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樂漢墓群

交樂漢墓群

交樂漢墓群,位於縣城西南雨樟鎮交樂村,據有關專家初步考證,古墓多達成100餘座。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雨樟鎮交樂、龍樹腳、雲南寨、長慶四村,有古驛道經此。墓區占地廣達9平方公里,擁有漢墓九十多座。1975年發現並發掘其中五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磚室墓、石室墓三類。1983年,長方形石室券頂的6號墓被盜挖出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提梁壺、陶撫琴俑等一批文物。1987年貴州省組織力量又清理髮掘13座墓。

墓群簡介

交樂漢墓群屬東漢中晚期墓群,位於興仁縣城西南20公里處。漢墓主要分布於交樂村的祭山坡、關山、松林坡、黃泥堡以及長箐村的鮑家屯、雲南寨、龍樹腳、五里崗的土丘或台地上。1975年貴州省博物館在松林坡發掘了5座漢墓,1987年公安機關破獲龍樹腳漢墓被盜案後,省、州、縣各級文物工作者為了搶救文物,發掘了13座漢墓。

墓群概況

貴州省博物館對其中5座墓進行發掘,為磚室墓、石室墓及磚室和石室同冢三類。2號墓為磚室“大”字形室墓,分甬道、正室、左耳室、右耳室。1、4號為

交樂漢墓群 交樂漢墓群

磚室“凸”字形墓。3號墓為方框形石室墓,5號墓為磚室與石室同冢。被盜的5座墓,發掘出土文物有:銅盤、銅碗、銅帶釣魚台環首銅刀、殘銅刀、銅雞及搖錢樹座等。另還有五銖錢、貨泉、添盤、銀器、琥珀、獅飾、燒料耳當、小骨銅串珠、玉牌等。墓葬大約在東漢和帝(89-105)前後,晚至桓帝(147-167)、靈帝(168-189)時期,1985年州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初,公安機關破獲交樂鄉龍樹腳漢墓被盜案,文物管理部門對10號、14號等4座墓進行清理髮掘,發現此墓系夫婦葬墓,被盜竊的系男室,女室完好,發掘出文物45種近百件。其中14號多室墓,是目前貴州所發掘的漢墓中最大的一座。被有關人士稱之為“全國少見,貴州僅有的漢墓葬”。

在10號墓出土“巨王千萬印”一枚,在第二批發掘的墓中,在位於交樂村西南約1公里處,有直徑約20米的封土堆,墓室座西向東,南北軸線長12.8米,東西軸線長8.75米,分南北兩個墓室,每室由墓道、室、耳室及兩個後室組成,並列對稱,除前室為穹隆頂外,余均為巷,磚室結構,地面以磚石鋪成人字形花紋,磚紋為棱形紋。墓穴發現盜洞,室內原陪葬器物基本盜空,在北室道內發現殘損銅車馬一具,前室出土青銅陶器若干件,耳室內發現“巴郡守丞”鎏金銅印一枚。

此次發掘,歷時一月,共清理東漢中晚期墓12座。

出土精品

銅車馬

金黔線上 帶蓋提梁銅壺

交樂6號漢墓出土的銅車馬,是貴州省出土的車馬中最大的一套。車馬均為青銅器馬通高116厘米,長85厘米。馬系分段鑄造後組裝套合而成,分頭、耳、頸、身、腿等共11個部件,尾不存。銅馬體形雄健,肌肉飽滿,昂首挺胸,怒目奮鬃,兩耳豎立,張口露齒作嘶鳴狀。其體態造型誇張合度,動感強烈,形象逼真。此車馬與甘肅省武威縣雷台山漢墓出土的斧車極其相似,但規模比之要大得多。除此之外,還在其他墓葬中發現過兩套,但只餘下殘缺的馬蹄、車輪和駕車銅俑等部件。

持琴陶俑

6號墓出土的持琴陶俑,高34厘米,為空心立塑。左肩及頭巾略殘,俑雙膝併攏跪坐於地。頭戴平頭巾幘,風眼蠶眉,隆鼻大嘴,唇留短須,嘴角微翹,面露微笑作傾聽狀;身穿寬袖長袍,內衣為圓領衫。上身向右面前傾,身前雙膝上置一古琴,琴長35厘米,琴身左斜一端著地,另一端放於右膝上邊。兩手袍袖上卷綰於肘上,右臂內彎,左臂前伸,用手掌、小指、無名指及中指觸琴面,食指、拇指指面相對,正在撥動琴弦,俑面帶微笑,似正沉迷於幽雅的琴聲韻律之中。

連枝燈

連枝燈是交樂出土文物中的精品之一。青銅鑄造,通高117.2厘米,燈座為兩條蟠曲的龍組合成一圓盤,四條龍腿向外著地為燈的四腳,座高19.2厘米,座

搖錢樹 搖錢樹

徑34厘米;朝內的四條龍腳上鑄一玄武,直徑為7—10厘米。玄武背上跪著一赤足燈奴,平頭大眼,高鼻大口,下頜前翹,雙唇微閉,胸部發達,雙乳突出;腰系寬頻,帶垂拖於胯下,雙臂彎曲,手掌支放在膝蓋上。燈奴體態剛健,似雜技中頭頂巨型竹竿表演者。在玄武與燈奴之間,鑄有2條小龍從燈奴左右順燈桿盤鏇而上,龍頭向上,張口露齒。燈桿共由7個部件組合而成,主幹3件,枝條4件。主幹為上、中、下三段,中下段造型一致,每段鑄造二條龍盤繞。

上段為錐形,一龍盤鏇,龍頭上伸,張口伸舌,怒目圓睜;燈中條從中下段主幹上龍口蔓出,作“S”形盤繞於主幹上。枝條上陰刻雙線卷草形花紋,上踞坐樂人、朱雀、鸚鵡。朱雀展翅在樂人身後舞蹈。樂人平額、隆鼻、大眼、頭戴錐形高帽,或蹲坐或跪坐於枝條上,雙手合十,吹簫、說唱形式不一,樂人臉型及著裝類似古代波斯或阿拉伯人。燈盞為圓盤形,平底直壁,底部正中有1厘米長錐形柱,與燈上伸出的枝條形成卯榫。盞底邊沿有三隻蹄形足,呈等邊三角形。連枝燈為我國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中罕見,其設計精巧結構緊密,做工細緻,精美生動,實可堪稱貴州以至中國文物精晶。

搖錢樹座

灰白陶搖錢樹座,座通高33厘米,底寬為27厘米X24.5厘米的不規則橢圓形,座上部塑一俯臥的雄性羊犧。羊身呈半圓弧狀,羊頭低垂於下,羊角向內捲曲達一周半,下頜貼於座身下部;四蹄向內相對摺曲於羊腹之下,後腿分開胯騎於座上;羊背中部座中最高點,塑一獅頭蛇尾長角獸,腿部生兩翼,張開巨口,露出兩排尖利牙具、口腔中空洞為搖錢樹插孔。獸身似蛇形從臂下伸出,盤繞圓形插口一周,首尾相接,增強了插孔的強度和深度。座身下部周圍刻畫了高浮雕的鹿、鶴、羚、猴、玄武。鹿作行走狀,角距參差,昂首挺胸;鶴為雙鶴,一隻昂首而立,一隻曲頸俯首,猴雙手捧桃蹲座於地;羚羊抬頭豎耳,曲腿匍匐;龜蛇兩頭相向,作爬行狀,蛇身纏繞龜頸、尾各一周,龜頭上舉。整座雕塑,造型生動,結構嚴謹,渾然一體,表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

水塘稻田模型

水塘稻田模型共2件,泥質灰陶,一圓一方。圓形者口徑47厘米,底徑43厘米,高5.5厘米,形似一淺底圓盤。盤中以泥條平分為二,一半為稻田,平分為6小塊,每塊中刻畫禾苗,田與田之間有缺口,水可調節;另一半為水塘,與團有一涵洞相通,塘中塑有荷葉、蓮蓬、田螺、鯉魚、草魚、菱角等水生動植物。另一件為長方形,四角略圓,長72厘米,寬56厘米,高4厘米。模型中一邊為水塘,塘堤上設水閘,閘外水渠較寬,渠兩邊為水田,田內刻畫層層波紋,似耕作後待種。渠中塑有魚兒、田螺、青蛙。這兩件模型為研究貴州漢代農業與水利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文物特點

一是墓葬形制大,以興仁M14為代表。其墓室占地119平方米,該墓系男女合冢,包括2個墓道,8個墓室,其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為考古界所公認的;二是出土文物精品多,交樂漢墓只要一出土文物,大量的藝術珍品就能讓人瞠目結舌。幾次發掘,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就有數十件之多。

相關榮譽

交樂漢墓群 交樂漢墓群

1990年 交樂漢墓出土文物中的“撫琴俑”、“搖錢樹”、“連枝燈”被選送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品展”。

1982年 公布為縣重點文保單位。

1998年 成立興仁縣交樂漢墓博物館。

1999年 交樂漢墓群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 貴州省第六次夜郎文化考古,集中對交樂漢墓進行普查,除已發掘的19座外,尚有數十座保存較完整的漢墓。

歷史價值

交樂漢墓是貴州省一處考察漢代軍事、政治、農耕、文化的重要處所,它的墓室形制之大、出土文物品味之高、藝術塑造力之強,在貴州首屈一指,在全中國也應有一席之地,它與相鄰的安龍縣出土文物羊角紐鍾、一字格青銅劍等與萬屯漢墓、普安銅鼓山等出土文物一起,勾勒出了古夜郎依稀的身影,交樂漢墓大批精美文物是當時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的標誌,具有不可低估的考古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