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遺址
靈台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東漢中元元年(公元56年)曾建有一座天文觀測台——靈台,現僅存遺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靈台遺址
- 所在地: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
- 所處年代:東漢
- 占地面積:44000平方米
- 氣候類型:大陸性氣候
- 其他:年均降水量 578.2毫米
簡介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築有迴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台。上層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間建築,每間面闊5.5米。遺留下來的西面建築的牆壁塗以白粉,東面塗以青粉;南面建築的鋪地磚上有朱紅色粉的痕跡。這種依方位的施粉方法,與崇拜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習俗有關。
地理位置
靈台是當時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東漢偉大的科學家張衡,曾經二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
古靈台領導過當時洛陽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靈台連續使用達二百五十餘年,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靈台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家、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餘件。
民俗活動
牡丹花會牡丹花會4月15日至5月8日牡丹是洛陽的市花,洛陽曆來都有舉辦牡丹花會的習俗。花會的主要場所有市內的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等。洛陽種植牡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洛陽牡丹已經有了90多個品種。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一睹號稱“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的風采,當時的洛陽太守組織了“萬花會”。花會期間,人頭攢動,滿城皆花。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牡丹花為市花,並確定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5月8日舉辦“牡丹花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鮮花資源,既可以豐富民眾的業餘生活,又能加強洛陽與中外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可謂一舉兩得。
交通狀況
洛陽交通便利,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如今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外部
靈台縣景區交通航空洛陽機場位於市區西北10公里處,設施完備,現有洛陽至廣州、成都、大連等多條國內航線,非常方便。鐵路洛陽站位於市區北面的道南西路,從市內乘2、5、6、10、11、48、50、51、66、81、83、102、103等多路公車均可到達。洛陽市內有隴海鐵路橫穿全市。隴海線東可到西安、西可到鄭州、開封;南北方向有焦枝鐵路縱貫全境,南可到湖北襄樊等地。公路境內有從洛陽經鄭州到開封的高速公路,洛陽經三門峽到潼關的高速公路也已投入使用。通過洛陽的國道主要有207、310,這兩條國道和隴海、焦枝兩條鐵路相輔相成,使洛陽的交通更加完善。內部交通公車56路從洛陽火車站到白馬寺60路從谷水西經關林到龍門石窟、白園81路從洛陽火車站經關林到龍門石窟、白園此外,洛陽火車站前有旅遊專線車,到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等地,一天即可來回。發車時間是早上7點。計程車,洛陽市內計程車多為夏利,起步價6元(含3公里),每公里1元。在中州西路、中州中路、中州東路(地理位置類似於北京的長安街)上行駛的計程車分單雙號運行,車牌為單號的計程車單日走,車牌為雙號的計程車雙日走,打車的時候需要注意。另外洛陽城市不大,在市區內打車費用不高,20元可走遍洛陽城。
出遊時間
洛陽處於北溫帶,屬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14.86℃,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游洛陽的最佳季節無疑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
當地美食
洛陽的飲食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既有出自宮廷、有“金枝玉葉”之稱的洛陽燕菜,也有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鯉魚
靈台遺址躍龍門,既有歷史長達1900多年的長壽魚,也有近年才興起的張記燒雞。洛陽人喜愛喝湯,洛陽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湯水多,各色各樣的湯成為洛陽街頭最平常的風味小吃,如不翻湯、胡辣湯、牛肉湯等。洛陽的餐飲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洛陽水席。從菜餚搭配,到上菜次序,都有特殊而嚴格的規定。人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也大飽了眼福。洛陽燕菜,是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蔔,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御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讚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二位總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讚。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總理風趣地稱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譽滿中外。鯉魚躍龍門,鯉魚為黃河名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說。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聞名中外。鯉魚跳龍門,造型優美,寓意吉祥。只見烹製好的鯉魚,昂首盤中,栩栩如生,仿佛欲躍而起。加之有青山襯托、狀如門闕,頗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無窮。清蒸魴魚,魴魚產於伊水,故有伊魴之說。以其製作簡單,香淡味純而聞名。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此魚。長壽魚,是具有藥用價值的一道菜。其特點是味鮮,甜鹹酸三味俱全,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年春天外出遊獵,過邙山,來到黃河之濱。故地重遊,神氣清爽。突然一條赤色鯉魚,躍出水面,在陽光下,金光耀眼。劉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宮去,御廚別出新裁,與枸杞子同燒,名曰長壽魚。劉秀食後,頓覺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體卻健康起來。爾後,傳入民間,成為洛陽的一道名菜。
相臨景點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