠爾塔色彩非常鮮艷,主體顏色是蘭色和黃色,蘭色代表天,黃色代表地,也有“集天地之靈氣、世之大成”之意。在塔上還有許多石刻佛。在塔的周圍則有許多小塔,都是在很早以前當地的居民自發修建的。

五彩繽紛的拉日馬佛塔,是一座用成千上萬的石片刻著的一百零八部《甘珠爾》經文的彩塔。據說圍著彩塔轉三圈定會心想事成。

再往前走是扎宗寺(“山岩猶如碉樓”之意)。該寺廟由前清竹慶朱古所建,距今有200多年。現有僧人130人,他們都是能工巧匠。

在神山的背面,有一處高大、瑰麗的塔群叫尊勝吉祥如意塔,意為“世界之中心”。由113個塔組成,居於中心的塔代表著釋加牟尼,再下是尊勝塔、菩堤塔、蓮聚塔、天降塔、吉祥門塔、好塔、神變塔及涅磐塔等八種塔。塔身共六層,代表著佛國六重天,每個塔的造型都不同,象徵各有所長。前面還有三個圓形小塔,說是雪山神主塔,也有說是日松貢布塔,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在每個塔里都有一部丹珠爾經書,一個佛像,有五色花環,以及各種吉祥圖。它具體建於何年,已經沒有文字資料可考了,文革遭受破壞,改革開放以後,尼麥銀批活佛與當地村民齊心協力用資80萬元,恢復了此塔。

到了秋天,拉日馬草原則是一片金黃。被譽為高原黑珍珠的氂牛,這時個個體肥膘壯,牧民們會用各種熱烈、愉悅的方式慶祝豐收。於是人們在拉日馬草原上搭起各色各樣的帳篷,殺牛宰羊,載歌載舞,放歌豪舞,整個草原沉浸在一片歡樂,一片祥和之中。歡樂中男人表現出英武和陽剛,女人則嫵媚和柔美。這就青藏高原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康巴文明的魅力所在。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