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位於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河南省伊川縣城東北15公里許營村北。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人,以其《岳陽樓記》聞名。北宋大中祥符進士,官至參政知事。病故後葬此。墓地前區為范仲淹及其母、長子墓。向南,祭廟正房三間、耳房兩間,甬道旁分立侍人及獅、羊各一對。另有牌坊一座,碑碣八座。墓地後區為其次子、三子、四子及後裔三代墓葬。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

簡介

范仲淹墓范仲淹墓
位於今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約半公里處,距縣城17公里,離洛陽25公里,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複,氣聚風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墓地內古柏林立,共達520餘株。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還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等數件。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清代光緒帝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其中兩側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額為宋仁宗親書的“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范氏好友王洙書丹。祠堂後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純佑墓。後域前部為仲淹次子純仁墓,其後有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及孫輩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一般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後子前孫更前。范墓則為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次子、孫輩遠遠在後,故俗稱為“扯兒背孫”,較為獨特。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前域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1901年光緒皇帝由西安返京路過洛陽時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

神道碑

范仲淹墓范仲淹墓
墓園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藝術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為珍貴。“神道碑”位於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處的祠堂西側,全稱“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碑文記載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跡。我剛走近前,立刻感覺一股逼人的氣勢撲面而來,碑高4米有餘,寬近1.5米,比我們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許多。碑額正中是宋仁宗皇帝親撰的“褒賢之碑”四個字,據史書記載,當年宋仁宗聽說范仲淹病逝的訊息後,非常難過,命令輟朝一日,以示哀悼,並追封范仲淹為兵部尚書,為“神道碑”題額。“神道碑”的碑文由歐陽修撰寫,據後人評價,文章“敘事精簡,詞語精練,過渡自然,詳略得當。描寫之生動、評論之中肯、說明之詳盡、抒情之熱烈,莫不渾然天成”。碑文刻字為隸書,纖細中透著渾厚,飄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儘可能靠近這塊穿越千年時光的巍峨石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歷史深處,去尋訪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可除了分辨出幾個並不連貫的漢字元號外,一無所獲,碑文斑駁銷蝕,許多已經模糊不清了。

墓主生平

范仲淹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鍊,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曆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慨及憂國思鄉的悲涼情懷表達得協和統一,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有《范文正公集》

現今狀況

范仲淹墓范仲淹墓

范園廣場門前大約有四、五畝大的停車場上,已經長滿了荒草,沒有停一輛車,停車場上還擺著當地村民剛收的秋糧。范園廣場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著官服,遙望著遠方,有著無盡的威嚴。從雕像後面的碑文上來看,這個雕像是2002年是一個叫作范振國的范氏後人,花了20多萬立起來的,據旁邊的村民介紹,范振國是伊川縣很出名的商人,所以在此立了范仲淹的雕像。雕像的旁邊,立著范園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的碑。
1994年,范仲淹墓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縣裡將范園前半部分圈了一個圍牆,專門成立了一個文管會,但是平時只是不定期派人來看看,還在一個破舊的房子前邊掛了一塊管委會的牌子。這時候在村里當領導的范欽臣老先生退了下來,被村里指派到范園當起了業餘文物保護員

葬伊川之謎

范仲淹墓范仲淹墓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生前從沒有在伊川工作過,又是死在徐州,怎么就將家族墓地選在伊川了呢?
據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後人,祖籍在今天陝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後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的父親,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其間,因為中原戰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范仲淹學習非常刻苦,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年范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作“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生後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現在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複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裡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後來發現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

旅遊信息

介紹

去范仲淹墓園請走下圖中的藍線,紅線是高速和快速公路,范仲淹墓園沒有出口,需在伊川北下高速去范仲淹墓園請走上圖中的藍線

范仲淹墓位於洛陽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范墓園中除了范仲淹本人墓之外,還包括其母親兒子等後代墓多座。占地60餘畝,植有古柏千餘株,規模之宏大為歷史所罕見。

導遊

墓地分前後兩部分,前院有山門、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范氏祠堂等,其中祠堂旁的饗堂內有“以道自任”匾額,為清代光緒帝親題。
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額為宋仁宗親書的“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
祠堂後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純佑墓。後院有范仲淹次子純仁墓、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及孫輩墓等。
再往後十餘米,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一般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後子前孫更前。范墓則為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次子、孫輩遠遠在後,故俗稱為“扯兒背孫”,較為獨特。  

自駕車交通

1.從金谷園路向東南出發,沿金谷園路走100米並右轉到人民西路,
2.沿人民西路走300米並右轉到影院街,
3.沿影院街走0.6公里並左轉到解放路,
4.沿解放路走0.8公里並右轉,
5.走2.9公里並左轉到王城大道,
6.沿王城大道走8.2公里並右轉到S252,
7.沿S252走2公里並右轉到S243,
8.沿S243走11.2公里並右轉到S323,
9.沿S323走1.4公里到達目的地。

中國古代陵墓(一)

古代陵墓是考古學家非常關注的地方,人們都是通過他不斷的發現歷史,認識人類每個社會的發展,現在發現的陵墓有很多有都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或者人們朝拜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